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79|回复: 2

转发“读<易>,看天下文明”

[复制链接]
读《易》,一个中国人看自身及天下文明核心。

写在前面的话。最近,某些中国人不遗余力地消解中国文明及思想,让我难以再保持沉默。近年来,读《易》让我失明的双眼开启了一道缝隙,从这道缝隙中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世界,虽然只是世界的一角,但已使我那充满污泥浊水的头脑开始通畅,豁然。虽然目前自己离全然领悟《易经》的“意”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并且个人从《易》延伸出的一些看法还很不成熟,但是本人还是决定将自己正在思考和琢磨的写下来,权当抛砖引玉。如果这能促使某些人重新认真地思考中国文明,也就心满意足了。如果看官正在寻找“力量”、“智慧”和“荣耀”,对不起这里没有。这里没有那些所谓高深莫测的西方哲学概念和思想,没有诙谐的文字和那些激荡人心的雅言,只是些平淡的、读起来连自己也感拗口的语句,列出了个人从《易》中悟到的一些粗浅看法,其中主要是关于中西方文明及其核心思想的差异,以及读《易》的体会和一些评论。文中略去了很多详细的推断过程以及几个主要概念的说明,原因最后自有交代。再次说明,文中的看法和推断来自个人对《易》的感悟和对生活的观察及体验,是否恰当还需各位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验证。如果看官无法理解文中的含义,本人先在这里表示道歉。

人类文明的核心
什么是文明的核心?根据《易》,《道德经》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推断的过程待时机成熟后再与大家讨论):每一个与众不同的文明形态都有着自身独特的“阴阳道德”形态,同时任何文明的“阴阳道德”形态都存在着一个与之相对应的 “表象形态”。对于不同的文明“阴阳道德”形态,他们的“表象形态”亦不同。同样同一文明的“阴阳道德”形态变化,它的“表象形态”亦随之改变。因此考察一个文明的“表象形态”,我们就能认识这个文明的“阴阳道德”形态。这里必须指出本文中“阴阳道德”的概念来自《易》,虽然在涉及到人的方面与西方的道德概念有一些,仅仅只是有一些相似,但整个内涵完全不同。
一个文明的“阴阳道德”形态和其“表象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与量子力学中“量子态”与“表征这个态的波函数”之间的关系相似。顺便介绍一点量子力学的知识,在量子力学中,一个量子态可以有无数个与之对应的、在不同表象中的波函数,每一个波函数就是量子态在一个表象中的形态,某个表象中波函数的变化就表示这个量子态的变化。人们往往通过了解量子态在某一表象中的波函数来认识量子态。一旦人们了解了量子态在某一表象中的特征,那么人们就可以推导出这个量子态在其他表象中的行为特征。与量子力学相似,一个文明的“阴阳道德”形态亦存在着很多与之对应的、在不同表象中的“表象形态”,观察某一表象中的“表象形态”就可以认识文明的“阴阳道德”形态。
根据多年对生活的体验与思考,个人认为“理解世界和与之匹配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就是文明“阴阳道德”形态的一个表象。在这个表象中的“表象形态”就是指一个有着具体内容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方式方法”。不同文明的“阴阳道德”形态,其具体理解和观察世界的方式方法(即表象形态)不同。理解和观察世界方式方法的变化(即“表象形态”的变化)标志着文明“阴阳道德”形态的改变,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方式的深入和拓展标志着。文明“阴阳道德”形态的扩展,同样理解和观察世界方式的消失(即“表象形态”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文明“阴阳道德”形态的消亡。
观察一个文明“阴阳道德”形态时,应注意一个文明的“阴阳道德”形态与其“表象”以及“表象形态”三者之间被表达与递进表达的关系,这三个表达层次也就是读《易》相当关键的“意,象,言”三个层次。王弼《明象》有一段对“意,象,言”极为精彩的论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 象,故可寻言以现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 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存言 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 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 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从“表象形态-言”到“表象-象”,再从“表象-象”到“对象-意”的方法贯穿整个中国文明核心-“易”。可以说“易”就是中国先人在这个方法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世界图像,这个世界图像的内容就是“阴阳道德,生生不息”,我喜欢称之为“阴阳道德易”。记得自己从“易”悟出这一道理时,被中国先人那极其深邃的洞察力深深震撼,我只能以“伟大”两字来表达自己的“敬畏”之情。
这里插一段评论。近代,当西方人还在那里讲述什么语言哲学,什么唯物论、唯心论等等,中国的先人几千年前已经从“言”到“象”进入“意”,建立了包括人类、万物变化的“阴阳道德”模型。一些西方人如黑格尔的夜郎自大,我们可以一笑了之。可是一些近代的中国后人,一些所谓受到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和教授却把西方哲学捧得高高在上,他们自己读不懂中国思想,却竭力歪曲、贬低中国先人的思想,对此,我能说什么呢?除了痛心与悲哀,还能说什么!
