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2|回复: 0

[影视] 司马南:怎样扭好《大秧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6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司马南:怎样扭好《大秧歌》? - 学者观点 - 红歌会网
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xuezhe/2015-12-06/102518.html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司马南
点击:5169   评论:6(查看)分享到:
2




  我肯定不是一个好观众,虽为半个职业电视人,对收视率的贡献肯定却很低,首先是很少看,其次是通常只看新闻和纪录片, 偶尔看看书画和老故事频道。

  和很多男人一样,看电视的时候,手里拿着遥控器,我经常充满期待却漫不经心不耐烦心不甘地把所有的频道搜一遍又一遍,然后把遥控器扔掉,慨叹电视这个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偶尔,我会被美女吸引。

  "军医王小红"不知道为什么会引起了我的主意,这女子有一种特别的气质,说不上漂亮,反正很特别,看着看着,我竟然对这部取名《红娘子》的电视剧产生了兴趣,那个蔫蔫儿的说话跟慢性子搭积木一样的梅家大少爷也有点儿意思……有一搭无一搭看了几集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拾,我竟最后把全剧看完,认真琢磨过一番,还有一种要写一个剧评的冲动,当然,时过境迁, 后来也就忘了。


  戴天理的《打狗棍》,也是这样,因为与演员相识,无意当中看了几眼,开始还觉得不怎么样,儒雅的巍子戏路子拓宽是好事,但刻意添加表演痕迹戏有点过,后来就被他的命运吸引住了, 最后,诚意投降,下载了所有的内容,在出差的途中,辗转几座城市 ,把整个电视剧看了一遍,若干处看得唏嘘不已。

  知道这是戏, 小破绽地方也不少,但就是被这群热河省热血男儿的忠义精神所感动,不看到最后放不下来。鬼子来了,委员长不抵抗,张学良几十万军队放弃东三省,热河省府降了,溃败的政府军糟蹋百姓, 武林高手戴天理拼死非要争出一个天理来,一群乞讨的下层老百姓大仁大义大智大勇搅动了我内心深处那片天地。


  如果不是因为看过《红娘子》看过《打狗棍》,我肯定不会专注地看天津卫视播出的《大秧歌》。我是在天津卫视播出的《大秧歌》播出差不多十集之后才加入收看队伍的。男主角还是那个有点儿蔫儿的梅家大少爷,巍子和王奎荣是老面孔, 这部戏让我寻着味儿,决意要看下去的是它与红娘子打狗棍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

  一下子还说不清,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只觉得《大秧歌》、《红娘子》、《打狗棍》的精神气质太吻合了,都那么热烈,那么饱满,那么丰富,那么民间化,那么接地气,那么具有传奇色彩, 与当下的许多生编硬造的电视剧那么不尽相同。尽管这三部戏的编剧看得出来也是编造的,但编造的有点靠谱儿,或我更适应这种编造, 在心理上接受这种编造,在价值观上更倾向于这种编造,也或者这种编造很有历史的、江湖的、民众的、世俗的基础。 后来才知道,这几部电视剧都有很高的收视率,电视机前有成千上万与我有共同喜好的老百姓, 这几部电视剧大戏竟然出自一个年轻的70后导演之手。有人嘲笑我被一个年轻的编剧和导演给忽悠了, "原来你司马南是重口味的,也喜欢这样的恶俗的东西"。

  是的,我承认,我喜欢。

  在大量的电视节目,包括电视剧,让人看不下去的时候,在作为一个电视人能够看透剧中剧后的背景分工制作流程甚至下意识地分析演员表演不那么容易被剧情所吸引的时候,我却偏偏被这一类型戏所吸引,被演员的表演所感动, 动辄大几十集的巨大的体量能够吸引我一集不落的看下去,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这样的俗剧究竟是哪些东西吸引我?为什么喜欢这种俗剧而不喜欢另外一些俗剧?


  《大秧歌》比红娘子和打狗棍更抓人的, 于我而言,或和我的出身有关。这部戏讲的是胶东抗日的事儿, 偏巧我就是胶东人, 老家在山东黄县小河口村,那些家族斗争江湖恩仇的故事仿佛是在讲我的祖上经历的事情, 那复杂的剧情复杂的人性那荡气回肠的英雄气仿佛我的前辈经历过,仿佛我看的不是电视剧,而是在看家族史, 在拜谒家庙里曾经发生的不朽传奇。 看这部戏的时候, 我比看红娘子和打狗棍更专注,入戏的程度有点像一个与年龄甚至与性别不相称的粉丝, 对这部同样落入俗套的屌丝逆袭(一个乞丐却有本事让所有的好女人都喜欢他)的编剧法,从剧里跳出来进入间离态的时候,我也忍不住想吐槽,却又不能不佩服婆婆妈妈腻腻歪歪的故事竟然能够如此抓人, 爱恨交织又嫌弃又丢不下跟着剧情走关注剧中人命运, 此种心理是被电视剧主创人员征服了的观众的通常心理。


  对一部电视剧的编剧导演主演和剧组所有人来说, 观众的这种反应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一部电视剧激荡着我们的心灵, 演活了一堆人物,让观众陪着他们笑,陪着他们哭,挑他们的毛病,指出他们的错误和缺点 ,一连几十天的时间里面脑子当中装着海猫、吴若云、林少爷、赵香月、赵大撸他们那些故事, 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导演和编剧的角色,或扮演者与导演和编剧较劲的角色,或扮演着钦佩导演和编剧的角色, 总之,与这部电视剧粘合在一起。


