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577|回复: 87

[焦点关注] 波兰是一个劣根性很强的国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3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fe0aa0100hjqv.html
丐帮长老博客


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乘坐的飞机在俄罗斯机场坠毁。据悉,飞机可能是在斯摩棱斯克降落时被树剐到,没能在跑道上落地而坠毁。
      
       据悉,卡钦斯基正在赶赴斯摩棱斯克,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的纪念活动。
      
            
       以前总觉得波兰是一个很受伤的民族,人口不少,但历史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存在的时间加起来不到100年,上小学时,知道了居里夫人这个任务,觉得能出这么伟大的人的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所以对波兰总是高看一眼,随着历史学习的深入,我现在觉得波兰这么一个无耻的民族怎么可以作为一个国家存在?怎么配出大音乐家肖邦诺奖得主居里夫人这么高尚的人?
一战前波兰被条顿人和俄罗斯人给瓜分的一点不剩,一战结束后,为了削弱德国就把波兰独立出来了,当时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列宁同志就决定把侵占的土地还给原来的国家,所以就在现在波兰的基础上出现了二战前的波兰。二战中斯大林和希特勒共同出兵一前一后闪击波兰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两国对波兰积怨已久,一战结束时德国和苏联积弱,波兰就仗着英国和法国撑腰,今天侵占点德国的土地,明天侵占点苏联的土地,本该属于波兰的拿会就得了,反而还多占多拿,搞的德国和苏联当时是感怒不感言的,所以德国人和苏联人在翻过来身后整的第一个就是波兰。
      
       二战中波兰人不反抗希特勒的血腥统治,反倒在苏联解放波兰时,华沙才出现抵抗组织,这个组织不是抵抗条顿人的,而是抵抗他们的解放者--苏联的,可想而知,苏联肯定在解放后新帐旧帐一起算,这个无耻的民族在二战结束后总是说自己是受害者,说条顿人杀了他们很多人,但这个无耻的民族可知道多少犹太人是被波兰人给出卖的而被杀死的哪?
      
       冷战结束后,这个无耻的国家就出现了竭底撕里的仇视社会主义变态心理,夹在条顿人和俄罗斯之间,所作所为还是在走二战前的老路,经常在条顿人和俄罗斯人之间那痛它捅那里的。
      
       它在欧洲所作所为我们不说他对错误了,就说他对我们可爱的祖国的所作所为吧: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波兰是唯一一个台前幕后都支持并赞成山东归属倭国的,并且私下还积极帮助倭国出谋划策的来侵略中国,美、英、法私下里都表示很无奈。冷战中,中国和波兰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但总想把中国变成他们产品的倾销地,在中国需要帮助时跑的比越南都快,再算现在,中国西藏暴乱,波兰和捷克总统都表示抵制奥运会,抗议中国“侵占”西藏。
      
       看看这个无耻的民族就知道这个民族不配作为一个国家存在,只配做劣等民族!

       奇怪的是,波兰与中国八竿子打不到的国家,它却成了世界上最强硬的一个反华国家。
            
       波兰为什么自古就反华?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反到现今,他为什么那么痛恨中国呢?
              
       回顾历史,波兰的作为更是令人反感。
      
      
       1919年巴黎和会上,波兰是唯一力挺日本占领我国山东省的国家。
       1931年九一八就波兰一个国家在国联支持日本侵略东北,其他国家包括英美都反对。
       那个时候承认伪满洲国的国家,世界上也没几个,波兰就是其中之一。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波兰在国联大会上又一次成为唯一力挺日本的国家。
       1938年和德国一起瓜分捷克。
       1939年被德国苏联一起瓜分,堪称欧洲的垫脚布。
       直到今天波兰仍然在支持藏毒疆毒,分裂中国。      
       凡是中国有事,波兰一向强硬反华,站在中国的对立面!!  !

      
       对于1939年卡廷事件。根本没必要为波兰申冤,这是他自己找的。1920年波兰侵略苏联,割占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屠杀2.5万名红军战俘。按老毛子的性格,这仇岂有不报之理。波兰总统卡钦斯基自己也承认的。
      
       说起来它不是好东西,全世界唯一抵制北京奥运的两个国家之一,另一个是爱沙尼亚。支持脏独分裂中国,联合国会议上每次都是率先提出反华提案,贸易上竭力主张对中国制裁。
                     
       这就是我说的波兰是大烧饼国家的原因,没有任何关系都要插一脚,典型找抽国家。
       他后来被汉斯和伊万轮抽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
       1920年刚建国第二年就攻打毛子,占了大片土地,后来在苏芬开打的时候,又惹毛子不痛快,灭国前,帮着汉斯灭捷克,还以为自己和汉斯是一伙的,转身转眼到了1939年,报应就来了。
       自己也不看看几斤几两,到处惹人,弄到最后孤家寡人,被灭。
发表于 2010-4-1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中国换不是一群狗奴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怪不得JY们都很喜欢波兰,原来,他们是一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战中波兰人不反抗希特勒的血腥统治,反倒在苏联解放波兰时,华沙才出现抵抗组织,这个组织不是抵抗条顿人的,而是抵抗他们的解放者--苏联的,


