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4|回复: 0

英国的孩子足够坚强吗?我们的孩子足够安全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8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英国的孩子足够坚强吗?我们的孩子足够安全吗?_思想市场_澎湃新闻-The Paper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61778

来自 思想市场

字号



本文图片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剧照

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第一集在社交媒体热传。在这部纪录片里,英格兰汉普郡博航特中学请来了来自中国的五位教师,他们要用最中国式的教育,对50名英国13-14岁的学生进行教导,并在四周以后对中英不同教育体系下的孩子进行评估,希望以此为契机,探究中英教育方法中的显著差异,并尝试把东方教育中的优秀方法引入到英国课堂里。

这集纪录片播出以后,我们看到了两种理念的碰撞,中国教育强调纪律,鼓励竞争,英国式教育崇尚个性,因材施教。这让很多看过的人大呼过瘾,在影片里,很多英国孩子的自由散漫和学习程度之差更是让中国人惊讶,也引发了对中英基础教育的讨论。

然而,看过纪录片第一集以后,却不难发现中国这五位老师根本不能代表中国教育的平均水平。

不错,尽管这五位老师已经尽量在模仿中国普通学校的教育。比如片中很丑的校服,早起的团体操,大班教学,强调师道尊严,晚自习,体育考试,填鸭式教学方式,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竞争精神,超长的学习时间,课后较多的作业等等。

但是,他们模仿的只是符号化的中式教育。




这五位老师的业务水平实在太强,他们都是来自中国最好的中学,片里提到过,邹老师来自于杭州外国语剑桥高中,还有一位李爱云(音)老师来自于南京外国语学校,也就是说,是中国经济和教育最发达地区几乎最好的老师。

这些中学里的学生,甚至连考上985高校都算最差的选择。就在今年高考,南京外国语学校不到470人的高三学生里,在高考前夕,已有295人被美、英、法、澳、日等国名校录取,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也不乏其人,加上先期保送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的,只有21人需参加今年高考。而在中国很多高中,考上985高校大概是很多孩子奋斗的目标。

这些老师的学校采用的根本不是所谓的中式教育,他们来教这些英国初中的孩子。双语教学且不说,仅仅他们对教育中出现问题的认识能力和调整能力都超出国内普通高中的老师一大截,而当他们在尽力模仿中式教育时,到底能有几分相似恐怕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任何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最终都是要靠老师,而以这五位老师的优秀,恐怕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都会有很好的教学成果。

所以尽管在纪录片中,五位老师陷入了困境,但我丝毫不怀疑他们会逆袭,因为他们实在太优秀了。

然而中国大多数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聆听这五位优秀老师的教诲。

而在中国一些地方,教师薪酬过低,政府随意拖欠、克扣教师工资,教师殴打学生,教师不好好教课却把主要精力投入开设辅导班,这些老师也是中国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大的一部分。

当我们嘲笑英国孩子上课开小差,纪律散漫,自以为是,无视师道尊严的时候,也请不要忘记前不久刚刚发生过的江西永新校园暴力事件,多名女初中生对一名女生进行围殴,同时也请再回忆一下去年年底发生在云南昭通市鲁甸第一中学的教师被打事件,当时4名中学生暴打教师,吓得全校教师躲到操场不敢上课。


这些孩子也跟纪录片里那些英国孩子大致处于同一年龄阶段,而与之相比,这些英国的孩子只是任性一下简直是天使。

我们也不要忘了,最美乡村女教师郜艳敏也是中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一个依赖被拐妇女的教育。

什么是中式教育?什么是东方教育?在有些学校连正常教学秩序都不能保障,东方教育尊师重道的传统又在哪里?而有些地方连教育都没有又何谈中式教育?

在纪录片中很多人能够窥见英国阶层固化的缘由。英国的中学,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教学大纲,因材施教,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大纲,进度和要求都不同。这样的教育模式,确实让一些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而且以后也很难追赶。


但同时也要看到,英国的教育模式其实起到了一个“分拣”的作用,根据智力和专注度,把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很早的时候进行分流。我们说英国社会是几个“天才”带着一群“庸才”,那么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是,这些庸才还是乐意服从天才的,也就是这种分流还有一定“科学性”,能够把天才和庸才识别出来。

而中国这种由于地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教育不平衡,在将来也会愈演愈烈,优秀的师资会越来越向经济发达集中,这样发展下去,同样在将来可能形成阶层固化。那么能有幸接受邹老师、李老师这样高水平的老师们教学的孩子,和教育甚至都不能保障的孩子同时长大,谁占优势就是毋庸置疑了。这种未曾分拣就生生撕裂的阶层划分,当这些来自二线三线城市中的天才孩子长大,当他们却要屈居“庸才”的地位时,他们是否甘于固守自己的位置,由此又要产生怎样的社会问题,恐怕更值得我们深思。


而提到英国的孩子,片中的魏照老师也许点出了他们散漫的根本,“他们(英国的孩子)将来即使不工作也能拿到钱,他们根本不担心生活,但在中国,每个学生都知道,只有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将来才能赚钱养家。”魏老师还表示:“如果英国政府削减福利,很快他们就会看到情况大不同。”

而中国的目前福利制度,还并不完善,“不工作都能很好的活下去”还只能是空中楼阁。那些因为教育缺失产生的无工作能力和低工作能力者又将给中国带来什么?

正如这部纪录片的片名,英国人要问的只是,他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然而或许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的孩子足够安全吗?
录入编辑:谢秉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3-29 05:40 , Processed in 0.05185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