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dalian1122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28992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长城的历史起源

已有 566 次阅读2012-1-18 13:18 |系统分类:时政

持续不断的战争使中国社会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这一历史现象成为了春秋战国后期的政治特点。七国纷争,合纵连横;相互角力,以邻为壑。长城,这一特定时代政治斗争延续的战争新产物出现了。 

                                     

              长城的起源

 

        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表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华夏土地的东西南北各处相继形成,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是多源性的。但这种民族聚居分布的不平衡与不和谐,却在后来的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中,留下了民族矛盾与民族纷争的火种。

        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的民族消亡了,或被兼并、被同化了,又产生了新的民族,周而复始,最后形成了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统一的民族大家庭,这是中国历史尤其是民族发展史的必由之路。

        而长城的起源则与民族的发展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于长城的起源,史学家们根据各自考察和研究的成果,分别得出各种不同的版本和结论。本博文所涉及的"起源",是以长城作为被连接起来的"城"、作为战争工具使用之后加以界定的时间概念。

        公元前七世纪前后,中国社会进入到战国时期,朝代的变迁和民族的演变已经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进入铁器时代,农业、手工业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过春秋时期三百多年的诸侯分封以及混战兼并,在中原地区,原来分散建于各地很多弱小的诸侯国被吞并了,仅在《春秋左传》中有记载的就有160多个。持续的战争使中国社会最后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这一历史现象成为了春秋战国后期的政治特点。七国纷争,合纵连横;相互角力,以邻为壑。长城,这一特定时代政治斗争延续的战争新产物出现了。


        春秋末期,战国七雄相互争霸,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战争工具也由原来单一的矛和盾不断向更为先进的形式演变。当时,最为凶猛、最具冲击力和杀伤力的武器莫过于载人的战车。战车在作战时通常由四匹马拉着,上面有乘员三人,分别负责驾车、射箭和搏杀。战车的使用,对于传统的步兵来说,简直是战场噩梦。横冲直撞的战车在平原地区锐不可当,成为一种绞杀机器。因此,各国都把发展战车作为战场上最重要的举措,甚至把拥有战车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国军事力量的标准。战车是矛的延伸,而对抗这种疯狂的"矛",军事家们又构筑了加强戒备的瞭望哨、烽火台和抵御冲击的军事城堡,进而发展到在烽火台与城堡之间修建起相连的高大宽厚的墙体,构成了易守难攻、骑兵与战车都难以逾越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盾的延伸。

        最初的长城形态并不如我们现在所见的形式。长城以"城"的形式最早出现在楚国,时称"方城",也称"万城"。在当时的战国七雄中,楚国的疆域最大,现今湖北的全部、湖南、江西、安徽的北部、江苏大部、河南南部以及陕西东南部都在其版图之内,这是一个后起的封建暴发户,自然对自己的领土倍加爱护。楚长城最初是由列城发展起来的,列城就是一系列依据地形排列修筑的防御性小城 ,城与城之间有的地方依险而建,有的地方用墙把几个城连在一起 ,形成一道坚固的防御体系。楚国的长城以其国都郢为中心,建在了楚国的西北面和东北面,总长度达1000多里,形成了对邻国秦、晋、齐、韩、魏等国的防御态势。列城的构造和形式,对后来的长城修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秦、汉长城大量沿袭此种方法,汉朝时更将沿线的列城、亭障、烽燧等与新建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绵延万里的长城。

        楚国之后,各封建诸侯国相继仿效,陆续在自己的疆域边界上修筑起防御性的城墙,除了作互相防范用途外,地处黄河以北的燕国、魏国、赵国和秦国的城墙还有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对其领土侵扰的作用。

                                                               秦灭六国后所修筑的长城
         

        燕国东临大海,南接齐、赵,西南有秦国的虎视眈眈,其筑城墙,主要是防秦国与赵国。燕国的长城按地区分布有南线长城和北线长城。南线长城称为"易水长城",东北起自河北易县,西南止于文安。燕南长城主要是用于防齐国和赵国、保卫燕国的下都易水城的;燕的北面是游牧民族东胡的地盘,面对东胡人不时的越境侵扰,燕修筑了北线防胡城墙,北线长城自今河北张家口经围场,过内蒙赤峰,经辽东由碣石入海,全长三千余里。

       魏国在今河南、陕西境内。公元前400年前后,魏文侯即位不久,即重用西门豹、李悝等改革派人物,实行变法、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一时国力强盛,成为了战国之初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它曾先后伐齐、伐楚、伐宋,也先后攻入赵国与韩国,曾不可一世,并与秦交恶。秦国逐渐强盛后,魏开始感到秦的威胁,少梁(今陕西韩城)一仗,魏被秦重创,被迫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为防西边秦国的继续进攻,魏开始修筑城墙。因此魏国的长城也分为"河西长城"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北起陕西佳县,南至华县,沿黄河西岸而下,长1000余里。魏国的外患是秦和少数民族西戎,因此魏长城主要是向西防御。

         秦国向来雄心勃勃,窥视中原大地已久,一直力图东进,统一天下,所以没有在其东南面方向修筑城墙的必要。秦的城墙主要是为解除后患,因为在它的背后西北面方向是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对秦的社会安定和东进计划都是一种外患。所以,秦修城墙目的是防止匈奴的袭扰,保障自己向东扩张。《史记匈奴传》书载:"秦昭王时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这里所指的陇西,即今甘肃兰州、临夏、定西、天水一带;北地指甘肃庆阳一带;上郡为今陕北西部。秦昭王为了消除后患,发兵横扫陇东及陇西一片,足可见其国力军力之强盛。

                               西汉时期在西域地带修筑的烽燧,用料很简单,黄土、砂砾与红柳

        

          赵国地处今山西中东部、陕西东北部与河北省西南部。与赵为邻的东北有东胡和燕国,东有齐,南有魏和韩,北与林胡、楼烦游牧民族对峙。赵与魏不和,曾派兵攻打魏,为防魏报复而筑城墙于漳水与滏水之间。在以后的50多年间,赵与魏的战争前后打了13次之多,赵负多胜少,因此,大力修筑防御性的城墙,对于赵来说,就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了;同时,为防胡人,赵还在其北部边界自狼山起,沿阴山经固阳到大青山北麓大修长城。后来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也利用了赵长城的这一段城墙。

         齐国位于今山东、河北的东南部,西与赵为邻,南为楚,北为燕。春秋末年起,为防晋和楚,开始修筑长城。齐国的长城是利用济水的堤防与山脉再修筑城墙连接而成,从西向东逐年建造。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地处东方的齐国是最后一个灭亡的,尽管顽强抵抗,但已经是日薄西山、势单力薄的齐国及其城墙同样没能逃过灭亡的厄运,最终也被排山倒海的秦国战车彻底碾碎了。

         长城,起源于战国,而秦国以外的六国,却未能实现筑墙的初衷,他们都被更强大的力量摧毁了。
 已同步至 dalian1122的微博

鲜花

臭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2 13:56 , Processed in 0.02818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