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34|回复: 5

金然寿:惯性原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伪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4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惯性原理乃是近代科学的起点,基于此科共体把提出惯性原理之雏形的伽利略称作「近代科学之父」。

  以现代科学的视角观之,惯性原理已不再是仅限于力学(运动学)范畴的概念,在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等领域皆可寻得惯性模式,乃至在化学和生物学等物理学之外的领域,亦能发现惯性原理的影子。譬:

  在电磁学中,当穿过闭合线圈中的磁通量要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电路中的磁通量的变化。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增大,则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阻碍磁通量的增大,即线圈本身有保持原来磁通量大小的性质(楞次律: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

  「查理律」和「盖·吕萨克律」同样在描述一种惯性:在等温压缩过程中,气体之体积减少则压强就增大,以阻止气体进一步被压缩,即气体在状态变化过程中,体现了保持原来状态的性质。亦即,假如气体不受外界干扰,将保持原有的状态。

  在光学中,光唯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才能发生折射,也变相的表达了惯性。其大意是,外界条件(媒介)改变了光的传播路径,而光本身是具有直线传播本性的。即,假如没有介质的影响,光子就会做每秒30万公里的匀速直线运动。

  在化学中,化学平衡理论亦是化学反应里的惯性。在生物学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反映了大自然的惯性…………。

  自从伽利略提出「力学--运动学」范畴内的惯性原理之后,它成为了科学理论体系的一种纲领,致使惯性原理不断的渗透到别的学科,或者说,别的学科不断的向物理学的惯性原理看齐。何以故耶?

  【正文】

  一、时态参照

  科共体表面上以惯性原理解释质点的位移,致使人们对惯性原理的本质产生错觉,实际上,惯性原理的解释意义不在空间位移,而是在「时态参照」上。

  通常,我们可以更简便的表达惯性定义:物体不受力则保持「原来状态」。而把此处的「原来状态」一分为二则,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请大家留意「原来状态」这个词汇。一物之「原来状态」是相对于一物的「现在状态」来表述的,且在现实条件上的一物只能处于「现在状态」,而不能继续处于「原来状态」。遂,惯性定义所要描述的,并非是物物之间的空间相对位置变化关系,而是一物对一物自身的时态参照。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直观的理解什么是时态参照。

  ①:当我们说「甲人比乙人胖」的时候,我们是对比了两个人,即这里的「胖」,是两个人之间的「同时性相对关系」。

  ②:当我们说「甲人比以前胖了」的时候,是对甲人一个人进行了「跨时期对比」,是把「甲人的现状」和「甲人的原状」进行了跨时期对比。

  上例中,虽是都在进行关于胖瘦的对比,但其对比对象以及对比关系是有区别的。而贱文所要讨论的惯性原理,正是第二种对比关系的一种形式。

  物物之间相对位置关系,是配置在空间上的,换言之,当我们说「一辆车相对于地面行驶」时,是关于车与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的描述。而我们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越来越快」时,是在描述此物之自身速度变化。是惟,惯性和加速度所要描述的并不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是如何的,而是在说「一个物体相对于过去状态的变化」是如何的。这就是为什么「加速度」的大小和物体速度之大小并没有必然联系的原因(加速度是对物体之自身速度变化的描述,而速度是物体与假定为静止的尺度的相对关系,两者不一)。

  总之,在科共体的描述中,一质点的位移,并非是以物物相对位置关系来表述的,而是以一物之时态参照关系来表达的。亦即,一个质点的位移表达,是通过惯性(物体自身的属性)和加速度(物体自身速度的变化率)来表达的。是故,惯性和加速度貌似在描述一个质点的空间位置变化,实际上它们与质点之外的其他物体脱离了一切相对关系。

  二、绝对静止与绝对运动

  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科共体以「静止与运动」定义了惯性,却并未指出定义里的静止与运动,是参照于何物而规定的。请留意惯性定义的陈述方式: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且不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参照于某某物」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而事实上,如果脱离了参照物我们将无法判断一个物体到底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比如,在一辆相对于地面行驶的车上,以窗外的景物做判断则,我们是相对于窗外之物做运动(或窗外之物相对于我们做运动)。若看车体的话,我们相对于车体静止(或车体相对于我们静止)。那么,「我(或单个物)」到底是静止还是运动呢?这就要看选择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了。

