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44|回复: 14

[网友关注] ★★ 十个感动中国的娃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恩娃朗铮:感恩敬礼 举国动容希望永存


  ·小档案·
  人物:“敬礼娃娃”朗铮,男,3岁零两个月。北川幼儿园学生。
  画面定格:小朗铮的脸上满是血污,但当解放军扛起简易担架时,他还是艰难地举起了右手,虚弱而执着地向救了他的解放军叔叔们敬了个礼。
  入选理由:涌泉之恩,仅有滴水也当报。赤子之心,惊魂初定便施礼。13亿人的惊喜:中国未来大有希望!
  事发当日
  5月12日,小朗铮和往常一样,在北川县幼儿园上课。地震突然发生了,房屋垮塌,他被掩埋在了废墟里。
  5月13日上午7时许,《绵阳晚报》记者杨卫华随着部队来到这片废墟,突然,他听到了孩子的哭声。用手电向废墟中照去,杨卫华大喊:“你能看到光吗?”没有回答,只有哭声。杨卫华赶紧和同来的几名解放军战士用手刨挖废墟,用劈柴刀砍钢筋,到了上午10时许,才把他救出来。但刚被抱出的那一刻,他号啕大哭起来:他的左手臂骨折了。一名战士小心地用木板和绷带简易地包扎起来,一名战士递来了矿泉水,他咕噜咕噜地喝着,哭声终于停止了。
  战士们小心地把他放在一块木板上,抬起这个简易担架。就在这时,让所有人落泪的场景出现了:小朗铮挣扎着举起了右手臂,虚弱而又执着地向救他的解放军敬了一个礼……
  故事延展
  获救的小朗铮很快被送到绵阳404医院接受治疗。次日,媒体报道了小朗铮敬礼的故事,在感动无数中国人的时候,也让他的妈妈吴晓红找到了失散的儿子。
  主治医生张勇告诉记者,5月21日上午,小朗铮接受了手术,包括对左上臂的骨折进行手术和左手手指坏死部分切除手术。第二天上午,张勇问他“伤口疼不疼”,小朗铮却笑着说“不疼”,坚强得让所有大人动容。
  小朗铮的伤情基本稳定了,人们开始关注,只有3岁的他真的会用敬礼来感恩吗?小朗铮的妈妈吴晓红说:朗铮的爸爸是北川小坝镇派出所所长,身为警察的他平时就特别喜欢和儿子玩敬礼游戏。小朗铮特别崇拜解放军,如今每天念叨的也是“解放军叔叔救了我”。图片拍摄者、《绵阳晚报》记者杨卫华也提到,那天,小朗铮在举起手敬礼的一瞬间,嘴里还在说着“谢谢叔叔!”
  5月23日,温家宝总理到绵阳404医院看望受伤群众时,在监护室俯身亲吻了小朗铮。晚上看新闻联播时,小朗铮告诉妈妈和医护人员:“我不知道他是总理,只知道他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爷爷。”
  5月25日,小朗铮被转院到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继续治疗。
  5月28日,本报记者通过电话和吴晓红取得了联系。吴晓红说,因为前来看望的市民和媒体太多了,所以小朗铮现在的情绪波动很大,但偶尔也会突然说“是解放军叔叔救了我,我非常非常喜欢他们”。“他喜欢和小朋友玩,喜欢看电视里、报纸上自己的画面,特别喜欢的就是他和温总理合影的那张照片。”
  记者手记
  从17日我们推出小朗铮的第一篇报道开始,我就一直牵挂这个懂得感恩的小男孩。
  25日,本来准备去绵阳看看他,结果得到消息:孩子转院了。找到《三秦都市报》记者李永利,拜托他为小家伙带去来自成都的问候。李永利后来说,小家伙特别喜欢拍照,有一次照相之后,他还调皮地拿着摄影记者的相机,“批评”他们把自己拍丑了,“一定要重拍。”
  和吴晓红通电话时,她说小家伙这几天有些烦躁,尽管笑容还是时常挂在脸上,但却一步也离不开妈妈,看见血还会大呼“救命”,毕竟,他只是个3岁的孩子。
  希望小家伙能早日回到四川,回到家乡。因为,这里有太多牵挂着他的人。


http://news.sina.com.cn/c/2008-06-01/095015659829.s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乐观娃任思雨:废墟之下唱首儿歌可以驱痛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记者 张欧 摄影 李祥云
  ·小档案·
  人物:任思雨,绵阳北川县曲山小学一年级一班学生,6岁半。
  画面定格:小女孩被困废墟之下,废墟随时可能因余震再次发生坍塌。就在十余人展开紧张救援之时,小女孩强忍痛楚唱起:“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
  入选理由:小小的孩子,乖巧得让心刺痛的精灵。你身上的重压重如高山,你的歌声是生命难以承受之轻, 而你却笑对绝境。
  心愿:希望快点好起来!
