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6|回复: 0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的计划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5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的计划性 - 春秋 - 草根网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80855.html

一、计划性与盲目性

    当劳动者取得了社会生产与分配中的支配地位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不复存在了。由于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这一历史 现象已经宣告结束,就给社会有计划地安排生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条件。从此,社会生产将 不再是一个盲目的、自发的发展过程,而是在劳动者的支配下,根据自身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的需要,有计划地进行生产了。

    社会化大生产在它的各个环节之间,即在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 联系。这些环节之间具有的客观联系构成了社会生产中存在的自然规律的具体内容。这些自 然规律既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不会被生产的社会形式方面发生的变革所取代。

    也就是说,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也好,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也好,对于社会化生产本身内 部固有的自然规律,都是一样的。生产的社会形式只是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起着一定的制约 作用。它使社会生产沿着一定的方向前进,使这种生产朝着符合于占有者自身利益需要的方 向发展。

    当社会上存在着物质利益不同的二大社会集团的时候,随着不同人们之间在物质利益上 存在的对立程度不同,这种制约作用也会不同。对立程度愈小,这种制约作用也就愈小。于 是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就愈符合于自然规律的要求。或者说,社会生产的发展同生产的客观 规律二者之间也就愈加符合。

    反之,对立程度愈大,这种制约作用也就愈大。当不同人们之间的这种物质利益上的矛 盾达到了尖锐的对抗程度的时候,就必然会使社会生产本身朝着违背它的自然规律的方向发 展,从而使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产生了脱节,出现了不相适应的情况。当这种不相适应的状 况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7)

    由此可知,生产的自然规律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违背的。人们一旦违背了它,那么不管 这种违背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它都会给生产的发展带来损害。就像自然界中的其它规律一样,只要人们违背了它,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8)  这一点对于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虽然在这一社会形态下,劳动者可以按 照自身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了,但是,作为这种计划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的经济 规律。如果计划安排不是建立在这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同样会遭到这些自然规律的惩罚。 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同这些规律本身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一矛盾将会 导致计划安排上存在着与自然规律不相一致的情况。当这种不相一致的情况产生出来之后, 就会使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出现一些比例失调的现象,使生产各环节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当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出现之后,随着人们对计划的重新修订,就可以使这种比例失调的现象减少, 使它由不平衡转化为平衡,从而使人们越来越接近于按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生产。在这 一发展过程中,正是由于劳动者自觉地遵从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来安排生产,因此就可以使 经济发展中产生出来的这种不平衡现象不断地得到克服,使这种不平衡状态被限制在极小的 程度上,从而不让它发展起来,这样就可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人们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之间这种不相一致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到 了共产主义社会,这种主观与客观之间相互矛盾的情况也还是会发生的。然而,在劳动者共 同占有的生产方式内部,随着矛盾的不断出现,劳动者就会不断地将它加以解决。这样,就 可以使经济发展不再是一个盲目的、自发的发展过程,而是在劳动者的控制之下有计划地进 行发展的过程。(9)

    探索经济发展内部固有的自然规律,这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社会形式方面 去探索生产的计划性本身的发展过程,则是政治经济学所要做的事情。

    为了研究问题的便利起见,我们将这种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产生的不平衡现象舍去,假定 人们的认识与客观规律之间是一致的,在这样一种理想的条件下论证社会主义生产的计划性 所具有的独特特性。

    从物质利益的角度上说,社会主义生产中存在的二重性集中地体现着劳动者与官僚者它 们二者各自具有的不同的物质利益要求。当这种互相对立的物质利益需要通过管理者与官僚者的意志反映到生产计划中去的时候,必然会给生产计划本身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它或多或少地偏离了劳动者自身的利益需要而具有一定的官僚者的利益的要求。同时,由于官僚者直 接作用的结果,就会使作为生产计划依据的统计数字中出现了虚假的数字,(10)这样就使计 划制订的依据与客观生产的现实情况二者之间出现了人为制造的矛盾。(11)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劳动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已经达到了极其完善的程度,也会使计划安排中具有一定程度 的盲目性。(12)