  换言之,运动与静止其实是「待判断物」和「参照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而不是一个物体的独立状态。但是,按照惯性定义的陈述,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成为了一个物体的独立状态。

  亦即,惯性定义里的运动与静止,实际上是脱离了参照物的「绝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科共体把惯性释义为物体固有之属性,言下之意就是,惯性定义里的运动与静止,不是物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而是一个物体的独立属性)。

  科共体通过惯性原理带入了绝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所以事实上,所谓的精确计算之类的说法,是一种“闹剧”。何以故?分即是合,合即是分,5=2+3可以认为是二加三等于五,亦可以认为是5可分为二和三。科学共同体用初速度和加速度描述实际运动,意味着实际运动被科共体拆分为初速度和加速度。是故,不是精确不精确的问题,而是不想精确都不可能,因为它只是把测量到的数据进行拆合计算的过程而已。简单的说,把5米人为的分为2米和3米,当然会获得与5米吻合的“精确计算”。

  三、自转与惯性

  科共体自编的科学史里述,惯性原理的〈无需参照物〉而进行的绝对运动或绝对静止,在基督教文化圈的日心地心之争中发挥了特殊作用。曰,伽利略的惯性原理摧毁了反对哥白尼的,所谓缺乏地球运动的直接证据的借口,也由此科共体提出了地球的「自转」之说。

  而「自转」和惯性,所要表达的意谓是同出一辙的,即惯性和自转里的运动都是脱离参照物的,绝对的运动或静止(在不违背惯性原理之整体格局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惯性原理转换成如下同义陈述句: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自我静止或自我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事实上并没有提供证据,这只不过是用另一个绝对运动论证一个绝对运动的合理性,本质上是同义反复。

  最大的问题是,自转是指一物相对于自身过去状态的描述,它的空间参照只能是自身的自转轴(实际上自转轴亦是几何概念,实物是没有看得见的自转轴的),因此它并不能直接参与地日之间的相对判别关系中。换言之,当我们问日地谁绕谁时,回答“是因为地球自转,所以看起来太阳绕地球”,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因为日地谁绕谁是在讨论日地之间的相对关系,而自转是在说地球自身对自身过去状态的关系。

  四、自转并不存在于空间里(文出:弘扬中华文明学社)

  请留意「转动」和「自转」的区别。当我们说〈一个球体在转动〉的时候,是在说这个球体参照于其背景在运动,而在说〈一个球体在自传〉的时候,是说这个球体在进行与背景无关联的,孤立的,自我转动。

  是故,自转只能是在纯时态思维下才能成立的描述。但又,一个物体的过去状态是不存在于当下的,它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系统中,所以,球体的〈自转〉不是一种真实的空间位移运动,而是我们把物体的过去状态和物体的现状进行主观对比之后的得出的结论,它只是我们的主观意念中的主观刻画。亦即,我们是把刻录在脑海里的物体之过去状态调出来,并与眼睛看到的物体之当下状态进行了时态对比。

  或者说,当我们说“地球一天自转一圈”的时候,是指相比于昨天的同一时刻而讲的。但是,昨天已不复存在,它已成为记忆,故自转并不具有脱离意识之存在性。

  再举例者,我们要是第一次见到甲人,我们无法做出「甲人比以前胖了」,或「甲人比以前瘦了」等判断,因为我们的记忆库里没有甲人的以前状态印记。但是我们可以做出「甲人胖」「甲人瘦」等判断,因为这种判断不需要调用甲人之以前状态的印记,只需要对眼睛接收到的视觉图景和我们的胖瘦判断标准进行比较就可(苛刻的讲,胖瘦标准,亦是意识里的存在)。

  球体的「自转」之说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哥白尼,哥白尼说〈转动是球体的本性(转动是一种运动,遂需与参照物进行对比,但哥白尼却把运动说成是物体的本性,这种说法和之后伽利略提出的惯性定义异曲同工,惯性定义里静止和匀直运动成了物体的“属性”)〉。