这段是错误的,波兰有不少次抵抗纳粹的行动。
比如 华沙起义。

苏军进军华沙周围,波兰人的抵抗组织在装备级差的情况下,的确和 德军打了一战。德军用了整整63天,才剿灭了华沙起义军,在这期间,距离华沙不到20公里的苏军,竟是1米没动(据说苏军将领是得到了 斯大林的指示),眼睁睁的看着华沙起义 失败。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 ... ent_in_World_War_I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ogogame 于 2010-4-14 05:52 编辑
这段是错误的,波兰有不少次抵抗纳粹的行动。
比如 华沙起义。

苏军进军华沙周围,波兰人的抵抗组织在装 ...
joeysun 发表于 2010-4-14 03:39



    你也正确不到哪去

当时苏联刚刚完成历时两个月的白俄罗斯战役   损失七十多万兵员    刚夺取的土地上   公铁路全断    苏联人已经没有力量了    苏军在华沙的正面是四个德国装甲师     华沙起义初期    苏联人也尝试过支援   苏联人的波兰第一集团军的一个师也渡过河   华沙起义军   不予配合   结果又给赶了回去      起义发起的原因是不让苏联人解放华沙     起义发起前也没与苏联人联系   起义过程中也不与苏联人配合  起义失败后不允许起义军向苏军方向突围     苏联人起初还因为道义给些支援     空投军火  空投联络人员(落下后没人接应  被捕)   慢慢也就没了兴趣      直到45年初  发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1月17日,华沙解放

在这之前43年华沙犹太人起义    也是那批人表现的可是很HI   结果一年后轮到自己......



我发布以下命令:
  布尔什维克兵临华沙,他们宣称自己是波兰人的朋友,这是阴险的谎言。我们的边境地区,维尔纽斯和卢布林都在呼唤复仇……有利于俄国的行为是对祖国的背叛。波兰起义的时刻还未到来。我废除苏联走狗的命令。国家军司令有权镇压一切支持苏维埃的企图。德国人正在仓皇逃窜。起来同苏维埃斗争。自由波兰万岁。
  国内武装力量总司令布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孜心 于 2010-4-14 06:49 编辑

虽然我觉得楼主的口气比较偏激了,不过我并不认同维基版本的华沙起义和对苏联人的指责。
关于华沙起义,在数十年的冷战思维影响下,西方舆论里一致都把苏联人说成多么阴险,见死不救等等。这也是选择形失明的一个典型例子。

华沙起义的发起人中很多都是二战前波兰军事独裁政府的成员或支持者,在意识形态上比较反共反苏。他们眼见东面战场局势已经反转过来,苏军的胜利指日可待。他们不愿意让苏联人来解放波兰,觉得领不起这个情。当时波兰临时政府与斯大林已经反目,所以称不上是盟军关系。对于华沙起义选择的时间与可行性,斯大林并不认可,但是波兰抵抗组织一意坚持,事后为什么要怪苏联人?斯大林选择观望的另一个原因,大概还有“寇松线”以东苏占区领土归属的问题没有解决的考虑在内。“寇松线”是一战结束波兰独立时,英国外交部的寇松勋爵受战胜盟国委托根据最接近当时民族分布的实际情况而划分的、由《凡尔赛条约》确认的波苏边界。但是当时的波兰军事独裁政府想回到1772年的边界上去,趁着俄国在一战后非常虚弱、而且苏联国内红军和白军内战的机会,越过寇松线,割占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领土。所以,当二战时德国人打到波兰境内时,斯大林命令红军西进,控制了被波兰人在1919-1921年夺去的领土(很多人熟知的“苏德秘密条约”就是由此推断而来。但苏联人一直否定该条约的存在)。显然,波兰人对此事怀恨在心。斯大林并不能肯定,如果苏联红军在华沙起义时去救波兰军队,在救援过程中或成功之后会不会被他们反手一枪。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里记述了在雅尔塔会议期间,斯大林与丘吉尔就波苏边界和波苏关系问题的详细讨论。丘吉尔本人对于把“寇松线”作为波苏边界的合理性是完全赞同的,因此这个边界划分又被《雅尔塔协定》重新确认。
柏林墙倒坍后,我在法国广播里有一次听到关于华沙起义的节目。一位被邀请的俄国人对波兰人和西方舆论指责苏军“见死不救”的看法非常愤怒。他说难道苏联军人的命就不是人命吗,苏联在二战中总共牺牲了两千三百万人,为什么波兰人就觉得苏联人还应该再牺牲一些去救他们呢,那毕竟是他们自己的祖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oeysun 于 2010-4-14 06:56 编辑
  你也正确不到哪去

当时苏联刚刚完成历时两个月的白俄罗斯战役   损失七十多万兵员    刚夺取的土地上   公铁路全断    苏联人已经没有力量了    苏军在华沙的正面是四个德国装甲师     华沙起义初期    苏联人也尝试过支援   苏联人的波兰第一集团军的一个师也渡过河   华沙起义军   不予配合   结果又给赶了回去      起义发起的原因是不让苏联人解放华沙     起义发起前也没与苏联人联系   起义过程中也不与苏联人配合  起义失败后不允许起义军向苏军方向突围     苏联人起初还因为道义给些支援     空投军火  空投联络人员(落下后没人接应  被捕)   慢慢也就没了兴趣      直到45年初  发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1月17日,华沙解放
gogogame 发表于 2010-4-14 05:50


不知道你的资料是哪里来的?

