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87|回复: 16

一战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8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介绍

战争简介
        日期:1914—1918
        位置: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结果:协约国获胜
        死亡(约数)
        将士:900万
        平民:700万
        合计:1600万

主要参战国:

        协约国
        ·塞尔维亚王国
        ·俄罗斯帝国
        ·法国
        ·比利时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日本
        ·黑山
        ·意大利王国


同盟国
        ·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
        ·奥斯曼帝国
        ·保加利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 本帖最后由 快乐 于 2008-10-12 17:5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9-28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的背景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8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更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乃全欧之冠,不过其质素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之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张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张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质素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相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导火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位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8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的过程
 【西面战线】





 施里芬计划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德军进攻


  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在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迫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迫撤退至波尔多。9月5日—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至凡尔登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变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大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战事僵持


  1915年春,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 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 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美国参战


  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在该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最后进攻

  1917年,东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已方则损失13万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7月15日,德军死心不惜,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因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东面战线】


  俄国动员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头支票”,因此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持塞尔维亚,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德俄交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制。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支持,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沙、布雷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逼不到俄国投降。


 土耳其参战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奥斯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意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克基拉岛。


  俄军反击


  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分罗马尼亚国土。


  进攻君士坦丁堡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奥斯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于是决定联合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靠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共约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伤,结果被迫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十月革命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在1917年3月(俄历2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组成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它拥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始。


  盟国败阵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海上战争


  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就是日德兰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而另一方面,在战争初期,德国主要依靠潜艇战阻止他国对英国的物资援助,但因为美国抗议而一度中止。但当英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是在英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是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沈,这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沉的纪录,因此德美关系恶化,美国开始有对德宣战意欲,在齐默曼电报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了最强大的敌人 - 美国的参战。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并出兵占领青岛。日本的这种举动结果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其他国家参战


  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各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中国参战


  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北洋政府内部意见不一,斗争激烈。


  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指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德国革命


  1918年8月—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8月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5年5月 意大利加入同盟国。


  1917年4月 美国参战。


  1918年3月 俄、德国签约停战。


  1918年9月 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1918年11月 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8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的结果
统计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交战双方军民的死亡人数的比例,协约国士兵占36%,协约国平民占20%;同盟国士兵与平民各占22%。请注意战争里平民大多是死于西班牙甲型流感。


  协约国士兵的阵亡: 5,497,600


  ·比利时: 13,700


  ·英国: 908,000


  ·澳大利亚:60,000


  ·加拿大:55,000


  ·印度:25,000


  ·新西兰:16,000


  ·南非:7,000


  ·大英帝国:715,000


  ·法国:1,240,000


  ·法国殖民地:114,000


  ·希腊:5,000


  ·意大利:650,000


  ·日本:300


  ·黑山:30,000


  ·罗马尼亚:336,000


  ·俄罗斯帝国:1,700,000


  ·塞尔维亚:450,000


  ·美国:50,600


  同盟国士兵的阵亡:3,382,500


  ·奥匈帝国:1,200,000


  ·保加利亚:87500


  ·德意志帝国:1,770,000


  ·奥斯曼帝国:325,000


  平民被杀:6,493,000


  ·奥匈帝国:300,000


  ·比利时:30,000


  ·英国:31,000


  ·保加利亚:275,000


  ·法国:40,000


  ·德意志帝国:760,000


  ·希腊:132,000


  ·罗马尼亚:275,000


  ·俄罗斯:3,100,000


  ·塞尔维亚:650,000


  ·奥斯曼帝国:1,000,000


  巴黎和会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持。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祟,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但同时间,并未向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其它和约


  战胜国与其它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份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那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 ,彻底瓜分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其附近小部份领土及小亚细亚的部份。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它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8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的影响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以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十月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美日兴起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山东半岛。1914-1919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18亿日元增加到61.23亿日元,工业生产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加1.8倍,出现了以出口工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潮。造船工业1914年建造79艘,计8.2万吨,1918年激增至443艘,计54.05万吨,从战前占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它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实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女人的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女人们是不被看作为“人”的。直到一战爆发,男人们都被征去做了战士,留下的只有老友妇残,那个时候,养家做事的就只有女人了。于是女人们就出去工作,挣钱养家。虽然她们和男人做一样的工作,她们得到的工资相对来说就少了很多。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女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军事学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新技术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战争期间,才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很快进入实用阶段。军用飞机在战场上成为一支新军。飞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战前在欧洲和美国的街道上占主导地位的马车,很快被汽车取代。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战士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们不断的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政府机构职能的改变


  在战争初期,各国政府都没有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因而也没有对经济加以干预。随着战争的延长,各国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以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这些机构着手与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订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9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9 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楼主。
以前学历史时没想到原来一战前有这么多的恩恩怨怨,还以为战争起因就一简单的报复呢。
不过感觉德国军事确实强悍,两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几乎都是以一己之力抗衡诸国,他的盟国都没起什么作用。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是先跟英法拼个你死我活,再和俄(苏联)来个两败俱伤,最后又把美国拉进来为自己掘墓。悲哀,这么强的军队就这样活活被群殴致死。呵呵
其实也是他们太狂傲。上兵伐谋,英法之间有百年战争,矛盾也不少,就不知道分化一下。而且对苏俄不知见好就收,搞得自己两面作战,疲于奔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30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尔登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和法军于1916年2~12月在法国凡尔登筑垒地域进行的战役。

  战役企图和兵力部署 1916年初,德军统帅部计划在东线进行防御,集中兵力对西线法军的凡尔登突出部实施突击,以牵制和消耗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受领进攻任务的部队是德国皇太子威廉指挥的第5集团军(辖7个军共18个师,1200余门火炮、约170架飞机;后增至50个师,约占西线德军总兵力的1/2)。其部署是:第7、第18、第3军(6个半师,879门火炮、202门迫击炮)在孔桑瓦至奥恩河15公里宽正面上实施主要突击,第5军掩护其左翼;第15军在奥恩河以南6公里处实施辅助突击,第6军在默兹河西岸采取牵制行动。在主突方向上,德军步兵比法军步兵多两倍,炮兵多3.5倍。为达成战役突然性,德军于同年1月在西线实施一系列佯动。凡尔登距法德边境50公里左右,是法国首都巴黎的东北门户,为双方必争之地。法军凡尔登筑垒地域横跨默兹河两岸,正面宽112公里,纵深15~18公里;有四道防御阵地,前三道为野战防御阵地,第4道是由要塞永备工事和两个筑垒地带构成的坚固阵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法第3集团军(辖11个师,630余门火炮,由F.埃尔将军指挥;后增至69个师,约占法军总兵力的2/3)5个师防守凡尔登以北地区,3个师防守凡尔登以东和东南地区,另3个师作为预备队配置在凡尔登以南默兹河西岸地区。

  战役经过 2月21日7时15分,德军开始炮火准备。为隐蔽主突方向,德军炮兵在宽40公里的正面上同时实施炮击,航空兵首次对法军阵地实施轰炸,摧毁部分防御阵地,并杀伤大量有生力量。16时45分,德军步兵发起冲击,当日占领第一道防御阵地。在以后四天中,又先后攻占第二、第三道防御阵地,向前推进5公里,占领重要支撑点杜奥蒙堡。2月25日,法军统帅部任命第2集团军司令H.P.贝当为凡尔登前线指挥官(5月1日起由R.-G.尼韦勒继任),并调集一切可以动用的部队,决心在凡尔登地区与德军决战。26日,贝当下令夺回杜奥蒙堡。法军经四天激战,损失惨重,未果。自2月27日起,法军利用唯一与后方保持联系的巴勒迪克-凡尔登公路(又称"圣路"),源源不断地向凡尔登调运部队和物资,一周内组织3900辆卡车,运送人员19万、物资2.5万吨。这是战史上首次大规模汽车运输。法军大批援军及时投入战斗,加强了纵深防御,对战役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至月底,德军弹药消耗很大,且战略预备队未及时赶到,攻击力锐减,从而丧失了突破法军防线的时机。

  3月5日起,德军扩大进攻正面并将主突方向转移到默兹河西岸,企图攻占304高地和295高地,解除西岸法军炮兵的威胁,并从西面包围凡尔登;同时继续加强东岸的攻势,由急促攻击改为稳步进攻,但遭法军顽强抵抗,付出巨大伤亡后仅攻占几个小据点。4~5月间,德军集中兵力兵器包括使用喷火器、窒息性毒气和轰炸机,对西岸法军实施重点突击,但步兵进抵304高地和295高地一线后,遭法军炮火猛烈反击,5月底停止进攻。在东岸,法军频繁轮换作战部队,不断实施反击,与德军反复争夺,迟滞德军进攻。6月初,德军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势,经七天激战切断沃堡与法军其他阵地的联系,迫使沃堡守军于7日投降。6月下旬,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毒气弹和催泪弹猛攻苏维耶堡,在4公里宽的正面上发射11万发毒气弹,给法军造成重大伤亡,一度进抵距凡尔登不足3公里处,但终被击退。