    由于劳动者与官僚者之间的矛盾会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存在,因此就使得这种盲 目性也将会长期存在。(13)当官僚者的意志作用加强了的时候,就会使这种盲目性加剧,从 而使这种计划下的生产同自然规律之间的矛盾也就会越来越尖锐,它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中 的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社会劳动的大量浪费,从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14)当这种严重的 比例失调现象得不到及时地调整之后,就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15)可见,当我们从社会形式方面去考察生产的计划性这一问题时,不难看出:盲目性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同官僚者的直接作用分不开的。只要官僚者还存在着,那么在生产计划中出 现的这种盲目性就是不可避免的。

    计划性与盲目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现实上体现着劳动者与官僚者之间的对立,是这一 基本矛盾作用的必然结果。至于在生产计划中所存在的盲目性的程度,将直接取决于官僚者 在计划安排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当官僚者的作用增强时,这种盲目性也就必然增加;当官僚 者的作用减少时,这种盲目性就会随之减少。一旦官僚者不存在了,那么由社会形式方面所 引起的这种盲目性就将消失了,剩下的将是人们由于认识程度上的差异所带来的盲目性问题 了。

    当劳动者处于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尽管由于官僚者的存在会给计划生产过程带来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从而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但是,随着不平衡的出现,劳动者就会 及时地对计划本身加以修订,从而使它趋于平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总的趋势将是相对平衡 的。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计划性将处于支配的地位,盲目性则处于非支配的地位。因此 它不会导致大的比例失调的出现,更不会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

    反之,一旦官僚者上升为支配地位之后,就会使盲目性占居支配地位。尽管在表现形式 上,仍是具有同样的国民经济计划,然而,由于这种计划是建立在官僚者自身利益需要的基 础上,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官僚者本身的利益需要在满足程度上就会大大地提高,相比之 下,劳动者的利益需要在满足程度上却大大地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它将导致劳动者社会 地位的下降,从而使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影响。此时,即使由于科学的发展使统计数字 不存在失真的问题,因而使它所制订的计划本身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也 会使这种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计划面临着落空的危险。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劳动者作为生产的主体,它的劳动态度、劳动热情、劳动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其变化的情况是人们在制订计划时预先无法估量准确的,它是制订计划的众多 因素之中最不容易把握住的一个可变量。任何一个计划的制订,都只能根据前一时期的劳动 生产率水平来加以编制。当计划制订建立在这样一个客观基础上的时候,从物质生产的角度 上讲,无论怎样对它进行评价,都会得出这样的计划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然而,由于官僚者作用的加强,劳动者自身的利益需要在满足程度上相对下降了。与此 同时,它的社会地位也随之下降了。这一下降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的积极 性下降,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或则停步不前,或则出现下降的趋势。在这种情 况下,就会使原来比较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计划安排面临着落空的危险,使它在现实中出现的结果与原计划不相符合,这是其一。

    其二,官僚者作用加强的结果,将会使那些用来作为制订计划的依据的统计数字失真, 从而使计划安排本身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具体来说,它使计划同实际情况相脱离的程度增 强了,因此使再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接连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管理者能 够根据出现的这种不平衡现象随时加以修订计划,也会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这种不平衡状态。 在现实中就必然会出现计划跟着生产发展的后面跑的现象。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计划也就 会不断地加以修订,于是使这种计划流于形式。人们形象地将这种表现形式称之为“计划赶 不上变化。”可见,这样的计划同无计划是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的。因为它已经起不到指导 生产的实际作用了,完全变成了一种摆设。形式上看起来是有计划的,实际上是无计划的生 产。

    由此可见,在官僚者居于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无论制订的计划本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其实行的结果都将是一样的。它都会导致生产过程向着盲目的、自发性的方向发展,从而使 计划流于形式,使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加剧地发展起来,其结果,必然会导致经 济危机的爆发。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有计划地进行生产,是随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以至于能够按照自然规律的要求进行生产之后发展起来的。它最初产生于人类从非生产劳动 向生产劳动的转化时期。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取得了支配地位之后,有计 划地进行生产就成了人类社会从事生产劳动的特征之一。(16)