用WIKI的话 来回复
http://en.wikipedia.org/wiki/Warsaw_Uprising#Soviet_stance

Soviet stance



One of the reasons given for the failure of the uprising was the reluctance of the Soviet Red Army to help the Resistance. On 1 August, only several hours prior to the outbreak of the uprising, the Soviet advance was halted by a direct order from the Kremlin.[106] Soon afterwards the Soviet tank units stopped receiving any oil from their depots.[106] By then the Soviets knew of the planned outbreak from their agents in Warsaw and, more importantly, from the Polish prime minister Stanisław Mikołajczyk, who informed them of the Polish plans a few hours before.[106][107] The Red Army's order to halt just a short distance away on the right bank of the Vistula, and not to link up with or in any way assist the Resistance forces, is blamed on post-war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malice by Stalin.[10] According to this opinion, by ordering his forces to halt before entering the city, Stalin ensured that the Home Army would not succeed. Had the Home Army triumphed, the Polish government-in-exile would have increased their political and moral legitimacy to reinstate a government of its own, rather than accept a Soviet regime. The destruction of Polish resistance guaranteed that they could not resist Soviet occupation, that it would be the Soviets who "liberated" Warsaw, and that Soviet influence would prevail over Poland.[10] At times during the uprising the NKVD actively arrested Home Army forces in the East of Warsaw and a large proportion of RAF losses were caused by Soviet anti-aircraft fire.[citation needed] This appears to strengthen the claim that the Western Allies were deliberately blocked from providing support to the Poles so that any independent-minded Polish forces were destroyed before the arrival of Soviet troops.

1。苏军在华沙的间谍网, 早就得知了情报, 并且

波兰总理
Stanisław Mikołajczyk
在行动几小时前 已经通知了苏联

2。 斯大林为了战后的利益,见死不救。




新浪的新闻 也有另外一个版本

“总统空难”折射波俄百年恩怨http://news.sina.com.cn/c/2010-04-12/014117355520s.shtml


 悲壮的华沙起义
  历史倒退半个世纪。1944年7月下旬,苏联地面部队逼近已经沦陷近五年的华沙,横行欧洲数年的纳粹德国已做困兽之斗。整个二战中,波兰承受了最深重的民族苦难,但不屈的人民在纳粹铁蹄下一直进行着有组织的地下抵抗。
  这时,苏军在广播中号召波兰人民起义,并答应给予支援。于是波兰残留军队揭竿而起。当时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发动起义主要是相信苏联人会支援。不料此时苏联却借口华沙起义是“冒险行动”,拒绝支援,反而在河对岸停止了攻势,只有一支由苏军中波兰人组成的小部队渡河去支援同胞,结果几乎全部牺牲。苏军不仅不支援起义,盟军从英国给起义军空投补给希望使用苏占区机场,也被断然拒绝,致使盟军只能从西线横穿整个德国远距离空投,代价惨重而且杯水车薪。其实,苏联敌视亲西方的波兰流亡政府。战前波苏有宿怨,尽管这时双方已成为反法西斯盟友,但是当波兰即将成为囊中之物时,苏联是不希望看到流亡政府东山再起的。
  到最后,起义坚持了63天,终于弹尽粮绝、伤亡殆尽。当时华沙城内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牺牲者。起义失败后,有35万人被送到德国做苦工,1.2万人在奥斯威辛被处死。华沙起义的幸存者后来在苏联控制时期还受到迫害。到1960年以后,华沙起义才逐渐得到肯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总被隐藏在迷雾中...,或许本来就不存在真实客观的历史?

站在今天,内心还是有点高兴。NND,什么玩意儿,被开除球籍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joeysun


    维基百科那观点的出处,见106、107是波兰人写。如果要公证证明确实是这样,还应该看俄罗斯的文本。然后放在一起比较。现在一律按波兰人的叙述为证,很可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gogogame


    如果你能找出支持你观点的对话记录、出处,大家放在一起比较推演,或许能还原事件的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哪个版本比较正确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328.htm

1〕《路德维希·希舍尔给汉费·费兰克德报告》(前者系当时德国的华沙区总督,后者系德国的波兰总督),《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49、333页。
  〔2〕(美)威廉森·默里阿伦·R.米利特:《赢者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始末》,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2~443页。
  〔3〕《苏联驻波兰部队代表关于国家军发出反苏文件给朱可夫的报告》(1944年9月19日),《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第261页。
  〔4〕见《苏军情报员奥列格关于华沙局势的报告》,《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第284~286页。
  〔5〕《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作战处关于华沙形势的情报》(1944年9月30日),《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第279页。
  〔6〕《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关于华沙起义战况给总政治部的电话报告(节录)》,《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第271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波兰是二战时期屠杀犹太人最多的国家,光波兰屠杀犹太人就达到300万人,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就建在波兰,大屠杀很多都是波兰人和希特勒合伙干的!!大家看看以色列建国史就知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法国,波兰人很多.