  俄军1916年夏季进攻战役和西线索姆河战役开始后,德军在凡尔登方向未再投入新的兵力,尔后的进攻行动只是为了牵制正面法军。经数月苦战,德军虽在凡尔登以北、以东地区楔入法军防线7~10公里,但未能达成战役突破。8月29日,E.von法尔肯海恩被免职,P.von兴登堡元帅接任德军总参谋长。9月2日,德皇批准停止进攻。10月24日,法军发起大规模反攻,于11月初收复杜奥蒙堡和沃堡。12月15~18日,法军再次发动反攻,基本收复被德军攻占的阵地。战役至此结束。

  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参战兵力众多、伤亡惨重。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故此役有"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之称。战役中,法军野战工事与永备工事相结合组织防御的经验,成为大战后各国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30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著名的“绞肉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德兰海战

  1916531日凌晨,希佩尔海军中将按计划率领5艘战列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和30艘驱逐舰组成的“诱饵舰队”驶出威廉港。根据舍尔的命令,这支“诱饵舰队”将沿丹麦西海岸北驶直趋斯卡格拉克海峡。航行中,希佩尔还让各舰的无线电发报机不停地发报,以诱使英国人上钩。
  在希佩尔出发2小时后,舍尔亲自率领大洋舰队主力也悄悄地离开了威廉港。这是一支由21艘战列舰、6艘轻巡洋舰和31艘驱逐舰组成的的庞大舰队,隐蔽在“诱饵舰队”舰队之后50海里处,随时准备聚歼上钩之敌。另外,一支由16艘大型潜艇、6艘小型潜艇以及10艘大型“齐柏林”飞艇组成的侦察保障部队,已预先在英国海域和北海海域展开,严密监视英国海军动向。
  与充当“诱饵”的希佩尔舰队大张旗鼓的航行相反,舍尔所率主力编队的出航保持了严格的无线电静默。同时,威廉港的无线电台仍继续使用舍尔的旗舰——“腓特烈大帝”号的呼号,同外界联络,造成舍尔海军上将及大洋舰队主力仍在港内的假象。
  530日晚2030,杰利科亲率由24艘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20艘巡洋舰和50艘驱逐舰组成的庞大舰群开出了斯卡帕湾。之后,贝蒂率领由4艘战列舰、6艘战列巡洋舰、14艘轻巡洋舰和27艘驱逐舰组成的前卫舰队驶离了罗赛思港。几小时后,设伏在罗赛思港外的德国潜艇向大洋舰队发回了“敌人舰队出航”的电报。而德国的“诱饵舰队”也早在英国人的监视之下。几乎倾巢而出的两支舰队都认为自己的“诱饵战术”获得了成功。这时,无论是舍尔还是杰利科,都未预料到对方舰队已经全数出动。更未预料到在不久之后,他们将亲自参与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舰队决战。
  一艘由旧轮船改装的“坎帕尼亚号”水上飞机母舰,已经装上四十码的飞行甲板,预定随同贝蒂的舰群航行,但由于发生差错,母舰舰长直到贝蒂离开以后九十分钟才接到命令。杰利科在午夜首先得知“坎帕尼亚号”单独驶进暗夜中;到2时,杰利科注意到这艘母舰是在没有护航的、潜艇很多的水域中航行,命令它返回港口。由此而造成的缺乏空中侦察,对日德兰海战起了重大影响。
  531破晓前,希佩尔的旗舰“吕措夫号”,率领诱敌深入的侦查舰队驶向丹麦海岸直到斯卡格拉克,这个北海伸出的八十英里宽的一条海峡,把丹麦和挪威分割开来。舍尔所以选择这条路线,在于使沿海地区众多的英国间谍,得以报告德国部队的所在。为了进一步表明他的方位,希佩尔的无线电发报机不停地发报。德国人透露的东西确实比他们想透露的多。30日夜,英国主力舰队循着岔开的路线向东行驶,在挪威海岸以西约五十英里处再和贝蒂的舰群会合。贝蒂的诱敌深入舰队由四艘战列舰和六艘战列巡洋舰组成,而希佩尔的海军中队则包括五艘战列巡洋舰。双方都有轻驱逐舰进行侦察。贝蒂海军上将的航线,大致与杰利科保持一致,但在再往南约七十英里。
  53114,贝蒂海军中将率领的英前卫舰队到达了合恩礁以北海域。1410分,英前卫舰队转舵向北驶向同主力舰队会合的区域。计划于傍晚在斯卡格拉克和主力舰队会合。由于计算错误,此时的位置实际上是在杰利科指定的方位以西十海里。此时离主力19海里,即相差一个多小时。此时,在贝蒂舰队以东三十五英里的海面上,希佩尔海军中将率领的德前卫舰队也正按平行的航线向北行驶,其后40海里处是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主力。贝蒂和希佩尔谁也不知道敌人就在自己不远处。眼看这两只敌对的舰队就要擦肩而过,1420分,一艘丹麦籍货轮“弗约尔”号经过日德兰半岛以南海面时拉响了汽笛,一股浓浓的蒸气冲上天空。贝蒂舰队东侧翼的一艘轻巡洋舰“加拉蒂号”离开编队前往查看。与此同时,希佩尔的掩护侧翼的轻巡洋舰“埃尔平号”看见了这同一只船,转轮向它驶去。当两舰共同向这艘货轮接近时,差不多同时候互相认出来了,于是立即向各自舰队司令官发出警讯:“发现敌舰!”的信号。要是“坎帕尼亚号”同贝蒂的中队一起航行,对德海军有利的这场遭遇战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敌对双方很可能在再往北的地方遭遇,那就在杰利科的主力的射程之内了。英巡洋舰“加拉蒂”号和德轻巡洋舰相向全速行进,1428分,“加拉蒂”号首先向向德舰开炮,德舰也开炮还击,双方展开了一场短暂的炮战。这幕序剧之后,一场总共有265艘各类型军舰(其中英国149艘,德国116艘)和10万名左右海军官兵,在400平方英里洋面上展开的日德兰大海战很快就拉开了正剧的战幕。展开了一场大战。
  希佩尔海军中将在他的旗舰“吕佐夫”号上收到“埃尔平”号发现敌情的报告后,起初向英军战列巡洋舰接近,继而就遵照舍尔的计划,下令所属各舰转向东南,尽量将贝蒂引向大洋舰队主力。贝蒂转向东南,驱舰猛追。贝蒂指挥所有舰只“处于全面待战状态”,然后急忙下了一道轻率的命令。他命令他的六艘战列巡洋舰以每小时二十五海里的最高速度走在前面,同时他的第5战列舰分舰队四艘更有威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则落在后面。贝蒂企图同包括希佩尔的“吕措夫号”在内的敌军五艘战列巡洋舰交战,而牺牲了他在数量上近乎两对一的优势。他的行动太过急切,以至于第5战列舰分舰队4艘战列舰未能看清信号而掉队10多海里,结果,贝蒂对希佩尔本来是105的实力降为65
  1545分,日德兰海面,英德海军的两支前卫舰队成同向异舷的航行状态,由于贝蒂在速度上稍快一些,他和希佩尔的距离越来越缩短。与此同时,双方的主力舰队——杰利科距此约20海里,舍尔距此约40海里。但在希佩尔的引诱下,贝蒂逐渐向舍尔所在的海域接近,而他自己却浑然不知。当然,希佩尔也不知道在贝蒂舰队之外,还有一支由杰利科海军上将亲自率领的规模更庞大的英国舰队,也正向这里驶来。1548分,希佩尔命令各舰向21000之外的贝蒂舰队开火,双方前卫舰队之间的战斗终于打响了。
  这位德国海军上将主要关心的,是英国13.5英寸15英寸炮群对付他的11英寸12英寸大炮,但在短暂的互射中,德海军的射击技术大大胜过英海军。火炮命中率远远高于英舰。另外,德军的穿甲弹也优于英军。双方交火后,德舰的第一次齐射就命中了贝蒂的舰队,贝蒂的旗舰“狮号”和“虎号” 频频被击中。16时,一枚穿甲弹洞穿中“狮”号中部炮塔,并在塔内爆炸,引燃了火药袋。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双腿已被炸断的炮塔指挥官哈维上校挣扎着通过传声管下令向弹药舱注水,才使“雄狮”号免遭覆没的厄运。战后,哈维上校被追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165分,战列巡洋舰“不倦”号被从“冯•德•塔恩号”射出的两枚穿甲弹击中,弹药库爆炸了,附近船只上的人惊呆地看到,“各种东西都被炸到高空,一只五十英尺蒸汽推动的舰载水雷艇……被炸到约二百英尺高”。不久就连同舰上1017名官兵沉没了。之后,德国舰队集中火力猛轰英国玛丽女王号战列巡洋舰,使这艘装有13.5英寸大炮的超级无畏战舰连中数弹,爆炸后一折两段,迅速沉没,全舰1275人仅有9人生还。据一位目睹者说,引起了“一小阵看来象煤灰那样的尘雾……这就是它被击中的地方,但此外再也没有什幺了,直到几分钟以后,前面又冒出可怕的黄色火焰和一大片浓密的黑烟,而‘玛丽女王号’本身则再也看不见了”。
  在短短几十分钟内,英战列巡洋舰21伤,而德军只损失了2艘小型驱逐舰。力量对比迅速发生逆转。德国炮弹又击中“皇家公主号”,她陷入在烟雾和火焰包围之中。两只船已被击沉,英军的形势岌岌可危,除“新西兰号”外,其余的船也都受伤。贝蒂决心继续战斗,深信四艘无畏舰不久就会和他会合。这位海军上将转过脸来,露出烦恼的神色对他的海军将官评论说,“我们这些该死的船今天有点毛病。向左转动两个罗经点”,这个方位其实是向着敌人开去。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掉队的4艘英战列舰赶到(海军少将埃文·托马斯的战列舰中队——“巴勒姆号”、“马来亚号”、“勇敢号”和“厌战号”)总算把贝蒂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在英战列舰大口径火炮的轰击下,德国舰队有些顶不住了,希佩尔指挥他的战舰,向东边打边撤,贝蒂紧追不舍。舍尔的伏击贝蒂的方案现在已被挫败,不得不伸出他的手来使希佩尔免于必然的毁灭了。贝蒂继续按原来方向航行,直到德国主力舰队隐隐呈现在地平线上为止,发现迎面而来的是德国大洋舰队主力时,英国舰队这时才发现上了大当!本来要诱人,现反被人诱,还损失惨重!这位中将冲动好战的个性与过分沉着的杰利科是两个极端,“一旦抓住决不放手”是德国人对他的形容。早在5月初,当第一海务大臣要求第五战列舰分队开到罗塞斯港归贝蒂指挥时,杰利科极力反对:“给的船越多,他的胆子越大。”现在预言应验了。
  贝蒂急令他的舰队转为反航向,同时向杰利科发电呼救。舍尔见状下令舰队全线追击,希佩尔指挥他的舰队转身冲在最前面。埃文-托马斯没有看见转向的旗号,他的战列舰成为德舰炮火的目标,在避开德海军之前,遭受了损伤和伤亡。