  事发当日
  5月12日,地动山摇之时,任思雨正在曲山小学一年级一班上课。两天后,搜救队员却在幼儿园的废墟之中发现了任思雨。“以前从曲山小学到幼儿园大概要走5分钟。”根据当地人的描述,足以想象北川地震的惨烈——有的楼挪位后让人完全找不着北。
  昨日下午,常州市消防支队卫生队副队长兼医师谢华平在电话中回忆了那令他感慨万千的一幕。5月14日下午1时许,救援队伍在北川县委大院下游约100米远处的成片废墟之中发现了一个小女孩,她头部斜着向下不能动弹。因为有老师将她压在身下,孩子头、脸、上身看来没怎么受伤。大家用棉签蘸水,滴了些水在她嘴里,慢慢地,她的话开始多了。“她说起自己和爸爸妈妈的名字,各自的手机号码,还说:‘叔叔,我不怕,你们不要担心。’”谢华平说,从发现小女孩到救出她,大概有两三个小时,她一直没哭,还唱了《两只老虎》。“小女孩真的不简单,很勇敢。她的歌让我们很受鼓舞。”
  后来,救援队员从小女孩的下方打了个洞,将小女孩救出。当天下午6时许,小女孩的姑姑和姑父打听到任思雨没有生命危险,激动得抱头痛哭——当时姑姑说,她的哥哥和嫂嫂下落不明,她自己的孩子已经罹难,任思雨是她和丈夫最后的精神支柱……
  故事延展
  任思雨的父亲任成华至今下落不明,任思雨的舅舅景连东还执着地抱着一线希望,不断在网上发帖求助。记者正是通过帖子上的手机号码与景连东取得联系,并在华西医院找到了任思雨的病房。
  妈妈景连聪并不在,任思雨的身旁围着志愿者、舅舅景连东、姐姐、记者,任思雨拿着舅舅的数码相机,对着每个人咔嚓个没完。景连东说,曲山小学一年级一班全班加上老师共45人,任思雨是唯一的幸存者。她的左腿软组织和神经受到影响,恢复的时间特别长。
  以前的她,有啥说啥,天真可爱。可地震之后,她急躁不安,晚上睡觉必须有妈妈在身边。“爸爸呢?”任思雨摇了摇头,说不知道。“想他吗?”任思雨毫不犹豫地答道:“想。”随即她轻轻地说,爸爸长得很帅,而且她最喜欢爸爸教她唱歌——或许,废墟里的歌声,让她想起了爸爸。舅舅说,心理医生告诉他们,不介意让孩子回忆惊险瞬间,要让孩子接受现实。只是他们到现在还不敢告诉任思雨,她可能再也见不到爸爸。
  记者手记
  作为媒体的重点关注对象,这些天,无论报纸还是电视,任思雨都保持着很高的“出镜率”。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她的右脸上有个明显的深色圆印。这不是胎记也不是伤疤,而是和幼儿园胡老师脸贴脸50多个小时“贴”出来的。任思雨说,胡老师不漂亮,胖胖的,很严厉,她其实不太喜欢胡老师。不过正因为有胡老师的保护,她才成为全班唯一的幸存者。在被埋的分分秒秒中,听到天空传来轰隆隆的响声,她还说:“胡老师,打雷了,咋办嘛?”胡老师没有反应,那个时候,任思雨已经知道胡老师去了另一个地方。她也不害怕,等雨落下,努力伸着脖子张嘴去接。
  很难想象,一个6岁的孩子能像任思雨那样,乐观地面对死亡威胁,平静地回忆所有细节。只是在采访快结束时,她有些黯然地说:“我很想胡老师,很想我的同班同学……”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勇敢娃康洁:高楼一跃死里逃生返回救人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本报记者 张欧 摄影 张磊
  《信息时报》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杨小粤 通讯员 田慧舒
  ·小档案·
  人物: 康洁,汶川县映秀小学6年级学生,女,今年11岁
  心愿:六一和何洁一起唱歌
  画面定格:地震发生时,康洁正在6楼上课,她发现从正在摇晃的教学楼跳下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于是纵身一跃。成功逃生后听到呼救声,她又毅然返回废墟,教其他的孩子如法炮制,10名同学在她的帮助下成功逃生,另外还“不知道救了多少个老师”。
  入选理由:6楼上的纵身一跃,自救后返回救人。“拿命拼一回”的壮举尽显少年英雄的干云豪气与大智大勇。在幼弱女孩与巾帼英豪之间,康洁完成的是惊人一跃。
  事发当日
  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地震了!在一片惊叫和奔跑声中,映秀小学的教学楼摇得快散架了,正在六楼教室上课的康洁,第一反应是钻进桌子底下。但是看着同学疯狂地往教室外冲,又迅速站起身,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跳下去!与其死在教室,不如拿自己的命去拼上一拼!
