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糊涂君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235594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孟子思路短长——梁惠王下

已有 500 次阅读2012-1-31 22:44 |个人分类:经典解析|系统分类:文化

孟子思路短长——梁惠王下

摘要:本章记述孟子劝说齐、邹、滕国国君实行仁政爱民之策。孟子主张施政注重民意是极具进步意义的,但是在具体解决社会民意矛盾方面的策略,显的过于笼统,尤其在应对邻国侵略方面束手无策。孟子以知言著称,但与齐宣王对话,似乎知言而不能知心。这些表明,孟子对社会客观规律的研究还有待提高。

Summary: In this chapter,mencium persuaded the King of Qi ZouTeng to practice the policy of humaneness.Menciums advocating is progress,but he was at a loss ACerun: yes"> infront of a invasion o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eople. Being famous for understanding others mind, however Menciums speaking with The King Xuan of Qi embodied a blind from the mind of The king Xue of Qi,this indicated his academic of the social principle must be improved.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探析】:齐宣王心里实际是想侵略邻国,如后文提到的燕国。但又顾忌自己的侵略行为会引发其他国家的反对,他怎么能不知道国家与国家的交往方法?不过想咨询孟子对这种情况的看法。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探析】:孟子先从邦国交往的理论层面给予回答,引出“仁者”与“智者”的邦交策略,但厉害关系比较模糊,而且所举实例过于古远,未能结合齐国当时实际国情做具体假设分析,似乎不能对齐宣王的侵略心理造成制约。齐宣王对古远的仁者与智者都不感兴趣,故而孟子又引出“天”的概念,希望能使齐宣王敬畏。但政治理念中“天”的概念更为落后,属殷人政治理念中的因素,自文武周公起,政治理念已经将“天”的概念换为“德”,而在春秋战国之际,老子又将当时盛行的“为政以德”的政治理念悄悄换为“道”,也即为政以道,而德次之,德政需以道为之,诸如秦国任用商鞅以法治国而逐渐强于诸侯的巨大进步,为当世注目,齐宣王当然不会熟视无睹。所以齐宣王对孟子搬出的“仁者”“智者”都不感兴趣,最终扔出自己所喜好的“勇”,表明对他对孟子最后搬出的“天”也不敬畏。使得孟子上述论述全部无效。孟子的辩论表面上句句在理,但在实际上已经满盘皆输,其原因主要在于孟子根本没有洞察到齐宣王当时的侵略心理,不能以具体分析当时齐国与各诸侯国的实际厉害关系,来震慑齐宣王的侵略心理。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探析】:孟子见前面论述不能折服齐宣王,于是将齐宣王提出的“勇”从具体与抽象两方面做了发挥。并且强行将宣王提出的“勇”冠之以敌一人的匹夫之勇的帽子加以批驳,此种辩说属于典型的诡辩,齐宣王提到的“好勇”实际上不是孟子批驳的“好小勇”,是发动侵略战争,与文王武王的“大勇”形式上是一样的,都是发动战争,只是在性质上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孟子最后鼓励齐宣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已经偏离齐宣王心思十万八千里。孟子此处论辩显得荒诞而且危险,实质上是失败的辩论,失败在对齐宣王的心理没能把握准确,对当时的齐国国情以及齐宣王受制于田氏及其他大臣而身不由己的处境的理解,齐宣王自身尚且难安,贸然以安天下鼓励他,何其鲁莽?王天下有道,武王安天下来自文王以及祖宗数世以来的功业资本,赢秦夺取天下也赖于数世功业累积,齐宣王数强弩之末,何暇有此雄心?孟子对齐宣王的高论可谓曲高和寡矣。

  【注释】

  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⑵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⑶太王事獯(xūn)(yù):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 父。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⑸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周颂。我将》。《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赫斯:发怒的样子。爰:语首助词,无义。 ⑼遏:止;徂(cú):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⑽笃:厚;祜:福。 ⑾《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厥:用法同。 ⒀衡行:即横行

  

  【原文】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探析】:齐宣王为什么问这样一个问题?是其贪图安逸享受思想的流露,几近醉生梦死,而且他认为不论贤愚,本性都贪图物质享受。

回答宣王此问,需要表现出贤者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包括与民同乐。追求快乐本是人之所欲,但追求快乐有一定规则方法,颜子箪食瓢饮,乐在其中,精神境界使然。所以真正的贤者不会沉迷于宫室安逸之乐,否则离亡身破家不远。如此比较符合齐宣王的逻辑。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探析】:孟子的回答,一个“有”字,已经把贤者追求的乐与庸俗人所追求的乐混同了,也即承认贤者也极度追求公室安逸之乐。而后面几句叙述,只是表明贤者仅仅是顾虑到民“非其上”的后果,似乎才无奈的放弃物质享受之乐。绕来绕去,贤者之乐与庸俗之乐并无本质区别。孟子此处实属误语,与孔子及颜子精神追求大相背离。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探析】:孟子对宣王发表的长篇大论有离题之嫌,不能紧扣宣王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决定宣王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能乐什么,不能乐什么,惜乎,孟子于此不察,徒以言语相逼,何益?不知宣王听此宏论,有何反应?