前面提到了量子力学和《易》,我想有必要再作一些说明以免引起误解。虽然量子力学中“量子态,表象,波函数”的表达方法与《易》中“意,象,言”的表达方法非常相似,但仅此而已。个人认为不仅决不可用量子力学的思维方式去读《易》,而且读《易》时应彻底忘掉量子力学。量子力学与《易》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世界图像。个人认为《易》的世界图像更为全面美妙,如果用《易》重新梳理量子力学的世界图像,相信不仅量子力学中一些涉及其基础的悖论将迎刃而解,而且量子力学本身乃至整个物理学,甚至人类的所有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学科都将会有一个大飞跃。本人深信《易》是人类思想的总纲。顺便提一句,读《易》一定要以清末前写的注解为主,清末后那些所谓国学大师们的注解和解读垃圾太多。
现在回到人类文明核心这个主题,一个文明会自觉地在外界的“作用”下调整自身理解和观察世界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改变自身的“阴阳道德”形态(对这种作用过程的描述,可以在《易》与《道德经》中找到),但是其“理解和观察世界方式”的核心是不会改变的,这个核心就是文明核心的表象形态,简称之为文明的核心。举一个典型例子,在某些科学最发达的现代国家中,达尔文学说至今依然没有为社会主流核心接受,很多中国人对此很困惑,其实非常容易理解,因为达尔文学说与这些社会的文明核心即其理解世界的方式相抵触,即是有不少证据支持达尔文学说,也不能使之为这些社会主流接受,除非这些文明社会自身能找到一个自我调解的方法接受达尔文学说又不伤及自身文明的核心。在以下的讨论中,“文明核心”、“阴阳道德”形态与“理解和观察世界方式”都是指同一个对象。
生生之谓易,一个文明的核心就像一颗种子,文明之树在与自然和其他文明的交流中发芽,生长。文明核心如同文明的心脏和大脑控制着这个文明社会中的社会形态、艺术、价值判断、日常生活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等等。记得以前看过一部介绍三星堆出土文物的影片,一些三星堆青铜像造型与其他中国古墓出土的青铜像甚为不同,现在的人们已无法知道三星堆古人头脑中的世界形象,这些青铜像内含的思想被永远地封存于铜像之内,如果有一天人们能解开铜像内的思想之谜,我想人们一定能从中找到一些光彩夺目的宝藏。
从根本上讲,将一个文明“甲”完全转化成另一个文明“乙”是不可能的,除非将所有文明“甲”的人全部赶入原始森林,消除一切文明“甲”的痕迹,包括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信仰,他们的语言、诗歌、艺术,还有他们的食品、居住和生活方式等等,让他们彻底返回到原始人的生活方式,然后再对他们,如果这些人还存在的话,进行文明“乙”的教化,这些被赶入森林的人才有可能(仅仅有可能)真正加入文明“乙”的行列,当然这些人也就不能被称作文明“甲”人了,他们与文明“甲”已毫无关系。所以那些将中华文明完全转变成西方文明的企图,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必定会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灾难。
当两个不同的文明互相碰撞时,那个坚持保守,不愿或因先天缺陷而无法调整自身核心的文明就会衰落。而那个能够调整自身核心,并吸纳不同文明核心中长处的那个文明,就会更上一层。世界的文明就是如此演化发展。

文明的种类
系辞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世界上的人们各自聚集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之下,形成部落、国家、社会、民族。如果将聚集在某一地区,有着相近生活方式的社区或社会皆以文明称之(这里扩大了文明一词所代表的对象),那么根据《易》和《道德经》的思想,人类文明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三类,(一)阳性文明,(二)阴性文明,(三)中性文明。

阳性文明核心
阳性文明的核心(即阳性文明理解观察世界的方式方法)在其文明的萌芽状态就已经形成,可以说阳性文明形成的先决条件是存在一个理解观察世界的方式方法即核心的种子。这个种子的生成具有不确定性,偶然性很大,按《易》的观点,阳性文明核心的产生是“阴阳不测”。“阴阳不测之谓神”,故而阳性文明往往自然地称自己为某某“神”的子孙,具有强烈神崇拜的特征,关于其神话的传说会始终伴随阳性文明从兴起到衰落。因此阳性文明的崇拜对象“神”是牢固的,不会改变消散,除非阳性文明消亡。
根据《易》,阳性文明的核心(即其对理解观察世界的方式方法)必定是一个具体的、涉及到人的“阴阳道德”形态(我称之为“阴阳人神道德”,简称为“人神道”),其“阴阳道德”形态的特征与《易》中的“乾”相近。每个阳性文明都有着与生具有的、独特的“阴阳道德”形态特征,这就是说,不同的阳性文明,其“阴阳道德”形态的特征亦不同。
在阳性文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其社会及人们的行为特征,如社会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们的婚姻观、子女观以及教育观等等,皆能在其文明核心(即特有的“阴阳道德”形态)中找到根据。在价值判断方面,阳性文明必定将“自我”与外部世界分割开来,常常以自我“人神道”为中心,强调“自我”。《易》告诉我们,阳性文明的“我”并非指单纯的个体。从狭义上讲,阳性文明的“我”指的是人与神的混合体,从广义上讲,阳性文明的“我”指的是其核心“人神道”。