个人对波兰人印象不好.

他们对中国并不友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波兰的悲哀在于生活在汉斯和伊万之间而又不知自己几斤几两!
这一点和东亚某半岛民族颇为相像!
华沙起义不管前苏是“见死不救”还是“爱莫能助”,
起义是为战后政治格局而发动的是现在国际史学界的共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oeysun 于 2010-4-14 19:13 编辑
回复  joeysun


    维基百科那观点的出处,见106、107是波兰人写。如果要公证证明确实是这样,还应该看 ...
一点浩然气 发表于 2010-4-14 08:44


找到了美国某大学的资料。
完全是美国人写的, 不知算不算中立?
http://www.humboldt.edu/~rescuers/book/damski/dlinks/warsupris.html

Sources:  
The Rand McNally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General Editor, John Keegan, Rand McNally, New York: 1977
The Simon and Schuster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Edited by Thomas Parrish, Brig. Gen. S.L.A. Marshall, chief Consultant Editor, Simon and Schuster, New York: 1978
The Marshall Cavendish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Volume 13, Brigadier General Jame L.Collins,Jr., Consultant Editor, Marshall Cavendish Corporation, New York: 1972



The Uprising: On August 1, the Polish Home Army General Bor-Komorovski, with a force of between thirty-five and fifty thousand partisans, attacked the Germans in Warsaw. Joined in the fight by the city's Polish population, they took control of most of the city by August 4. But the Germans sent reinforcements: S.S. police units, a brigade of Russian ex-prisoners, and a brigade of ex-convicts, all of whom Hitler had previously ordered removed from the front because of their excessive brutality. The Polish forces became fragmented and isolated. The Germans pursued the cut-off fighters into the city's refuges--burned out buildings, and sewers--where virtually all the Polish forces perished.
During the sixty-three days of fighting the Red Army, encamped within sight across the Vistula, never attempted assistance. The Soviets refused permission to the Americans and British to use their airfields to drop ammunition and relief supplies. In September, when a German victory seemed certain, the Russians allowed a small amount of ammunition to be dropped in, but it was useless: it was made for Soviet armaments and did not fit the Poles' weapons.
When hostilities ceased, eighty-five percent of the city was razed, and the Polish Home Army annihilated . The Germans deported the remaining population. When the Germans were eventually defeated there were no forces left to oppose Soviet political domination in Poland.
蓝体字:
可能就是LZ说的
二战中波兰人不反抗希特勒的血腥统治,反倒在苏联解放波兰时,华沙才出现抵抗组织,这个组织不是抵抗条顿人的,而是抵抗他们的解放者--苏联的,


不过,这上面说的,不是苏联红军,而是 1个被德军收编的 苏联罪犯 所组成的一个旅, 属于法西斯阵营里面的苏联人。



红体字:
苏联红军从未给与过任何支援,并且不让盟军用苏联的机场进行空投,当德军基本平息 起义后,苏军才给了波兰一些弹药,不过这些弹药不匹配 波兰的枪支。




此外,BBC 有一个华沙起义的纪录片,上面也提及了 苏军没有给援助, 还有就是,波兰军队投降后,德军有不少军官向波军敬礼, 表示对这支在装备级差的情况下,还敢起义反抗的这种精神的敬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耻谎言的破灭—也谈华沙起义和巴黎起义

