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回复: 0

[百家微言] 老子的「道」为什么要以道路的“道”命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5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的「道」为什么要以道路的“道”命名? - 刘颂楣 - 草根网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83546.html


《老子》一书或称《道德经》讲的就是一个「道」,什么是「道」?老子以后历代文人对「道」的解读不尽相同。这个不同并不是文义相近或有引申义的不同,而是有的解读其义完成相反。这个问题就大了,历史上有多少名家解读《老子》而著书立学,那么应该相信哪一家的解读是老子「道」的本义呢?这让一般读者莫衷一是,无所是从。


    《老子》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历代注家的解读就有不同,不过绝大多数注家倾向于这样的解读:“可以言说的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现代学者冯友兰、任继愈、陈鼓应等都以为“可道”的“道”是“言说”的意思。笔者不知道这个解释出自古代哪位名家之笔下,但笔者认为不会是庄子、韓非子之训诂。三国时代的魏国人王弼著有"王弼解老注"一书,倒是有对"道可道,非常道"的训释,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了以示区别,将老子的道用方括号「道」来表示,王弼说:"可道的道,是指具体有形有状的,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道」不等同于可道之道。"王弼的解释说得清清楚楚,"可道"之"道"并没有"言说"之义。如果说古代有人把王弼的"可道之道,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也"引申为"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那这个人一定是对《王弼老子注》的误读。"可道"的"言说"之义究竟出于何人之注,还望热心的网友提供资料。


    据说 有《还吾老子》一书,作者沈善增先生,书中考证,"道"在先秦时没有"言说"的义项;如果这个考证能成立,这就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这"可道"之"道"并非"言说"之义。这样就可以完全推翻"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对"道可道,非常道"的解读。


    问题在于"道可道,非常道"的本义究竟是什么?什么是"道"?什么是"可道"?什么是"非常道"?这对理解「道」的本义非常重要,如果对这三个问题都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搞不清楚,那对以后章节的解读更是搞不清楚了。就拿"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的解读来说吧,它不但没有回答出上面提的三个问题,而且还为读者提出了新的问题:什么是"可以言说的道"?为什么恒道不可以言说?不言说的话,用什么方法让读者理解这个"恒道"?所以如此的解读使问题越来越复杂,确实令人不可捉摸。如果老子地下有灵,一定会笑掉大牙的?!


    其实,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其含义非常简单,用他的口气说:我提出来的「道」,(就是句中第一个"道"),可以用现实中具体的人行走的"道(路)",(就是句子中的第二个"道"),来解释我提出来的「道」;但是,我提出来的「道」,又不完成等同于那个永远没变化的人行走的道(路),(这就是句子中的第三个"道"。)


    笔者上面的解读与王弼的解读其精神基本一致,但也有区别;王弼是把"非常道"当作是"可道"的补语,意思是"可道"不是"常道",这么一说,老子的「道」就是"常道"了。笔者不这么认为,凭什么说老子的「道」是"常道"?老子的「道」应该是"非常道",也就是说句中的"非常道"是"道可道"的并列句,只不过省去了主语第一个"道"即老子的「道」;"非"是谓语,"常道"是宾语。从意义上来说,道路的"道"才是永远不变的,只要有人在走,它永远是供人行走的道,永远不变,因此可称为"常道"。也就是说,天下万物各自都有自己的道,称"可道",各自的道维系自己的生存,是永远不会变的,变了就得死去,所以说"可道"才是永恒的道。老子的「道」是从天下万物各自具体的"道"中抽象出来的「道」,万物的"道"是个性,老子的「道」就是共性;万物的"道"是特殊,老子的「道」就是普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说老子的「道」是恒道,还是非恒道毫无意义。


    那么,怎样通过具体的道路之"道"来理解老子的这个抽象之「道」呢?老子没有具体讲,这就得靠读者自己根据「道」和"可道"的关系来感悟。也许老子那个时代,「道」的概念很普及了,不单是老子讲"道",孔子也论"道",凡政治家、思想家都把他们正确的政治主张,思想哲理都用"道"以冠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活耀,百家争鸣的气氛浓厚,悠悠天下,纷争不断,何去何从,于是当时的有志之士纷纷提出政治主张,这就是"道"。所以笔者认为"道"在当时思想学术界是比较通用的一个术语。老子只是把"道"用在了哲学上。


    "道"由"首"与"辶"构成,意思是人在行走,所以"道"的本义就是人行走的路。由此就想到"道"包含三要素,一是人,二是人在行走,三是人沿着道路这条轨迹行走。把这三要素抽象化则表述为:事物在道上运动;换言之,天下万物,任何一事物的生存之道都是事物遵循它的轨迹周而复始的运动。由此可以推论,「道」就是事物运动的规律。从"道"字的本义推论到「道」就是"规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老子为什么要选择"道路"的"道"来代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整个宇宙,天地万物,无一不是在运动,而且是有规律的运动,这就是老子的哲学观,也就是老子的世界观。


    解读到这里,就可以回答:什么是「道」?事物运动的规律就是「道」,它是根据"可道"的"道"的本义三要素推论而来,具有普遍性;什么是"可道"?具体的、有形有状的生存物比如植物、动物、人、太阳系,宇宙、原子、分子等等无一不在周而复始地运动,这叫"可道",具有特殊性。什么叫"非常道"?实质上,「道」属于人的意识中的"道","可道"才是客观存在的"道",所以,老子讲"(道)非常道",这个"常道"指的就是"可道"之"道"。「道」不是永远不变的"可道"之"道"。也就是说,意识中的「道」不等同于客观存在的"道";意识中的「道」包罗万象,小到原子,大到宇宙千变万化;而客观存在的"道"对于一个事物来讲,是永远不变的,这就叫"非常道"。