  舍尔认为英国舰队主力不在附近,因此决定追击向北全速逃走的贝蒂舰队。但德国舰队末尾几艘老式战列舰(前无畏舰)拖慢了整个纵队的航速。下午530分,德国先遣驱逐舰看到几艘英国舰只从东北向它们驶来。这些舰只属于海军少将霍勒斯·胡德指挥的由三艘战列巡洋舰组成的舰群,是杰利科派来加强贝蒂的中队的。在短暂的交锋中,德国轻巡洋舰“威斯巴登号”连续遭到猛击,和它的大部分船员沉没了。两艘驱逐舰,即德国的V48和英国的“鲨鱼号”,也同归于尽。
  英国舰队担任前卫的装甲巡洋舰分队两艘装甲巡洋舰抢先出击,“防御号”和它的姊妹舰“勇士号”,在六千码处和希佩尔的战斗巡洋舰交战。四分钟内,“防御号”被击沉,它的九百零八名船员牺牲了;第二天,“勇士号”在被拖进苏格兰港口时也沉没了。“厌战号”为了躲避后方突然接近的“马来亚号”,操舵装置卡住暂时失灵了,“厌战号”在海面上打转,被德国战列舰的炮火多次命中。
  这两支大舰队现在正互相向对方冲去,杰利科不断和伦敦海军部通讯,那里的破译专家——根据被缴获的德国海军密码簿——截住舍尔、希佩尔和柏林海军部之间往返的电讯。依靠无线电探向器和德国海军的北海平方面积海图,英国技术人员确定了公海舰队正在变动中的方位。下午545分,杰利科接到通知,知道敌人在一小时一刻钟之前大概在什幺地方。
  英国舰队以每四艘战列舰成一行、六行并列的队形向南航行前进。每行相距二千码,每只船相隔五百码。这种队形是不合战斗需要的,因为只有少数炮能向前射击;只有各舰依舷侧排成一行,容许每舰的船头炮群和船尾炮群同时瞄准,才能发挥最大限度的火力。
  要把战列舰部署成舷侧单行,需要四分钟,但这种动作的先决条件是要敌舰正好在前面,并且已经知道它的准确距离。如果敌人迫近左侧翼或右侧翼,则用另一机动动作,使舰队可以向进攻的兵力列成舷侧单行。杰利科不能决定他的机动动作,直到他知道舍尔的航向和方位。
  下午6时,杰利科的“铁公爵号”和贝蒂的“雄狮号”互相望见了。舰队总司令发信号问道,“敌人的作战舰队在哪里?”但没有接到回答。贝蒂逃得太快,与敌人脱离后,贝蒂本人了解的情况也不确切。杰利科未从贝蒂那里得到必要的情况报告,这种情形大大耽搁了英国舰队的战术展开和由航行队形变换成战斗队形的动作。十分钟后,再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在贝蒂用闪光灯信号回答之前,四分钟过去了:“已经望见敌人作战舰队的方位西南偏南。”敌舰正好向英国主力舰队的右侧翼行进。杰利科稍微研究了一下罗盘,然后下令向左舷散开。他的左纵队全速向前行进,其它五个纵队顺利地鱼贯而行,直到二十四艘无畏级战舰排成一条一万五千码长的作战单行,向东南行驶。贝蒂和胡德的战列巡洋舰队以及第5战列舰分舰队奉命在主力的单纵队前面就位,但在战斗开始时第5分队不得不排在单纵队的末尾。
  这一机动动作完成之前,舍尔并不知道英国主力舰队就在这个区域。当东北地平线变成一片银白色和桔黄色闪光的全景,继之以一阵冰雹般的巨大爆炸炮弹时,他的轻型侦察舰只几乎来不及向他发信号。杰利科正在做“T”字的战略机动动作,24艘战列舰排成一条1.5万码长的作战单行,向东南方向的德大洋舰队猛扑过去。这使舍尔的一艘接着一艘的成行舰只,在发挥炮火威力方面大大受到阻碍,而英国主力舰队却能够用所有大炮轰击它们。皇家海军是在有利条件下射击的。除炮口发出的闪光外,杰利科的舰只被东方天空的阴暗和德舰烟囱里吹向东方的浓密煤烟所遮蔽。十分钟内,冲在前面的希佩尔的舰只至少受到十二次丧失战斗力的命中,多艘战舰中弹。“柯尼格号”燃起大火,“吕佐夫号”的船头几乎在水线以下,冯•德•塔恩号战列巡洋舰的每一门炮都被炸成无用的残铁。感谢德国水密舱的工艺,这些被击中的船既不爆炸,也不下沉。
  贝蒂舰队调转航向,从后方高速插到整个舰队的前端,与希佩尔舰队展开激烈的搏杀。英国主力舰队在数量上的优势,加之杰利科成功地运用T字头战术,充分发挥了他的舰炮火力。而德方由于前面的挡住了后面的射界,所以在发挥火炮威力方面大大受到了阻碍。更加不利的是,提前转向的贝蒂舰队,已经开始插入德国舰队的后方海面,进而切断了德国舰队与本土基地的航路。
  面对困境,加上英国水兵俘虏的供词,舍尔终于发现他所面对的是整个英国主力舰队。他没有犹豫,果断地命令各舰转向右舷。根据这项命令,德国各舰都倒转航向,作了个180度的急转弯,撤出了战斗,然后在薄雾中消失。在逃走之前,德海军进行了一次突击。虽然“德弗林格尔号”已被命中数次,它向英第3战列巡洋舰中队旗舰“无敌”号发射的一次齐射。雷鸣般的爆炸把这艘船炸裂为两半,船首和船尾冲向天空,然后舰队司令胡德少将连同全体船员一千零二十六名都沉没了。到此时为止,德国的成绩是击沉对方三艘战列巡洋舰、两艘巡洋舰和三艘驱逐舰,自己只损失了一艘轻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
  德国海军退却后,杰利科惟恐他的舰只遭到敌人丢在后面的水雷(德国海军一个水雷都没有带)或驱逐舰发射的鱼雷的损害,命令他的舰队倒转航向。两个对手谁都望不见谁了。在接着发生的短暂平静阶段,杰利科把他的舰队改编成六个纵队,并把航向改为西南,意欲使他的舰只在公海舰队和德国之间成为一道障碍。时间在消逝,天色在变暗,薄雾也浓起来了。由于通往德国本土基地的航路被贝蒂舰队切断,大洋舰队只得向西南方向行驶,这就是说大洋舰队跑得越远,离东南方向本土基地也就越远。舍尔见杰利科没有实施追击,判断杰利科一定是把他的主力舰队部署到自己的返航航线上去了,这比追击更加可怕。于是,舍尔决定趁英国舰队变换队形时转身杀回去,从主力舰队的尾部实施突破,打破英军封锁,拼杀出一条血路,返回基地。一番琢磨之后,舍尔再次下达了全舰队转向的命令。他要打回去,与杰利科再厮杀一番。
  19时刚过,舍尔的舰队在杰利科舰队的左舷出现了。不幸的是,德国大洋舰队没有冲向英国主力舰队的尾部,而是直接撞入了英国主力舰队的中央,战场上又一次形成了对英国舰队有利的“T”字行作战态势。大洋舰队再度处于背向日落的方向,其轮廓清晰可见,而英国舰队仍隐没在烟雾之中。在发现德海军四分钟后,杰利科稍稍改变航向以便缩短射程,英国战列舰在8000的距离开炮。舰只象幽灵般地从薄雾中钻出,齐射了一两次,然后又消失了。前沿的德舰都被集中的炮火所覆盖。除炮口的闪光外,德舰看不到英舰,只看到远方炮口处的闪光。舍尔眼见大洋舰队又一次陷入危急之境,立即下令施放烟幕和鱼雷,并命希佩尔的战列巡洋舰掩护主力转向后撤。在烟幕和希佩尔的掩护下,公海舰队的其余舰只再一次倒转航向,舰队又一次脱离险境。当最后一批舰只从乱军中冲杀出来时,希佩尔的旗舰“吕佐夫”号已千疮百孔,因为该舰已完全不能行驶,妨碍了舰队的行动,被迫弃舰沉没。战列巡洋舰“毛奇”号上升起了希佩尔海军中将的指挥旗。希佩尔舰队已经遭到连续轰击的舰只,进一步受损,大量海水涌进裂口。他的所有战列巡洋舰都进水一千吨或更多的海水;“赛德利茨号”甲板下面虽已涌进有五千吨海水,它还是继续航行。(这些船在三个月内都能修复,回去服役,它们设计师的技能是值得称颂的。)在“德弗林格尔号”上,主炮塔成为一片废墟。
  20时,天色已渐渐地黑了下来,杰利科担心受到德军鱼雷和水雷的攻击,便没有追击,转向与向西逃的德国人相反的方向。距离扩大着,那时英国海军上将感到已够安全,可以掉头跟踪德国人了,但黑暗使他剩下的胜利机会消失了。2025分,贝蒂的快速战列巡洋舰开到向西航行的若干德国舰队的射程内,并且开炮。德海军以若干次齐射回击,但不久双方都望不见对方了。夜间,杰利科不愿恢复战斗。他的较长的大炮射程和数量上的优势,对付偷偷摸摸地进入鱼雷射程的小船,占不到便宜。他打算先将舍尔舰队围堵在返回其本土基地的航线外,在白天结束战斗。用他的话说,“那将是皇家海军的一个精彩的白昼”。 英国大舰队改编成三个平行的纵队,把驱逐舰部署在船尾九千码的地方,以防鱼雷。任何被那支纵队看见的战舰,就要被认为是敌人。2117分,这个编队向南巡航,以贝蒂的中队为前卫。一只布雷艇驶到丹麦海岸外面去封锁合恩礁水道,这是舍尔三条可能逃遁的途径之一。舍尔同样明白,如果他的舰队未能在夜间冲出包围,那幺天亮之后,他将不可能再有任何希望了。经过仔细分析和推算,舍尔决定转向东南,趁夜从主力舰队的尾部冲杀过去,然后经合恩礁水道返回基地。为此,舍尔把所有能用的驱逐舰都派出去拦截英军主力舰队,掩护大洋舰队突围。在那天夜间早些时候,这两支敌对舰队按大致平行的航线航行,相距六英里,每方都不知道对方。
  按照舍尔的命令,德驱逐舰拼死一搏,从不同的方向袭击英主力舰队,给英军造成混乱和判断失误,使杰利科摸不清德国舰队在哪个方向。2330分,大洋舰队和英军担任后卫的驱逐舰遭遇,由此演出了日德兰大海战的最后一幕。双方借助照明弹、探照灯和舰艇中弹的火光进行着漫无目标的射击和冲撞。夜战中,英国的巡洋舰“黑王子” 号误以为向其驶来的几个巨大黑影是友舰,便发出联络信号,结果招来4艘德国战列舰的一阵齐射,当即变成一团火球。在震撼夜空的爆炸声中,“黑王子”号连同八百五十二名水手沉没了。德国老式战列舰“波梅恩”号、轻巡洋舰“弗劳恩洛布”号和“罗斯托克”号被英国驱逐舰的鱼雷击沉,“波梅恩”号是德国在这次战斗中丧失的唯一主力舰。还有1艘轻巡洋舰“埃尔平号”号同已方战列舰“波森”号意外相撞而沉没。夜间战斗驱逐舰的损失是:英军5艘,德军2艘。
  61日凌晨3,德国舰队终于从英军封锁线上杀开了一条血路,航向合恩礁水域。合恩礁水域是出入德国大洋舰队的基地——威廉港的必经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海军防御英国舰队的海上袭击,在此布下了无数水雷。水雷阵极不规则,犹如谜宫。开战以来,许多企图偷袭威廉港的英国军舰都有来无回,葬身雷区。要想通过雷区,只有德国海军高级将领才知道其间唯一的一条狭窄水道。舍尔的舰队在330分到达,时间已到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舍尔指挥他的舰队排成一路纵队,一艘紧跟着一艘安然通过雷区,向着威廉港驶去。大洋舰队总算摆脱了英国主力舰队!英国海军部发来电报通知杰利科,公海舰队可能向合恩礁航行,但细节则模糊不清。海军部还忘了通知他,舍尔要求派飞机侦察合恩礁——他的计划的明确证明。拂晓时,杰利科恢复他对脱离的德国大洋舰队的搜索,但一无所得。凌晨415分,英国海军部给杰利科发来电讯侦察通报,告诉他舍尔的舰队已安全通过了合恩礁水道,即将回到威廉港,失望的杰利科只好带着他的主力舰队返回斯卡帕弗洛海军基地。这场盛况空前的战列舰海上大战结束了。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拉松战役