    计划生产的范围与程度是同占有形式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在个体占有形式的条件下, 生产过程本身是由个体生产者自己来完成的。因此,这种计划性还只是反映在个体生产者自 身的生产过程中。从整个社会生产的角度上看,并不呈现出有计划地进行生产的状态。相反, 它却表现为一种无政府状态,以盲目性的发展这种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共同占有形式下,社会生产是在共同体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着。随着共同体的 大小不同,这种有组织有计划地生产其范围及作用的程度也会不同。一旦共同体扩大到全社 会的范围之后,就会使计划生产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起来,于是整个社会生产就将不再表现为盲目的、自发的发展过程,即是说,不再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了。

    随着原始的共同占有形式的瓦解,个体生产形式便产生和发展起来。在生产力不断发展 的基础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让位于商品经济。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以个体占有为基础的 私人占有制便同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发生了冲突。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下,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私人占有形式便渐渐地被集体的、共同的占有形式取而代之。

    纵观人类发展的这一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自从人类由非生产劳动过渡到生产劳动以 来,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就贯穿于社会生产过程之中。所不同的是,这种有计划地生产其范围 与程度是同一定社会形态下的占有形式的发展相一致的。

    在个体占有形式下,生产的计划性将体现在个体生产者自身的生产过程中,在共同占有 形式下,生产的计划性将体现在共同体内部的生产过程之中。当这种共同体以国家占有的形式出现之后,这种计划的范围也就扩大到整个国家的生产过程内部。一旦这种占有超过了国 家的界限,那么生产的计划性也就随之扩大到由不同国家(或整个人类社会)联合起来共同 占有的生产过程之中去。

    当有计划的生产在社会化的占有形式下实行起来之后,该社会的生产就将不再是盲目的 自发的发展过程了。在经济学中,通常是将这种社会化占有形式下的有计划的生产,称作计 划经济。显然这种经济形态是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相对立的。

    计划经济产生于社会共同占有这一形式之中,然而,它的性质却不取诀于这种占有的形 式方面,而是取决于占有主体本身的属性。是劳动者占有呢?还是剥削者占有。依照占有主 体本身具有的质的不同,计划经济所体现的意志关系也会不同。在劳动者占有基础上的计划 经济,将直接体现着劳动者自身的利益要求。为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就是劳 动者占有基础上计划经济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一个社会究竟能否实行计划经济,并不直接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是直接取决于 占有的形式与占有的本质这二个方面。

    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看,计划经济曾在生产力极不发展的原始社会实行过。虽然那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仅仅局限于自然经济状态,还没有出现社会分工。但是,社会组织内部的 分工,合理地安排劳动力与劳动时间,适时地从事生产劳动。共同占有、共同劳动、共同分 配,这些特点构成了计划经济的原始萌芽。可见,在这一社会形态中生产并不是盲目的,而 是按照共同体内部的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

    这一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计划经济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占有关系本身,它同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然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将会使计划经济本身实现的物质基础不同。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使计划经济区分为二个不同的阶段:

    手工生产阶段上的计划经济与机器生产阶段上的计划经济。前者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只 能以自给自足的形式出现。后者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它使生产社会化了。在这二种 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计划经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手工生产阶段上,计划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共同体内的有计划生产向个体生产的计划 性方面发展。随着共同体的瓦解,社会范围内的有计划生产就向着盲目的自发的生产过程方 面转化过去。在机器生产阶段上,计划经济的发展经历着一个不断扩大、不断完善的过程。 最后,在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它将超过国家界限的制约,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实现。 其结果,就会使人类社会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光辉顶点,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二个结论:一个是计划经济的实现同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它的实现将直接取决于占有关系本身。另一个结论是, 占有形式的发展将决定着有计划的生产其实行的范围与程度,占有的性质即占有主体的属性 将决定着计划经济的性质,或者说,占有主体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将制约着计划经济实现的 程度。

