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4|回复: 0

《衣食住行之.吃食闲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8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个“饮食菩萨”,要不怎么会三句话不离“本行”。“ 民以食为天”嘛!我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每天哪离得开三餐粗茶淡饭呢!
这不,现在的人不是讲究“早上吃的好、中午吃的饱、晚上吃的少”吗!早上吃的好,啥才算好呢?其实没有标准。有人以豆浆、牛奶、鸡蛋、面包做早点;有人以油条、面条,米粉做早餐。中午吃的饱的标准又是什么呢?难道是单纯的填饱肚子吗?晚上吃多少才算吃的少呢?又如何作衡量呢?
依我说,这个问题是没有统一答案的。提出上述观点的人也许是个“营养学家”,要不就是“纸上谈兵”罢了。
其实,每顿都有好吃的谁会不乐意呢,何必又要强调早上才吃好呢!提出中午吃饱也是不客观的,明明需要吃饱,何必提出中午才可以吃饱呢!晚上少吃是指什么人?体力劳动者肚肠需要也只能少吃吗?其实,吃什么东西都是需要适可而止的。
什么营养学家?什么理论教授?什么养生学问?什么保健讲座?实质全都瞅上了现如今的营养过剩,全都想“诂名钓誉”。
我的信条是“吃得是福”和“吃得服的”。特别是人的个体特征与体能消耗才是决定吃多吃少的决定因素。
我看了多期长寿老人的秘诀,并没讲到“早上、中午、晚上”该如何吃,相反许多长寿老人的饮食习惯非常奇特:如“一口酒一块肥肉”;又如“长期吃泡萝卜”;“长期吃粗粮”;“长期吃剩菜剩饭”等等。我的外公活到近百岁无疾而终,亦自有他的养生方法,更多的是外婆做什么吃什么,从不暴食暴饮。好吃多吃点,饿了多吃点,不喜欢的少吃点,不过如此。(一)
其实,对于饮食,过去没有这么多的讲究。而什么样的人群,什么样的收入,才是决定如何吃,吃多少的所在。
养尊处优的人,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且特别怕长胖的人,就十分注意饮食和锻炼。早餐一般选择牛奶加面包、加鸡蛋、加糕点;中、晚餐象征性地吃点鸡肉、牛肉、鱼肉和新鲜蔬菜等。也有人为了追求好“身材”,整天饿着肚子,弄得面黄肌瘦,无精打采,甚至闹出营养不良,贫血、低血糖等,这又何苦呢!
对于劳动者,特别是体力劳动者和体力消耗大的人群,我认为是不能遵循什么“饮食保健”的早、中、晚餐“食谱”的“好、饱、少”的。吃饱“经饿”和“油大”(指浑食)比什么都重要,否则就不会有强壮的身体,也没有力气和耐力去从事体力劳动。
在过去,不是你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你想吃饱就吃饱、想吃满意就能吃满意的。这是因为在当时——要不就是拿钱也买不到,要不就是没有钱去购买。(二)
如此一来,怎么办呢?过去的孩子自有他们的方法——这就是没有钱有没有钱的办法,这办法就是“自食其力”吧!
小时候,我们一帮小伙伴非常喜欢打鸟,一图好玩、二为吃鸟肉。每当用弹弓打到小鸟,我们就会将鸟的皮毛、内臓去除,就地捡点柴禾将小鸟烤熟分食,虽无佐料,但肉味鲜美。每人虽只能分得丁点,但却是共同分享胜利果实。
有准备野炊是我们几个小伙伴经常的活动。我所讲的有准备,不外乎就是准备点油盐佐料,拿上一个小锅或铝盆,当然小刀和火柴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在野外就地取材,有什么就煮什么,煮什么就吃什么,也不过问卫生不,也不管是否生熟,也不全是为了充饥,更多的是为了玩乐。
采食野果是我们这帮孩子一年四季的一项主要活动,什么季节就采食什么野果。我记得我们采食的野果主要有:栽秧番儿、乌番儿、桑番儿、构番儿、马桑番儿、野生红枣儿、刺梨、野地瓜、黄桷番儿等。在这些野果中我择重讲一下马桑番儿。
土城的野生灌木,主要有这么几种:黄荆,刺花、丁香和马桑。但只有马桑的果实才能有讲究地食用。
在家乡,马桑的果实十分诱人,特别是一种呈马脑色的马桑番儿,颜色亮丽,味道非常奇特,十分甜蜜、十分可口。可就是这种马桑番儿,却是野果中的“眼镜蛇”——剧毒无比,每年都有中毒的人,甚至还有的人因食用马桑番儿不当而丧命。
就是这种野果却奈何不了我,这倒不是我有啥特殊体质,而是我掌握了流传下来的如何食用马桑番儿的诀窍:吃时“只可抿、不可嚼”(无大人指导禁止去采摘食用)。这是因为马桑番儿的毒素是含在果籽里的,如在食用的时候咬破了果籽,毒素就会被人体吸收,造成不同程度中毒。这马桑番儿就象江浙一带人食用河豚一样,假如制作不得法,就会闹出人命,谁又会拿自个的性命开玩笑呢!但人们如果为了怕河豚中毒,就不敢食用正确加工成无毒的美味佳肴,岂不错失品尝哪昂贵而鲜美的人间美食呢!(三)
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家庭另类美食,这是一种以红薯芡粉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这是我们家乡的一种传统美食,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时尚的保健食品。
红薯芡粉和煮熟的红薯揉成面团,做成窝窝头,或者包上肉馅做成“苕汤元”( 多做点无妨,速冻后随吃随煮)。同样可用红薯芡粉和煮熟的老南瓜揉成面团或用红薯芡粉和玉米粉加水揉成面团,做成窝窝头或汤元食用。如果将红薯芡粉改为野生蕨粉制作出的食品,档次和口味又会上升一个台阶。
说真的,这种食品只有土城才有,假如你旅游到土城,不妨到街上寻找一小店,花上几元钱,就可大饱口福。假如你觉得这食品的确有特色,不妨捎带点回家,让家人也品尝品尝。
我这篇短文的标题是受“舌尖上的中国”的启发,中国之大,无奇不有。而这“食(色)”又是人之“性也”,除去一日三餐,除了主食副食,还有另类食品,餐桌下的人们并没少食,但在这“吃”字上,中国人没少费脑筋,没少下功夫,特别是解决温饱后的人们,更在寻找和探索如何才能吃好,如何吃才能有营养,如何吃才能得健康。可就在这些寻找与探索过程中,恰恰忽略和丢掉了一些传统美食和地方特色食品,更有甚者,丢掉和失去了广大民间那些个另类食物,那些个上不了餐桌,进不了食谱的“吃食”,这不能不说是“舌尖”上的损失 ,也不能不说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遗憾。(完)
(作者:承上与启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3 12:10 , Processed in 0.03717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