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M30—122榴弹炮
当1945年莫斯科红场上举行盛大的反法西斯胜利阅兵时,在二次大战中屡立立战功的武器装备和它们的使用者在纳粹德国战旗上通过。压制火炮序列中的主角就是1938年式(M30)122毫米、(M10)152毫米、(D1)152毫米榴弹炮和ML20-152毫米加榴炮,这些火炮在苏德战争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
1941年6月22日星期六的拂晓,德国军队突然向苏联西部军区部队发动进攻时,苏联军队已经大量装备了M30、MIO、ML20三种压制火炮。这三种火炮从性能上比当时德军普遍装备的105和150榴弹炮要好。但是在当时德军闪击战空中和地面联合打击下根本发挥作用。大多数被德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摧毁在地面上。当苏联红军从最初的混乱状态恢复过来的时候,炮兵又发现一个让人难堪的问题,由于苏联炮兵长期强调要塞式防守策略战术思想老旧,对炮兵机动作战认识不足,因此忽视了牵引火炮的机动问题,火炮牵引车性能不佳或是没有配备。无法实施大规模机动,在德军占据空优的情况下,行军纵列往往在开赴阵地途中就毁于德军空袭。而德军由于有优良的炮兵牵引系统和空军的掩护,在战场上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总能随时为德军部队提供有力的火力支援,相对弥补和掩盖了德军在火炮性能上的缺陷,使人误以为苏军火炮不佳。在苏德战争初期,总能看到德军士兵行军时穿过摆在公路上烧成残骸状态长长的苏军火炮和牵引车。
随着战局变化,苏军炮兵部队开始在筑垒地域和城市守卫战中大放异彩,在塞瓦斯脱波尔攻坚的德军,第一次领教了苏军压制火炮在坚固工事保护下炮群齐射的威力。德军在苏军炮火打击下,参战的首支攻坚部队人员和技术装备损失了60%以上,德军对苏军炮兵一改过去的拖拉和松散感到疑惑,其实苏军早在开战后不久就意识到自己炮兵战术出了问题。斯大林就在1942年1月10日发出了一封Ⅸ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指示信》,信中指出“我们所谓的“炮火准备”是不合时宜的,应该改正。在战斗全过程中,炮兵不能因为步兵发起进攻而停止炮击。应该在整个进攻行动中实施射击,避免长时间的中断,直到敌人防线被完全突破为止”。苏军炮兵的战术开始改变,由防守变为进攻,充分发挥了苏军大口径火炮射程远,弹丸威力大的特点,保证了苏军的坦克和步兵在攻击前有炮火开道,在纵深作战时有炮火护送。使炮火在整个进攻过程中全程发挥威力。同时苏军大口径炮结构简单,便于生产的优点再次体现出来。在重庆某厂陈列馆里的一门苏联1944年出产的M30-122榴弹炮,火炮上几个焊接点极其粗糙,可以看出来当时苏军除了对炮身和摇架等关键部件要求严格外,对非关键部件是结实就行再加上美国援助的载重卡车苏军炮兵后期更是如虎添翼。
苏军M30-122榴弹炮性能:初速515米/秒,膛压230.4兆帕,最大射程ll800米,最小3400米,射速5-6发/分,地面密集度0.67%0.13%,高低射界363度30分,方向射界49度,行军状态长5.9米、宽1.975米、高1.6米,火线高1.2米。战斗状态重2450千克,炮班8人。M30-122榴弹炮所配弹种有:榴弹、燃烧弹、照明弹等。此炮曾在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中平射击毁德军斐迪南式自行火炮。据苏军炮兵总局在战后调查报告,被M30火炮直接命中的斐迪南式自行火炮,装甲炮塔全毁,无修复可能。可见122火炮威力相当不错。此炮因为设计成功,很快被安装在T一34坦克底盘上,改为自行火炮。无独有偶的是德军也把在战场上缴获的M30运回国内后,加装在自己淘汰装甲底盘上改为自行火炮,装备驻法国的部队,在这点上苏军和德军观点颇为一致。对机械产品极为挑剔的德军把缴获的苏M30列入自己装备序列也证明了苏联M30的设计成功。
苏联ML20—152毫米加榴炮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军引进了M30-122榴弹炮,我军编号为54式122毫米榴弹炮。经过我军实战使用后,认为此炮简单,实用。随后国内有关单位对炮架进行重新设计,加装在63式装甲运兵车成为自行火炮。一直服役到80年代。