由于阳性文明的核心根本上就是一个“人神道”,因此阳性文明的发展决定于“人神道”的特征。一般地说阳性文明能够达到的高度与阳性文明的“人神”混合程度有关,人神混合程度越高,阳性文明到达层次也越高,反之亦然。故而个人认为人神混合程度可以作为衡量阳性文明兴衰的晴雨表(关于具体衡量人神混合程度的方法,这里不作深入说明)。
阳性文明总是希望将整个世界统一在其自身的“人神道”范畴之下,世上人人都接受它一元化的“阴阳人神道德”形态。因此阳性文明天生具有潜在的攻击性,其攻击性的强弱与其特有“阴阳人神道德”形态或人神混合程度有极大关系,内在的关联性比较复杂,需要更深一步探讨。通常阳性文明的疆域和人口数量呈现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
阳性文明的核心“阴阳人神道德”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其“阴阳人神道德”核心的生长需要借助理性,也就是说,“阴阳道德”形态的扩展是推动理性发展的动力(关于“阴阳道德”形态的扩展与理性的关系可以在《易》中找到,以后有时间再讨论),因此阳性文明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反而会表现出对理性的追求,其能达到的理性高度也与其“阴阳人神道德”形态或人神混合程度有关联。个人认为,人神混合程度越高,其所能达到的理性高度也越高。但无论阳性文明如何发展,其理性永远不会延伸到自身“阴阳人神道德”形态的核心,通俗地说阳性文明的理性永远不会质疑其自身的核心—“阴阳人神道德”的合理性,因为怀疑“阴阳人神道德”的合理性,就是质疑阳性文明存在的合理性。
个人认为阳性文明的兴衰与其理性程度存在相关性,阳性文明处于发展上升时期,其理性程度随之提高,当阳性文明处于下降期,其非理性的成分加重。因而个人认为测量阳性文明社会的理性程度亦能够衡量阳性文明的兴衰。目前西方文明面临自身的严重挑战,如果西方无法找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自身问题的办法,那么西方就会走下坡路。预测西方下降期的时间表比较困难,不过个人认为最先从西方阵营中脱离出来的大致是德国和法国,这仅是个人观点。最令人忧虑的是,如果未来西方文明不可避免地处于下降期,其社会可能会陷入非理性状态,加之其内在的核心“人神道”的反弹,再一次世界性的大战就有可能发生,这对人类将是极大的灾难。据说近来列维纳斯、阿伦特与帕托什卡的著作引起不少西方人士的注意。在我看来,这表明西方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强,应当密切关注这一动向。某些中国学者却将这些人的著作捧得很高,令我无语。顺便说一句,个人认为列维纳斯、阿伦特与帕托什卡的言论虽然是对二战反思的结果,但是这些人的言论亦有可能为西方某些人唯我独尊制造理论根据,就像尼采成为希特勒纳粹的思想武器。
要深入了解阳性文明的特征,个人认为首先因对阳性文明的崇拜对象和经文进行详细分析,因为阳性文明的核心(即其特有的“阴阳人神道德”形态)就隐含在崇拜对象及经文之中。如果再能收集到当时文明状态的具体特征以及人们行为方式的足够信息,那么就可以对这些阳性文明的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作出预测,但决不可能存在完整、精确的预测,因为道可道,非常道矣。
正如人总是要死的,阳性文明不可能永远上升,总有衰落至死的阶段。阳性文明兴起,衰落到消亡的过程就如同一个气球,初期不断扩大、膨胀,后期逐渐缩小,直至停止,这时如有外界的打击,这个弱小的气球就会破灭。阳性文明萎缩中止标志阳性文明死去。但是这并不意味阳性文明的消亡,如果这个萎缩中止的阳性文明能够在未来上升的新文明内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为这个新文明所接受,那么这个旧阳性文明就不会消亡,转而成为新文明的一分子,同时旧阳性文明的“阴阳道德”形态核心亦会被吸纳进新的文明核心,成为新文明核心的一个组成部份。
阳性文明终究死去,因此任何一个阳性文明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将世界彻底一元化,统一在其自身的“人神道”范畴之下会极大地损害人类文明的发展。这就是庄子给我们的启示。阳性文明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对人类文明贡献了其特有的“阴阳人神道德”核心以及由它的“人神道”演化出来的思想,这是值得后人尊敬的,但是阳性文明也必须遵守人类文明多元化准则。

阴性文明核心
与阳性文明不同,阴性文明没有独特的、建立在“阴阳道德”基础之上的、牢固的核心(即理解和观察世界的方式)。阴性文明的文明形态特征与《易》中的“坤”相近,所谓“其静也翕,其动也辟”。但是个人认为阴性文明却有着孕育出新的阳性文明的能力。
表面上阴性文明社会中也可能会存在“崇拜”现象,但是与阳性文明唯一的永远不变的“阴阳人神道德”的崇拜对象不同, 阴性文明的崇拜对象是非固定的,常常是多“神”的。并且他们所崇拜的不少“神”往往是外来的“神”。由于阴性文明没有自己独特的核心(即一个具体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方式),因而阴性文明的崇拜对象不具备“阴阳道德”的品质,从根本上讲阴性文明的内在核心是空白的。
阴性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学习其他阳性文明的过程,但是这种“学习”仅仅局限于阳性文明中的社会行为,判断方法等等,这就是说,在阴性文明社会中,人们的日常行为以及价值判断的准则基本上皆是来之其他的阳性文明。至于阳性文明的核心“阴阳人神道德”形态却是永远不会被 移植到阴性文明之中。阴性文明会将阳性文明中鲜光的部分穿戴在身上,并把自己打扮得比阳性文明还要干净、亮丽,当然对“干净,亮丽”程度的判断准则却是依然来自阳性文明。因而阴性文明社会常常会获得阳性文明中具“阴性”气质的人的好感。