  当然也不是盲目地跳。她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发现有两个地方可以跳,一个跳下去是水泥地,一个跳下去是农民的田地。康洁选择了田地,纵身一跃,心里默念一定要让屁股先着地。结果当她着地时,居然只有腿被划伤。
  她还没来得及为自己感到庆幸,身后就传来了阵阵呼救声。她冒着生命危险跨进了随时可能坍塌的教学楼,四处搜寻同学和老师,看到一些老师被砸伤后不能动弹,康洁使出全身力气将老师往外拉。但康洁毕竟只有11岁,逐渐体力不支的她赶紧跑出废墟呼叫救援,“我不知道救了多少个老师。”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从各个地方赶来增援的乡亲们冲进大楼救出了不少的师生,同时也把受伤的康洁带到了安全区域。在被专机送到广州治疗后,看到这位小“名人”时,连广州市副市长徐志彪都竖起大拇指说:“你是个小英雄!有你这样的小孩,国家就有希望了。”在医院,医生替她做手术,她还稚气地要求医生先去救其他人。
  故事延展
  康洁目前住在广州市儿童医院。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作为全国闻名的抗震小英雄,她将登上广州市某电视台的晚会节目现场,作为歌曲《让梦飞起来》的领唱,而且已经确定要与超女评委黑楠合唱。昨日,记者前去探望她时,她正跟着电脑里的视频学歌:“让梦飞起来,我就是天空……”不过她却偷偷说,她一直很喜欢看超女的节目,最喜欢的是何洁,“更想和何洁一起唱这首歌。”
  医生称,康洁的气色比21日刚到广州的时候好了很多,除了左脚的挫裂伤还需要恢复一段时间外,其他部位的伤口已经愈合得差不多了。学歌的时候可以坐在床上比较自由地活动,但偶尔挪动脚时也会因为疼痛喊出来,“现在缝的十针里面已经有七针拆线了。”
  康洁唱着唱着,会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我什么时候能出院啊?我想出去耍了,我想出去逛街!”看来这个活泼好动的小姑娘已经有些憋不住了,只不过她也不知道逛街干什么,就是“想出去看看,也想吃串串。”在众多探望她的叔叔阿姨面前,小康洁的话多了起来。“听说你有个理想,长大了想当空姐啊?”康洁的理想是当一名空姐,南航的3位空姐和1位飞行员听说后,还带着礼物自发去医院探望这个小病号。见到“偶像”的康洁十分开心,而当被问起为什么要当空姐时,康洁的回答既让人好笑又让人心酸,“当空姐可舒服啦,不会怕地震啊,地上有什么晃动的时候,飞行员马上按一个按钮就可以上天了。”
  记者手记
  根据媒体同仁的描述,康洁是个乐观坚强的孩子。经历了失去父亲、失去老师、失去同学的沉痛灾难,但她表现出来的镇静让所有医护人员都吃惊。她坚持不上担架,一定要自己一蹦一跳地走上救护车。“或许是因为接受过媒体记者的采访,她讲述地震故事时逻辑分明,井井有条,仿佛那些悲伤的记忆已经离她很远了。”一位医护人员回忆说。
  “这个孩子在看望她的人走了之后就比较沉默了,一个人在床上发呆。”康洁的主治医生称,孩子在人多的时候有些刻意地表现出很快乐的样子,让病房里保持着快乐的气氛,但在人群背后有时却暗自神伤。康洁在谈起救人的经历时也很活跃,但是一谈起家里和学校同学的情况,她的情绪就比较低落,双眼无神,一有记者拍照她总是很敏感地用手遮住脸,直叫“别拍,别拍”。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沉着娃雷楚年:弯腰一抱小英雄冷静救同学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本报记者 杨方毅 摄影 韩杰
  ·小档案·
  人物:雷楚年,男,15岁。彭州市磁峰中学初三·三班学生。
  入选理由:磁峰中学“第一批救援队员”。在7名同学脱险之后,他迅速“隐身”志愿者的队列,并四处奔波找到班上所有老师和同学……这个15岁的少年以罕有的冷静和机敏,展现了危难之中的人性之美。
  愿望:和班主任陈冬老师一起,当奥运火炬手!
  事发当日
  5月12日,14点28分,刚上完化学课的雷楚年在二楼的走廊上,一脸轻松。
  伴随着突然的剧烈摇晃,雷楚年听到班主任陈冬在喊:“地震了,快跑。”雷楚年是班上的体育健将,身手十分敏捷。他飞快地冲了下去,成为整个教学楼里第一批冲出来的学生。
  在恐惧和慌乱之中,雷楚年看到陈老师在往楼上冲。他也立即折身冲回了二楼。回到自己的教室,里面竟然还有7名同学蹲在墙角。在雷楚年的催促下,6个同学跑了出来,但雷楚年的好朋友欧静已经被吓坏了,蹲在门口瑟瑟发抖。“我想拉她跑,可她像傻了一样,根本不动。”雷楚年急了,弯腰把欧静抱起来就跑。
  15岁的雷楚年,并没有太大的力气。加上地动山摇的恐慌,雷楚年抱着欧静跑得很吃力,走廊也变得十分漫长。好在欧静终于清醒过来,下地来自己走。在不断掉落的预制板水泥块的“雨林”中,雷楚年护着欧静一路狂奔。刚跑出几步,一块预制板垮塌在了她和雷楚年之间。
  欧静顺利冲下楼,雷楚年的逃生之路却被阻断。
  他想起了那棵树,就在走廊外一米多远的地方。雷楚年第三次返回二楼,攀上摇晃的走廊栏杆。纵身一跃,他抱住了那棵救命树。就在那一瞬间,教学楼在他身后轰然垮塌。
  故事延展
  当天晚上,雷楚年的妈妈曾找来,哭着希望他立即回家。但他拒绝了:“我要和同学们呆在一起。他们还没找到家人。”
  第二天中午,雷楚年才离开学校回到家里。雷楚年的父母在地震中都没有受伤,在彭州市区的家也没受损。在家里睡了几个小时之后,雷楚年去了彭州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成了一名最小的救灾志愿者。
  成都的各大医院、天回镇、新都……他辗转于各个医院和安置点,寻找老师和同学。每找到一个,他就松一口气。并把他们的情况记录下来,以转告他们的家人。“我们班53个人,7个受伤,1个死亡……”雷楚年情绪低落,因为那个死亡的同学,是他最要好的朋友。
  5月14日,班主任陈冬的腿伤恶化。陈老师的腿,就是在12日救学生时受的伤,这让雷楚年很难过。当天上午,他陪陈老师转院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却又被告知必须转去外省。
  “等陈老师转院后,我就该回学校去问问什么时候复课了。以后,就好好读书吧。”在地震后的茫然中,雷楚年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记者手记
  5月26日上午,我们去彭州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找雷楚年。因为大家说:“到了那里,谁都认识他。”但他不在。