    传统的解读者并没有弄清楚"道"有两个"道",「道」和"可道"。传统的解读者真正没有弄清楚的第一个"道"是意识中的"道",第二个"道"是客观存在的"道"。存在决定意识,所以老子才说"道可道"。老子提出来的「道」是对客观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有所认识之后而抽象出来的,「道」寓于"道"中,否则,不能说"道可道"。传统的解读者第二个没有弄清的是"非常道"。谁是"非常道"?老子的「道」是"非常道","可道"才是"常道",道路的"道"有变化吗?没有,它永远是供人行走的道。王弼对"可道"的解释是对的,但他认为"可道"是"非常道"是错误的。他把"非常道"作为"可道"的补语,这是不符合语法规定的。传统的解读者由于没有弄清这两个问题,对下文的解读根本无法进行,所给出的解读,几乎都是望文生义,乱猜出来的,毫无上下文内在的逻辑联系。


    "道可道,非常道"用现代语来表述就是:老子创立的「道」可以用人行走的道的本义训释,但是「道」又不等同于永无变化的人行道的"道"。下文"名可名,非常名"是同上文相对应的,是交待「道」这个名称,可译为:老子创立的「道」这个名称,可以用人行走的"道"的名字命名,但是「道」的这个名称又不等同于永无变化的人行"道"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对于这两句还有另外一种断句法,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据说王安石则以"无"、"有"为读。陈鼓应先生采用这种标点法,他对这两句的译文是:"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他解释说:"「无」「有」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活动过程。"他尽管作了解释,但读者不禁要问:凭什么说"无"、"有"


    是指称「道」的?开篇第一章只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从哪里找得出来"无"、"有"和「道」的关系?陈先生的解读是先入为主,而且,把"无"、"有"作为主语,把真正与上文有联系的"名"作了谓语处理,这叫喧宾夺主,割断了与上文的逻辑联系。此解不可取。


    王弼的解读是:"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此解问题在哪里呢?王弼没有抓住"无名"、"有名"的主语是谁?他的解读基本上是用老子在后面章节讲的话来解释这两句,有牵强附会之嫌,意思和陈先生的解释基本一样,只是把"无"、"有"改为"无名时"、"有名时"。


    以上两种解读代表了传统解《老》的两个派系,但都不知道"无名"、"有名"的真正含义,也不知道这两句究竟要说明什么问题。


    笔者认为,"无名"、"有名"是指"「道」无名"、"「道」有名"。上文讲了,老子是用道路的"道"来命名他创立的「道」这个名,这就是说,老子的「道」和道路的"道"同义、同名,但又不完成等同,前者是人的意识中的「道」,后者是客观世界存在的「道」。自然界的万物皆是有规律的运动而独立生存,这个规律性的运动是万物生存的根本,离开了周而复始的运动,事物就不存在了。自然界万物生存的规律被人们认识了以后,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道」。意思是像人一样,行走必须沿着一条路才不迷失方向;自然界的万物各自也必须沿着一条道道运动才能生存,这条道道就是运动的规律。在人类产生之前,天地、万物都已经存在了,它们都以各自有规律的运动而存在,这个时候天地、万物的生存之道,老称它"「道」无名"。人类产生之后,天地、万物的生存之道依然存在,这个时候人们认识了天地、万物生存的规律,就给它起了一名字,叫「道」,这就是"「道」有名"了。


    无论是「道」无名还是有名,「道」一直是存在的,它存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天地形成之先,但不知它是谁之子,所以叫"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形成之后,跟随着万物也产生了,最晚是人类诞生了;人类给天地、万物都起了名字,人类认识了「道」,也给「道」起了名字。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些由人起了名的天地、万物、还有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老子告诉我们:天地、万物、人类的来源是有了名称的这个「道」所发挥的作用,所以叫"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四十二 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对这一句的解释。


    "无名,天地之始"是讲「道」存在的历史,它存在于"象帝之先"。"有名,万物之母"是讲「道」存在的作用,仅仅是作用于物。在自然科学极度发达的今天,对宇宙的起源,植物、动物、人类的来源都还没有一个定论,而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人从哲学的角度认定「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真是太伟大了。


    至此,笔者认为已讲清楚了老子为什么要以道路的"道"来命名他的「道」。笔者所要强调的是,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都以有规律的运动显示生命的存在,按照老子的观点来说这就是事物在"道"的作用下才有生命,所以,「道」就是"规律、运动"于物,物则存。


    老子为了解释他的「道」,就用"可道"来作比喻,这是老子行文的习惯。"可道"的"道"是人们最熟悉的道路之"道",人行走在道上;由此推论一切事物运动在它的轨迹上,老子也称它为「道」,如此说来,老子的「道」和道路的"道"在意义上是相通的;并且"名可名"就是「道」名可"道"名,其名称也相同,所以,老子用具体的道路之"道"来比喻他的这个抽象之「道」,于情于理都是符合逻辑的。对于有的解读,把"可道"解释为"可以言说",在意义上它和「道」有何相通之处?「道」的名"可名"难道要改成"言说"这个名?这豈不是大笑话吗?再从语法上来说,"道可道",其"道"是主语,"可道"是谓语,按"言说"派的意思,"道可道"就是"道可以言说"。接下文"非常道",它是一简单句,按语法不能作"可道"的补语,它只能是省了主语的并列句,意思是"「道」不是常道"。两句连在一起说,即"道可以言说,道不是常道"。"言说"派怎么就得出"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常道"这样的解读呢?


    “言说”派对这一段原文的解释文义不通,语法上也通不过,为什么大多数文人墨客解<老>者要一味符合呢?这是笔者不可言说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 21:17 , Processed in 0.03845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