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1|回复: 0

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释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9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释放”
·罗文辉
“在教育问题上,我是一个保守的自然主义者。人的一生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一个人能够成长为杰出人才,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事件。”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兼招生办主任秦春华老师如是说。
秦春华是我前段时间认识的一位老师。当时,我看到他的博客里多为北大如何录取的相关文章,不甚喜悦,心想:如此教授不过徒有虚名,上不关心国家大事,下未对教育改革有过看法,也只配“教授”二字。随后,我在中国作家网上发表过《是梦想?还是想梦》等教育改革的文章后,再去浏览他的博客发现已然不是当时的他。不知是什么原因令他有如此大的转变——在博客上发表他对教育改革的意见的文章,还在相关报刊媒介上已经发表。我也没去问他,只是读罢他写的《我为什么不主张“直通车”》,略有似曾相识之感,便提笔再写我对教育改革的想法。
我和他有共同的观点——教育的本质不是分数,而在于对生活品质的提高。分数能证明什么?但凡肯多花点时间用于对知识的整体记忆,但凡多几次时间的题目训练,想考个高分不在话下。可是,这么做无疑在扼杀孩子的活跃的思维。我是从孩子一点儿一点儿地成长起来,自然知道孩子在知识还未被塞满脑袋的时候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记得有一回,我在姑姑家的时候,因为一道未解的问题追着姑姑问。不曾想,我的姑姑竟被我的执著惹恼,便同大妈一起带有讽刺的涩味把我恶狠狠地训了一顿,而在秦春华教授的博文《我为什么不主张“直通车”》中大力主张孩子跳出急功近利的分数框框以培养孩子刨根问底的意识。这无疑体现出家庭教育对孩子能否成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如果说家庭教育是成才的起征点,那么学校就是人才的修正所。然而,我最看不惯的便是老师自以为自己就是学生命运的主宰者,站在人民提供给他们的三尺讲台上高呼“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考试必须听从老师的话,要是在高考的时候你们不老老实实地听话或老师的心情不好,后果就是你们当中的一些人的高考就会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由此看来,这些老师真如秦春华教授所言,他们早已将自己定格为知识的权威,数万学子的命途就决定在这些只会传授“知识”的老师手里。不过,这些老师的自我定位在现代社会似乎显得过高。面对当今快速发展的中国,电脑的普及速率正逐年提高。学生要有问题直接上网搜索便知,而想去朴素地追着问老师大抵是天方夜谭——我在读高中之前就立誓要发奋读书,可到高中后由于种种原因而课程脱节,就去找老师解答问题,却是不但同学在背后非议我,还有老师也嫌我烦。后来,英语老师干脆为我推荐了她的老乡补我的英语水平,前提是要用钱来交换。这就是我为什么在《是梦想,还是想梦?》一文中提到现在的老师唯利是图的原因。如果回到古时候,私塾老师看到有爱问问题的学生欢喜还来不及,自然会竭尽所能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哪里会有单独补课之说?补课无非是找一批因种种原因成绩不佳的学生进行一次有偿授课,只不过这种授课方式比课堂上几十人的壮观场景要暗淡些许。
现在的老师和学校一样,都沦为私利的攫取者,都是为了填满自己的腰包而一致主张“直通车”。而他们极力主张“直通车”班,无非是想再造就一个“少年班”,再增加一个“实验班”或谓“补习班”。这些班的存在,无疑是教育工作者有意无意地为教育天秤再压斜点儿,无疑是他们给中国贫困家庭再添“财难”——如此一来,肯定会出现更多成绩不佳的学生,而他们所付出的的金钱和时间却要比成绩暂好的学生的双倍,甚至要三倍、四倍……难道这就是公平的教育吗?答案不言而喻,这样的教育不仅在时间上不公,在金钱上亦是如此。我们都知道,凡是学过高中经济政治的人也都知道,用金钱交换的物品(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即为商品,既然有这一层关系,那么售卖者和欲买者便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学校在通过口碑、媒介宣传自己的教学“商品”的时候,家长作为消费者买到质量差的“商品”在教育买卖中却显得不占主动权。他们在买到质量差的教师的有限时间来为自己的孩子灌输知识的养料的时候,往往要花费更多的代价来弥补师资差的漏洞,而身为生产者的学校却置身事外,没有承担一点儿责任。难道,这就是“公平交易”吗?甚至我连指出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或他们对一些字不熟悉的时候,我都会被他们记恨。而北京大学的秦春华教授主张“培养孩子的挑战权威的勇气”似有相悖。
这一切,无不在用社会的声音告诫我们教育改革的根本不在外表的形式,而在于“释放”,释放教师多年来形成的自以为权威的“清高”,释放学校和家庭这么多年自觉地固成“学校选择家庭”(每个孩子所代表的是不同家庭的教育成果,而学校选拔孩子,无疑是在选择家庭)的“不平等”,释放孩子善问敏思的“自觉”。而这个告诫的根源是秦春华教授所说“天才只是个‘小概率’事件,万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孩子能否成才也是不间歇地变化,而这变化是有规律可循,提前贸然扣上会否成才的帽子无疑是揠苗助长”。因而,我们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善于引导孩子的专注点,做一个有“技术”的家长和老师,人才方离你们越来越近,否则破坏规律就是自食恶果。
(作者系教育改革推动者,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4-25 12:58 , Processed in 0.05067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