  打通电话,雷楚年正在彭州市中医院:“我马上要陪陈老师去成都。他要马上动手术……要不然,就要截肢……”他带着哭腔。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暂时放弃了采访他。
  当天下午,我在成都见到了他。除了见面握手时露出了一丝笑容,雷楚年脸上一直是难过的表情。他很疲倦,不时地打呵欠。说起12日那两分钟,雷楚年语气急促,但几乎不用修饰语,不加注解和说明。只有说到死去的那个同学,他才无力地补充了一句:“那是我最要好的同学之一……”
  结束采访后,他匆忙打车离开:“我要去照顾陈老师……”12日那天,命运让这个15岁的孩子肩上,猛然承担了太多……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光娃薛枭:可乐男孩逗乐中传递着坚强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本报记者 宋林风 摄影 李祥云
  ·小档案·
  人物: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高二学生 薛枭 男 17岁
  画面定格:被困废墟80个小时,被救出来后的第一句话是:“叔叔,我要喝可乐,冰冻的。”这一幕被中央电视台的镜头定格成了永恒,这个17岁的男孩从此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可乐男孩”。他叫薛枭。因为这句话,他被喻为“逗乐了悲伤的中国”的阳光男孩。
  入选理由:在“里面”,小男子汉把坚毅掷向了黑暗;在外面,可乐男孩把信赖交给了一个“直播中国”。阳光穿过淤泥中的暗道,洒在13亿同胞挂满泪珠的脸上,为痛楚的中国疗伤。
  人物·回放
  5月12日,正在上课的薛枭被埋在了垮塌教室的废墟里:右手被一块预制板紧压着,双腿也被两块水泥板挤压住……头上的微光渐渐消逝,黑夜来临。为了让大家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埋在废墟里的同学们开始唱歌。轮到薛枭时,他忘记了歌词,接不上去,乱哼了几声,黑暗的废墟里竟然响起断断续续的轻笑声。第一个晚上,薛枭没有睡觉,他坚信自己一定可以出去。
  5月13日一早,外面的脚步声让同学们精神为之一振:“这里有人,快来救我。”
  5月15日,废墟里,薛枭激动地等来了自己获救的一刻。被拉出了废墟抬上担架后,薛枭说:“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这句话通过镜头,传遍了被悲伤笼罩的整个中国。
  5月16日薛枭被转送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因右上肢坏死,当天必须做截肢手术。因联系不上家人,薛枭在手术同意书上按下了手印……
  人物·现状
  5月26日,记者在川大华西医院骨科见到了薛枭。“可乐男孩”的床头,摆放了几瓶可乐,但喜欢喝可乐的他,现在却没喝过。“病情不允许喝。”
  当天中午,病床上薛枭睡得很沉。一旁,妈妈谭忠燕拿着一把扇子,轻轻地扇着。在妈妈谭忠燕的眼里,儿子一直是坚强乐观的。“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篮球……”
  5月27日中午,记者再次来到医院。“我的爱好就是打篮球。出了医院,一只手也要打球。”薛枭说,每次运动之后都会喝上一瓶冰冻可乐,这次被援救之后的“经典要求”,完全来自自己的生活习惯。
  薛枭在篮球场上的位置是后卫,他的偶像是NBA湖人队的当家球星科比。“当然还很喜欢姚明,他是中国人的骄傲!”现在,这位17岁的少年,已经开始学习一切用左手来解决。薛枭把所有的东西、原本应放在右边的东西,现在都放在左边。用左手按遥控器、扇扇子、打电话、吃饭……虽然有些不习惯,但坚持着。
  在没有事情、不想沉默的时候,薛枭就给同学打电话。他所在的班上原本有44名同学,但现在,他只能和10位同学通话了。
  薛枭说,他和这次幸存下来的同学约好,以后继续读书,回去重建家园。“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对于那段改变命运的特大地震,薛枭说,自己现在“没空”去想。“事情已发生了,难过也没有用,只有往前看。”
  记者手记
  两次前往医院采访“可乐男孩”薛枭,见到了他的两面:一面是安静的睡眠状态,一面是大声和同学说话的状态。这两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坚强。
  薛枭,这位被喻为“逗乐了悲伤的中国”的大男孩,他的乐观豁达宛如在厚重的悲伤的淤泥中挖出的一条通道,给深埋其中的人们送来了温煦的阳光。
  尽管地震给予了我们太多的痛苦,但是乐观豁达的我们却能坚强地把痛苦勾兑成人世间最可口的饮料。薛枭的“我要喝可乐,冰冻的”一语,就是一次完美的勾兑,它展现了我们在苦难面前绝不低头的乐观豁达。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强娃高莹:最美微笑 装上假肢还要绽放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本报记者 薛玲 《信息时报》记者 黄熙灯
  ·小档案·
  人物:高莹,15岁,女,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三学生。
  画面定格:这个女孩被埋在一片废墟中,输液的管子悬在她的头顶,她那清秀的脸上,露出的是一抹甜甜的微笑。这个微笑感动了许多人,也因此被成千上万的网友喻为“地震中最美的微笑”。
  入选理由:有一种微笑,只属于坚强地微笑着的眼眸。在旁人的眼中,那是一种无比的痛楚。“地震中最美的微笑”,那一抹生命的纯美让人难以忘记。
  事发当日
  那一天,地震让一切都改变了。教室垮了下来,把高莹和她的同学压在了废墟里。高莹的双脚被石块和课桌挤压得严重变形,两块水泥板横在她的头顶。
  终于,救援人员来了。“好孩子,不要怕,我们一定能救你出去。”救援人员安慰着她。“叔叔,我不怕,我会勇敢。”高莹用一抹微笑传递着自己的勇敢和坚强。
  从废墟中被人救出来的时候,高莹还微笑着望着蓝天,眼中充满了希望。从被掩埋到得救,高莹经历了20个小时。被救出后,人们才发现,高莹不仅双手被砸伤了,她还将永远地失去双腿。尽管如此,她仍微笑着对所有人说:“要勇敢,不要哭!”
