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欢欢在法国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147714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法国《国际信使》周刊:中国年轻人在梦想什么?

已有 1148 次阅读2012-1-14 09:43 |个人分类:原文翻译|系统分类:时政| 法国, 中国, 法媒, 年轻人

ACerun: 'yes'">

【全文链接】http://bbs.m4.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94692&page=1&extra=#pid5484166

【题目法国《国际信使》周刊:中国年轻人在梦想什么?

【来源】《国际信使》2012年1月12日推出的第1106

【译者四月网特约编译:欢欢在法国

【声明】四月网原创翻译,转载请注明译者出处链接           

                                             

 

封面标题】:中国年青人在梦想什么?

                 ——调查发表于新民周刊、亚洲周刊、中青报、财经网和南方周末

封面照片】:一名年轻女子在上海 (由现居上海的法国摄影师马修.贝林(Matthieu Belin)拍摄)

 

周刊简介

    《国际信使》(Courrier International)是法国知名信息周刊,正式创刊于1990年11月,现隶属于《世界报》集团,每周四出版发行。该周刊属于文摘类周刊,选编世界各地著名报刊的优秀文章,翻译成法语发表,至今已引用了全球范围内的1300家报刊读物。2008年该刊设立的首届外国小说奖,颁给了中国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

 

【内容浏览】

                                         

【左侧】《国际信使》周刊列举每期刊物中所翻译报道的原始出处及其简单介绍。

              此次报道来自财经网、南方周末、新民周刊、亚洲周刊、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周刊

【右侧】2012年日程/大事记

            

【本期社论】(中间的黄色部分)

                                   

       社论是由从98年起执掌《国际信使》的Philippe Thureau-dangin主笔,他毕业于法国历史第二悠久的鲁昂高等商学院,拥有法国大学第四年所颁发的哲学硕士文凭(至少相当于我国的本科学历)。去年,他辞去了兼任2年半的世界报集团旗下的另一知名文化周刊Télérama的领导职位,专注于《国际信使》周刊的发展。

       本期社论题为《中国的美国化》,文章写道,“中国的实力和国民生产总值也许有一天会超过美国,但这种成功会有高昂的代价”,透过当前中国年轻的一代,可以看出“中国社会正在迅速美国化”。社论说,这是“自1978年以来支持经济改革的政权抛出一切口号的成果”。这种普遍“致富”的观念已经被很大一部分的干部和人民接受,“唯物主义已成消费主义”。

      文章提到,10多年来互联网的状况也发生了改变,在数以百万计的博客中人们谈论一切(除了政治)。中国人在各地上网,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美国文化。因为欧洲对许多年轻(和不那么年轻的)中国人来说,似乎是一块知识的、保守的,拘谨于过去的大陆,只有在时尚领域,爱马仕和古琦之类的时尚品牌得以受城市居民的青睐而显现出来。

      文章继续说,这些正好在89年前后出生的新一代人,脑中只有一个想法:消费、立足于社会、成为房产主。虽然面对困难,怒气轰隆作响,这些年青人却有很小的可能性反抗并使体系破裂。这也是该政体在过去2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之一,即设法掩盖了政治问题。在中学里就像在大学一样,人们继续教授马列主义,整个课程与社会现实脱节且让所有学生“厌烦”。社论认为,中国的这一代人极少带政治化色彩,关于文革他们知道的不多,更不了解天~安~门事件。为了了解情况,就像人们在中国所说的,必须要“爬墙”,即躲过网络审查到外部站点。很少人这么做。

      社论结尾说,结束了严厉的父母政策,传统的儒家道德也不再,欢迎来到这个道德相当自由的美国化中国。这个政权可以把这放纵的社会把持在手中到何时,将是提给习~近~平的问题。他可能是胡锦涛的继任者,于2012年底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

 

【导语】

                                                   

        导语中写道,1990这一代,独生子女的一代,养尊处优且沉浸在爱国主义和增长之中的一代,登上历史舞台;在大都市就如同在中等大小的城市,这些在显征服者之姿的中国生活着的孩子们,联通了互联网,却大多对生活不抱幻想;他们之中,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为拿下一份工作而遭遇重重困难:这个问题是政治上的炸药桶,一位专栏作家这么认为。

       照片由2011年汇丰银行摄影奖得主张晓拍摄,选自他的摄影作品《他们》。张晓生活和工作在山东烟台。

 