1.jpg  
 马拉松战役是希波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公元前491年,波斯皇帝大流士派遣使者到希腊各邦索取“土和水”,就是要求希腊各国对波斯表示屈服,但遭到了雅典和斯巴达的拒绝。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亲率波斯军队再次入侵希腊,在雅典城东北六十公里的马拉松平原登陆,妄图一举消灭雅典,进而鲸吞整个希腊。当时斯巴达没有及时援助雅典,只有普加提亚提供了一千援兵,雅典在国家生死存亡时刻,只有依靠自己力量与波斯帝国进行对抗。当时波斯军队有十万人,装备精良,还有骑兵,而雅典军队只有一万人,加上普加提亚援兵一千人,他们组成希腊联军,由雅典将军米太亚得指挥。双方军队在马拉松平原展开激战,希腊战士为保卫祖国自由的热情所鼓舞,奋起抗击波斯军队,他们从正面发起佯攻,波斯军队突破了希腊的中线,但在两翼希腊军队却取得了胜利,他们于是从两面夹攻突破中线的敌人。乘胜追击,一直把波斯军队追赶到海边,波斯军队慌忙登船而逃。有七条船被希腊军队截 住。这次战役波斯军队死亡达六千四百人,而希腊只牺牲一百九十二人,雅典军队在马拉松战役后急忙赶回雅典,波斯军队一看到雅典军队已有防备,便调转船头驶回亚洲。
  为了把胜利喜讯迅速告诉雅典人,米太亚得派士兵斐力庇第斯去完成任务,当他以最快速度从马拉松跑到雅典中央广场,对着盼望的人们说了一声:“大家欢乐吧,我们胜利了”之后就倒在地上牺牲了。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的胜利和表彰斐力庇第斯的功绩,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增加了马拉松赛跑项目。
  古波斯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帝国。公元前550年波斯王居鲁士(Cyrus )统一波斯全境,开始大规模扩张,在短短的五十年间,除中国以外的所有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伦,腓尼基,巴勒斯坦,亚美尼亚和北印度等都被波斯征服,沦为波斯的行省或附庸。到希波战争前夕,波斯帝国已经控制了所有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又用武力使希腊周边国家色雷斯和马其顿臣服,希腊在波斯的狂飙突进中宛如汪洋中的一条小船,朝不保夕。
  波斯帝国代表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顶峰,波斯人拥有自己的书写系统–楔形文字(Cuneifor m)和自己独特的信仰——拜火教(Zoroastrian )。楔形文字是和古埃及文和中国甲骨文齐名的古代象形文字,而拜火教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摩尼教和白莲教的远祖,直到今天在伊朗和印度都还有不少信徒。发动波希战争的波斯王大流士,是波斯帝国秦始皇式的人物,他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体系,修建贯穿帝国全境的道路和灌溉工程,并采取措施促进帝国内的自由贸易,使波斯帝国成为古典时代首屈一指的富庶国家。波斯帝国的治国思想有些类似中国的“大同世界”的理念,对帝国内各民族的宗教和习俗都相当尊重和宽容,历代波斯王都以身作则鼓励波斯人和其他民族通婚。纵观波斯帝国两百多年的历史,没有一起宗教迫害事件,波斯人也从不强迫其他民族信仰拜火教,这和以后的阿拉伯帝国形成了鲜明对照。
  虽然波斯是古往今来少有的开明帝国,其统治仍然是建立在暴力征服的基础上,所以波斯帝国在被征服地区的绥靖政策往往是费力不讨好,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此起彼伏。为了维护其统治,波斯帝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军队。著名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得(Herodotus )对希波战争时期波斯帝国的军队有过一个精确的描述:波斯帝国海军有一千二百零七艘战舰,官兵五十七万人;陆军包括步兵一百七十万人,骑兵八万人,骆驼及战车兵两万人,共计二百三十七万人。这还只是亚洲地区的部队,波斯帝国在小亚细亚,色雷斯和马其顿的欧洲附属国必要时还能提供三十万陆海军。
  古波斯军队以步兵为主,根据希罗多得介绍,波斯步兵头戴一顶软帽,身穿色彩鲜艳,做工考究的宽袖长袍和长裤。波斯步兵方阵(Sparabara )相当特别,这种方阵一般是十行纵深,每一个纵列代表一个基本战术单位“十人队”,队长站在最前列,装备一面长方形盾牌,和一支约两米的长矛,上身披轻便的鳞片甲;他身后的九名步兵,每人装备一副弓箭和一柄弯刀,一般不被甲。战斗时队长负责抵挡敌人步骑兵的冲击,而身后的九名弓箭手以密集的齐射杀伤敌军,其中只有第二排的弓箭手能够从队长的身旁直射敌人,后面的八人则是对空放箭,射角由前到后逐渐抬高至45度,这样在阵前三百米以内构成弓箭的火力覆盖。当敌人被波斯人的箭雨大量杀伤,溃不成军之时,波斯步兵就开始冲锋,他们将弓收入箭囊,拔出弯刀,冲入敌阵近身格斗。
  波斯人的弓箭齐射时遮天蔽日,对敌军有相当强的威摄力。温泉关战役时,斯巴达将领迪埃尼斯(Dieneces)面对波斯军队的弓箭齐射风趣地说:“波斯人放的箭遮住了太阳,正好让我们在阴凉下作战。”此时中亚游牧民族独有的组合反曲弓在波斯军中只有少量装备,大部分士兵还是使用普通的直木弓。波斯人的箭用一种三棱宽刃箭镞,青铜质地,带倒钩,杀伤力强大,但穿透力不足;这在对希腊的战争中被证明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因为波斯人的箭雨不能对希腊的重装步兵构成足够的威胁。这个时候的波斯骑兵主要是轻骑兵,只有将领被甲,他们的装备是一副弓箭和一柄长刀。
  波斯骑兵借鉴游牧民族的游击战术,主要依靠弓箭杀伤敌人,战斗时波斯骑兵一般会迂回到敌人的侧后方发起攻击,等到敌军阵形散乱时才会排成密集队形冲击敌人。
  面对这样一支数量庞大,战术成熟的军队,希腊军队颇有螳臂拦车之感。这个时候雅典所有的青壮年男子不超过三万,整个希腊半岛的可用之兵从来没有超过十万人。希腊最终赢得希波战争,靠的是一支训练有素的精兵,和著名的希腊长矛密集阵战术(Phalanx (希腊方阵) .希腊军队的主力是重装步兵(Hoplite ),他们的装备包括青铜打造的头盔,胸甲和肩甲,躯干的其它部位着鳞片甲;一面浅碟形圆盾直径约一米,表面是一层青铜蒙皮;主要兵器是一支长约三米的矛,辅助兵器是一柄六十公分长的短剑。希腊步兵战斗时组成密集的方阵,通常有八行纵深,前四排士兵持矛水平向前,后排的长矛叠在前排长矛之上,而后四排则将矛竖立。希腊的密集阵战术对士兵的身体素质和战术素养要求非常高,一个全副武装的步兵需要负重四十公斤,进行长距离的奔跑和高强度的冲刺。一个希腊方阵必须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队形紧密,步调一致,这需要长时间的队列训练才能达到。
希腊密集方阵的正面攻击锐不可当,其弱点在侧面,因而往往需要散兵或骑兵在两翼保护。希腊的密集阵战术在希波战争中被证明是波斯步兵方阵的克星,但在马拉松平原两军初次相遇时,希腊人却是心中无底。他们面对波斯大军时的心情大概和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在萨尔浒面对明朝大军时一样,有几分自惭形秽,有几分忐忑不安,而更多的是豁出去了的义无反顾。