  故事延展
  “这孩子坚强,乐观,有上进心。”5月28日,高莹的父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尽管两眼噙满泪水,但仍抑制不住内心的骄傲,“说到将来,她(高莹)还安慰我们说她装上假肢,还可以跑步。”
  “你要采访高莹呀,她好坚强,好勇敢。”听说记者的来意,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护士邱蓓立即赞扬了起来。在外科楼9楼,记者看到,小高莹侧卧着,被截肢的两条小腿绑着厚厚的纱布,露在被子外面,叫人揪心。不忍心打搅高莹,记者采访了高莹的爸爸——来自都江堰的37岁的高尚洪。
  “昨天才做了清创手术,现在孩子还很疼。”高爸爸告诉记者,高莹5月13日在成都做了第一次手术,5月23日转到南方医院后,由于伤口感染,又连着做了3次手术。 “实在疼得受不了才哭。怕吵着同房的其他病人,都是压抑着哭。”说到这里,高爸爸眼眶又红了。
  “好疼啊,爸爸,好疼。”高莹突然醒了,剧烈的疼痛使得她禁不住哭喊了起来,但声音压得很低很低。 “深呼吸,坚强。”高爸爸赶忙走过去,右手抓住高莹的左手,左手在孩子的脸上轻轻抚摸着,继而又俯身将脸贴住女儿的脸。 很快,小高莹平静下来,停止了呻吟。高爸爸见状,和女儿击了下掌。
  高爸爸说,不疼的时候,高莹就和爸爸讲笑话,讲学校的事情。“讲老师,讲同学。开心的讲,不开心的也讲。讲自己喜欢的老师和同学,不喜欢的也讲。”
  高爸爸告诉记者,高莹一直喜欢运动,跑步、踢毽子、跳绳都很拿手。而乐观的高莹还一直安慰爸爸,虽然小腿被截肢了,但装上假肢还可以跑步。谈及女儿的将来,高爸爸抱着一颗平常心:“成就不论大小,只要开心就好。”
  昨日下午5时许,记者再试图与住院的高莹取得联系时得知,她已伤好出院,踏了上返川的旅途。
  记者手记
  从来不知道,一抹甜美的微笑竟让我有了想哭的冲动。
  那是怎样的一种逆境?或许,仅仅用“逆境”二字已难以形容高莹当时的处境。但高莹却微笑着面对,笑得那样天真,那样自得,仿佛一切都未发生般地云淡风轻。
  或许高莹不是所有人中最勇敢的一个,但她却是以最淡定的态度面对灾难的英雄。请允许我用英雄来称呼这个年仅15岁的女孩,因为她的勇敢与镇定,是许多成年人都无法做到的。
  谢谢高莹,你的微笑给予了我们许多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让我们沉着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危机,会让我们排除万难,重建家园。
  “要勇敢,不要哭!”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高莹的声音,那抹甜美的微笑也再度浮现在眼前。我们不哭,我们会勇敢!