        以下为本期《国际信使》周刊所翻译的中国报道的具体内容。共7篇报道。前6篇法国记者们对原文进行了节选,最后一篇篇幅不长,全文摘录。翻译的文章如实呈现了国内报道的内容,个别处有改动删节。每篇翻译的报道都会标明原始出处,文章最后标出记者姓名。据该刊网站介绍,迄今为止,报道所提到的记者人数约2万5千人。

(想完整阅读中文原文,可以点击文章最后的链接)

 

翻译文章的目录:

1——新民周刊:《90后来了》

2——南方周末:《嫁个有钱人》

3——南方周末:《“逃离北上广”续篇:做沙丁鱼,还是做咸鱼》

4——中国新闻周刊:《少女援交 谁之痛》

5——中国青年报:《84.2%的人确认身边年轻人“面子消费”普遍》

6——亚洲周刊:《中国青年的苦闷与反抗》

7——财经网:《最大威胁来自年轻知识分子》

 

【第一篇】节选自《新民周刊》2011年第44期《90后来了》        

                                记者:任蕙兰 

                           

       1990年出生的第一批90后即将大学毕业他们是“小康一代”,是“网络一代”,也是从未亲身经历任何政治风波的“玻璃一代”。

      童小晨出生于1990年,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朝鲜语系大四学生,她和她的同学们是第一批踏入社会就业的90后。实习是就业艰辛的前奏,这对从小“养尊处优”的90后是个考验。前一阵子,小童为一家韩国企业的老板做贴身翻译,整天跟着老总到处跑,工作到深夜,第二天早上7点就要到岗,为了多挤出点睡眠时间,她经常带着牙膏牙刷上班。

     努力的小童并不特殊,大家都以各自的方式努力了四年文中标注:中国的本科文凭需四年法国是3年),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焦虑也在升级。事实上他们很早就明白,登上这个舞台,除了拼努力和实力,还得拼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

    小童听说上一届有个学姐,年年拿奖学金,考过了英语专八和韩语高级,还在自学注册会计师,但至今待业在家。“这个社会给优秀但没有关系的学生提供的机会太少了。”

     听说平时学业成绩和能力并不出众的同学突然进了“明星企业”,同学们的反应日趋淡定,只评价一句“正常”。90后习惯了“拼爹”的游戏规则。

   出生时没含着“金匙”的学生,比前辈们更懂得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为自己的前途“运作”。“有些同学经常往办公室跑,帮辅导员打打杂,有空就一起吃饭联络感情,因为辅导员会给同学群发跟韩语专业对口的实习和宣讲会信息,有时会把重要的信息先发给比较熟的学生...

     虽然临毕业是“分手季”,但有一部分人却急着抢搭恋爱末班车。“一些面临留沪压力的外地同学急着在上海找男女朋友,如果对方家里条件好,父母有关系,还能帮自己找份工作。”

     下午3点,韩君蔚结束了一个采访回到单位,漫无目的地打开电脑。她看到一个师妹的MSN签名被改成“你不约会、不喝酒、不逛街、不叛逆、不赶潮、不追星、不撒野...因为你要学习请问你的青春是被狗吃了么?”

     似乎90后都在义正词严地挥霍着青春,但小蔚只能无奈地苦笑,她深知即将入职的90后在过怎样的生活。小蔚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今年她从华师大闵行校区搬到中山北路的实习宿舍,离市中心比较近,这是学校为毕业生提供的便利,她的同学们每天要奔波于沪上各家媒体单位。

  想以考研绕过就业独木桥的学生也不轻松。小蔚有个同学准备考北大的研究生,每天6点起床泡图书馆,晚上10点多赶在关门前回寝室。她压力太大,睡觉时用不透明的塑料布把床围得严严实实,有一点光就睡不着,都快神经衰弱了。

      毕业生是自习室的常客,不少人在跟口译证、教师资格证书、文化经纪人证等各种考试搏斗,虽然他们未必知道考这些管什么用,但简历上多几项证书似乎能证明自己是“复合型人才”

      小蔚大学四年里修过有关导演、编剧、电影等各种理论课程,也没少扛着摄像机去拍片子,还学过摄影暗房技术,会自己冲照片。但当她在电视台看到专业设备,“连怎么玩都不知道”。小蔚不知道自己这些技能可以在就业市场卖什么样的价钱,也没研究过人才供需曲线。此前她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就业方向,虽然大三下半学期上过几周就业指导课,但只教了如何写简历和面试。