    在社会化生产的基础上,当计划经济是处于剥削者支配下的时候,无论制订的计划本身 是否反映了客观实际情况,它都会由于劳动者与剥削者之间展开的激烈斗争这一作用的结果,

    使生产计划流于形式。从本质上说,这时的社会生产将是一个盲目的自发的发展过程。随着 计划调节的失败,经济危机就会呈周期性状态爆发出来。(17)只有在劳动者处于支配下的计 划经济,才能反映着社会上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由于官僚者作 用的结果,会使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出现一些不平衡的现象,但是从本质上说,社会生 产过程将是有计划的发展过程。它将为满足绝大多数的劳动者自身的利益需要服务。

    在计划经济问题上,经济学家由于对占有主体方面存在的占有形式与占有本质之间的矛 盾没有进行过深入地研究,受外在比较法的影响,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局限于抽象思维之中。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他们将计划经济问题中的本质与现象混淆起来,将它们二者割裂开来。随着他们自身观察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所得出来的结论也不同。概括说来,有以下两 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从本质出发,将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有的规律。具体论述 是这样的:

    “计划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但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才真正有可能实现;它又是公有制实现的形式,它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区别于其他生产方式的主要 标志之一。”(18)

    另一种观点是从现象出发,将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依据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不同,有的经济学家又将它称为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一般规律。具体论述如下: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是高度生产社会化的规律。现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懂得运用这个规律,而且运用起来的效果也比较显著,不过受资本主义制度的限制,所以仍然摆脱不了市场的影响。”(19) 显然,前一种观点抓住了占有的本质方面,而忽略了占有形式的作用。后一种观点则只看到了占有形式方面的作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忽略了占有的本质方面即占有者的属性对计划经济产生的作用问题。

    由于不同的经济学家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问题,因此就使得他们各自所把握的真理 都是片面的。比如说第一种观点,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这种观点的正确性 就在于,随着所有制发生的变革——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占有的主体不仅发生了质的变化, 而且在形式上也发生了改变。劳动者占有取代了剥削者占有,共同占有形式取代了个人占有 的形式。这一变革的结果使计划生产的范围从个体生产者内部扩大到整个共同体范围之中。 在现实上由于共同体的外延已经扩大到整个国家的范围之中,因此从形式上看社会生产已经 从盲目的自发状态转化为计划经济状态。随着占有主体中劳动者已经居于支配地位了,因此 就使得劳动者的利益需要成为计划经济中的主导方面了。这一变革的结果就会使计划经济不 再局限于表面的形式上,而是在实际上也将成为有计划地生产了。由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建立 起就实行了计划经济,就是说,计划经济构成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再看第二种观点,计划经济是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为了分析的便利起见,我们只考察 社会化生产基础上的情况。

    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它经历了二个不同的发展时期:自由竞争时期与 垄断资本时期。在它的第一个时期内,由于机器的广泛应用,便使生产社会化了。但是生产 资料的占有却还处于资本家个人的手中。个体占有形式使得生产的计划性只能在资本家掌管 的工厂内部实行,从社会整个生产过程来看,则是由这些独立的、互不相干的生产者自发地 生产组成的。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生产过程必然会呈现出盲目的无政府状态。所以马克思才 将资本主义内部具有的矛盾其表现形态归结为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盾。这一矛盾高度地概括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的本质特征。

    随着国家干预政策的实施,国家垄断资本便产生和发展起来了。于是就使生产的社会化 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这一矛盾从表面形式上得到了克服。它使占有的形式由个体占有向共 同占有以及社会占有方面转化着。尽管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也会出现反复,但是其发展的必然 趋势将是使个体占有形式被社会化占有形式取而代之,从而使社会化生产建立在社会占有这 一形式的基础上。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占有的主体在质的方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在占有的形式方 面发生了变革,由个体占有形式转化为社会占有形式,因此,这一变革过程完全可以通过社 会改良的途径以经济形式为主的方式得以实现,而不必从根本上对社会经济制度进行变革。 一旦这种转化完成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就再也不会发展下去了,它已经达到了这一占有方 式下所能够达到的最终极限——社会化生产与社会化占有形式结合为一体。它的进一步发展 将只有导致占有的主体发生更替,由劳动者占有取代剥削者占有。这一变革的最终实现则是 不能通过社会改良的方式而只有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才能够实现。当这种变革完成的时候, 社会的性质也就会随之发生了改变,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将会使社会化生产建立在社会化的占有这一形式基础 上,而社会化占有形式必将会使有计划地生产其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生产中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计划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独自具有的特征,它是社会化占有形式下的必然 产物。