前面提到,“阴阳道德”形态的扩展是推动理性发展的动力。由于阴性文明没有阳性文明那样内在的“阴阳人神道德”核心,因此阴性文明往往缺乏理性。在阴性文明社会中,由于人们将来自其他文明的日常行为和价值判断标准奉为最高准则,就如同某些女性将自己的亮丽外衣与容颜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要贵重,阴性文明社会中的不少人常常会为某些没有道德价值的,却触及行为准则的事情而拔刀拼命,抛却生命。在阴性文明的社会中,往往可以看到整个社会为达到某一准则而显示出整齐划一的行为,比如,如果青年男子的衬衫松散地放在皮带的外面、不束在裤子里面被确认为是潇洒的象征,那么这种穿戴就会成为一种准则,社会中无论胖的、瘦的、高的、矮的,绝大多数的青年男子皆会自觉地遵从这一准则。还有,如果随地扔垃圾被确定为不适当的行为,那么基本上所有的人皆会自觉地遵从这一准则,不随地扔垃圾。这不是出于人们爱护环境的“阴阳道德”之心,仅仅因为这是应当遵守的准则而已。再比如,如果青年女性的裸照被确认为是显示女性美,那么不论年龄偏大,偏小,身材胖的、瘦的、高的、矮的,大部分年轻女性皆会去拍裸照。甚至,当某一其他民族被阴性文明社会被确定为攻击对象时,几乎所有的人皆会同仇敌忾,人类基本的道德良心在他们心中会瞬间荡然无存。但当屈服与顺从被视为行为准则时,几乎所有的人就会一夜间变得柔顺听话。总而言之,阴性文明的价值观主要是为准则敬业而死,非为道德而死,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阴阳道德”核心。一些人用“刀与花”的结合体来比喻阴性文明,实是肤浅得很。
由于阴性文明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方式方法(即“阴阳道德”形态核心),因而阴性文明的社会形态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常常表现出非理性的冲动。阴性文明在处理事物时往往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仅注重局部的眼前利益,在生活与工作中,阴性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只注重微小的细节,灵巧及熟练的过程,而疏于整体把握事物对象的能力。
阴性文明有时会表现出比阳性文明更强烈的攻击性。产生这种攻击性主要原因是(一)当阴性文明鲜光亮丽的外衣受到威胁或缺乏编织的材料或羡慕他人的某些物件时,阴性文明就会显示出其攻击性(二)充当传播阳性文明的角色,比如当某个阳性文明“甲”的一些东西传播到阴性文明“乙”还没有到达文明“丙”或没有被文明“丙”完全接受,这时披着阳性文明“甲” 亮丽外衣的阴性文明“乙”就会对文明“丙”显露出一副傲慢的神态,进而攻击文明“丙”,如果文明“丙”有阴性文明“乙”需要的东西。由于阴性文明没有类似阳性文明天生具有的“阴阳道德”核心,阴性文明的攻击往往缺乏道德的约束,常常极为残忍。
虽然阴性文明没有“阴阳道德”的核心,但是个人认为阴性文明却有着孕育出新的阳性文明的可能性。这是由于阴性文明能够吸收各个阳性文明的外在因子,这些外在因子在阴性文明的社会中交织、融和,一旦与某个适当的、新的“阴阳道德”形态的种子相遇,那么这个融合了各种外来因子的阴性文明就会为这个适当的种子提供必须的养分,从而孕育出一个新的阳性文明。
个人认为阴性文明应当以厚德载物为宗旨,为孕育新文明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如果阴性文明抛弃了厚德载物的宗旨,试图成为一个貌似强大的“强人”,那么阴性文明就会失去其生命活力,阴性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就会对生活失去兴趣,感到身处黑暗之中、没有出路。
个人认为,人类文明日新月异,千变万化,我们不能期待一个类似当代数学的理论能够精确地描述人类文明的每一个细节,就像人类不可能精细描绘出一颗正在生长的树的每一个细节,认识一个文明只能通过了解其核心的“阴阳”特征。现实世界的文明不可能是单纯的阳性文明或阴性文明,往往是“阴阳”混合体。阳性文明或阴性文明往往是其阳性成分或阴性成分更多些罢,正如中国古人所说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因而分析现实世界的文明形态应当加以区分其内在的阴阳成分。

中性文明核心
在现有的人类文明中,中国文明极为特殊,既不是阳性文明,也不是阴性文明。但是中国文明在一段时期内又会呈现阳性文明“乾”的特征,有时又会呈现阴性文明“坤”的特征。故而命名为中性文明。
中国文明的特殊性来自于其特有的文明核心(即其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称之为“阴阳道德易”,其具体的观察理解世界的方式方法与阳性文明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
