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2|回复: 3

《土城古镇1.那条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2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土城作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并非浪得虚名,不要说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墨重彩的长征文化,单单说连绵起伏、弯弯曲曲、支道岔巷的石板街道,以及排列在二公里长主街道两傍的木质结构青瓦民居,就已经把黔北崇山峻岭中的古镇显现得异乎寻常.
土城古镇的街道从黄金岩开始,一直延伸到范家嘴,全长二公里.按所处位置高低和赤水河流向分为河街(由半边街,河街头、坳口上三部分组成)、中街(皮匠湾至庙当门)、下街(半坡头至范家嘴);又按人口的密集程度分为六个选区——居委会(撤区并乡前)。
古镇的街道由六段相对平坦街道(河街头、坳口上、皮匠湾、猪羊坎、庙当门、下街)和三段坡道(坡坡头、高石坎、半坡头),以及“新街、场坝子”二块等组成。古镇的街道虽然长达二公里,但真正笔直的超过100米长的路段却不多,细数下来就只有:河街头、坳口上、土产市场、猪羊坎、新街、庙当门、下街这么几段。由此可见,土城古镇的街道是建设在起伏不平的赤水河古河道坡地上的,施工的艰难程度与工程造价也是可想而知的。(一)
古镇的街道是青一色的细砂石石板与条石铺砌而成,从何年何月开始修筑的已经无从考证,但从担水“磨玉”(土话)的石板道和部分风化残存的古道、古保坎来佐证,年代必定十分久远。这条古老的石板(石梯)街道,其中部分在1958年通公路时,为让汽车上街曾被改造为石子路,但不久又恢复为石板街道。但遗憾的是,街道上所有梯道改成坡道后再也没有恢复原状。或许再过些年生(土话),就没有人能够见证和回忆得起土城的原始情景了。
古镇的街道是建在赤水河洪水位以上的,但百年一遇的洪水,也会淹没下街和河街部分民居,常听老人们讲述1953年的大洪水,就曾经给土城人造成巨大灾难。但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当地再大的暴雨、再大的山洪,都没有使街道与民居被淹过、也没有造成什么重大损失。其实在这惊奇的背后,凝结的是土城的先民们的聪明与智慧,是那密布在街道、岔巷里的庞大的疏排水工程。
土城街上的疏排水工程,其实鲜为人知,更不为一般人所了解,我也是在以后的有关专业学习中才逐步知道的。它的秘密在于:所有民居都有下水道,所有街道两傍都有排水沟,所有排水沟都用石板镶嵌、都有最佳排水坡降——不致排水不畅,所有排水沟的设置十分科学合理,当分散或集中的排水汇集在一块后,山涧流水会将污物、污水冲刷的干干净净,以至于街上不易闻到通常下水道的臭味。(二)
古镇街道两傍分布着高矮不等的木结构斜顶青瓦民居,大部分为单层结构,部分为两层结构,极少数为阁楼(河街头袁允含——现今袁仲义家)和西式房屋(现镇医院处)。单层木结构民居大多为低矮房屋如:皮匠湾原我外公的房屋(现税安明家),街面檐口不过三米多高;两层结构集中分布在坳口上、土产市场和新街,象征着当时的“中产阶级”。
土城古镇街道傍的民居,在“盐运文化”和扮演黔北物资集散地角色的同时,世代居住着过日子的居民,在那“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他们用辛勤与汗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土城人。在维系生计的同时,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城的历史与文明。
据老辈们讲述,过去凡是临街的房屋和居住在街面上的居民,世代都从事着有关挣钱的营生,家家做生意、户户均经商。没有街房街面的,大多从事加工制作、搬运和服务行业(第三产业)。我记忆中的1962年至1966年自然灾害后经济恢复期,由于“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政策激活,再次展示了土城的市场活跃与经济繁荣。
土城镇最热闹的是河街与中街——即从黄金岩到猪羊坎这一段。这是土城镇最聚人气的地段——盐运文化和长征文化叠加在一块。靠赤水河兴起的盐运文化的河运船只,停靠码头主要在“浑溪口”,此处又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这地儿是一处“天时、地利、人和”的聚合,是土城历史篇章的不二。(三)
其实河街、中街为什么热闹,原因还有乡脚(土话)比较广阔。从土城镇下属8个公社看,河街头这块就占了7个公社,下街就只有1个公社。因这一段街上的商铺比较集中,商品比较丰富,交易量必然也大。当然到了赶场天(农副产品交易日),到河街头赶场的人也就非常多。儿时记忆,适逢赶场——特别是年前场天,从早上到晌午,狭窄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
现在的土城,原有街道功能有所退化与转移,在作为赤水河中游物资集散地的作用基本丧失后,而在公路运输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街后公路边兴起的商业活动逐渐成为主流。当然,每逢三、六、九赶场的日子,河街头仍然不失往日的热闹场景,捣弄营生的居民还在做着自己每日该做的事。
前不久,回了一趟土城,虽然离上次回去不过二年,但见到的土城却似曾相识:一边是静静横卧的老街道,依然那么朴实、那么亲切;一边是公路傍钢筋混凝土建筑,虽现代但感觉是那么地别扭,那么地不协调。
土城古镇就是那么一条细细长长的石板街,弯弯曲曲,坡坡坎坎;街道有宽有窄,房屋有高有矮。现在走在街上大人、“儿童相见不相识”,只恐“笑问客从何处来”。
尽管如此,儿时的街道,儿时的记忆,总是难以忘怀。哪怕天长地久,哪怕岁月无情——却永远难以忘掉这条儿时曾经生活过的街道。(完)
(作者:承上与启下)
发表于 2016-4-12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14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深S海 发表于 2016-4-14 09:27
路过,来看看。

欢迎您的到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4-19 11:22 , Processed in 0.03485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