  【注释】

  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③非:不对,错误。 ④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⑤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 ⑥转附、朝舞 :均为山名 ⑦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 ⑧豫:义同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 慝:恶。 ⑾方命:违反命令。方,反,违反。 ⑿大戒:充分的准备。 ⒀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⒁《徴招》、《角招》: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乐曲名。 ⒂蓄(xù):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探析】:理解这部分对话,需要对明堂的象征意义有所理解,继而思考为什么当时人人都劝齐宣王毁掉明堂,毁明堂仅仅是拆掉一二所庙堂那么简单么?

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置的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于泰山祭祀天地号令天下的权威象征,是诸侯共同朝周的标志,毁弃明堂,意味着礼乐征伐出自诸侯,进一步意味着陪臣执国命的趋势,实质意味着齐宣王将逐步沦为傀儡的过程。

回答此问,需格外谨慎,不给宣王点明白容易被轻视,但彻底点明白容易招致齐国实力大臣的迫害,孔子不就曾被齐国权臣(晏子)谗言逼迫离开国的么?为孟子捏一把汗。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探析】:孟子此答不偏不倚,简练大气,即告诉齐宣王不要毁弃明堂,又与齐国大臣两无关涉。齐宣王应该体会到期中些许意味,但也不愿说明,就理问王政。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

【探析】:齐国的问题实质属于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根本不在齐宣王身上,齐宣王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与“耕者九一”的文王治岐政策没什么关系,政治体制不做变革,谁都寸步难行,空谈“耕者九一”无济于事,孟子的解决办法属于保守维新派,没能切中齐宣王的顾虑。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探析】:这是齐宣王的搪塞之语,其实已经对孟子的言论绝望了。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21)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22)。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探析】:孟子此处论述可谓纵横捭阖,左右抽象,步步入理,可惜的是,齐宣王此时处境如何能比得上公刘与大王?仅此一点,就决定其他一切言语都是纸上谈兵。

  【注释】

  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 ⑵已:止,不。 ⑶岐: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⑷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划成井字形,每井九百亩,周围八家各一百亩,属私田,中间一百亩属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入归公家,所以叫九一税制。 ⑸关:道路上的关卡,近于现代海关的概念。市:集市。讥:稽查。征:征税。 ⑹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 ⑺驽(nǔ):本指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不孥即指不牵连妻子儿女。 ⑻哿(ge)矣富人,哀此茕(qióng)独: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哿,可以。茕:孤单。 ⑼公刘: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创业始祖。 ⑽《诗》云:引自《诗经。大雅。公刘》。 ⑾堠(hòu)粮:干粮。 ⑿橐(tuó)囊:都是盛物的东西,囊大橐小。 ⒀思戢:语气词,无义。戢:同,和睦。用:因而。光:发扬光大。 ⒁干戈戚扬:四种兵器。 ⒂爰方启行:爰,于是;方,开始;启行:出发。 ⒃厥:代词,他的,那个。 ⒄《诗》云:引自《诗经。大雅。绵》。 ⒅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 ⒆率:循者。浒:水边。 ⒇爰:语首词,无义。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称太姜。 (21)聿(yù):语首词,无义。胥:动词,省视,视察。宇:屋宇。 (22)怨女:未出嫁的老处女。旷夫:未娶妻的单身汉。古代女子居内,男子居外,所以以内外代指。

  【原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探析】:孟子此语,太不近人情,且颇有强词夺理的习气。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特点是,一切社会规则统统决定于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手中,规则对万民有效,但对国君是无效的,不像现在资本主义有参众两院,更不像社会主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孟子作为学术大家不应该局限在封建政治体制范畴内研究思考整个社会规律。绝交朋友,罢免士师,是封建社会体制内的规则,但将国君罢免,已超出了封建政治体制。另外,四境不治,果真责任全在齐宣王一人身上么?不是那么简单的,齐国当时贪官恶吏不知多少,宣王已经对齐国复兴不报多大希望了,他的思想状况是得过且过,到处能占点便宜就占,能享受点乐趣就享受。罢免一个齐宣王,对四境之内的政治没什么质的改变。就像清朝慈禧太后死了,中国依然积贫积弱了将近一个世纪。堂堂一国国君,被一个士人用言语如此逼迫,其境遇之寒酸可见一斑,可见其对国家政治变革的无力。