阳性文明观察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建立在“人神道(我)”基础之上的。它的观察对象是除自身“人神道(我)”之外的外部世界。在阳性文明社会中,人们理解外部世界的方式方法主要根据是其文明核心“人神道”-这个参照物。比如神说大地是中心,那么人们就会认为大地是世界的中心。假如神说人是神创造的,那么人们就相信人不是非他们的神创造的。再比如神说世界由神根据一定的法则创造出来的,那么人们就会认为世界一定是遵循某些法则的,等等。但是必须要指出阳性文明会对其自身理解世界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这种自我调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由于其理解方式的自相矛盾,例如,当大地中心说与世界法则说相互矛盾,阳性文明就会对这两个说法进行调整。(二)当阳性文明理解世界的方式与人的基本“阴阳道德”形态相互冲突时,阳性文明核心就会努力进行自我调整。这种情况比较复杂,具体的分析方法可以在《易》和《道德经》中找到。必须要注意的是,虽然阳性文明会调整自身观察与理解世界的方式方法,但是其最终的内在核心是不能被改变的。一旦阳性文明观察与理解世界的方式方法完全坍塌,那么阳性文明核心就会死去,转而为阴。当今,西方世界的内在矛盾与冲突已越来越难以调和,但是断定西方世界解体时代的到来还为时过早,不过可以大致肯定,西方世界犹如一部影片的片名是《众神的黄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以上对阳性文明兴衰的考察与分析是不可能出自阳性文明自身,然而中国文明恰恰具备认识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核心的能力,这就是中国文明核心(即其观察和理解世界方式)的特殊性。概括起来中国文明的内在核心就是抽象或行而上的“阴阳道德易”简称“易”,其观察与理解世界万物的方式主要就在《易》、《道德经》和《庄子》这三部经典之中。其中《易》最为基本,老庄次之。
与阳性文明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察和理解世界方式不同,中国文明观察理解世界的方式要求排除“自我”(即具体的“阴阳道德”形态),进入“无我”(指没有具体的“阴阳道德”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无”,而是“无又非无”。这个“非无”就是形而上的“阴阳道德易”。总结起来就是,阳性文明是“我又非我(个体)”的“阴阳人神道德”,中国文明是“无(具体“阴阳道德”形态)又非无”的“阴阳道德易”。
当阳性文明与中国文明相遇,中国文明能够借助“无又非无”的“阴阳道德易”认识阳性文明“我又非我”的“阴阳人神道德”,然而阳性文明“我又非我”的“阴阳人神道德”只能看到中国儒道思想的表面,却无法看懂中国文明的内在核心“无又非无”的“阴阳道德易”,也就是儒道背后的那个“易”。清末一些中国人不仅自己不读中国的经典还将读经驱出中小学课堂,无疑是自断根基的行为。

为什么阳性文明看不懂中国文明的“易”,而中国的“易”却能认识阳性文明的“人神道”?“易”与“人神道”之间有什么差别?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读几段朱子类语:
【――「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一句便是一句,一件事便是一件事。如春秋,亦不是难理会底,一年事自是一年事。
――人自有合读底书,如《大学》《语》《孟》《中庸》等书,岂可不读!读此四书,便知人之所以不可不学底道理,与其为学之次序,然後更看诗、书、礼、乐。
――盖易不比诗书,它是说尽天下后世无穷无尽底事理,只一两字便是一个道理。
――伏羲作易,示人以天地造化之理
――易之卦爻,所以该尽天下之理。一爻不止于一事,而天下之理莫不具备,不要拘执著。
――盖易中说理,是豫先说下未曾有底事,故乍看甚难。不若大学中庸有个准则,读著便令人识蹊径。诗又能兴起人意思,皆易看。】
按朱子类语,凡能够“兴情意,醒人欲,鼓血脉,静心性”的言语皆为雅言,如中国的唐诗宋词,诗经,西方的忏悔录,沉思录,利维坦等皆是雅言,另一类“建人伦,兴宗教,育行为,安天下”的言语矣为雅言,如西方圣经,戒律,中国除《易》之外的《大学》《论语》《孟》《中庸》等皆是雅言,《道德经》与《庄子》中亦有不少雅言,尤其《庄子》雅言最多。雅言常常语言诙谐,文字优美,读来使人或豪情万丈,或意志消沉,或欢声笑语,或愁眉苦脸,或虔诚敬畏,或亵渎轻慢,或情意绵绵,或冷漠虚与,或宁静祥和、或狂燥暴孽,或生包容博爱之心,或生偏狭贪婪之念,或使人谦顺恭良, 或使人傲慢轻亵,或使人深沉睿智,或使人轻浮浅薄,或使人独立傲世,或使人攀权附势,或使人清廉自律,或使人纵欲贪财,或使人飘逸绝尘,或使人平庸市侩。总之,雅言是一种存在于具体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并能对这些个体或群体自身“阴阳道德”形态产生“作用”的“存在体”。因而雅言必须有一个“作用”对象,并且这个对象必须是一个或多个有着具体“阴阳道德”形态的个体。通俗地说,雅言的作用对象必须是有具体生活内容的个体或群体。雅言可以对这些个体或群体的生活内容产生作用,主导或改变个体或群体的生活内容。雅言的作用只有在个体“自我”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没有个体“自我”的参与雅言是不会产生任何效果的。因此雅言离不开个体或群体的、有着具体生活内容的、“自我”,同时有着具体“阴阳道德”形态的“自我”发展亦离不开雅言。从上述,我们可以得出,阳性文明的核心就是某种雅言。
“易”却不同,不是雅言,不会对任何具体“阴阳道德”形态的个体(相信算命者除外)或群体产生“作用”,更不能改变个体或群体的具体生活内容。通俗地讲,“易”不是法律,不是教诲,不是格言,更不是行为准则。对一般的个体而言,它如同枯燥乏味的数学(X,Y)符号,不能使个体的“自我”产生共鸣。如果任何个体的“自我”或人神混合的“自我”希望从“易”中找到上帝的法则、永恒的真理、行为的准则以及智慧,那都是徒劳的。在“自我”欲望驱使下是看不懂“易”,更读不懂“易”。所以也就不难理解那些带着宗教信仰特征的阳性文明为什么始终看不懂,也读不懂“易”。只有抛弃了“自我”才可能真正看懂、读懂那个“与天地准”的“易”。同样只有抛弃了“自我”才能真正看懂、读懂阳性文明的核心。