    90后看似独立的外表下,很多人缺乏清晰的学业及职业规划,或只有父母意愿的投射,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在重要人生关口,不少90后看不清前进方向,陷入了摇摆。

      舆论不断放大90后的反叛、非主流、标新立异,但处在在人生重要关口的这一代年轻人中,很多是像木偶一样被无数条线牵着前进的

 

【原文链接】:http://news.hexun.com/2011-11-09/135059827.html

 

 

【第二篇】节选自《南方周末》2011年8月份的《嫁个有钱人》

                  记者:张哲、房珊珊、李惠普 

                                           

         邵童原来是一家婚恋交友网站的首席顾问和VIP婚恋总监,负责VIP客户——即有钱人的征婚问题文中标注:在中国,婚恋交友网站几乎只是为了能找到一个老公或妻子。给有钱人牵了红线,让邵童深刻地感触到,有钱人找真爱,那叫一个难”。这倒不是有钱人太挑,在她看来,是现在的女孩子们大多素质太低。而另一面,全国妇联曾发布《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显示,国有1.8亿单身人士。单北京28岁以上剩女人数就已经超过了50万。

       2010年3月,邵童辞职开始筹建德育女学馆,旨在提高女性素质但起初,没姑娘买她的账,这年代了,谁还在乎素质这两字。你跟她们讲素质听不懂,她们说我都挺好的,我干吗还要提高素质啊?我去提高素质不是显得我素质低吗?直到有一天,邵童遇到了那个女孩,女孩很直接,一点都不遮遮掩掩,说你为什么不能告诉我们有钱人想要什么样的女孩呢,别提什么素质,我们更想知道如何嫁给有钱人!”

       很快,姐姐妹妹们来了,在嫁个有钱人的召唤下。如今,邵童和她的德育女学已经拥有2800名学员。他们并不避讳以有钱人的眼光和择偶标准去培养女性,而他们最引人注目的课程正是如何嫁给有钱人

     “我告诉你,这里边学问可多了,德育女学馆市场部负责人丁振宇说,比如西餐礼仪,我们请了曾经接待小布什总统的五星酒店宴会部经理,专门教女孩子如何坐、如何站。你的礼仪是什么样的,应该怎么穿衣服?再比如,什么样的场合吃什么样的餐,跟什么样的男人见面点什么样的菜?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德育女学馆培养一个成功女孩子的关键。越是有钱的人,越是从各种细节观察你,他恨不得饭都不吃,就是要仔细观察你。邵童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案例,一个女孩介绍一个经济收入特别好的男士,就吃了一顿饭,这个女孩就没有机会了。

       究其原因,不过是吃饭时,女孩电话铃响起,原本说话温文尔雅的她,接起电话的时候却变了个人,非常不耐烦地说:我现在有事呢,一会再说!挂掉电话,女孩又如同可控开关一般,自动调节回温柔可人档。

       虽然学馆只有4个专职老师,但大批的兼职老师可供他们开展近30种课程。丁振宇告诉记者,学馆的课程是为了提高女性各方面的素质,一个女人要嫁给有钱人,从开始到最后,都有培训……西餐、化妆、高尔夫,甚至出去喝功夫茶,如何沏茶这些都要会。不仅如此,课程还要教你在家庭知道怎么孝敬父母,知道做饭、收拾屋子,怎样平衡老公的婚外恋,怎样不让老公在外面找小三……

       学员们最关心的还是与有钱人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学馆为学员们考虑得相当周全,他们开设专门的法律课程给学员们讲解婚姻法。授课老师梁宏刚律师解释说,从学员们课下的咨询来看,最受关注的是涉及财产的问题,比如哪些属于公共财产,哪些属于婚前财产,包括婚后孩子的抚养等问题。

       学馆甚至还开过风水课,介绍你的房间该如何装修?哪里装玄关,床应该朝哪个方向?你老公和你的这个生辰八字文中标注:八字是人出生的时、日、月、年,影响命运怎么解读...

【原文链接】:http://www.infzm.com/content/61902

未完

【全文链接】http://bbs.m4.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94692&page=1&extra=#pid5484166

 

 


鲜花

臭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3 09:47 , Processed in 0.02839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