  试想,假如没有吴赵两家的尖锐对立和冲突, 没有这个今天的观众很难想象和适应的家族矛盾在几十集中贯穿始终, 这部电视剧恐怕就要脱胎换骨甚至完全重写了,电视剧的神采也要大打折扣。 在大秧歌中,吴赵两家家族对立,像是两只大手紧紧操控拿捏着这个故事,它提供了一种巨大的黑色的令人窒息的压抑, 又开启了畅快的迸发出洪流的两道闸门,所有个人的命运都在这一大矛盾中各安其份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 这种首先寻求几个大的支点把戏剧冲突应用到极致的写法,在三国演义中在红楼梦中已经发育成熟, 到了大秧歌,其手法业已成为规制足资借荐,编剧熟练地运用"三原色"、"两股绳"、一个矛盾统一体当中对立双方,巧妙地结构故事, 你可以不喜欢编导对某个人对某几个人命运的具体编排, 但是你不能不佩服其对各种角色生杀取予褒贬扬抑已经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


  试想,这70多集的电视剧当中,如果没有相当的传奇性,没有一次又一次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观众如何看得下来?如今电视剧欣赏过程当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是一部分人死心塌地跟着剧走,痴痴的傻傻的,不分是非不论对错,十分情愿扮演者全身心投入的粉丝角色,而另一部分人则边骂着边看着,边吐槽边被剧勾着魂,仿佛不情愿,但半推半就,吵吵闹闹,直到戏播完了还在喋喋不休。如果说前一部分人是任何一部戏都可能会赢得的基本受众的话,后一部分人则是有思考、有旨趣、有个性、有批判能力、有自觉意识的高一层级的理性观众, 后者的活跃度粘合度是最高的, 这部分人在网上对这部戏的传播和推动能力也是最强的。很自然的,这部分观众成为和导演编剧及电视剧主创人员较劲的基本力量。从某种角度看, 一部电视剧其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便是与这部分人互动的过程究竟形成了多大的张力多强的磁场。


  试想,如果大秧歌也如港台某导演作品中"手撕鬼子"一样,流于形式,失之肤浅,甚至幼稚可笑,观众会作出何等反响。尽管在观众当中像我这样对大秧歌吐槽者不少,对导演编剧的种种露怯的地方嘲弄者不少,但是这种吐槽和对"手撕鬼子"一类可笑的肤浅的抗日剧的鄙视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挑战智力,一个是智力游戏;一个是离开了历史,一个是根植于历史;一个是离奇得丑化了英雄,一个是在传奇中塑造英雄;一个是拼凑嫁接不知所宗,一个是洋溢着的民族精神贯穿始终;一个是拉洋片儿只幻想着以一时新奇动作取胜,一个是不离大众意识讲古今百姓朴素道理……


  红娘子讲的是红军战士王小红,打狗棍讲的是抗日义勇军的分支杆子帮,大秧歌儿讲的是乞丐海猫成长为一个抗日英雄……我看过的同一编剧同一导演知名演员重合度比较高的这几部大戏无一例外张扬的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能把大家通常认为很难讲的主旋律故事讲得如此引人入胜如此充满传奇色彩如此具有高票房收视率, 不能不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成功。


  毋庸讳言,这种成功有自我复制的强烈倾向, 所谓这几部戏当中具有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大概也是这个意思。虽然讲的是不同年代不同情节不同地域中发生的故事,但是总觉着他们有某种共通性,那么,这种自我复制好不好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可不可以反问:拍一部火一部,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大众意识的电视剧走红电视剧市场有什么不好?一个作家的作品具有可识别性,如同毕加索的作品大家一看便知道是毕加索所画的,这对毕加索来说是一种什么损害吗?


  红军战士王小红,抗日义勇军分支杆子帮,抗日大英雄海猫,他们都是在被植入了红色文化基因之后,在为贫苦的大众的民族的利益奋斗的过程当中逐渐升华逐渐完美逐渐展现出人格的力量,最终让观众为之落泪为之惋惜为之折服的。编剧导演的高明之处,谨在不肯拔高这些英雄的起点, 不肯将这些英雄成长过程当中的必要的精神训练和磨砺简单化, 不肯将他的对手弱智化脸谱化,不肯将他们的精神信仰与道德追求生硬地与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挂钩, 进而塑造出了粗手大脚的沾染着泥土气又充满着大无畏牺牲精神的真实可信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无疑是为他们的政治理想而献身的,亦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为理想人格而献身的,这便是传奇性和真实性的结合,这便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这便是历史的当下解读与久远的生命力阐释的结合。


  郭靖宇导演及其团队不是尝试这种结合的独立大队, 但他们是探索这种结合取得成功经验,且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票房价值所检验了的一个优秀的团队。团队的成功,固然有很多因素,但一个挥之不去的英雄情结最终成就了他们,这英雄情节以一股巨大的推力促使着他们书写革命史上鸿篇巨制传奇,留下了一组又一组生动的感人的艺术形象。与其说他们在把控着一种类型片,与其说他们在把控着一种艺术风格,不如说他们在坚持着一种政治定力。如今坚持这种政治定力是要遭到某些势力非议的, 他们不惧非议逆风而上,大秧歌扭出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难度,扭出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口碑。

  当然,三部大戏中每一部戏都还有再精雕细刻的余地,这个说法适用于天下所有剧组所有的作品,不独针对大秧歌打狗棍红娘子。

  (2015年12月1日写于河南郑州)



    欢迎扫描二维码,订阅红歌会网微信,每天精彩,不容错过。(红歌会微信号:szhgh0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3-28 17:25 , Processed in 0.04458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