  在记者的采访中,小高莹慢慢入睡了,记者不忍心打搅她休息,静静地退了出来。她的父亲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女儿早日康复。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友爱娃李阳:吊瓶兄弟大难之中不离弃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本报记者 薛玲 杨杰
  ·小档案·
  人物: 李阳,17岁,男,北川中学高一(2)班
  画面定格:这是一张几乎成了这次灾难的标志性图片:断壁残垣的缝隙中,一个仅露出胸部以上的中学生,虚弱地微张着双眼。废墟之上,另一个黑裤蓝衣的中学生——李阳高举吊瓶,望着镜头的方向神情悲伤。有网友把托吊瓶男孩称为“那天最帅的男孩”,并为他们取了个名字——吊瓶兄弟。
  入选理由:兄弟未必同根生,大难临头不离弃。高悬的吊瓶、两张面孔,勾勒出中华民族重情重义的脸谱。
  事发当日
  5月12日下午,17岁的李阳在北川县委礼堂内等待表演街舞。廖波正在北川中学5楼上课。14时28分,突然天崩地裂。在礼堂内的李阳开始随着人群往外跑,廖波则被埋在了废墟之中。当李阳跑回学校跳上废墟,焦急地大喊着“我是李阳!我来救你们了!你们要挺住!”之后,看到的是被压在天花板下的廖波。天花板实在太重了,仅凭人力实在难以撼动它。除了鼓励,李阳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安慰这位好兄弟。
  13日早晨6时左右,进入北川的救援人员发现了废墟里的廖波等人,7时多,医疗人员给废墟下的廖波打点滴,李阳主动为廖波举起了输液瓶,并挥手招呼对面的救援人员赶紧过来,还鼓励着说:“你是我的好兄弟,我不想你死!”也就在那一瞬间,新华社的记者按下了快门。当日中午12时过,廖波被救了出来。
  故事延展
  5月27日下午,在绵阳长虹教育培训中心的北川中学复课点内,记者见到了李阳。李阳告诉记者,直到现在,他都无法忘记5月12日那天的惨烈。那天,他亲手从废墟中抱出了同班的表妹张耘瑞的遗体;那天,他和同学一起徒手救出了同学母敏、杨通辉、廖琪、高永明;那天,他为廖波高举吊瓶的一瞬间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也就在那一天,他失去了几十名同学。
  廖波后来被送去了绵阳520医院,18日上午又被转到重庆万盛区南桐矿务局总医院治疗。李阳则随着幸存的同学到北川中学复课点生活。
  5月21日,一家媒体的记者找到了李阳,并带着他去重庆看望廖波。那晚,李阳在重庆的酒店里做了地震后的第一个梦。梦里,他和许多同学在一起上课、打篮球,那些面孔中的一些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天亮了,李阳盯着天花板默默垂泪。
  在重庆的医院里,李阳和廖波见面了。李阳还特意买了好友爱吃的话梅、花生和麻辣凤爪等零食。刚一进门,李阳立即上前拉着廖波的手,抚摸他的脸,并在他耳边小声安慰。“见到你就好了!”廖波笑中带泪。他们又谈起廖波的伤势、同学们的状况。当李阳告诉廖波有不少同学及其父母都已遇难时,廖波忍不住号啕大哭……
  “当时看见你为我托盐水袋真的很开心,是你一直在鼓励我要坚持。”廖波满怀感激地望着李阳,激动地说。李阳不由得紧握了一下他的手,两人相视一笑,约定等廖波伤好后就重返校园,到时他们再一起拼搏。
  5月24日是廖波17岁的生日,已经回到了成都的李阳通过电话给好友祝贺生日。廖波告诉李阳,今年的生日愿望是再看看其他幸存的同学。李阳在电话这头笑了,笑容里有理解也有释怀。
  记者手记
  我相信,如果不是这场灾难,李阳的脸上会随时随地挂着微笑。同学们都说,李阳是他们所有人中最开朗的一个。但此时坐在我面前的这个男孩,脸上虽然依旧挂着笑容,但时不时会突然陷入沉默,表情凝重。
  在李阳陷入沉默的时候,我有些不知所措。“很抱歉再次提起那天的事,让你脸上的笑容没有了。”“没事,没事。”长长的手臂在空中晃了晃,忽而,又颓然地放下。又是一段可怕的沉默。
  5月12日那天,李阳不仅失去了同学,还失去了两位亲人:伯父和表妹。那一刻,他没有哭,一滴泪水也没有。但每当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感觉内心空空的。好在,他的父母没事,家里的房子也只是裂了一些缝而已。
  采访结束时,李阳微笑着给我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然后说,他会把那天穿的蓝色外套保存起来,作为永久的纪念。



http://news.sina.com.cn/c/2008-06-01/101315659943.s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执着娃马志成:钢管为锄 废墟中他刨出自己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小档案·
  人物:马志成,15岁,男,遇险地在彭州市银厂沟。
  画面定格:地震发生后,在被埋的28个小时里,马志成却一刻都没放弃过活下来的机会,凭借一只手紧握着一根钢管挖出一条血路,让自己从废墟里爬了出来。