    在社会化生产基础上,国家占有的形式是社会化占有的最初形式。这一形式排除了个体 占有的因素,它使得占有者与非占有者之间的矛盾从表面形式上再也看不出来了。随着占有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其社会化占有的范围就将超过国家的界限而扩大到诸多个国家之间,(20)

    最后它将扩大到全人类,使整个人类在世界范围内按照资源分布情况科学地安排生产。 然而,这一过程的最终实现将取决于以下二个因素:一是人的间接形式的劳动普遍化。 即是说,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使自动化进行生产的时代到来了。(21)二是社会主义 同资本主义之间在世界范围内斗争的结果。当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得了胜利,共产主义社会 实现了之后,才能完成这一转化过程。以上二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的,缺一不可的,任何企图 割裂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个方面的 做法都会延续这一转化的实现历程。

    由于不同的经济学家各自把握的真理都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的,因此在他们之间相互展 开的激烈争论中,各自都抓住本身坚持的观点中符合客观实际的一面互不相让,于是就使这 种争论过程变成了一个永无休止的争吵过程。

    当一个新的历史事件摆到了他们面前的时候,当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蜕变为官僚垄断资 本主义经济的时候,面对这一客观现实,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中所存在的弱点就会明显地暴 露出来。这时不同观点的经济学家之间的争吵就会暂时停顿下来,它被一时的沉默代替了。 因为他们谁都无法用自己的理论观点去解释清楚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什么这样说呢?理 由很简单,这些经济学家所把握的理论观点中都存在着片面性,而片面的观点是无真理可言 的。

    占有的形式与本质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在分析社会经济形态时,必须在它们二者的对立 统一中将它把握住,否则就会导致理论上的片面性。官僚垄断资本主义这一经济形态,从占 有的形式方面来讲,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依然是社会化占有这一形式,具体来说,在现实 阶段上就是国家占有与集体占有这二种表现形式。然而,从占有的主体的本质方面来讲,它 已经从劳动者占有重新转化为官僚者占有,即剥削者占有。如果我们单从表面形式上看问题 的话,那么这一社会的经济形态仍然表现为计划经济的形式。于是就会提出计划经济确实是 社会化占有形式的必然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独自具有的特征。这样看来,持有 第二种观点的经济学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被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了。

    然而,随着社会帝国主义经济(即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在现实上必然会使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现出来。当这种经济危机爆发出来之后,持有第一种观点的经 济学家又会重新抬起头来,自豪地说,看!事实证明社会帝国主义的经济并不是计划经济而 是一种盲目的无政府状态的发展过程,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于是乎,持 第二种观点的经济学家只好沉默不语了,只有随着经济萧条时期的过去,繁荣时期的重新到 来,他们才能再次扬起头来。

    当经济学家将计划经济实现的条件归结为生产的社会化与公有制这二个因素的时候,从 本质的高度上讲,它是完全正确的。(22)因为只有劳动者共同占有的实现,才可以使生产计 划真正能够起到指导生产发展的作用,使它不再停留于形式上有计划而实际上是无计划的生 产过程中。只有社会化生产,才能使计划经济在空前的广度与深度上发挥作用。同原始的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比,这二种计划经济之间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然而,一旦我们将计划经济从本质的高度下降到它的现象形态的话,就是说,如果我们 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看问题的话,那么,这二个决定性的条件恐怕就会同现实的社会发展反映出来的历史事实不相符合了。而这一点,正是那些停留在现象阶段上分析问题的经济学家之 所以提出种种指责的借口。对于这些分不清现象与本质的经济学家,我们将衷心地奉劝他们 一句名人名言,以便帮助他们从这种矛盾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平庸的资产阶级理性这匹驾车的笨马,在划分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的鸿沟面前就 一筹莫展了;可是,在抽象思维这个十分崎岖险阻的地域行猎的时候,恰恰是不能骑驾车的 马的。”(2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4-23 20:56 , Processed in 0.04947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