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77|回复: 0

创业与创新(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5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74年的冬季,哈佛大学的学生比尔·盖茨已经8个星期没有去教室上课了,他跟他的朋友,比他大3岁的保罗·艾伦夜以继日地呆在学校的机房里,用学校的那天庞大的PDP-10型电脑,编写他们自己的第一个8080BASIC操作系统,之后,他们成功的把这个操作系统卖给了阿尔塔电脑公司,从而获得了第一笔不菲的收入。“我在宿舍里做了大量的摇晃和踱步,我和艾伦一起干了 2个月,我们睡的很少,可谓夜以继日。我常常睡在书桌旁和地板上,很多日子即不吃东西,也不见任何人。”比尔·盖茨自己回忆说。

之后哈佛大学校方很严厉的批评了比尔·盖茨,理由是他不该使用学校的电脑(当时一台电脑是如此的昂贵)为自己做生意,更不该把保罗·艾伦这个校外的人带到学校机房里来。也许比尔·盖茨是无辜的,因为直到第二年学校才出台了关于机房的管理规则,并声明如果学生用学校的电脑研制了一种产品,哈佛大学有权分享由此带来的利润。

在这之前,在进入哈佛大学读书之前,比尔·盖茨就被认为是一个天才少年,他早在13岁的时候就开始痴迷于计算机,并以自己的才能,为电脑中心股份公司(CCC公司)测试软件,从而为自己所在的湖滨中学换来了一年的“上网费”(这里所谓的“上网”是指用学校的一台终端电传打字机,通过电话线,与几英里之外的一台大型主机连接)。

老托马斯·沃森(1874-1956)在18岁时,开始了他的推销员生涯,在纽约的北部推销缝纫机、钢琴和手风琴。后来他开创了自己的公司,主业是生产资料打孔机和考勤钟。到1938年的时候,这家公司的年销售额有3500万美元。老沃森对计算机技术一窍不通,30年代末,他接受了哈佛大学数学家霍华德·艾肯的建议,打算研制一种用于记账的高速运算器,但他在中途变卦了,设想这种聪明的机器应该具有存储数据、调用数据、接受指令和改变指令的功能。这完全是他个人的主意。虽然他除了制造考勤钟之外几乎不懂什么技术,但他是一个聪明的人,他在计算机这个术语正式出现的15年之前,就预见并领悟到了计算机,他意识到计算机与高速运算器应该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他发起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督促他的工程师们加紧研制,只到1943年才完成了第一台样机。他的公司名称叫IBM

几乎一生都在从事钟表等精密机械制造的老沃森,原先打算研制的是一台全机电的用于计算的机械,只到他中途对于这台机械的功能改变了设想之后,他依然果断的涉足到全电子化机械的领域,这无论对他本人来说,还是对他公司的工程师们来说,一切都不是自己所擅长的。

事实上这种机械直到1953年才趋于成熟并投放市场,在随后的5年中,IBM一共销售了1500台这样的计算机!

比尔·盖茨和老托马斯·沃森,一个开始创业时是刚刚成年的毛头小子,另一个真正取得成就的时候,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一个是精通计算机程序的天才少年,另一个却是对技术一窍不通的“棒槌”。然而他们的成功,都遵循着同样的一个规律:勇于创新,并通过自己的创新精神,为社会解决某一项潜在的需求,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自身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而这种通过创新来开创事业的途径,相对来说成功率是比较高的。

当然,创新不完全是一定要发明一样什么东西,有时候一个好的点子,也可以成就一份事业。19世纪初期,美国的农民实际上没有购买能力,他们根本就买不起稍微先进一点的农机具。于是,收割机的发明者麦克科密克(Cyrus Mccormick)创造了分期付款制度,于是几乎在一夜之间,农民们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收割机。这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创新。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创造财富的潜力的行为,就是创新行为,

在当今中国,国家经济成就正处于快速上升期,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的重工业和以私营外向型中小企业为主的出口经济,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的轮子。然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特别是2008年以来,随着人民币汇率的提高,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国家有意的调控,附加值低的产品出口正在急剧萎缩,包括服装,鞋子,能源类产品等。而科技含量高的机电,电器,电子类产品,精密机械,在出口中所占的份额正在迅速增加。在国内,互联网和计算机软件、医药化工产品、新能源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正迅速成长起来,对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之快,令人感叹。

作为一个有志开创自己的一份事业的青年,身处这样一个变化中的商业环境,许多传统产业已趋于饱和甚至逐渐衰落。要想在创业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审时度势,谋定而动。在开始创业之前,就要对自己所打算进入的行业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尽量避开竞争激烈的红海,寻找能够适应自身优势的蓝海,并通过创新精神,以解决社会某项潜在的实际需求为目的,这才是通往成功的一条相对容易的道路。

那么,如何才能寻找到这样的一条捷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而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呢?被誉为“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在他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指出:

“一般说来,变化是时刻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绝大多数成功的创新都是利用变化而达成的。确切地说,系统的创新即指追踪创新机遇的7大来源:
1、意外之事——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在事情;
2、不一致之事——现实与设想或推测的不一致;
3、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
4、每一个人都未注意的工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5、人口统计数据(人口变化);
6、认知、情绪及意义上的变化;
7、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知识。”


我个人认为,创新不但需要智慧和眼光,或许还需要勇气,事实上在当代中国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虽然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于各种新鲜事物,开始时还是充满了怀疑和排斥的心理。任何一种创新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风险,如果不成功,很可能会遭受到这样那样的非议。但我想这不应该成为束缚青年们不断向前的绊脚绳。因为,如果没有创新,中国在科技方面就很难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广大青年有知识,有热情,正是逐步扭转中国传统中的对于新生事物的观念的生力军,应该勇于改变自我,通过解决某些实际存在的这样那样的“不方便”,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成就自己的一份轰轰烈烈的事业。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3 13:51 , Processed in 0.04408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