本文作者 王 鑫
     近日在《书屋》杂志上读到一篇《殉难的华沙 狂欢的巴黎》,读后我实在感到惊讶。因为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从历史中得到某个结论,首先他必须对这段历史有个客观和全面的了解,然而从《殉难的华沙 狂欢的巴黎》一文中我很难明白作者究竟对这段历史了解多少,就能得出“极权制在本性上就无节制无道德顾忌,而它的权力斗争规律也与此相应:最有机会胜出的是在选择手段上最无顾忌的人”的结论。如果得出结论的证据是错误的,即使结论碰巧是正确的,那么这个结论也将黯然失色。
       《殉难的华沙 狂欢的巴黎》开头论述华沙起义的时候,作者写到:“(起义爆发时,苏军)先前承诺的军事支援不仅拒绝兑现,苏军还停止了对驻华沙德军的空中轰炸和地面进攻,而且后撤了一段距离。”这似乎给人以一种印象,好像苏军本来可以轻易占领华沙,只是因为华沙发生了流亡政府领导的起义,苏军才停止了进攻,坐视起义的失败。然而事实是如何呢?苏军推进到维斯瓦河还要从1944年6月说起。1944年6月23日苏军发动了著名的白俄罗斯战役,在两个月内全歼德军十七个师又三个旅,使其五十个师损失过半,共歼灭德军五十四万人,击落德机约两千架。苏军前进五百五十公里至六百公里,扩大进攻正面一千多公里,解放了白俄罗斯全部、立陶宛大部、拉脱维亚一部以及波兰东部,挺进到维斯瓦河东岸。但是苏军此次战役也损失了七十六万五千八百一十五人(阵亡和失踪十七万八千五百零七人,受伤五十八万七千三百零八人),更重要的是维斯瓦河东岸的铁路、公路全部遭到破坏,苏军的后勤补给被迫中断。此时的苏军可以说已成强弩之末,不得不在维斯瓦河东岸转入防御状态。一般来说苏军想要再恢复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修整,而对于撤退中的德军来说他们已经无路可退,因为维斯瓦河以西不远就是奥德河,而奥德河西边就是第三帝国的首都柏林。德军必须坚守维斯瓦河一段时间,在河西岸组织防御以争取时间。所以,所谓“德军当时想放弃华沙”是不可能的,否则德军也不会花费如此大的力量来镇压华沙起义。正如德国人自己所承认的:“要知道,如果布尔什维克在华沙区渡过维斯瓦河和按照他们的计划得以成功的从这里越过华沙的话,那么东普鲁士战线就会处于十分严峻的形势下。”〔1〕因此华沙起义时苏军是很难占领华沙的。现在西方出版的二战书籍也承认了这一点,《赢者之师》中写到:“无论那是否是一种因素,很明显苏军已超出了它的后勤极限。停止进军恰恰发生在美国部队开始在阿夫朗什实现诺曼底突破时。在华沙东北,缺少燃料和弹药的第三苏联坦克兵团停在一个暴露的阵地上,在那里,党卫队维京师、赫尔曼·戈林师和第十九师发起一次反攻,摧毁了这个苏联兵团。德军的攻击还沉重打击了第八近卫坦克兵团,它没有得到其他军队的支援。”〔2〕从德国方面来说,古德里安在他的书中写道:维斯瓦河一线的战斗是激烈的,而“我们德国人的印象是,挡住敌军使之无法前进的是我们的防御,而不是俄国要破坏华沙起义的愿望”。
          事实上苏军也尝试过突破维斯瓦河。1944年8月3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所属第二坦克集团军报告,德军八十五辆坦克以及步兵从华沙东北向华沙东面的沃沃明地区发动猛攻,突破了苏军防线。另一支由近四十辆坦克组成的德军部队也从华沙近郊杰隆卡发动反攻,第二坦克集团军被迫转为战略防御。而这时,作为先头部队渡过了维斯瓦河并且建立起登陆场的波兰第一集团军(隶属于苏军)陷入了德军的火力网,已经被完全击溃了,牺牲二百九十人,负伤六百八十四人,逃跑五百六十五人,余部撤退回维斯瓦河东岸。以上都从侧面证明华沙地区德军力量非同一般,并非如波兰方面所提供的情报那样简单。8月5日,苏联第二坦克集团军作出了准确的报告,参加8月3日华沙反攻的德军部队是党卫军骷髅师、党卫军维京师、党卫军赫尔曼·戈林师,投入坦克和自动火炮约一百七十辆。至8月7日,更准确的数字出来了,仅在第二坦克集团军的进攻地域内,德军集中了四个坦克师(坦克四师、坦克十九师、党卫军骷髅师、空军赫尔曼·戈林伞兵师),还有维京摩托化师,总兵力大约为五万一千五百人,一千一百五十八门迫击炮和火炮,六百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熟悉二战历史的人应该知道,以上的骷髅师、维京师、赫尔曼·戈林师都是二战中德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事实证明当时强渡维斯瓦河确实超出了苏军的实际能力。不过,为了支援华沙,苏军强渡维斯瓦河的作战计划还是比原定计划提前四天开始了。8月21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命令所属第四十八师,第六十五、第二十八、第七十集团军渡过维斯瓦河,占领对岸的登陆场。但是,从现有保存的文件上可以看出,苏军的战斗进展非常不顺利,他们受到了德军的顽强抵抗。第四十八师的报告指出:“敌人用自行火炮和坦克的行动掩护自己的撤退。这种情况极大地增加了与敌人步兵战斗的困难,并不能像预计的那么快攻下他们占据的阵地……为我们提供自行火炮和坦克是必需的,这是由集团军每天遭到的巨大损失提出的,仅今天一天(1944年8月24日),就死亡了二百二十四人,伤七百一十七人。”而第四十七集团军在整个八月都在与德军进行拉锯战,人员伤亡惨重,部队急剧减员——第一百二十九步兵师不足三千五百人,第七十七步兵师剩下四千人,下属的步兵团每团只有三百人,每连剩下二十来人。整个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8月份因为伤亡和各种原因所造成的人员损失为十一万四千人,而从后方得到的新兵补充,不仅数量太少不足以补充损失,而且军事素质也很差。前线部队指挥员对此怨声载道。这一切都严重制约了部队的作战和推进。8月29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左翼部队转入战略防御,右翼部队则继续进攻。同时转入战略防御的还有乌克兰第四方面军一部以及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