  入选理由:为一篇作文素材被埋废墟,为一线生机刨出一条血路。当一个疲惫的身躯如同悲壮的种子破土而出,马志成收获的是书写生命之书的无尽素材,一种相伴终生的生活态度——执着,然后“志”向有“成”。
  事发当日
  地震发生当天,15岁的马志成到彭州银厂沟亲戚打工的建筑工地上采写游记作文素材。两层楼高的度假村工程整个坍塌,他被埋在了废墟中。小姨在废墟上呼喊着侄儿的名字,听到亲人的呼唤声,马志成用虚弱的声音回应着:“在这里……救我……在这里。”亲人趴在缝隙口和马志成说话:“坚持下去,我们在救你!”人们冒着雨在现场挖了24个小时。第二天下午2时许,雨越下越大,随时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救援者不得不强行将马志成的亲人拖离现场。离开时,小姨再次鼓励侄儿:“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别放弃啊!”随后,整片建筑工地一片安静,在听不到亲人声音的4个小时里,马志成在黑暗中用一只手握着钢管,一点点刨开周围的土方。1个小时过去,他的脚往前面伸了一些,拖着无力身体继续挖刨;2个小时过去,他感觉有风吹过他的脸庞。4个小时后,雨渐渐小了,他隐约地听见有人们急促的脚步声朝这边传来。5月13日下午6时许,当人们再次返回现场,却惊讶地发现——马志成已经自己爬出了废墟,虚脱地躺在了泥水中。
  故事延展
  5月27日,记者在成都龙泉驿区航天医院六楼的病房里见到了马志成。他刚刚做完头部手术,正在家人的陪护下输液。他的右手包着石膏,两腿无法动弹,母亲艾菊英正在为他搓揉着右腿。马志成对记者说:“在亲人离开的那4个小时里,我很累很累了,眼前不时浮现出以前上学时的情景和家人的样子,我把嘴唇都咬出血了,对自己说一定要爬出去,爬出去再睡都可以。”
  回忆中,马志成坚强的一面感动着他的父母。父亲马华成说:“以前我长年在外打工,和儿子的关系很疏远,儿子一直说有机会一起去旅游一次,可我没怎么放在心上。这次,儿子顽强自救的举动,让我对儿子有了新的了解和信任,而这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希望,特别珍贵,我们更亲近了。”
  5月28日,记者打听到马志成的最新消息,为了尽快康复,他已被转送到浙江一家医院继续接受治疗。马志成对家人许下的“六一”心愿是:“我想早点回家,早点去上学……”
  记者手记
  正因为死亡的存在,才让人懂得了思考生命,人该如何活下来?而年仅15岁的少年马志成在被埋废墟的28个小时中,用顽强的求生欲回答了这个问题。地震发生后,马志成没放弃,他的右手已经骨折,两脚不能动弹,但顽强的求生意识和亲人的呼唤声一直支撑他一刻都不放弃。马志成28个小时顽强自救点燃了生命的光亮,也感染着他的亲人。如今,一家人失而复得的幸福生活与儿子来之不易的顽强生命汇成一体,生生不息。



http://news.sina.com.cn/c/2008-06-01/101415659947.s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机智娃唐建华:绝境生智 高声吵嘴吵出生机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本报记者 张欧 摄影 李祥云
  ·小档案·
  人物: 唐建华,绵竹汉旺镇武都小学六年级学生,女,13岁
  画面定格:“你们骂我吧,随便骂啥子都可以。”三名孩子被埋在足有两层楼高的废墟下,她们担心睡着后再也醒不来了,为了互相壮胆、吸引救援人员的注意,便高声地相互吵起嘴来。
  入选理由:绝境之下,骂出生机。大苦成甘甜,大骂激意志,坚韧不屈的小建华“活用”生活智慧,绝处逢生。
  事发当日
  “你们骂我吧,随便骂啥子都可以。”“我不能死,我不想死。” 唐建华的双腿平放在一张课桌上,被一大块预制板压住,背后有一根大梁支撑着乱石,身上还躺着同学马英和李科。在汉旺镇武都小学的废墟之下,她已经困了好几个小时。唐建华所在的教室是二楼,地震发生后一楼已经完全“坐”了下去,没了;三楼也向残破的二楼径直压下来,唐建华向上探出手,可以摸到三楼教室一个四年级男孩的身子。“他没有任何反应,身子又冷又硬。”唐建华哆嗦了一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死亡离她如此之近。
  过了一会,她艰难地把红领巾从脖子上解了下来,系在身旁的木棒上,希望有人能看到红领巾,看到她发出的求生信号。可是谁能看到废墟之下的红领巾呢?时间在一点一点流逝,每一秒钟都是煎熬,渐渐地,又饿又渴又累又困的唐建华眼皮开始打起架来。但她依然没有丧失信心,不停地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能睡、不能睡,睡着了就醒不来了。”看到身上的同学马英和李科,小姑娘灵机一动,说:“我们来干仗(吵架)吧!这样好让外面的人听到我们的声音。”两名同学都有些愕然。唐建华又说:“你们骂我吧,随便骂啥子都可以,只要我们大家不要睡着了。”
  于是大家会意过来,搜肠刮肚地高声骂起来。唐建华自己也在骂:“你们好烦,两个人都压着我,动都动不了。”一边骂,一边捡起身边的石头,往废墟的缝隙外扔。也不知过了多久,三个孩子的声音越来越弱,唐建华也在担心自己挺不住了,突然,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从废墟外传来。“是妈妈!!!”唐建华顿时激动得号啕大哭:“妈—妈—”终于有希望了!