  天降大任
   值得雅典人庆幸的是,在投票赞成决战的五位将军中有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将力挽狂澜,领导雅典军队史无前例地击败波斯大军。米提亚德(Miltiades )出生于雅典一个最古老的家族。他的祖父曾经取得了一个色雷斯小国切索尼(Chersonese)的宗主权,因而米提亚德既是雅典公民,又是切索尼的王子。几年前波斯王大流士征服色雷斯以后,率军越过多瑙河进入南俄草原,企图征服那里的游牧民族塞提亚人(Scythian),他临行前将多瑙河上的一座浮桥交给几个希腊藩邦守护(其中包括切索尼),以备不虞之时能够安全返回。后来大流士果然在南俄草原受挫,不得不撤回来。这时米提亚德建议拆毁浮桥,将大流士困在多瑙河对岸。这一招相当狠辣,因为大流士大军此时粮草将尽,后面又有塞提亚骑兵紧紧追赶,如果不能及时渡过多瑙河,大流士即使不死于塞提亚人的箭下,也会死于饥馑。可惜其他的希腊城邦首领无人有这样的胆识,米提亚德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大流士安全返回。很快有人将这件事报告给大流士,于是米提亚德成为波斯帝国头号通缉犯,不得不逃到雅典。他刚到雅典,就主持收复了沦落敌手多年的两个爱琴海岛屿,立刻成为雅典炙手可热的人物。这时雅典刚刚驱逐独裁者希皮亚斯(Hippias ),成立了民主共和体制,米提亚德的政敌于是指控他在切索尼搞独裁统治,欺压人民。这个罪名倒是证据确凿,可是米提亚德在崇拜英雄的雅典人气正旺,这项指控最终被雅典议会束之高阁。米提亚德曾经作为藩属参加过波斯的军事行动,对波斯军队的组织和优劣了如指掌。波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他们大多数是被胁迫参战的藩邦士兵,士气低落,协同作战的能力差,局势危急时往往会丧失斗志,溃不成军。从战术角度来看,波斯的弓箭无法穿透希腊步兵的盔甲,而波斯步兵方阵只有一层盾牌防护,如果前排被希腊密集阵突破,后面的轻装步兵根本无法和希腊长矛对抗。
  从政治角度来看,时间并不站在雅典人一边。几年前被驱逐的雅典国王希皮亚斯投奔了波斯,成为大流士的高级顾问。他不但向波斯人献上完整的希腊地图,而且积极为波斯远征军出谋划策,马拉松平原这个登陆地点就是希皮亚斯选定的。并不是所有的雅典人都有坚强的斗志,许多人摄于波斯帝国的军威,沦为内奸。通向马拉松的航道曲折艰险,但一路上都有人在岸上用青铜盾牌反射阳光,为波斯舰队指引航向。雅典军队在马拉松和波斯大军对峙的时间越长,雅典的政治局势就会变得越复杂,而投降派的颠覆阴谋就越有可能得逞。
  正当卡利马什犹豫不决的时候,米提亚德走上前来说道:“现在整个雅典的命运握在你的手上,你必须决定是甘愿被波斯人奴役,还是奋起抗争为雅典赢得自由,也为你赢得千古不朽的名声。如果我们不立刻与敌决战,波斯军队会越来越强大,而雅典的投降派会越来越嚣张。我坚信雅典健儿强过波斯人百倍,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米提亚德这一席话打消卡利马什的顾虑,他终于投票支持和波斯大军决战。
  马拉松之战
  米提亚德由于众望所归,被推选为战役总指挥。正当雅典军队准备下山列阵时,一支援军出人意料地到达了。这支援军来自希腊小国普拉提亚(Plataea ),多年前雅典曾经帮助他们打退了邻国的侵略,普拉提亚对雅典感恩戴德,这次得知雅典有难,立刻发举国之兵来援。虽然普拉提亚援军只有一千人,但极大地鼓舞了雅典人的士气。雅典方面参战的一万一千人全部是重装步兵,他们按照惯例在马拉松平原的西侧排出八行纵深的密集方阵。此时正值雨季,马拉松平原只有中间地势较高,没有积水,两边都是泥沼地。为了使雅典的阵线不被波斯骑兵从两翼迂回,米提亚德决定不惜削弱中央方阵的力量,将雅典阵线向两侧延伸,使两边的泥沼地成为天然屏障。这样重新部署以后,雅典的步兵方阵在中央只有四行纵深,而两翼仍然保持八行的厚度。雅典步兵列阵完毕以后,米提亚德立刻下令冲锋,这时雅典军队距离波斯阵线大约有1500。通常希腊密集方阵先是稳步前进到敌军弓箭射程以内,然后开始高速冲向敌阵。为了不给波斯军队足够的时间组织和调度,米提亚德一开始就命令士兵跑步前进,然后逐渐加快速度,距敌三百米时全速冲刺。希腊步兵表现出极高的训练水平,他们背负着沉重的武器装备,一路狂奔,而阵形丝毫不乱。
  波斯人看到兵力悬殊,且没有骑兵掩护的雅典步兵远远地冲了过来,就好象是看着一群扑火的飞蛾在自取灭亡。波斯步兵严阵以待,等到雅典人冲到三百米距离时,开始弓箭齐射。波斯人射出的箭密如飞蝗一波接一波地落在高速奔跑雅典方阵之上,如同雨打芭蕉一般在雅典步兵的盔甲和盾牌上纷纷弹开,不能造成任何伤害。没等波斯人放出几轮弓箭,雅典步兵就已经冲到近前。希腊方阵密集如林的长矛带着巨大的动能猛烈冲击波斯人的盾牌,在一片震耳欲聋的金属碰撞声中,两支军队搏杀到一起。果然不出米提亚德所料,波斯人两翼的盾牌防线根本承受不住希腊密集阵的猛烈冲击。波斯方阵的队形比希腊方阵疏松许多,为的是给轻装步兵足够的空间弯弓射箭。这样波斯前排每一个持盾的队长必须承受希腊两个纵列十六名步兵的合力冲击。波斯的盾牌防线在如此猛烈的撞击下顿时崩溃,很多人被希腊长矛连人带盾刺穿。前排的波斯队长们力战以后全部阵亡,而将他们身后的轻装步兵暴露在雅典人的长矛之前。失去盾牌保护的波斯步兵们毫不畏惧地拔出弯刀上前格斗,他们三五成群,拼命用弯刀拨开雅典人的长矛,企图靠近肉搏;与此同时,他们后面的步兵仍然在坚持不懈地放箭。但雅典人的密集阵前四排的长矛重叠向前,波斯人即使能拨开第一排长矛,也很难躲过接踵而来的后三排长矛的攒刺。这样波斯步兵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但始终无法靠近一步。
  波斯骑兵本想迂回到雅典阵线后面,但雅典方阵的两翼几乎是紧贴着平原两边的泥沼地,波斯骑兵根本没有机动的空间。无奈之下,他们只好以紧密队形冲击雅典人的方阵,但由于缺乏盔甲保护,结果也是纷纷倒在雅典方阵的矛下。面对雅典人无坚不摧的凌厉攻势,波斯士兵的战斗意志开始动摇。波斯阵线中央是由身经百战的波斯老兵组成,战斗力相当强劲,而攻击他们的雅典中央方阵又只有四行纵列,冲击力不足,战局在这里胶着起来。波斯步兵一度突破了雅典人的阵线,迫使雅典的中央方阵集体后撤以保持完整队形。但是波斯的两翼此时已呈溃逃之势,雅典的两翼开始向中央包抄过来,夹击波斯的中央方阵,而后退的雅典中央方阵也乘机杀了回来。会战到这个时候波斯军队败局已定。
  波斯主帅达提斯(Datis )看到大势已去,下令撤退。波斯士兵放弃阵地,拼命逃向海边的波斯战舰,雅典士兵在后面紧紧追赶,将许多腿脚不够快的波斯兵刺个透心凉。雅典人追到海边以后并没有停住,他们开始分散开来攻击停泊在岸边的波斯战舰,企图将其付之一炬。波斯士兵在逃生欲望的驱使下拼命反抗,而雅典人本次战役的伤亡大多发生在这里,包括雅典军政长官卡利马什,以及十位将军中的两位都在此牺牲。最终波斯人在损失七艘战舰以后,大部队得以安全撤退。此役波斯军队共阵亡六千四百人,而雅典方面仅仅阵亡一百九十二人。双方阵亡数字的悬殊差距充分体现了希腊密集阵对波斯方阵的压倒性优势。
  斯巴达的两千援军一直到战役结束以后才到达,他们列队在战场绕行一周,观看雅典的战果,战场上波斯人尸横遍野让斯巴达战士们惊叹不已。所谓患难见真情,普拉提亚人在危急关头前来援助,赢得了雅典人的敬重。战役以后雅典授予所有普拉提亚人雅典公民资格,普拉提亚从此正式成为雅典大家庭的一员。
  马拉松之战对希腊人来说无疑是改变命运的一战。两千四百多年以后中国的一位巨人气冲霄汉地宣告:“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而希腊人通过马拉松之战对此有了深切的体会。一个民族的自信心一向都是打出来的,希腊人在马拉松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自信,而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优越感也开始无比高涨。马拉松之战以后,雅典在希腊半岛威名远扬,成为希腊联盟的盟主。
  对波斯帝国来说,马拉松之败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挫折,几乎没有在波斯人的历史上留下丝毫痕迹。十年以后,新即位的波斯王薛西斯(Xerxes)率领百万大军又卷土重来。薛西斯对马拉松之战已经没有什么印象,更不用说吸取任何教训。在以后的一系列战役里,波斯军队要在希腊密集阵前撞得头破血流,丧师数十万才善罢甘休。
  晚节难全
  马拉松之战以后米提亚德在雅典如日中天,受到所有希腊人的崇敬和爱戴。可惜的是米提亚德并没有摆脱自古以来盛极必衰的宿命。波斯军队败退以后,波斯小亚细亚的据点就显得孤立无助,正是雅典人偷袭的好机会。米提亚德劝说雅典议会拨给他一支部队,扬帆出海。没有人知道米提亚德真正的攻击目标并不是某个波斯要塞,而是一个叫帕罗(Paros )的希腊小岛国。当年米提亚德在波斯王帐下效力时,曾经被一个帕罗贵族当众羞辱,因此怀恨在心,一直想找机会报这一箭之仇。没想到马拉松一战成名的米提亚德,居然奈何不了区区一个爱琴海岛国。米提亚德的部队顿兵帕罗坚城之下屡战屡败,米提亚德本人还受了重伤。消息传到雅典,议会立刻哗然。雅典人对米提亚德爱之愈深,就恨之愈切。米提亚德的政敌立刻活跃起来,提议将米提亚德以叛国罪论处,很快在议会通过。雅典法律规定,被告人有权在判决前做最后一次自辩。身负重伤的米提亚德被人抬进议会,昔日的民族英雄如今躺在担架上潦倒不堪地乞求众人宽大处理,而雅典人为纪念马拉松之战所刻的米提亚德大理石雕像就竖立在议会门外。
  也许是这具雕像让雅典议员们想起了米提亚德的不世功劳,他终于免于一死,而被罚一笔巨款了事。仅仅几个月后,米提亚德就因为伤重不治,在孤苦伶仃中去世,此时距离马拉松之战还不到一年。

