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欢欢在法国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147714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法国《国际信使》特刊:到来的中国(二)(组图)

热度 1已有 422 次阅读2010-10-29 10:18 |

ACerun: 'yes'">鉴于《国际信使》是知名的文摘性周刊,选择都是全球优秀的有代表性的报刊杂志上的相关文章,

所以接下来就顺道看看在本期中国特刊中,《国际信使》选择介绍了哪些优秀文章,又有哪些是中国媒体所报道的。

 

1、第一幅照片最右侧,仔细看就会发现,《国际信使》推荐的是:

                                  《瞭望东方周刊》20101月的杂志《捧杀中国》                                 

                                  

 

2、以地图的形式,展示中国经济和文化上的强大实力。有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事实,更有全球各地孔子学院的数量,对外投资金额和类型等。                       

                         

 

3、左面,该周刊选择了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林和立于0912月发表在香港亚洲时报在线上的文章,原文题为《中国公布它的新世界观》。

  右面,选自上海《东方早报》一篇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文章。

   左右两侧选取的代表性周刊为:

《中国经济周刊》091月的《全球新秩序》——岁末年初,25位权威人士的回望与前瞻

《瞭望东方周刊》20109月推出的《中国式夏天》     

             

 

4、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院薛理泰发表在香港《明报》上的文章:中国“老二”面临的严峻挑战。文章开头写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时指出:“我不接受美国成为世界第二。”他在讲话中两次提到中国,既没有贬低中国,也没有指责中国,是把中国作为正面例子给予引证的。外界解读时,或谓奥巴马不能接受退居世界第二的前景,实际上给中国下了竞争的挑战书。对奥巴马这番表态还应该想深一层,更贴切的潜台词或许是“我绝不能让你当世界老大”。                    

                            

 

5、左边标题为《在非洲,不要试图复制中国》。原文出自《印度快报》。右边则为中国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秦晖发表在香港杂志《领导者》上有关“中国模式”的内容节选。 

                           

 

6、本文来自美国纽约的《新闻周刊》,关注焦点为中国迈入高铁时代。                        

                       

 

7、左边为《新京报》记者曾颖报道的今年春节临近时,由珠三角城市农民工组成的10万返乡摩托大军。右边为《南方农村报》记者童大焕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报道。          

          

 

8、左侧为《经济观察报》记者张宏、李丽、张斌联合发表的长篇报道《富人移民进行时》;右侧算是《国际信使》的特色,介绍各国近期代表性事件相关的词语。往期与中国相关的周刊里,分别出现过汉字:谷歌、和平和罢工。           

                       

 

9、时评人乔志峰发表在《南方都市报》上的一篇针对电视剧《蜗居》停播的文章:《成也房事,败叶房事》。文章旁边可以看到《新民周刊》的热门刊物:话说《蜗居》:从房奴到小三            

                           

 

10、节选自《南风窗》记者田磊的报道:北京教育,实现公平有多难?                 

                           

 

11、左侧标题《谁不喝酒就不是中国人》,节选自《新周刊》一期相当有特色的刊物《酒桌即中国》、             

                   

                          

                                      

 

12、又是一篇节选自《新周刊》的报道,一个中国目前的热门话题:剩女现象。                            

                            

最右侧可以看到这本杂志:                    

                                              

 

13、图中一个大大的“被”字,清楚彰显出文章内容与民意相关。节选自博客中国。最左侧可以看到《南风窗》有关转型中国的二代现象的杂志封面。最右侧为《瞭望新闻周刊》的《民意调查在中国》。

                              

                 

                   

 

14、节选自《中国青年报》记者王怡波、宋广辉、实习生王晨有关全民偷菜”势头强烈,人们在虚拟中享受“自欺欺人”成就感的相关报道。      

            

 

15、本文节选自《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先锋、章苒、项开来、叶超的报道《加薪潮下的中国工人》。      

             

 

            (时间关系,以下原文照片省略。敬请原谅。我的AC空间里有照片完整版。)

            

             以下贴出其他被引用媒体的优秀文章及出处。

16、节选《瞭望东方周刊》一期名为《医改向最难处掘进》的刊物。

17、节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刘炎迅有关长三角化工污染事故高发引发民众积怨的报道。

18、特刊题为《在非洲,不要试图复制中国》。原文出自于《印度快报》。

19、特刊题为《与台湾关系:经济作纽带》。原文选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20、节选自《中国经济报》有关中国劳动力转移的文章。

21、英国《卫报》有关西藏的一篇文章

22.、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表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资深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有关中国模式的相关分析评论。

 

23、《瞭望东方周刊》对北大教授潘维主编的新书《中国模式》的报道。该书是由一群优秀的中国学者从中国人自身的角度对中国模式进行的一次全方位解读。        

                   

24、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东方早报》对中国经济体系的看法。文章旁边附加了经济学家张五常08年的一句话:中国已形成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制度。

 

25、前任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的文章:《中国模式是制度缺陷,还是制度创新?——中国模式论的质疑》。

 

26、著名学者朱学勤发表在《南方都市报》上关于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相关言论。

 

27、新加坡联合早报驻北京记者、高级研究员于泽远针对《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周瑞金有关中国高层应与特殊利益集团切割的评论文章。《国际信使》左侧介绍了最初以皇甫平为笔名的周瑞金。

 

28、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胡舒立有关深圳特区成立30年的相关文章:温家宝总理深圳讲话为何受关注。

 

29、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专家叶海林发表在《国际先驱导报》上的文章:从误读到误毒。究竟是世界误读了我们还是我们没读懂世界,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

 

30、青年律师许志永发表在《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的文章:什么是中国。

 

 

特刊最后,《国际信使》选取了20名中国媒体笔下的特色风景,即20位在中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他们来自中国的各个领域,有商人、记者、艺术家、博主、政治家或是社会新闻事件的主角。

他们分别是:

艺术家兼博主:艾未未

重庆市市委书记:薄熙来

独立专栏作家:长平

导演:冯小刚

作家兼博主:韩寒

财新传媒编辑:胡舒立

狱中前首富:黄光裕

歌手:李宇春

记者兼博主:闾丘露薇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

财经记者、主持人:芮成钢

比亚迪总裁、《福布斯》上届首富:王传福

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躲猫猫调查委员会创意人:伍皓

商人、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吴君亮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

     演员兼导演:徐静蕾

     上海闸北袭警案主角:杨佳

     演员:章子怡

     曲艺明星:周立波

    “中国第一公民记者”、博主:左拉(本名周曙光)


鲜花

臭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lhchuan0918 2010-11-3 17:05
辛苦了!翻得相当好。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7 13:14 , Processed in 0.03590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