插入一段评论。西方哲学从诞生时就带着“自我”这个基因,虽然这个“自我”是上帝主导下的“我”,但依然离不开第一人称“我”。从“我思我在”到“我要我在”,从(我)爱智慧到上帝赋予(我)的理性,皆是围绕着“自我”这个中心。这种建立在“自我”之上的雅言是不可能理解中国“无我”基础上的文明核心“易”。黑格尔宣称,西方哲学是最高级的思想,在我看来,他就像一只猴子站在一个小山坡上挺着高昂的胸脯大呼:我站的最高,滑稽之极。近代某些中国人总是试图将中国思想生搬硬套地塞入西方哲学的框架,令人遗憾。这些中国人生活在自身的“自我”之中,他们更多地表现出“阴”的特征,他们的行为方式更接近阴性文明社会的特征,他们羡慕西方漂亮的外衣,注重来自西方的行为准则,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奉为金科玉律。他们既读不懂西方的那个“我又非我”的核心,更读不懂中国的“无又非无”“易”。
中国文明的核心“易”是抽象或行而上的“无又非无”之“阴阳道德”,它可以认识世界上存在的任何文明,但“易”本身不具有具体的、有着生活内容的“阴阳道德”形态。那么中国社会是怎样维持了上千年而不消失?这里就涉及到中国儒道两家。
在我看来,真正的儒家是一批进入了“无又非无”境界,对“易”有着深刻理解且勇于实践,身怀大仁大爱之心的中国先人。儒家的理论根据就是被儒家奉为首经的《易》。儒家思想的对象是天下各个有着具体“阴阳道德”形态的个体。这里插一句,在真正的儒家眼中“天下”是指世界上所有具体的“阴阳道德”形态,近代,一些中国后人自以为中国儒家先人的“天下”仅仅指生活的那块地域,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儒家思想是从形而上的“阴阳道德易”到具体的、形而下的“阴阳道德”形态。中国儒家先人们根据“易”对当时各个具体的“阴阳道德”形态分析,从中找出那些基本的、普遍的 “阴阳道德”形态。由“易”以及儒家的宗旨制定出一些行为准则即雅言,这些雅言只对这些基本普遍的“阴阳道德”形态产生影响或作用,使各个“阴阳道德”形态个体的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趋向儒家的宗旨。所以说儒家思想离不开实践,儒家的行为准则或雅言就是“易”在实践中的结晶。儒家的经典除了《易经》皆是能够影响人类身上那些最基本普遍“阴阳道德”形态的雅言,如“仁、智、礼、义、信”等等,当人们在阅读这些儒家雅言即经典时,常常能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由上述,个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儒家思想是人类自觉的表现,反应了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与调整,所以儒家能提出“己不所欲,勿施于人”这样的行为准则,而以“自我”为中心的阳性文明则是永远也不可能从自身的“阴阳人神道德”核心发展和延伸出这样的思想。这就是中国文明核心“阴阳道德易”与阳性文明核心“阴阳人神道德”的一个根本差别。
儒家的宗旨是“尊道贵德”,即让各个有着具体“阴阳道德”形态的个体能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接纳、包容,但又不失其自身特有的“阴阳道德”形态核心。儒家的雅言或行为准则皆围绕着这个宗旨,所以,从根本上讲,儒家思想具有强烈的多元化倾向。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就是“中”“和”“孝”,强调“中庸”,希望每个“阴阳道德”形态的个体能够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儒家又强调保持自身“阴阳道德”形态的核心,这就是儒家“孝”的真正意义,所谓“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既然儒家思想有着如此深刻的内涵,那么儒家思想是否应当成为人们的全部生活内容?答案是儒家思想并不能代替人们的全部生活。需要从两个方面说明这点,(一),在“尊道贵德”宗旨下制定的儒家行为准则或雅言仅仅侧重于“阴阳道德”形态个体之间的“中”、“和”,并不能告诉每个“阴阳道德”形态个体具体的“生活目的”。儒家认为每个具体“阴阳道德”形态的个体皆应有自身的“生活目的”,这个“生活目的”也是每个“阴阳道德”形态个体存在的基础,每个个体的生活目的就隐含在个体自身的“阴阳道德”形态之中,应当被一代一代传承,这就是为什么儒家重“孝”。所以说,儒家的雅言或行为准则不能成为人们生活的全部内容,王弼认为儒家讲“无”,很有些道理。儒家重“孝”的同时,又强调每个“阴阳道德”形态个体在实现自身生活目的时,不应导致其他“阴阳道德”形态个体的毁灭。所以儒家思想又推崇“中”与“和”。儒家提倡的君子人格是既自强不息又大义持中,儒家眼中的某些小人则是指那些追名逐利,乖巧偏狭之徒,故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儒家思想来自实践,不免会受到当时“阴阳道德”形态的限制。“生生之谓易”,天下每个“阴阳道德”形态总是不停的变化,所以个人认为儒家思想中的某些行为准则并不一定适合后人,需要后人通过实践加以调整。朱熹曾指出,一代自有一代易,大概讲得就是这个道理。老子也曾指出:“智慧出,有大为”,这同样是启示我们,如果儒家的行为准则或雅言被奉作万古不变、人人都应当永远遵守的金科玉律,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逐渐走入死胡同,近几百年,中国社会的发展正是如此。这也许是任何一个人类社会难于避免的发展模式。
