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回复: 0

[百家微言] 城市交通与人口密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5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城市交通与人口密度 - 余永佳 - 草根网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83550.html

中国各大城市交通长期陷入拥堵困境,拥堵同城市人口的密疏有着很大的关联度。人口密度与车辆保有量、交通拥堵率成正比,与人均道路占有量成反比关系。

    人口密度过高,会引发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生态环境污染、市民生活质量下降、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城市病。

    人口密度过低,则会产生土地粗放开发、城市缺乏人气、市民生活不便、经济运行质量效率低下、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衰竭等负面效应。

    因此,人口密度必须要与城市生态承载力、经济资源丰度和科技水平相适应。

    我国2014年年末,共有城市653个,城市城区户籍人口3.86亿人,暂住人口0.60亿人,建成区面积4.98万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8956人。由于城市人口疏密差距大,一些闹市区人口密度高于25000人,有的甚至高于50000人。例如:

    香港2010年每平方公里人口约32000人,其中旺角高达130000人;上海黄浦区老西门街道面积1.2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75万,人口密度70565人/平方公里;北京市原玄武区总面积19.04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56万人,每平方公里29411人。

    令人遗憾的是,各国城市至今均保留着延续数千年的“路房分离”建筑格局以及开放型、多样化的道路结构和功能,道路和建筑往往要占用80%以上的城市土地。若无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作支撑,当人口密度超过10000人时,城市就会显得拥挤,道路就会出现堵塞;超过20000人,就会超出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承载力。

    随着“路房合一”、“畅行路网”等新的建筑、交通空间布局理念的问世,城市住宅必然要向宜居型、舒适型、智能型方向发展,交通拥堵顽症也能得到彻底根治,城市人口承载力、生态环境将会得到历史性的大提升。即使人口密度超过20000人/平方公里,城市依然能闪现井然有序、密疏协调、环境优美、宜居畅行、活力四射的亮点。

    那么,我国城市建成区的最佳人口密度究竟是多少?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来说,1000万人以上超大城市和500-1000万人特大城市建成区人口不宜低于20000人,也不宜高于25000人。

    100-500万人大城市建成区人口可容纳15000-20000人。

    50万-100万人中等城市以及50万人以下小城市建成区则是10000-15000人。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要是城镇化能达到发达国家70%的水平,今后城市的总人口将达10亿人。人口平均密度若是10000人,需用地9.8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5000人,用地6.53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0000人,用地4.9万平方公里。

    这就意味着,只要坚持走内涵式、紧凑型发展新路,适度提高城市平均容积率,我国完全有能力在增加少量土地资源的前提下,高质量完成预定的城镇化目标。

    若以每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为单元,来配置相关的建筑、道路、车辆等要素:

    ——房屋建筑。

    首先,城市不能延续低建筑容积率、高建筑密度以及路、房、园林互相争地的混乱局面。

    其次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内城市必须将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压缩到最低点。

    城市每平方公里合理的建筑总量应该是300-500万平米,容积率为3-5。目前美国曼哈顿地区,建筑容积率是12-21;北京的金融街,综合容积率为3.9。因此,若是金融商务区,还应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但一般不宜超过8。

    为挖掘住宅建筑的开发潜力,国内城市应该按照“职住合一”的理念,来调整和优化建筑格局。住宅(包括配套)总面积不应低于100万平米。平均每人50平米,每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可容纳2万人。

    其中:50万平米为“路房合一”的新型建筑,即直接建造在城市道路上的高层过街楼。此类视野开阔、景观及通风光照环境上佳、可供半数左右市民“宜居”的租赁型住宅建筑,有望会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新亮点。

    另50万平米为高层商品房住宅,若不计算配套的绿地面积,约用地20000平方米,仅占建成区面积的2%。要是采用底层架空工艺,立柱、电梯井以及车库进出通道的占地面积,就更是微乎其微。

    ——道路。

    道路应占建成区面积的30%,中国城市目前仍有很大差距。

    城市道路不宜过宽,也不宜过窄。除十字路口和高架、隧道进出口应分别呈喇叭状和鱼肚状外,宽窄尽量应规整。

    ——车辆和车库。

    发达国家千人汽车拥有量一般都在500辆以上,尤其是小城市,私家车拥有量都远高于大城市。中国城市不能照搬一些人少地多的发达国家之模式,而是应以经济手段,将每平方公里汽车保有量调控在7000辆以下的水平线上,即千人汽车拥有量保持在350辆以下的合理区间内。尤其是特大、超大城市,因拥有发达的公共交通以及有能力建立“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三分离”的道路网络,所以更应该鼓励市民公交出行和绿色出行。我国北京千人汽车保有量已达247辆,而一些三四线城市只有三四十辆,这与一些发达国家城市恰好相反。因此,我国小汽车平民化的最大潜力是在中小城市和农村。

    由于城区车辆有进有出,且不可能都同时行驶在街头,只要各城市能正确处理好以智能和经济手段合理调控好车流量,平抑交通峰谷的车辆潮汐流,就可确保每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道路常规流量5000辆、极限流量8000辆的正常交通秩序。

    在停车方面,假定平均每辆车的库容面积为15平方米,城市以1.5比例配置车库,需建设105000平方米的车库。

    车库应从地下和地面向空中转移,高层建筑的2-4层,是最适合营造车库、也是最经济高效的车库载体。

    总之,通过内部挖潜,“住行”占地面积还不足建成区的35%。剩余的土地在配置城市各项经济和服务配套以及留绿、留水、留白方面,就应该是绰绰有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 12:29 , Processed in 0.03553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