  马拉松战役中,雅典人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终于打败了敌人,取得了鼓舞全希腊人的胜利,对以后各个战役有重要的意义。
  马拉松战役后,希腊各城市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团结,结成了三十个国家的同盟,并由斯巴达领导,加强了反对波斯帝国的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已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7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米夏埃尔行动计划

  鲁登道夫决意使1918年成为决定性的一年。他打算在西线集中他所能用的全部兵力,在美国的干预能决定结果之前,粉碎协约国或赢得有利的和平。由于俄国永久退出大战,整个冬季运兵列车滚滚向西,东线只留下几个师以保证把谷物运往德国和密切注意仍然无足轻重的赤卫队。

  在增强彼此都有的幻想,即胜利是必然的这一点上,德国高级人物中,很少有人例外。冯·霍尔岑多夫海军上将向帝国军事委员会致词时,保证德国潜艇不会让一个美国士兵在西欧登陆。但是,即使一长列一长列的火车运来俄国谷物,也不能抵消协约国封锁对德国人民所起的影响。关键性的食物短缺烦扰着国内战线。大部分德国人呆呆地面对着他们战时的第四个冬天,但在匮乏的情况下有些人的耐心已逐渐消失。1918年1月,在一些最大城市里,约有五十万工厂工人对恶化中的物质条件发动罢工。政府并不在谈判上花时间,部队很快就把罢工工人送回去工作。然后鲁登道夫密令所有军队指挥官要保持两个营处于待命状态,以对付平民的骚乱。

  到1918年2月中,鲁登道夫在西线摆开了一百七十八个师,但它们比协约国的一百七十三个师在数量上并不多。德国在比利时和法国的兵力,包括一百二十三万二千步兵,二万四千骑兵,五千五百门重型野炮和八千八百门轻型野炮。同这些兵力对抗的,是协约国的一百四十八万步兵,七万四千骑兵,六千八百门重炮和八千九百门轻炮。但德军在每个师的步兵武器方面占优势:重型和中型机枪,德国是三百五十挺,协约国为六十四挺;迫击炮,德国是五十门,协约国为三十六门。协约国的空军力量比德国将近强三倍——在英国防区是一千二百五十五架对德国的一千零二十架;在法国防区约为二千架对四百七十架。但德国战术家在他们需要的地方集中使用他们的飞机,因而抵消了这种优势。

  一百二十五英里以上的战线分派给英国四个集团军——从北到南是第二集团军、第一集团军、第三集团军和第五集团军——包括后备军和两个葡萄牙师在内,共计五十九个师。至少有九十七个法国师展开在一条三百英里长的战线上。十个比利时师和五个美国师补充了协约国的兵力。

  整个冬季,德国士兵接受渗透战术的训练,该战术曾被设计出来用于夺取里加的战斗,并在此后的卡波雷托战役中得以再次运用。强调必须保持冲劲。突击部队的营或较小些的分遣队,绕过抵抗激烈的据点,被训练来渗透缺口和防守薄弱的阵地。此后,由团预备队从正面向顽抗的孤立据点发起突击,同时,扇形展开的突击部队则从后面进攻。鲁登道夫向鲁普雷希特皇子解释说,“我们打开一个缺口。其余部队跟踪而进。我们在俄国就用这种方法。”

  鲁登道夫打算给英军以最有力的打击。英国是协约国的柱石。他指望没有受过弹性防御训练的英军,将被德国的猛攻所粉碎。虽然这种防御至少已经用了一年,但对英国统帅部来说仍然是一无所知。从俘虏和逃兵中缴获的德国训练手册,已交给英国主要将领组成的一个委员会进行研究和采取预防措施,但这个委员会并没有得其要领,这一点在紧接而来的进攻中是明显可见的。

  按照德国的训练,前线部队的机动性是这样保证的,即只派三分之一部队守战术据点,同时三分之二留在地下掩蔽部或其他后方堑壕,准备击退在他们防区任何一点上的进攻者。可是,英国将领所组成的委员会,把这个制度倒转过来,他们建议,把三分之二英国部队分派在前线的防御阵地上。