  【注释】

  (bì):及,至,等到。反:同。 ②则:这里的用法是表示事情的结果。 ③士师:司法官。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探析】:孟子此段论述了君臣关系,尤其偏重亲信大臣对国军及国家的重要性。“国人皆曰贤,国人皆曰不可,国人皆曰可杀”,这三句可谓高度民主,在那个时代,可谓石破天惊,但仔细想来,他所说得这种民主即使在今天,依然很难实现。典型的书生死理,知识分子闭门造出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空想民主。什么皆要等国人意见再定夺,国君及大臣的脑子还有什么用?此等民主,天下大混乱之民主也。

  【注释】

  故国:指历史悠久的国家。 ② 乔木:高大的树木。 ③ 世臣: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 ④进:进用。 ⑤亡:去位,去职。

  

  【原文】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探析】:“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反映处齐宣王不得自专,受制于人的实情。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探析】:孟子以“取之而燕民乐,或者燕民不乐”为标准来衡量夺取燕国的行为是否可以,尽美矣,但未能尽善。还需再补充两条:其一,取之而别国乐或不乐,其三、取之齐国大臣乐或不乐。由此三条衡量夺取燕国的利弊,应该算是全面了。

  【注释】

  齐人伐燕: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五年),燕王哙将燕国让给他的相国子之,国人不服气,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进攻子之,子之反攻,杀死了市被和太子平,国内一片混乱。齐宣王趁机进攻燕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②五旬而举之:据《战国策.燕策》记载,当齐国的军队攻打燕国时,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因此齐国军队五十天就攻进了燕国的首都,杀死了燕王哙和子之。 ③不取,必有天殃:因齐宣王认为他攻打燕国太顺利,人力不至于此,是天意。所以,如果不占领它就是违背天意,必有灾殃。它是当时人流行的观念。 武王是业:指武王灭纣。 ⑤文王是也:指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服事殷商而没有造反。箪:盛饭的竹筐。食:饭。浆:米酒。 ⑦运:转。

  

  【原文】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 者,何以待这?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 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 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 雨降,民大悦。《书》曰:溪我后,后来其苏(6)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dān)食壶浆以迎王师。若 杀其父兄,系累(7)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8),如之何其可也。王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9),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 可及止也。

【探析】:孟子此处解决燕国问题的思路非常明智,且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当今美国轰炸伊拉克等,都是这样的政治伎俩。

  【注释】

  汤一征,自葛始:《尚书》逸文。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 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吊:这里 是安抚、慰问的意思。溪:等待。后:王,君主。后来其苏:君 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7)系累:束缚,捆绑。 (8)重器:指贵重的祭器。(9)旄(mào)倪:旄,通,八十、九十 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原文】

  邹与鲁拱。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 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 对方者,几(6)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 慢而残下也。曾子(7)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 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8)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 矣。

【探析】:在这个时候,像邹国甚至鲁国,灭亡是必然趋势,行什么“仁政爱民”,不过回光返照而已,即便文王复生,对这些小国家的命运也无济于事,孟子为此等小国谋划,有些不够明智自重。这些小国家独立一天,其百姓就吃苦受罪多一天,战国时期,学术家当以天下统一为理论思想标准,积极为有实力统一天下的大国发力,尽快结束到处割据混战的状态,才算大仁爱。孟子仁爱,不能算是至高至大。

  【注释】

  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昭,争吵,冲突,交战。 穆公:即邹穆公。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莫之死:即莫死 之的倒装,”指有司。意思是没有人为他们而死。”④疾:憎 恨。转:弃尸的意思。(6)几:接近,差不多。(7)曾子:即孔 子的学生曾参。(8)尤:动词,责备、归罪。  

  【原文】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 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探析】:孟子指导滕国军民“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我未见其仁,让百姓无谓送死,何益?滕国的建国与消亡,是由数十世的落后决定的,在大国雄起的对比之下,任何抵抗都显无助徒劳,率民赴死,愚蠢至极。如果能有地方可逃,不如逃走,如果没地方可逃,不如依附一个大国保存百姓生命为上。牺牲百姓,使得祖先祭祀得以血食,非人也。

【注释】

   滕文公: 滕国国君。滕国,古国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公元前414年被越国灭,不 久复国,又被宋国消灭。间:处。池:城池,也就是护 城河。效:献,致。


鲜花

臭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8 06:33 , Processed in 0.03469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