  我们对球体之转动的视觉判断依据,是从球体与「球体所在的背景」之对比中感受的,而不是对独立的球体进行单独观察而得出的结论。比如,我们望着远处物体看起来小,就是物体与更大范围的背景同时出现在视野中的结果。因此,当我们说远处的物体看起来小,意味着背景在视野中呈现的比例大,近处的物体看起来大,意味着物体在视野中呈现的比例大(其物体与度量衡之间的比例是不会随视觉范围内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事实上,我们也无法隔离出一个脱离宇宙整体的孤立物体,亦即,我们无法看得见一个完全与背景脱离关系的物体。

  五、物理学与经济学的横向联系(文出:弘扬中华文明学社)

  熟悉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学科,亦即,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成本与效益是在时间上分布的。遂,惯性定律和金融学之间是存在着某种隐秘共性的:它们两都是在讨论,某概念在「直线时间轴上的变化」(在经济学中,空间概念不在讨论范畴之内,而物理学带入惯性概念之后,质点的空间位移相对性失去了存在意义)。

  做个简单的统计学演示,就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物理学和经济学之间暗藏的内在联系:

  例一:以无加速度和无利息来做个统计报表(a=0,即牛一律)

  1、以每秒5米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做惯性运动的质点),每一秒进行统计:

  ①05米,第一秒第一次统计→5/1(每次统计时速度为每秒五米,加速度为0),

  ②10米,第二秒第二次统计→5/1(每次统计时速度为每秒五米,加速度为0),

  ③15米,第三秒第三次统计→5/1(每次统计时速度为每秒五米,加速度为0),

  ④20米,第四秒第四次统计→5/1(每次统计时速度为每秒五米,加速度为0),

  2、未加入市场的资金或银行的无息贷款。5万元,一月一计。

  ①5万元,第一个月第一次统计→5/1(每次统计都是5万,利息为0),

  ②5万元,第二个月第二次统计→5/1(每次统计都是5万,利息为0),

  ③5万元,第三个月第三次统计→5/1(每次统计都是5万,利息为0),

  ④5万元,第四个月第四次统计→5/1(每次统计都是5万,利息为0),



  ※在英语中,〈time〉可以具有时间和次数的双重语义,因此time(时间)·time(次数)=t^2和每隔时间段统计一次可以是同义的(科共体会对外宣称,加速度单位中的t^2是时间的平方,其实这是一种误导,也不具有可理解性。t^2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时间·次数〉)。

  例二:带入加速度和利息的统计报表



  提示:

  ①物理公式=惯性+加速度

  ②银行核算=本金+利息

  ※可以把加速度理解为初速度的“利息”(初速度即惯性速度)。可以把直线理解为持续经营假设,把会计分期理解为匀速。

  例三:会计等式和第三定律的相同与不同

  ①第三定律: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没有主次、先后之分。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这一对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可能抵消。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须是同一性质的力。

  ②会计记账:有借必有贷,借贷大小相等,分别记录在两个账户上。

  (1)借与贷是没有主次、先后之分。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借贷是记录在不同的账本上,不可能抵消。

  (3)借与贷必须是同一性质的数据。

  ※可以看出,牛顿的三大定律,皆与会计学乃至金融学有横向联系。事实上,牛顿的职业是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按现在的分类,应该属于金融界人士。

  六、伽利略实验向人们展示什么?(文出:弘扬中华文明学社)

  按科共体的说法,惯性原理是无法通过实验验证的,它只是一种抽象理论。如此一来问题就来了,既然惯性原理从来没有用实验验证过,那么人们脑海里的惯性原理是如何被理解和构建的?既然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并非是用来验证惯性原理的,那么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到底向人们展示了什么?



