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生民无疆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368269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连载10、为政传统:藏富于民(下)

已有 443 次阅读2013-11-2 20:11 |系统分类:文化| 塞纳河, 消费者, 老百姓, 必需品, 易北河


  自古以来,在中国,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只要加征一文钱的税收,都会遭到士人、官员们群起而攻之。他们坚决反对过高的商税,理由很通俗很简单:商人倒腾买卖,是要赚钱的,税率提高了,商人必然将之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最终买单的,还是老百姓,这不是政府“与民争利”么!因此,自古以来,主持加征税收的“改革家”,大多难得有个好下场,而打算提高税率的行动大多不了了之。
  此后,直到清朝光绪年间,中国商税税率基本维持在“三十而取一” (1/30),即3%水平。而且,自明朝开始,据《明史?食货五》:
  嫁娶丧祭时节礼物,自织布帛、农器、食品及买既税之物,车船运己货物,鱼蔬杂果非市贩者,俱免税。
  凡是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东西,诸如农具、食品、婚丧嫁娶的必需品、日用品,统统免税。凡是已经交过税的东西,走遍全国,不再重复纳税。
  正当明成祖下达这一诏书的时候,“重商”的欧洲在干嘛?请看美国教授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21章:
  它们设置了许多征税站;迟至14世纪末,在易北河旁有35个,在莱茵河两岸有60多个,在塞纳河沿河一带也有这么多,如果船载谷物沿塞纳河行驶200英里,花费的钱,将达到所载谷物售价的一半。
  两种传统,分别持续传承。据《清史稿?食货五》:
  光绪十年,户部统筹财政,于茶法略言:“据总理衙门单开,光绪八、九等年出口茶数多至万九千馀万斤。查道光年间英国所收茶税,约每百斤收银五十两,而我之出口税仅纳二两五钱,不及十一。拟照甘肃茶封之例,每五十斤就园户徵银三钱。增课既多,洋人无所藉口。……”
  光绪十年(1884年),户部报告道,自道光年间以来,中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有1亿9千多万斤,中国每100斤收税银仅二两五钱,而茶叶一旦到了英国,每100斤收税银高达50两!因此,户部拿出了一套加征茶税的方案,并认为加征一点洋大人应该没有什么话可说。
  远不止大英帝国,从中国买一船茶叶,梯山航海运达法国港口,其花费,还少于从港口运抵巴黎。
  大清帝国的户部官员想得很美,但是,想要在国内提高税率,可没这么简单。
  三十三年,茶叶公会以状陈于度支部,税务司亦以茶税减少为言,于是命筹整理之策。宣统初,农工商部遂有酌免税釐之议。
  茶业公会一提出反对意见,相关衙门的官员不得不慎重考虑。结果是:
  宣统三年豫算表所载,茶税特百三十余万而已。
  按照当代某些中国学者的思维,中国收这么低的商税,中国政府的确是不重商。相比之下,商税税率十倍于中国的英国,那才叫重商呢!当今这些学者,真是有着一个奇葩的脑袋。
  低税制,成为后世历代政府奉行的准则,也是文臣武将议论朝政、逸人隐士批评朝政的依据。
  税率太低,国家每年就这么点收入,怎么用呢?中国妇孺皆知的老话: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好一辈子穷。就是说,不会当家理财,不能有计划地花钱,拥有金山银山,也会败光受穷的。治国,也必须如此,首先要搞好财政预算。
  如果你是学经济学专业的,讲到财政学时,老师和教科书一定会告诉你:世界上的第一个国家预算,诞生于17世纪的英国。老师还会告诉你:财政预算起源于英国,洋名字是budget,因为国王的财政大臣总是拎着装满数据资料的budget(皮包),到议会与大家讨论政府年度银子收支数量,所以,手提包就成了国家预算的学名。幸亏财政大臣不是用狗拉着这些文件资料,否则,财政预算就叫dog了。
  事实上,当日耳曼人还呆在北欧原始森林的时候,中国周朝便建立了完善的国家财政预算制度。《礼记?王制》曰:
  冢宰制国用,必於岁之杪,五穀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
  意思是,政府必须在摸清全国山河财富及土地耕种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家近三十年来财政收支数据,根据每年年底收上来的银子,制定下一年度的各项财政支出计划,即“量入以为出”。在财政预算中,必须充分地考虑到:在确保国家正常运转的同时,搞好战略储备,使国家具备抵御连续九年大的天灾的能力,否则,国家是危险的。只要抓好储备,每三年应该可以储备够人们吃一年的口粮,这样,通过持续三十年的努力,国家就具备抵御各种天灾的能力,百姓就可以衣食无忧,到了这时候,天子才可以好好吃饭,与人们一起莺歌燕舞,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与民同乐”。
  基于这样一种文化传统,中国历朝历代政府,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的。即便所谓的“盛世”,国库里储存的银子也很有限,唯一可以让人们安心的,就是全国各地的粮仓里有“九年之畜”,遇上天灾,能随时调集粮食赈济百姓。
  比如清朝的康乾盛世,据《清史稿?食货二》:
  当乾隆之际,天下承平,庶务充阜,部库帑项,积至七千余万。嘉庆中,川楚用兵,黄河泛滥,大役频兴,费用不赀,而逋赋日增月积,仓库所储,亦渐耗矣。
  康乾盛世,好不容易攒下一点钱,到嘉庆年间,一个所谓的“白莲教起义”,加上黄河泛滥,立马就让国库捉襟见肘了。
  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必须是当家理财的好手,否则,没法玩。毫不夸张地说,要学会财政预算,学通“资本营运”,做到老百姓不生气而国家不缺钱用,先读《管子》,再了解古代著名宰相们的实战案例,绝对受用终生。

鲜花

臭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0-31 09:53 , Processed in 0.03089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