与儒家相似,老庄道家的思想亦建立在“易”的基础之上。从目前了解到的中国经典,个人认为道家,尤其是老子,在“易”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易》以“生生之谓易”一语带过“阴阳道德”形态的生、长以及转化。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阴阳道德”形态来自于“无”即“有生于无”,并阐述了“阴阳道德”形态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认为“阴阳道德”形态生成的条件是“无为”以及“阴阳道德”形态的生、长过程“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与儒家相同,老子道家亦推崇“尊道贵德”,“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但儒道两家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儒家的对象主要是当下现存的、具有生活内容的“阴阳道德”形态,而老子更注重于未来的“阴阳道德”形态。插一句,王弼认为“老子讲有”,也许改成“老子讲生”可能更贴切些,仅仅个人见解。《道德经》中,老子强调未来“阴阳道德”形态的生成尊循自然之道,不可抗拒,现有及当下的“阴阳道德”形态个体应顺乎自然,才能在未来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故“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则“无为而无不为”。插一段评论,一般认为儒家入世、道家出世,这不甚准确。在我看来儒道不可分,只是着重面不同而已。历史上汉朝从尊“道”到推“儒”亦是合理成章的事。
庄子给我们的启示是“具体的“阴阳道德”形态不可能永远存在,必然走向死”。故《庄子》中有些消极情绪,且雅言太多,历来为不少骚客喜爱。
综合上述,个人认为中国文明的核心是形而上的“阴阳道德易”,儒道“尊道贵德”的主张为形而上的“易”打开了进入形而下的通道(还有一条通道就是算卦,有时间再专门讨论)。自汉代以来,建筑在“阴阳道德易”之上的儒道“尊道贵德”思想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次,最终成为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无不可以看到儒道“尊道贵德”的思想和那些被僵化了的儒家行为准则在背后主导着中国人的思维、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几百年来中国人对荣耀的理解和追求,近代不少中国人卖国求荣,现代相当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身上那歇斯底里的功利心,以及中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们的衣着、饮食,甚至人们之间的玩笑等等,这一切皆与儒家有着密切的关联。四九年之前,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最终使中国大多数民众聚集在其周围,正是儒道“尊道贵德”思想所显示出的巨大号召力,同样中国共产党人在“尊道贵德”思想中获得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也让整个世界为之惊叹与赞赏。不可否认,近代中国的“五四”运动的确为摧垮僵化了的儒家行为准则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五四”运动中,非理性的、以功利为主的思维方式同样阻断了中国文明核心的传承,到了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更加变本加厉,并逐渐成为一股消散中国文明核心的力量。
个人认为中国人应代代继承儒道的胸怀与宗旨,学习和了解中国文明的内在核心“易”,通过不断地实践,丰富和发展儒道的宗旨“尊道贵德”,不仅为中国,也为整个人类,天下的健康发展。
也许有人会问:没有“易”,生活也不错,为什么形而上的“阴阳道德易”对中国人及中国文明至关重要?本人的回答是,因为“易”让中国人看到了整个世界和自己。因为“易”让中国人摆脱了野蛮,产生了思想与艺术,规范了人伦与行为,迈入文明。还是因为“易”,中国文明能海纳百川,千年不倒。没有“易”,中国人,就如同失去了眼睛的瞎子,将无法看清世界和自己,会焦躁不安,逐渐陷入疯狂,建议各位不妨将目前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与一个失去双眼的人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进行对比。没有“易”,中国人将失去思想,艺术,语言,中国文明将彻底死去。
“易”博大精深,除了佛教思想和西方物理科学与之靠近之外,其他本人所已知的思想皆无法望其项背,可以说,人类迄今为止的任何概念都可以由“易”的“阴、阳、道、德”这四个基本概念构成,就如中国先人发明的千变万化围棋中的黑白二子,所以如果说任何思想和理论都有可能出错,那么“易”出错的可能性最小。“易”可以穿透人的内心,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但也可以制造出让人丧志的玩物,故本人总是认为无仁慈,善良之心最好不要知“阴阳道德易”。
