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2|回复: 0

[热点追踪] 真相来了:“德国已是铜墙铁壁、中国仍是血肉长城”背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0 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年来,每到雨季,尤其一旦出现城市内涝,就会有“青岛下水道神话”和“德国神奇油纸包”的故事在坊间重现。

就在前两天,针对今年的抗洪救灾,微信圈子里又出现了新的传言:“德国已是铜墙铁壁,中国仍是血肉长城”;“看看德国的抗洪神器”等。
这些文章一经出台,很快在微信圈里传开。

真相是怎么样的呢?
先从青岛的下水道神话说起吧。

国内很多城市,包括北京、天津等,一旦遇到下大暴雨,市内很容易出现多处积水、内涝的问题;而青岛也遭遇过不少次大暴雨,但市内却很少出现积水。
很多人把这个现象,归功于百年前德国人在青岛修建的下水道。

更加悬乎的,则是这个“德国油纸包”的神奇故事:
青岛的城建人员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时发现有零件损坏,到处找不到合适的,最后求助于德方。结果对方很快回复说,不用担心,在那个损坏的零件周围3米范围内,肯定有个地方藏有备件。工程人员细心查找,果然在附近一个小箱子里找到了油纸包着的零件,拆开看还锃光瓦亮呢。

这都是真的吗?
2015年1月1日《南德意志报》刊登文章《完美的德国神话》,特意对此做了澄清。
文章指出,中国人将青岛下水道神话的故事,是不准确的。所谓青岛“由于百年前德国人承建的下水管道,全城无一处积水”的神话完全站不住脚。

事实上,1914年的青岛,全城只有五万多的居民,今天青岛常驻人口超过900万。青岛市政府也曾明确表示,“德国造”排水系统已不到3公里,仅占市区排水系统总长的不足1/1000。
下暴雨时青岛全城没有积水,如果谁说是因为这千分之一下水道的功劳,恐怕大家会认为他脑子有病。

至于那个“德国油纸包”的故事,更是子虚乌有。
2011年《半岛都市报》曾辟谣说:德国人建的排污管道是水泥的,为了防腐蚀下半部分贴了层瓷瓦,根本不需要什么所谓的零件。

青岛的下水道之所以被人称道,还在于它先进的设计理念:雨水和污水分流。
所以有人因此得出结论说:德国人搞建设就是有前瞻性、有先见之明。

其实,这里面也有内情。
当时的青岛每当进入雨季,污水就会混着雨水渗入水井,饮用水源容易被污染。
本来就对青岛水土不服的德国人,开始流行肠炎和伤寒;甚至总督叶世克也于1901年初死在了时疫中。

于是叶世克的继任者、海军大校罗尔曼,决定与供水系统同步建设排水系统。开始完工的下水道仅供疏导雨水之用,粪尿等还要靠粪桶清除;德国人觉得桶运有碍卫生,于是开始设置污水管道。

青岛下水道神话的背后就是这样了:德国人之所以搞雨污分流,其实是无奈之举。好了,接下来,我们开始看看最近疯传的所谓德国“抗洪神器”。


据说这是德国总理默克尔2013年视察抗洪的图片


而这个就是传说中的抗洪神器、铜墙铁壁。


这是德国"铜墙铁壁"的另一面。




而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血肉长城。

如此直观的图片,和德国高大上的抗洪设施比较,我们实在是太原始、太落后了。
于是,很多网友感叹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的网友也开始发问:“当我们还在肉搏抗洪的时候,看看德国在干吗?”

这个铜墙铁壁真的是那么有效吗?有网友给出了这个铜墙铁壁的真相。


漏水的“铜墙铁壁”。


2013年,被突破、淹没的铜墙铁壁。


2013年,被浸泡的德国城市。

网友还给出了2013年德国抗洪救灾时的图片:





不对啊!说好的不是德国用铜墙铁壁吗,怎么也是用的沙袋子啊?!

我们再看看德国《明镜周刊》当时的报道:
百年不遇的洪水继续在德国泛滥......已经给德国造成120亿欧元损失,超过2002年......德国面临沙袋短缺困境,被迫向邻国求救。

原来,德国2013年抗洪救灾中,沙袋也是主要依靠的工具!
那么,是不是因为德国的暴雨特别大,然后才启用的沙袋呢?

资料显示:2013年欧洲中部洪灾,降雨最高峰是持续4天,共403.4毫米;而前几天,湖北降雨高峰持续一周、降雨量超过500毫米。
由此可见,德国当时的雨情和当前国内是一个数量级的,甚至还不如我们大。

也许有人心里想:上面德国的图片,已经是3年之前了;时过三年,人家不知道都进步成什么样子呢?!
那么,就让我们看看今年德国洪灾的图片吧。






诸位看官,这是今年德国洪灾中的两张图片。
看了以后,您还觉得德国抗洪救灾的水平比中国遥遥领先吗?

事实上,类似所谓德国铜墙铁壁的产品,我们国内也都已经投入使用了,如:上海的玻璃抗洪墙和哈尔滨的钢板抗洪墙,等;只是由于宣传少,鲜为人知、没有被封“神器”而已。

说到这里,您别误会;我的意思其实是:
尽管中国目前还不是非常发达,不如别人的地方确实还有很多;但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一定不能人云亦云、妄自菲薄,更不能“逢中必嘲讽、逢外必艳羡“”。否则,那就和崇洋媚外没什么两样了。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jiawu
欢迎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4-26 17:54 , Processed in 0.04206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