  从3月10日开始,德军炮轰香巴尼的法国防御工事,并对凡尔登和兰斯两地发动牵制性突击。那天英国的空中观察员报告,有大批敌军乘火车和经公路向与英国第三和第五集团军对峙的防区运动。而且,对弹药集积所的观察和来自逃兵的情报,都证实了对迫在眉睫的进攻的猜疑。德国的准备工作到3月19日都已完成。突击于3月21日开始。

  指定突破英国防线的三个德国集团军是,北面冯·贝洛将军的第十七集团军,中央格奥尔格·冯·德尔·马维茨将军的第二集团军,和南面胡蒂埃尔将军的第十八集团军。威廉皇子统率的部队实行佯攻,以欺骗法军,使他们料想将在瓦兹河南发起突击。

  鲁登道夫打算连续猛攻到索姆河上省辖城镇佩罗内的两岸,然后德国右翼向北横扫英国的侧翼。这次代号称“米夏埃尔行动”的进攻,是在一条五十英里战线上开始的。从瓦兹到拉费尔的那个紧靠圣康坦北面的防区,是分派给第十八集团军的,同时从那里到阿腊斯附近的斯卡尔珀河阵线,则由第二和第十七集团军进攻。德国兵力总计七十一个师,但只挑选三十二个师携带二千五百门火炮投入战斗。

  面对德国第二和第十八集团军的是高夫的第五集团军,由十二个师组成,稀疏地展开在一条四十二英里的战线上,从法国第六集团军的侧翼向北延伸到佩罗内—康布雷公路。朱利安·宾爵士将军比较幸运。他的集团军有十四个师,防守着一条不过二十八英里的战线,与德国第十七集团军和仅仅是第二集团军的右翼相对峙。德军是充满信心的。第十八集团军的参谋长写道:“用不到预料,法军会落荒而逃,并会立即仓皇求助于他们的协约国同伴。”

  1918年3月21日上午4时40分,早已对准第五和第三集团军防区的几千门德国大炮和迫击炮,连续六小时猛烈发射高爆炮弹和毒气炮弹。到第五小时,炮轰改为徐进弹幕射击,那时由后面另外二十八个师紧密配合的三十二个师,在被辛辣的烟和毒气加浓的雾气中开始进攻。因为德国炮手都是按地图发射,他们射击的准确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英军的防御工事和交通线成为一片废墟,很多破坏是由于他们未能采用弹性防御原理而造成的。即使是突击部队的小分遣队,因为是从后面进攻,也压倒了坚强防守的孤立地区。第一天战斗结束时,整个英军防线崩溃了。二十四小时后,高夫的第五集团军已被击退。为防止进一步的灾难,高夫下令他的集团军残部退到索姆河后面。

  宾的第三集团军尽管在前沿遭到局部损失,仍有纵深防御地区,能够使德国的第十七和第二集团军除已从高夫那里夺走的领土外,不能再获得多大的领土。因为德国两个集团军未能照鲁登道夫所期望的那样进展,他修改了他的策略,利用保护着第二和第十七集团军南侧翼的胡蒂埃尔的第十八集团军所取得的进展来扩大战果。

  胡蒂埃尔奉命沿着索姆河两岸向海岸进击,同时向北和向南展开,猛攻英军和法军。鲁登道夫推测,在法国的优先程序单中,保卫巴黎将居首位,而英国主要关心的,将是确保海峡港口。这些不同的利益所在将把任何联合行动的需要置于一边。

  当小股的单独的法国分遣队前来支援高夫的阻滞作战时,胡蒂埃尔最初沿着索姆河南岸的顺利推进的速度放慢了。3月25日,一支英法混合部队,在埃米尔·法约尔将军的率领下,出现在索姆河之南。同时,六个法国师开了上来,但在胡蒂埃尔前进之前,他们退向了西南,好像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巴黎。他们的行动表示,贝当最为关心的确实是动用作好战斗准备的部队保卫巴黎。贝当自己的后备军部署在苏瓦松和兰斯之间,他怀疑德国将在那里开始对巴黎的大规模进攻。

  3月27日,胡蒂埃尔向法国首都进行了一次最深入的挺进,他部下的几个师攻占了距巴黎约三十二英里的蒙迪迪埃镇。但是筋疲力尽和补给不足使德国人放慢速度。马维茨的第二集团军选择亚眠作为目标,但后方战线的后勤部队,包括两个美国工程兵连,冲了上来把他阻止了。乔治·G·S·凯利将军率领的、迅速集结起来的兵力表现不错,取得极为重要的成果。从3月28日至30日,德军对凯利部队防守的堑壕线徒劳地冲击了三天。4月4日,在进行了同样无效的第二次进攻后,他们疲乏地退走了。

  然而,鲁登道夫在1918年的第一次攻势,仍是作战技术的杰出范例。他的军队在八天中冲过了四十英里领土,这在长期的静态防御战争中是创记录的。在战斗中首当其冲的英军,约有十六万五千五百人伤亡,法国方面是七万七千。英法的被俘人员共计七万人,被夺去的野炮在一千一百门以上。当迅速前进的德军缴获了他们的两百万瓶威士忌酒时,通常沉默寡言的英国人也震惊了!

  可是,从更广的前景来看,鲁登道夫赢得的胜利是不可靠的。他损失了二十三万九千部队,其中许多士兵都受过突击部队渗透战术的高度训练,这是无法再弥补的。德国的人力严重不足,而美国部队却不断增援协约国。5月25日,潘兴将军把在人力上等于八个法国或英国师的四个美国师交由贝当调度。因为他们缺乏战斗经验,法国指挥官把他们送往平静的防区,以换下法国师开赴主要战线参战。

  鲁登道夫第一次开始失望了。他发现“敌军抵抗的力量超过了我们的力量。我们决不能被拖进一场消耗战中去”。当战斗逐渐减少时,德军精力消耗得太多,不能追击退却中的协约国军了。当气喘吁吁的英国人停下来休息时,许多追击的德国人也在附近躺了下来,疲乏得不能用他们的步枪来射击。

  鲁登道夫的军事丰碑出现了其他裂缝。德国小说家和诗人鲁道夫·宾丁,在他的战争日记中记下了喝醉酒的德军在阿尔贝尔附近劫掠的情景,“士兵们都摇摇晃晃,士兵们简直不能行走……街道上淌着酒。军官们对喝醉酒的滋事之徒毫无办法。”宾丁记道,当德国人“因喝酒而振作起精神,于第二天开出阿尔贝尔时,他们都立即被几挺英国机枪扫倒在铁路路堤上”。

  协约国指挥权的统一

  英国第五集团军的实际毁灭和其他部队的普遍遭劫,迫使协约国作出拖延了很久的决定——建立单一的指挥部,以向敌军最强的地方迅速地调配增援部队。最高军事委员会并没有被赋予这样的权力。该委员会是为了防止又一次卡波雷托而成立的,它无权支配法—英指挥官将应急部队相互调遣。

  当委员会领导人建议,给他们掌握三十个师作为后备军时,黑格曾立即加以反对,说他无法满足他的定额。他解释说,“我可以同一个人打交道,但不能同一个委员会打交道,”这位英国指挥官提议,他和贝当互相支援——而这一安排曾在战斗中垮台。在敌军猛击高夫的第五集团军时,黑格再三催促贝当支援,可是援军从未来到。

  贝当担心德军可能在兰斯前线发起攻势而突破,然后向巴黎前进。他要他的几个师迅速向西南撤退,以保卫首都。黑格答复说,这样的决定将在英军和法军之间留下一个大缺口,为德军扇形展开和歼灭协约国军造成机会。贝当听了无动于衷。

  根据迟做总比不做好的精神,3月26日,英法领导人匆匆于杜朗这个小镇集会。雷蒙·彭加勒总统主持会议。英国战时国务大臣艾尔弗雷德·米尔纳勋爵和克列孟梭先在一个角落里简短商量后,再同彭加勒商榷。根据法国总理的提议,委员会宣布:“福煦将军负责协调亚眠周围战线英军和法军的行动。”黑格和贝当一起,极力主张授予福煦全权统率西线的全部协约国军。4月14日,福煦被正式任命为在法国的所有协约国军的总司令。

  黑格渴望自己从属于福煦,这有效地挫败了英国首相想把他免职的意图。不过,深信“黑格是个华而不实的人物”的劳合—乔治,不得不谨慎行事了。下院保守党的支持对于劳合—乔治的政治生涯是极为重要的,而他们是全都赞同黑格的,并且黑格还得到了英皇乔治的信任。劳合——乔治完了,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7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伊普雷战役

  1914年9月13日,在马恩河会战中失利的德军撤到了马恩河北面的埃纳河畔,这里有他们事先选好的阵地,他们要借此防守并进行反攻,英法联军也追击到了这里。两军经过3个星期的僵持对峙,终于意识到,正面突破是不可能了,于是他们开始试图包抄对方的侧翼。

  从瑞士边界到巴黎北部的这段防线已经被加固了,但是,从努瓦永尔北部直到比利时海岸线这段防线仍然存在着真空。于是双方都想从这一侧突破,即德军想攻打联军的左翼,而联军则设法攻打德军的右翼。这种对称运动的结果,使双方越来越加速向大海前进。这就是战史上所谓的“奔向大海”。