       《殉难的华沙 狂欢的巴黎》的作者接着极力渲染波兰流亡政府和西方如何哀求斯大林出兵援助,而斯大林又是如何不为所动。然而事实又是如何呢?当苏军开始进入波兰,波兰流亡政府领导的国家军就认定“苏联一方面是我们在与德国战斗中强大的盟友,而另一方面是压制我们独立的凶恶敌人”。直到7月31日,即华沙起义的前夜,访问莫斯科的波兰领导人米科拉伊奇克才在与莫洛托夫的会谈中第一次隐约提到了“波兰人的行动计划”,而且没有说明是“华沙起义”。到了8月2日,华沙起义已经爆发了,苏联方面才从英国得到了波兰流亡政府转来的两封电报,除了报告起义爆发,主要是请求支援武器装备,请求盟国在意大利的基地向华沙空投军用物资和反坦克武器,并提出:“由于我们已经开始夺取华沙的公开战斗,我们请求俄国人用毫不拖延的行动从外部帮助我们。”而在要求援助的同时,华沙的国家军竟然公开地在华沙散布有以下内容的传单:
        波兰同胞们,在我们英勇斗争的紧要关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拥有对胜利坚定不移的信念,服从领导,准备为民族做出牺牲。
      我发布以下命令:
    布尔什维克兵临华沙,他们宣称自己是波兰人的朋友,这是阴险的谎言。我们的边境地区,维尔纽斯和卢布林都在呼唤复仇……有利于俄国的行为是对祖国的背叛。波兰起义的时刻还未到来。我废除苏联走狗的命令。国家军司令有权镇压一切支持苏维埃的企图。德国人正在仓皇逃窜。起来同苏维埃斗争。自由波兰万岁。
      国内武装力量总司令布尔〔3〕         
      这样的传单很快就流传到苏军的手中,很难相信看到这样的传单苏军还有什么理由去帮助这些仇恨自己的人。同样很难相信散布这种传单的人凭什么向苏联寻求援助。9月21日,隶属于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部的侦察员“奥列格”(真名是伊万.安德烈耶维奇·科洛斯中尉)被空投到华沙市内,然后跟起义者建立起联系。10月1日开始,真正详细的材料才源源不断地报回莫斯科,其中包括了许多详细而真实的有关起义国家军领导人和军官的政治态度乃至市民的态度等等,以及很多重要的情况,苏联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才真正掌握比较多的华沙起义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奥列格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国家军领导人对苏联的极端仇视,他们说“我们不需要俄国人,我们自己可以打败德国人”,亲苏的波兰军人被逮捕和处决,甚至国家军在和德国人作战同时不忘枪杀全城的乌克兰人和幸存的犹太人〔4〕。即使如此苏联还是在9月的一周内向华沙城内空投了“四十五毫米炮一门,五十毫米迫击炮一百五十六门,四十五毫米炮弹三百枚,五十毫米迫击炮架三万七千二百一十六个,五十毫米迫击炮弹一万一千六百五十八个,反坦克枪五百零五支,冲锋枪一千三百七十八支,步枪一百七十支,卡宾枪五百二十二支,德制步枪三百五十支,反坦克枪弹五万七千六百四十发,步枪子弹一百三十一万二千六百发,图卡列夫式手枪子弹一百三十六万零九百八十四发,七点七毫米子弹七万五千发,驳壳枪子弹二百六十万零六千发,巴拉贝伦自动手枪子弹三十一万二千七百六十发,苏制手榴弹一万八千四百二十八枚,德制手榴弹一万八千二百七十枚,电话机十部,电话线缆九千六百米,电话交换机一部,电话电池十箱,巴斯-80型电池二十二组,药品五百一十五公斤,食品十二万六千六百八十一公斤。”〔5〕这种空投的危险程度被生还的英国飞行员称作“与自杀无异”。更为荒谬的是9月18日15时20分-25分,一百架美军“空中堡垒”飞机,在华沙上空四千米高度空投了一千个携带物资的降落伞,但其中落入到起义者占领区的只有二十一个,落入苏军占领区的有十九个,另外九百六十个降落伞全部落入德国人手中,最远的降落伞落到了距离华沙四十公里处。当然苏军采取的是战术空军低空飞行,他们空投的物资是没有使用降落伞的,其中也摔坏了不少。然而华沙的波兰国民军电台仍然在这一问题上展开反苏宣传,一方面对外宣传时缩小他们得到物资的数量,另一方面也宣传完好的物资都是英美空投的,坏的物资是苏联来的〔6〕。 
         到1943年底为止,苏联在战争中已经死了超过两千万人,其中军人六百万。到1944年初战争的结局已经很清楚,对于苏联军人来说最重要的已经不是如何打败敌人,而是如何从这场惨绝人寰的战争中幸存下来。苏军的将领们,即使是斯大林也必须尽可能减少在战争剩余阶段中生命的损失。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忍受如此大的生命损失,而且每一条生命的损失同时也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毁灭。的确,在剩下的战斗中(例如柯宁斯堡、布达佩斯、柏林)还会有人牺牲,但对于华沙,为了拯救这些仇恨自己的人,苏联军人付出大量的生命和鲜血是否是值得的?(可以比较的是在1944年11月到1945年2月的解放布达佩斯战役苏军阵亡了八万零二十六人,二十四万零五十六人负伤,三万二千人失踪)。正如艾森豪威尔为了挽救十万美国士兵的生命而没有抢先进攻柏林,斯大林至少在1944年没有强攻华沙是正确的。
