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8|回复: 3

民营机构走出基因巨头,,华大基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营机构走出基因巨头2012年11月14日 07:50
来源:凤凰财经
分享到:
更多

0人




0人参与0条评论

“华大是为人类基因组计划而生的。”华大基因首席运营官尹烨介绍,1999年华大刚刚成立,在当时舆论普遍反对发展中国家参与耗资巨大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之际,华大基因发起人杨焕明、汪健等人自掏腰包前去参加。1999年9月9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正式启动。


在华大人看来,这个1%,是怀抱理想迈出的坚定一步,也决定了在成立之初华大就站在了国际基因学研究的第一阵营。华大基因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2007年,华大基因南下深圳,成立了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并于当年完成了第一个中国人的基因组序列图谱;2008年1月与英美科学家一起启动了“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2008年10月完成了大熊猫基因组框架图和手工克隆猪的研制;2009年4月启动了“世界三极动物基因组计划”,2009年8月启动了“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


第二代高通量DNA测序仪的问世,带来了与生命科学相关研究以及产业的革命,也为华大基因提供了厚积薄发的机会。2010年,华大作出当时被业界称为“疯狂”的举动——投资数亿元购入128台高通量DNA测序仪。如今,华大每年的DNA测序量已超过美国全年的测序量,来自全球的业务与合作纷至沓来。2011年初,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深圳市依托华大基因研究院开始组建国家基因库。2011年6月,华大基因成功完成欧洲大肠杆菌疫情致病细菌的基因组排序,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如今的华大基因,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基因组测序与分析中心。“中国不能失去基因研究的先机,做基因事业必须以华为大。”在尹烨看来,仪器只不过提升了华大的规模和效率,最重要的是华大基因凝聚了一批怀有同一个“基因梦”的年轻人。
“现在提起来都没人相信,但在做1%人类基因组时员工是不拿工资的,还要自己贴钱搞科研;我们拿到SARS病株36小时内就完成了测序,很多员工在后续研究中经常三天只睡4个小时。”正是一群年轻人对于基因学的痴狂,造就了华大基因的“江湖地位”。通过在基因组学研究中的不断突破,华大基因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权威科学杂志发表了百篇高水平论文,发文作者的年龄多在24岁-35岁之间。

令华大基因蜚声海内外的,不仅是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就,还来自它正在推动的科研项目产业化。凭借与全球科研机构的广泛合作,华大基因2010年收入就已超过10亿元;如今,华大基因更是稳步推进相关项目产业化,试图撬动以“中国创造”为核心的生物产业。

 楼主| 发表于 2014-1-1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感于反转基因民众在农业部门前请愿
http://bbs.m4.cn/forum.php?mod=v ... 43199&ac=303394
(出处: 四月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32岁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王俊
王俊,博士,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炎黄计划”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之一。丹麦奥胡斯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所及南丹麦大学人类遗传学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系客座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客座教授。       杭州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暨中科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12个单位。其中主要的挑头人王俊,是我校生命科学院一位尚未毕业的博士研究生。
   王俊1992年进北大读本科,97年毕业,被保送攻读人工生命专业硕士研究生,后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迄今已在北大学习达十年之久。1999年春,我国承担1%的人类基因测定时,王俊被派去参加此项工作的研究,从此他开始与生物信息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99年初,王俊参与建立"华大基因组研究中心"。
       王俊,一个未毕业的博士生,领导着一支过硬的科技队伍,并取得了的成绩,显示了他的科研和领导能力。目前,他所领导的"华大基因组研究中心"正准备与我校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年轻的王俊博士: 2003年初,王俊博士作为"非典型性肺炎"早期诊断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四株与“SARS”密切相关的冠状病毒基因组解码工作。同时进行了“非典型性肺炎”早期诊断的科研攻关,以最快的速度将30万份“免疫检测试剂盒”免费送到了防治SARS的第一线。在这场同疫病的斗争中,拿起科学技术这个重要的武器,坚守在第一线,为SARS的防治工作作出了贡献。
32岁,一米八几的个头,绝对是打篮球的好身板。说起话来,语速出奇地快,跟他打交道,记者需要绷紧神经,稍一走神儿就会赶不上趟儿。谈到兴浓处,他经常是高兴地手舞足蹈,仿佛世上没什么事能难倒他。
在北京大学读生物学那会儿,他就“别出心裁”地辅修计算机、人工智能。1999年春,我国开始承担1%的人类基因测序任务,急需既有生物学背景,又精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王俊很自然地参与进来,有了这些积累,再做水稻测序就不难了。
  的确,从最初的基因研究“门外汉”,到这个领域响当当的“人物”,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去年10月,继水稻、家蚕、家鸡、家猪等多个重要动植物基因组图谱之后,他又成功绘制出世界上第一个黄种人基因图谱。
道出其中的奥妙:做事,不需太多理由,想做就做;做人,不能活得太累,
高兴就好。  
 在他读研期间,杨焕明老师的一堂课使他坚定了发展方向和信念。当时杨老师正在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工作,即将筹建基因研究中心(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前身)。有天杨老师受邀来北京大学讲课,讲的正是基因研究的应用前景。杨老师说,遗传保证了生命的延续,而突变产生了不同物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族群有着各自独特的遗传背景,对不同疾病的易感性也可能不一样;只有真正了解基因与疾病的关系,才能根据每个个体的基因进行疾病预测和检测,及早做出预防方案或进行针对性治疗。选择加入这个团队,王俊主要是看重三点:首先是行业,基因研究前景非常好;其次是领路人,杨焕明老师和汪建老师的视野和心胸非常开阔,他们现在做的事情几乎都在两位老师10年规划的蓝图之内。再次是在这个团队中自己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生物学和计算机的双重背景,王俊自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华大,王俊曾创下一个记录:一周只睡14个小时,写起程序来依然快得惊人。
即便是在如此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王俊还是给自己安排了一次登山旅行。他说:登山和科研一样都是人生的一种挑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5亿的绝佳手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5 20:36 , Processed in 0.75926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