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高髻,剧中还有令人惊爆到沸点的男性披肩发。剧中战国纵横家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获得秦王重用,同时也凭借一头飘逸长发造型备受关注。↓ 但事实上,殷商时期,束发已在华夏先民中普遍流行。在周代,披发左衽是蛮夷的象征,子曰《论语·宪问》:“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披发不对,那种杂糅束发和披发的式样也是可笑之极。 槽点六:亮瞎双眼的头饰 除了不该出现的高髻、披发,芈月等命妇高髻上簪插的金灿灿的凤鸟头饰也是不顾常识的错用。 凤鸟首饰最早使用于唐代,这是一种与步摇相似的花钗饰品。钗首制成鸟雀状,雀口衔挂珠串,随步行摇颤,倍增韵致。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还有,《芈月传》中皇后高髻上还横插了唐代开始出现、宋代皇后礼服使用的两博鬓(冠后旁垂饰的两叶状饰物,后世谓之掩鬓)。 ↑李静训墓出土的花冠 ↑南巡殿旧藏《宋宣祖杜皇后坐像》 而且,尽管剧组表示,剧中的首饰都是手工打造,但粗糙的制作让网友吐嘈称具有义乌小商品市场、淘宝爆款的气质,完全没有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风韵。这与号称投资巨大的宣传形成反差。 槽点七:尚鸟滥觞变鸟人 在《芈月传》中,广被吐槽的还有令人诧异的孔雀羽扇、羽毛头饰、羽毛服饰。↓ 虽然楚文化有尊凤的信仰,其影响也渗透到各个领域,如在楚国考古实物中,凤的图像、绣像和雕像不胜枚举、千姿百态。例如,在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刺绣纹样以写实与变形相结合的穿枝花草、藤蔓和活泼而富于浪漫色彩的凤鸟纹穿插结合。剧中将鸟羽做服饰显得有些无中生有、弄巧成拙的嫌疑。按照剧中逻辑,中国古代也曾存在尚虎文化,是不是剧中人物也要披件虎皮衣呢? ↑江陵马山楚墓出土蟠龙对凤纹锁绣浅黄绢面衾纹样线描图 ↑蟠龙对凤纹锁绣局部 槽点八:穿越千年的工艺 《芈月传》第一集出现了一件让王后和莒姬争执起来的神奇罗衫,其神奇之处在于,它是一件从宋代穿越回去的“缂丝绣罗衫”。↓ “缂丝”又称刻丝,是一种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的纺织工艺。其织造方式是利用“通经断纬”工艺,纺织出精美的图案。只是,这种工艺在宋代开始流行。 ↑宋代朱克柔缂丝《牡丹图》 ↑苏州缂丝织造非遗传承人王金山 楚国服装纹样多是用锁绣方式完成,如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罗襌衣。为了一件还没有出现的服装争吵,让人颇感意外! ↑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罗襌衣袖子残片 既然王后能够为了一件并不存在的“缂丝绣罗衫”争执,那么剧中的秦惠文王为什么不敢慷慨地赏赐百匹在明清才开始流行的“锦缎”。 锦缎是一种在经面缎上起三色以上纬花的表面光亮细腻、手感丰厚、色彩绚丽悦目的中国传统丝织物。 ↑锦缎面料 有鉴于前者,剧中的芈月也大胆地给秦惠文王戴上了的希腊神话里酒神的花冠。这个剧情改变了中国古代唐宋才开始流行簪花的史实。 ↑头戴花冠的秦惠文王 ↑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1571—1610)的《酒神巴克斯》 中国古人最早簪真花的实证是汉代侍女陶俑。在此之前,未见任何文字和实物的证据。↓ ↑重庆化龙桥东汉墓出土献食陶俑 真正对簪花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是唐代佛教的广泛传播,此时,簪花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风气,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也更为丰富多样。实行文人治国政策的赵宋王朝,因商业的繁荣和士大夫阶层的兴起,带来了花卉产业的空前繁荣。簪花也是一个无关性别、年龄与身份的集体风尚。 ↑南薰殿旧藏《宋仁宗皇后像》局部 此外,明清才开始流行的点翠工艺,也被嫁接在了《芈月传》的命妇头上,虽然突出了皇后、嫔妃等人的高贵,但的确与历史不太相符。点翠工艺是利用翠鸟羽毛的幻彩光效,与金属工艺完美结合的一种首饰工艺。它的制作工艺极为繁杂,制作时先将金、银片按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个槽,在中间部分涂上适量的胶水,将翠鸟的羽毛巧妙地粘贴在金银制成的金属底托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 ↑翠鸟 ↑清宫旧藏银镀金嵌珠宝点翠蝴蝶簪 思考:得市场者未必得天下 为什么一部剧会集中出现如此多的错误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单从拍摄风格看,《芈月传》与《甄嬛传》本是一脉相承。其“同一班底,变身芈月再掀战国风云”的宣传,即是明证。虽然重复是类型片的特点,但楚风秦韵与清宫剧人物造型相差巨大,为同一班底的“变身”带来巨大困难。 此外,高度市场化和时效性的市场现状,使影视剧制作周期不断提速,加之不断压缩的制作成本和日益简化的加工工艺,也使得数年磨一剑的深思熟虑和严谨考据,统统让位给了跟着感觉走的演绎与杜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