苏联ML20-152毫米加榴炮于1937年装备苏军,所用榴弹弹丸重43.6千克。这种火炮在苏军与日本关东军的远东诺门坎争端中初露锋芒。当时日本关东军师团炮兵与独立炮兵部队的火炮在交战中,根本无法压制这种火炮。苏军的ML20-152毫米加榴炮的弹幕射击使进攻的日本士兵血肉横飞,时至今日当年日军幸存者在回忆录中依然对此炮心有余悸。
在苏德战争中苏军为解决自行火炮不足的问题,将此炮进行了简单修改后装上装甲底盘变成了SU152自行火炮,只用了33天就完成了任务,创下了自行火炮设计史上的记录。在柏林攻坚战中为了消灭德军坚固火力点与步兵和坦克编成强击集群,采用直瞄射击方式为苏军攻克柏林立下了汗马功劳。此炮在苏军中一直服役到1955年才被苏D20-152毫米加榴炮替换,在欧,亚,非等20多个国家服役到80年代,在中东几个国家服役的ML一20甚至在1973年的中东战争中依然可见它们参战的身影。
我国装备的ML20-152火炮在轰动一时的金门炮战中引出了一场现代“变脸”,当时台湾方面为了改变金门炮战中自己的炮兵劣势,花重金从美国进口了一批203毫米火炮,并秘密运往金门进行部署。为了这批203MM火炮的安全,台湾方面专门把这批火炮部署在我军炮击死角并构筑坚固的发射阵地。但是在一次炮战中,我军一枚152流弹神差鬼使的钻入一门203火炮工事发射口把一门203毫米火炮炸的全毁。导致台湾方面对这种火炮穿透钢筋混泥土工事的能力捏拿不准,为了查清这种火炮的性能,专门在岛内找了一名中俄混血儿化装成苏联军官,潜入苏联驻东德的ML20炮兵部队进行侦察。这名混血儿收集的情报,才使台湾方面确认该次命中纯属意外。
1950年我国开始大量进口苏式火炮,到1955年我国共计拥有苏式火炮1.1万门,基本实现了炮兵武器的制式化。在1951年一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我方引进的苏式大口径火炮和火箭炮出色的完成了战斗任务。1953年我国开始仿制苏式火炮以摆脱火炮依靠进口的局面。到1957年我国已经成功仿制了10种苏式火炮。
根据苏联D20榴弹炮仿制的国产66式152榴弹炮
1958年我国开始尝试自行研制火炮,自行研制型号为130自行火炮和D-23型l52毫米加榴炮,但是因为技术力量不足和指标要求过高而被迫下马。为了解决我军急需大口径远程压制火炮问题,国防部门决定全力仿制苏式M46(59式)130农炮,苏式D74(60式)122加农炮,苏式D20(66式)152加榴炮等大口径火炮。期间克服了因中苏关系恶化造成的炮钢材料短缺等原因,于1962年后陆续仿制成功上述大口径火炮。
在这些仿制的火炮中,比较先进和有代表性的火炮是66式152加榴炮,此炮采用半自动炮闩,射速高,安全性好。我军在实战使用中,曾经发生过手动炮闩多次出现过火炮过热造成关闩困难,使发射药残留气体外泄造成炮手伤亡的事例。而66式加农榴弹炮的半自动炮闩除第一发需要人工开闩外,其后连续射击都是以半自动方式进行,有效避免了炮手因为残留气体外泻造成的伤亡。此炮的摇架为筒型摇架,体积小,重量轻,强度和刚性好,便于和炮塔配合,能方便的改装为坦克炮,自行火炮和舰炮。缺点是射击时炮身往复运动,容易吸入灰尘,散热困难,需要安装专用的储油箱来润滑炮身。反后坐装置使用液压原理,需要向反后坐装置中加注驻退液和高压气体。在我军的长期使用中发现在反后坐装置被敌弹片击伤。在战斗中,曾经有驻退液外流又无驻退液补充时,士兵用浓稠米汤短时间代替加注使火炮继续作战。该炮在射击时使用支撑底盘为前支撑点,支撑底盘由钢板和加强筋焊接而成,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使用车轮着地射击,因为车轮为海绵填充的实心车轮,受压过大时容易老化失去弹性。此炮在设计时也考虑到反坦克作战的需要,反后坐装置安装在筒型摇架之上,有效的降低了火线高度。快速击发装置,采用击针击发而不是拉发。360度环射能力,通过承载底盘与大架上的滚轮配合实现360度环射。可以说该炮是当时世界上较为理想和先进的火炮之一,此炮的炮架和60式122加农炮,591式130加农炮的炮架是通用的,便于在战时大量生产和维修。此炮所配备的弹种较齐,分别为杀伤爆破榴弹,照明弹,燃烧弹等,我国对此炮的仿制成功使我军具备了当时数一数二的炮兵打击能力。
我国通过对苏式火炮的研究为自己研制先进火炮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