“尊道贵德”思想主导下的中国儒道文明认为天下应当是多元化的,天下各个具体的“阴阳道德”形态应既相互容让,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与阳性文明通过攻击、毁灭的手段扩展和延伸自身的“阴阳人神道德”形态不同,中国文明更多是以自身“阴阳道德易”的具体核心—“尊道贵德”感化其他的“阴阳道德”形态。任何一个具体的“阴阳道德”形态只要在中国社会中生活一定的时间,最终均会被同化,接受“尊道贵德”的价值观,因为只有自寻毁灭的疯子才可能拒绝“尊道贵德”的价值观。
在我看来,历史上,对中国文明威胁最大的挑战有两次,一次是来自佛教。另一次就是现在。自清末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尊道贵德”正在受到“自身”的严重威胁。最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文明的内在核心、那个形而上的“阴阳道德易”正在消散,整个中国文明有坍塌的危险。一旦中国文明崩溃,中国社会必将陷入四分五裂、自相攻击的境地,这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人类的灾难。
简单谈谈个人对佛教的看法。除了中国文明,佛教思想主导下的文明也不具有阳性或阴性文明的特征。个人认为佛教文明是一种拒绝具体“阴阳道德”形态的文明,故而佛教文明自身很难真正形成一个有着具体“阴阳道德”形态(或者简单地说生活内容)的文明社会。但是这 并不意味着佛教思想就应当被抛弃,恰恰相反,在我看来佛教思想为人类文明“阴阳道德”形态的转化提供了一条途径,因而每一个文明社会都应当为佛教画出一块保留地。这仅仅是个人一些还很不成熟的想法。关于佛教思想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讨论。
这里谈谈个人对解读历史的一些看法。中国文明的内在核心是形而上的“易”,看不到这点,就很难理解中国,也读不懂中国历史。中国古人曾说,《春秋》是通过形而下讲那形而上的《易》,这就是告诉我们,阅读历史应当去掉“自我”,以形而上的“易”意读那形而下的历史。西方史学者无法完全摆脱“自我”进入“无又非无”的“易”境,他们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及结论就不可避免地受“自我”的影响,难于全面地看清中国历史。可惜中国近代的一些史学工作者不仅彻底抛弃了中国的“易”境,甚至离西方那“我又非我”的境界也相距甚远,他们以自己的己见随意地割裂历史,他们对历史的解读充满了狭隘与偏见。真不知道现代的中国人是前进了,还是落后了。
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中国形而上的那个“无又非无”中的“非无”(即“阴阳道德易”)是如何产生的?,这的确是一个难有清晰答案的问题。这里大致提一下个人的观点,至于详细的内容还是留待以后有时间再与各位讨论,个人认为中国文明的“阴阳道德易”似乎来自两个方面(一)人类的实践活动(二)“心念”,所谓“一念动,万物生”。
这些天来,一气写了这么多,自己也没有想到。本想详细介绍“阴、阳、道、德”这几个中国核心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人类思想的最基本概念,最后又放弃了,原因有两个,(一),需要理清“阴阳道德”与各个方面的关系,非几句话能尽其意。举一例,现在一些中国人动不动就搬出逻辑,其实从《易》的角度,逻辑仅是在一定的“阴阳道德”条件下才能成立,世界上的很多事物并不遵从逻辑,比如,西方人与其上帝之间就不存在逻辑关系。(二),现在国人中利欲熏心者太多,尤其是某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所以对不起了,各位只有读《易》自己去感悟“阴、阳、道、德”。据个人的经验,读《易》一定不要执己见,要先“阴阳”,后“八卦”,再“六十四卦”,切不可颠倒次序。其中《系辞》是入门篇。曾翻阅了一些近代所谓国学大师们对《易》的读解和评论,竟无人能讲清楚“阴阳”-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试想,不解“阴阳”,又怎能解读和评论《周易》,这些人的行为令人费解的很。再次强调,读《易》一定要以清末前的注解为主,推荐个人认为不错的《易》注,清李光地《周易折中》,朱熹《朱子类语》中关于《易》的讨论与章节,王弼的周易注,千万不可读清末以后那些所谓大师们写的注解或评论,切切。最好的读《易》方法是将《易》与周围的生活联系起来,领悟那“易”中之“意”,不必执着于古人的“卦爻辞”。

发表于 2013-4-28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看。想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7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种种迹象表明西方社会已经进入“归妹”卦。孔子曰:“归妹,女之终”。
其内因是基督道德精神的衰退,正如一位西方人士坦诚,过去西方人将个人的成果归功于上帝的荣耀,而现在个人的私欲取代了上帝。其外因,量子力学的不确定现象从根本上否定了永恒静止的上帝理念。
一位西方高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曾告诉我,过去西方人非常实干注重结果,而现在嘴巴代替了实干,工作的实效不再是衡量的标准,嘴巴功夫决定升迁。
依据周易和孔子,西方社会逐渐阴性化,“兑女”之阴已进入社会的各个方面,理性衰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3 10:30 , Processed in 0.04230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