  故事延展
  地震发生时,唐建华的父母唐长明和黄金琼正在地里做活,两人逃过了一劫。5月12日在学校里,两人的声音喊哑了,都没有发现女儿的任何线索。晚上,唐长明终于听到从地下传来的女儿微弱的声音。
  由于当时还没有救援队赶来,除了唐长明夫妇外,唐建华的姑姑、姑父、马英的家人等也纷纷加入用手刨土。但由于孩子被石头压着,取不出来,他们锯了些树棒将孩子身旁的空间支撑加固。唐长明和马英的爸爸轮流钻进废墟的洞里,给孩子送食物送水、聊天鼓励。到13日中午12时许,已经掩埋了22个小时的唐建华、马英和李科总算被拉了出来。
  由于伤情严重,唐建华从绵竹市医院转到成都416医院,在医生的努力下保住了双腿,目前正在华西医院继续接受治疗。昨日,她躺在骨科感染病房,双腿还缠着厚厚的纱布,她现在吃不进任何东西,全靠输营养液维持体能。
  唐建华的声音听来十分虚弱。她称,即便在医院,她也很怕睡着,每天晚上做梦都是地震,“有死人,房子垮了,我又被埋在下面了……最可怕的就是这些,但是这些画面还在不断地重复。”一旁的妈妈叹了一口气,抹着泪说:“6年级两个班共有120多个学生,只活了十多个。班上的张老师、周老师都走了。”
  记者手记
  只是一句“你们骂我吧,随便骂啥子都可以”,就可以拨动大家的心弦。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英雄,舍身救人的、成功自救的、寻求救援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呈现在报纸上的是,没能呈现在报纸上的孩子,依然是。从汶川、都江堰、绵阳采访归来,穿行成都的各大医院,这样的感觉就越发强烈。
  看着小建华床头各种各样的玩具,我却想到了北川中学位于绵阳长虹临时安置点内的许多孩子。一个男孩手上有一道显眼的伤口,正是地震中留下的。男孩说他的家人都没事,还说他天天呆在安置点不能出去,心里很烦,特别想出去。“去哪儿?”记者看到他半吊着的MP3,故意问,“打游戏?”男孩突然火了:“我出去后只是想回北川!”不是都成废墟了,准备另外建城了吗?为什么还要回去?他说:“那是我的家……”说着微微低下头,没掉眼泪,只是重重地拧了把鼻涕。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孝顺娃杨杰:风雨七日 翻遍遗体找爸爸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记者 刘静 摄影 李杨
  ·小档案·
  人物:杨杰,17岁,男,什邡市双盛镇白龙村一组
  画面定格:一个年仅17岁的孩子,失去母爱后,父亲也在这场灾难中失踪。为寻找他的父亲,7天来,他风雨无阻,每天往返60公里路程,翻看着每一具被搜救出的遗体,却仍没爸爸的下落。他说:“我不会放弃,他是我的父亲,我是他的儿子。”
  入选理由:风雨7日,父子情深。他每天跋涉60公里、翻遍遗体寻找父亲的那股子倔劲,铺展着生生不息的亲情脉络。
  现场闪回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杨杰在德阳一家餐馆打工,地震发生时,市区不少房子坍塌,他立刻想到在什邡市双盛镇白龙村一组的家和在什邡市蓥华镇一化工厂上班的父亲。他跑回家,看到三间平房已严重倾斜,而父亲的电话一直无法接通。第二天5时许,爸爸的电话依然无法接通,他拿包方便面就乘车去爸爸的工厂。7时许杨杰到达时,见到爸爸所在的工厂已成一片废墟,旁边已有不少寻找亲人的家属。杨杰围着废墟四处喊爸爸。14日上午,白龙村来了好多解放军和消防官兵,他们从废墟中救出好多人,可始终没有爸爸。杨杰选择坚持——要等到爸爸出来为止,他相信爸爸还活着。
  15日下午,杨杰开始发烧,亲戚喊他去医院看看,但他依然留在废墟上。16日—18日,天气恶劣,杨杰一会儿晒得发晕,一会儿淋成落汤鸡,但他仍在现场呼唤爸爸,翻看着一具具尸体。5月19日下午2时28分,杨杰独自站在化工厂堆积石料的山上,面对废墟低头默哀。这时距地震发生已整整7天,而他为了寻找父亲已翻遍78具遗体。
  故事延展
  5月27日,记者在双盛镇白龙村一组见到刚刚输完液的杨杰,他显得很虚弱,不时地用手支撑着额头蹲在地上,连日来风雨无阻的找寻和疲劳让杨杰体力不支,发烧到第四天他才去了医院。目前,家、父亲遇难现场、医院成了他不断往返的地方。他一面继续守望废墟期待奇迹发生,一面照顾他的哑巴叔叔,他说:“从地震后上山找爸爸,到现在我已翻看过70多具尸体了,我还会找下去!”
  在家里,杨杰是个孝顺的孩子。父亲在山上工作,每个周末就成了父子俩相聚的幸福时光。常常是父亲煮饭,杨杰炒菜,杨杰说:“最高兴的就是为父亲炒菜。”母亲去世后,家里欠下不少债,为了早点分担家里的困难,杨杰一面上学一面打工。回忆起过去的生活,他说:“之前爸爸爱说教,现在我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了我好。我脑袋里一片空白,但爸爸对我最爱说的一句话一直记在我心中:‘你要学会长大!’”
  爸爸做维修工时,在一次事故中压断了小拇指。随着那些被搜救出来的尸体日渐腐烂,爸爸变形扭曲的小拇指成了他辨认的标志。
  记者手记
  亲情原来一直没有远离过我们,哪怕是山摇地动那一刻,哪怕可能是一次没有结局的寻觅,但儿女和父母们都没有放弃过守护。杨杰对我说,他一直守护在父亲遇难的地方,翻看过70多具尸体,只想见到父亲一眼……至今,还有许多人仍守护在亲人遇难的地方,无论是找儿女的父母们,还是找父母的儿女们,在灾难发生时,才发现我们原来是这么爱对方。亲情的守护像天使一般陪伴着一个个亲人,下落不明的,亦或逝去的。




http://news.sina.com.cn/c/2008-06-01/101615659951.shtml
发表于 2008-6-2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忘记了  还有一个小英雄林浩呀
发表于 2008-6-2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震出了80、90甚至00后们的正气!!!
发表于 2008-6-2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6-2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背着妹妹步行10多个小时的小男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0 12:07 , Processed in 0.04618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