  伽利略斜面实验过程如下:同一小车(或球)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铺上毛巾,小车在毛巾上滑行很短的距离就停下了。

  第二次,在水平面铺上较光滑的粗布条,小车在粗布条上滑行的距离较远。

  第三次,是光滑的木板,小车滑行的距离最远。

  结论是,要是能找到一块十分光滑的平面,阻力为零,小车的滑行速度将不会减慢。

  然而在这里,第一次铺上毛巾,第二次铺上较光滑的棉布,第三次放光滑的木板,这个顺序是人为安排的顺序,如果我们第一次放光滑的木板,第二次铺上毛巾,第三次铺上较光滑的棉布,我们无法与“要是能找到一块十分光滑的平面,阻力为零,小车的滑行速度将不会减慢”这个结论搭配,进而构建出量之递增或递减的量变顺序。

  七、逻辑悖论与假设性(文出:弘扬中华文明学社)

  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我们可以看到,惯性定义有一个前提,「……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亦即,惯性是物体在不受力时才会有的状态,而「不受力」,很显然的与研究物体之「受力」时状态的力学,有严重的逻辑排斥。

  ①:力学--描述物体「受力」时的状态。

  ②:惯性--描述物体「不受力」时的状态。

  对比①和②就可知,惯性和力学是不相容的,因为「受力时」和「不受力时」是互不相容的状态。除非我们开始玩起可耻的辩证法,一个物体在一瞬间既受力又不受力。很显然,一个物体不可能在一瞬间处于,既受力又不受力的状态。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物理学的整个框架中推测到,「物体之不受力状态」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引入「万有引力」概念而思考。万有引力是不受时空约束的,超时间、超距离的作用力:它是无时不刻,任何地点都会存在的作用力。进而只要承认存在万有引力,就不可再承认“在任何时刻、在任何位置”上可以存在「不受力的物体」。还有电磁力、核力等等,以物理学的描述,原子核和电子要“恒保相互施力的状态”,如不然原子就要崩散。

  我们尝试一下同时讨论惯性和力学(注:科共体通常会先提及惯性,而后再提及力学,或者反过来。但如此一来,我们就无法看到两个概念相结合时才会露出来的逻辑悖论):

  ①: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宇宙不存在不受力物体。

  重组一下①和②并整合为一句话:宇宙中不存在不受力物体,当这种根本就不存在的不受力物体在不受力时,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不存之物,何论之有?

  实际上,惯性定律是一条假设。虽然科共体极力的隐瞒惯性定律的假设本质,但我们还是可以很轻易的把惯性定义转换成假设陈述句:假如一个物体不受力,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科学理论体系中有很多像惯性假设这样没有经过验证的假设(实际上也不可能进行验证),它们通常都会以定律,公设,定义等等名义提出(科学是以假设为前提的逻辑推演体系)。有趣的是,「假设」一词的字面上公然出现了「假」字,且在中文语境中,假设的「假」字和真理的「真」字,是具有相反意义的词汇,它们并不能随意互通。试问,以前提假设为出发点,经过一连串逻辑推理,可以推导出真理吗?答案是否定的。起点是假,终点亦假。

  一言以蔽之,某自由主义旗手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和“大胆说谎小心掩盖”,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延伸思考题:

  一、惯性原理的纯时间思维,其实正是一种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亦即,在这种讨论模式中,空间上的相对性不具有参考价值,进而空间上的他者(物或人),亦不具有参考价值。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只考虑时间上的自身增减而不考虑其他空间上的增减的时候,他就一种“强盗”。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个人拦路抢劫的时候,抢劫之前和抢劫之后有了时间轴上的金钱增加,但他不考虑空间相对性的金钱位移合不合理。亦即,这个强盗不考虑金钱从他人的口袋转移到自己口袋这样的空间位移合不合理,而只求抢劫之前和抢劫之后的纯时间性增长。

  二、人们在金融市场上,也是在进行纯时间轴思维。换言之,当我们投资到金融市场的时候,不考虑我的三十万是别人之十万的三倍这样的横向对比关系,而是只进行我的三十万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多还是变少的考虑。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明确的提出了要考虑他者的空间存在性,及其与他者的相对关系(还有不能对自己和别人采取双重标准的意谓)。而作为科学的起点的惯性原理,排除了空间位移的相对性问题。习惯于这种思考的人,当然也会在其他问题上习惯性的排除他人的立场。
发表于 2013-6-13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哲学还需要实践辅助,其实跟科学一样,科学也不是绝对真理,而是哲学用数学方式的外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4-17 04:35 , Processed in 0.0316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