     《殉难的华沙 狂欢的巴黎》的作者谈了不少波兰多灾多难的历史,可是对于波兰在它还是一个强国的时候又是如何对待俄罗斯和其他东斯拉夫民族的,作者自然而然地忘记了。我不知道作者的这种对于历史的失忆究竟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但至少作者不应该忘记1920年波兰如何入侵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如何无恶不作,如何屠杀了数万苏俄战俘。波兰在自己获得民族独立时仍企图奴役其他民族,这是造成二战波兰悲剧的原因之一。
         顺便提一句,《殉难的华沙 狂欢的巴黎》的作者说什么“卢布林政权的人与国内抵抗运动没什么关系,当地下组织团结人民进行抵抗时,他们在莫斯科受训;当纳粹德国面临盟军东西夹击已显崩溃之势时,他们被红军运送回波兰;当德军以血腥屠城报复华沙起义时,他们没有为拯救华沙人和华沙城做任何努力。这个听从莫斯科命令的小圈子在波兰毫无代表性、毫无民众基础”。我不知道作者这样说有什么证据,至少德国占领者是不这么认为的。德国人说:“……这里必须指出,出于不同的信仰并由于波兰人民中缺乏统一性,波兰抵抗运动分成了许多组织,分组和小组。但是尽管有各种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把各类小组联合起来的组织壮大起来:一个是坚持共产主义方向的波兰人民军,另一个是代表抵抗运动的波兰国家军。”〔7〕
          至于巴黎起义,和华沙的情况有根本的不同。我们知道在诺曼底战败以后,西线德军惟一的任务就是尽快的东撤,逃回德国本土,依托德国边境上的齐格菲防线进行防守。而盟军的任务是尽可能快的追击,阻止德军逃跑。诺曼底以后在法国进行的两个月战斗基本上就是由这种撤退和追击所组成,因此德军根本没有固守巴黎的计划。事实上德国部署在巴黎的部队加上维希政府的保安队只有一万六千五百人,他们也没有什么重武器,只有三十辆法国的老式坦克(天知道还能不能开),新式德国坦克只有一辆(这辆豹式坦克在被击毁后又被燃烧瓶反复攻击,并被拍摄下来)。这些被德军总部抛弃的德国军队毫无斗志,惟一的希望不过是向正规军寻求体面的投降。所谓“一场准备付出死二十万人代价的起义”是毫无根据的(原话是“巴黎值得二十万人为她去牺牲”,这不过是法共的豪言壮语罢了)。巴黎起义对于战争的进程毫无必要,之所以发生起义有两个原因:一是巴黎人要洗刷1940年的耻辱,二是法共为扩大自己在战后的影响,而这正是戴高乐最不愿意看见的。起初艾森豪威尔无意解放巴黎,他的目标是绕开巴黎,向北方和南方推进,尽快赶到德国边境。另外艾森豪威尔也不愿意因为养活巴黎的几百万人口而影响美军的后勤。
         最终使艾森豪威尔进入巴黎的事情颇具幽默色彩。1944年8月21日,两支代表团同时从巴黎出发和美军联络。第一支是法共抵抗运动代表团,他们首先见到了反共但头脑简单的巴顿将军,请求美军赶紧进入巴黎,然而巴顿知道他们的身份后,回答说:“你们发动的狗屁暴动,就让你们自己去完成吧。”第二天他们又去请求布雷德利,同样反共但聪明的布雷德利明白如果法共利用美军的帮助解放巴黎,对于美国更为不利,于是也谢绝了他们的请求。第二支代表团是巴黎德军的投降代表团,他们有着同样的使命:敦促美国人尽快进入巴黎,以便自己投降。同样是8月21日戴高乐赶到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说服艾森豪威尔向巴黎进军,这次会面场面激烈,戴高乐使艾森豪威尔对共产党控制这座城市的危险性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艾森豪威尔拒绝基于纯粹政治上的考虑做这样的进军。急不可待的戴高乐威胁说要把勒克莱克的法国第二装甲师从美国部队中撤出来,按他的意志单独向巴黎进军。此时巴黎德军的投降代表团也和美军联络上了。然而直到第三天英国广播公司根据来自巴黎活动的英国特别情报部门的情报报道法国首都大部分已经被抵抗组织解放,而这些组织正处于德军的猛攻之下(事实上这种“猛攻”并不存在),艾森豪威尔才在戴高乐的逼迫下决定向巴黎进军。英国广播电台的行政官员宣称:“实际上这一新闻让艾森豪威尔羞愧得不得不采取行动了。”事实上艾森豪威尔决定向巴黎进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知道向巴黎进军对于美军没有任何危险,他只需要派遣象征性的部队到巴黎接受投降而已,如果他像苏军在华沙那样面临伤亡惨重的前景,他是绝对不会选择进军巴黎的〔8〕。戴高乐在进入巴黎后立即排挤了法共,甚至在发现德国人的投降文件上竟然有一个法共成员的签名后,他立即要求从中删去,并对勒克莱克说他遭受到“来自一种不可以被接受的倾向”。
     《殉难的华沙 狂欢的巴黎》的作者赞美“欧美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和对自由的珍视使这些国家的民选领袖在精神和行为方式上,毕竟与受专制传统浸润、经由‘秘密活动+暴力’的公式和途径获得最高权力的终身领袖判然有别”。然而他是否又忘了是哪个国家在1944年12月血腥镇压了希腊革命,在七个星期内屠杀了六千名希腊人。很不巧,那个国家就是“自由民主”的英国(或者说大英帝国),而指使这场屠杀的正是“受欧美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和对自由的珍视影响的民选领袖”丘吉尔先生。在自己的地盘上他做的丝毫不比斯大林逊色。也正是这位“受欧美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和对自由的珍视影响的民选领袖”的丘吉尔先生,却在战后无比缅怀一位“受专制传统浸润、经由‘秘密活动+暴力’的公式和途径获得最高权力的终身领袖”墨索里尼。丘吉尔在回忆录中充满感情地写到:“在此期间,他于1919年把可能陷入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意大利人民解救出来,使意大利在欧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民族的生命获得了一种新的生气。意大利帝国在北非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公共工程在意大利完成了。1935年,这位领袖以其意志力征服了国际联盟——‘一个国家领导着五十个国家’——并且完成了对阿比西尼亚的征服。意大利人民不堪承受他那耗费巨大的政权,但它在成功期间无疑吸引了一大批意大利人。正如我在法国沦陷时所称呼过他的,他是‘意大利的立法者’。没有他的统治,意大利很可能会成为共产党的天下,这将给意大利人民和政府带来另一种性质的危险和灾难。1940年6月希特勒胜利后,他随即向法国和英国宣战,这是他的致命错误。如果他当时没有这么做,便可能使意大利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可以左右逢源,从其他国家的争斗中获得巨大的财富和繁荣。即使战争形势已明朗化,墨索里尼依然会受到盟国的欢迎。他本可以为缩短战争过程做出贡献,他本可以巧妙而谨慎地找准时机向希特勒宣战,但是他却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他从未理解英国的力量,他不了解岛国抵抗的长久性和海军的力量,因此,他走向了毁灭。他的历程是他个人和长期统治的一个纪念碑。”〔9〕我每当读到这段话,就会产生疑惑:这个丘吉尔究竟是什么人,他到底有没有人类最起码的道德和良知?
           历史就是历史,一个人如果对历史并不了解,就轻率地对一段历史做出结论,并写在纸上供人阅读,那么他对自己可以说是轻率的,对于读者是不负责的。如果是为了证明某一结论而篡改历史,那就是更不应该的。
注释:
    〔1〕〔7〕《路德维希·希舍尔给汉费·费兰克德报告》(前者系当时德国的华沙区总督,后者系德国的波兰总督),《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49、333页。
    〔2〕(美)威廉森·默里阿伦·R.米利特:《赢者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始末》,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2~443页。
    〔3〕《苏联驻波兰部队代表关于国家军发出反苏文件给朱可夫的报告》(1944年9月19日),《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第261页。
    〔4〕见《苏军情报员奥列格关于华沙局势的报告》,《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第284~286页。
    〔5〕《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作战处关于华沙形势的情报》(1944年9月30日),《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第279页。
    〔6〕《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关于华沙起义战况给总政治部的电话报告(节录)》,《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二十一卷,第271页。
    〔8〕关于巴黎起义的具体经过参见李兴权:《挺进巴黎》,《较量》第3期。  
    〔9〕(英)丘吉尔:《战争回忆录》第六十九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波兰人如何地“无辜”~~~~嘻嘻,这个东西是很打脸的
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 ... amp;TopicID=32253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俄波德三方   哪一方被打倒都说不上无辜    真要说无辜   我觉得捷克和奥地利也许能说的上无辜    罗马尼亚也不是啥好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7 18:18 , Processed in 0.04983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