  就这样,机动战开始了,但是,当交战的一方准备包抄另一方时,总是屡屡受阻,无功而返。于是双方又继续向西北推进,往大海的方向奔跑。在此期间,两军试探性的进攻不断进行,伤亡人数持续上升。到了10月中旬,这场奔向大海的竞赛终于因为到达了英吉利海峡而结束。但是德军仍不罢休,企图撕破联军薄弱的防线,他们将部队集结起来,选择了一个进攻点。

  这个进攻点就是比利时西南部的一座古老的小镇,叫做伊普雷。伊普雷曾经是比利时的羊毛交易中心,镇上的一座 500年历史的克洛思大教堂,让伊普雷享誉世界。当时,一支法国部队驻守在该区域的北部,另一支英国部队守在南部。德军决定将主要火力集中在英军驻扎的南部防线。

  联军的这部分防线拉得很长,而且兵力不足。所以,德军连续三个星期集中一切力量对此展开了狂轰乱炸。

  德军求胜心切,一度派出未经严格训练的年轻志愿者投入战斗。在战场上,这些志愿军由于缺乏经验,在机枪和自动步枪交织的火线中,成片倒下,死伤惨重。后来,德国人把那场战争称为对无辜者的大屠杀。

  伊普雷成为英国部队在法国的一个象征。英军当时死守阵地,毫不动摇。其实,从军事的角度看,他们如果后撤并将防线缩短,情况可能会好一些。

  泥泞、鲜血与恐怖相结合的伊普雷战役,是1914年西线的最后一场大战役。开战后连续几个月激烈的战斗让交战双方都感到麻木和疲惫不堪,双方纷纷深挖战壕,加强掩体,设置带刺的铁丝网,构筑固定阵地。很快,从瑞士边界一直延伸到大海,六百多公里长的战线上,横亘着一条布满战壕、隧道、掩蔽所和铁丝网的坚固防御线。至此,堑壕战拉开了序幕。这个局面一直延续了四年,直到战争结束。

  最初双方的堑壕就是草草挖出来的壕沟,但是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一些指挥人员以及各种后勤力量也深入到了堑壕里,进行指挥和补给,因此堑壕被不断地加宽,防御体系变得越来越发达。

  大战开始前,交战各方都没有持久作战的计划。当英国远征军接受命令掘壕固守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挖掘工具,士兵们只好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搜罗铁锹,而部队也没有经过阵地战的训练,开始时只是挖浅坑,以提供暂时的掩蔽。但不久,壕沟就挖到两米多深,还开始对壕沟进行了伪装和连通。

  堑壕战对于德军来说也是新鲜的,他们的训练和装备本是用来打一场在6个星期内获胜的运动战,但他们很快就适应了这种新形势,开始着手把自己的堑壕搞得舒适一些,相比较而言,联军的堑壕要简陋得多。

  但对于双方士兵而言,堑壕都是真正的噩梦。进攻者往往失利,而防守者必须与泥泞和脚气苦苦作战,堑壕足成了当时士兵们常见的一种脚气病。

  堑壕网的出现使得作战越来越有利于防守方,阵地之间荒凉的无人地带,被无数黑洞洞的枪口虎视眈眈地瞄准着,攻击部队只要出现在无人区,对方战壕内的敌人就能清楚看见,并予以歼灭。所以在白天,只要一方稍有举动,落入敌方视野的话,必然会引起一阵炮火。因此,夜晚成了工作时间,白天则被有于休息和恢复体力。

  1914年9月6日,霞飞命令英法联军全线反攻,马恩河战役打响。

  包抄侧翼的竞赛

  1914年9月13日,在马恩河战役中失利的德军撤到了马恩河北面的埃纳河畔。德军企图在埃纳河畔进行防守反击,与英法联军僵持对峙3个星期后,双方都意识到正面突破是不可能了。因此,双方都开始试图包抄对方的侧翼。

  双方都在从瑞士边界到巴黎北部的防线上作了准备,但是从努瓦永尔北部直到比利时海岸线的防线仍然存在着真空。因此,双方都想从这一侧突破。德军想攻打联军的左翼,联军则想攻打德军的右翼。但是,当交战的一方准备包抄另一方时,总是屡屡受阻,无功而返。于是双方又继续向西北推进,往大海的方向奔跑。在此期间,两军试探性的进攻不断进行,伤亡人数持续上升。

  1914年10月中旬,包抄侧翼的竞赛终于因为到达了英吉利海峡而结束。但是德军仍不罢休,企图撕破联军的防线。德军选择了一个进攻点,这个进攻点就是比利时西南部的小镇伊普雷。

  伊普雷战役

  伊普雷的克洛思大教堂拥有500年历史让伊普雷享誉世界,伊普雷还曾经是比利时的羊毛交易中心。一支法国部队驻守在伊普雷的北部,一支英国部队守在伊普雷的南部。南部防线拉得很长,而且兵力不足,因此德军将主要火力集中在英军驻扎的南部防线。

  德军连续三个星期集中一切力量对南部防线进行狂轰乱炸。德军求胜心切,一度派出未经严格训练的年轻志愿者投入战斗。这些缺乏经验的志愿军在机枪和自动步枪交织的火线中成片倒下死伤惨重。后来,德国人把第一次伊普雷战役称为对无辜者的大屠杀。

  联军虽然勉强守住了防线,但是却付出了极大的生命代价。英国首批远征军在这一战中大伤元气,再也没能恢复过来。英军死守阵地,毫不动摇,但是从军事的角度看,英军如果后撤并将防线缩短,情况可能会好一些。

  泥泞、血腥和恐怖的伊普雷战役是没有什么军事指挥技巧的普通攻防战,也是1914年西线的最后一场大战役。
 敌后战术

  在阵地式的攻防战中,进攻方很容易想到在防守方后方实施空降作战。空降部队从防守方的后方发动进攻,与前方部队一起夹击防守方。在第一次伊普雷战役时,空降部队还没有诞生。炮射空降机在近距离的攻防战中或许有用。把士兵装在空降筒中,用地面上的炮射空降机把空降筒发射出去,当空降筒到达预定位置时士兵从空降筒中跳出,实施低空空降作战。在空降筒离地面100米左右时士兵就可以实施低空空降了。空降筒本身也可以有战斗部和动力装置,在士兵跳出后可以变轨对敌方目标实施打击。

  在北朝鲜企图统一朝鲜的战争中,北朝鲜军队势如破竹地把美军和南朝鲜军队赶到了釜山环形地带。此时,美国第八集团军在仁川登陆,把北朝鲜军队拦腰截断。由于后勤补给被切断,前方的北朝鲜军队被迫投降。美军迅速打败了北朝鲜军队,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引发了中国的“抗美援朝”。在敌人后方实施空降作战或两栖登陆作战让敌军两面受敌是敌后战术的一个方面。

  包抄敌方的侧翼也是想让敌军的正面和侧翼都同时受敌。敌后战术的要旨是让敌人的正面、背面和两翼的至少两个方向同时受敌。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可以牵制敌军但不能说让敌军两面受敌了。

  就在这一战役中还诞生生了“毒气战”(1915)。

  后期发生了“伊普雷一九一七年战役”。

  伊普雷1917年战役

  道格拉斯·黑格爵士从来不完全相信,机枪和坦克已使骑兵袭击成为历史陈迹,并且似乎在宣扬这种观点似的,在整个大战中,他的发亮的长统靴总是带着踢马刺的。他为进攻佛兰德的伊普雷防区战役拟订的1917年计划,使一个日夜渴望的梦想复活了——在夺取奥斯坦德和泽布腊赫德国潜艇基地而向比利时海岸进行扫荡中,来一个大突破,这将使他“有机会大量使用骑兵”。

  经过多少世纪的辛勤劳动,佛兰德的田野已从原始的沼泽中开垦出来。但初期战斗的轰击破坏了复杂的排水和堤防系统,后来的雨淋和炮击把伊普雷周围地区搅成一片泥海,星罗棋布着阴暗、污浊的池塘,从活人以及人与动物尸体的废物和垃圾中散发着恶臭。比利时人给总司令部的报告,强调这个地形不适合军事行动。如果马匹和大炮不及时控制住,就会陷进淤泥里去。但黑格却对这个地区的干燥的地图更为神往。

  在这一防区,德军沿着从帕尚达埃尔的村庄延伸到梅西纳村庄的一条八英里天然高地掘壕固守。这个山脊的两半边都是以最近的村庄名字命名的。劳合—乔治首相和英国内阁,唯恐黑格选择这种对德军没有战略价值而对英军则充满着危险的作战地点。但黑格受到第一海务大臣杰利科的支持,他关心来自海峡口岸的潜艇威胁,黑格得胜了。

  自1914年以来,伊普雷突出部一直由足智多谋的休伯特·普卢默爵士指挥的英国第二集团军防守。他设计了一个方案,在挡住英军突出部东南侧翼的一连串山脊的梅西纳那一边挖掘地道,把它炸掉,这实际上是把它消灭了。威尔士矿工和其他部队劳动了两年之久,这是军事史上最惊人的坑道作业。

  在没有遮蔽的明亮灯泡的闪光下,挥舞铁镐和高举铁锹挖掘深至一百二十五英尺的竖井,同时水泵不断嘎嚓地响着。除五英里横坑道外,共挖了十九条坑道,有些近半英里长。这种挖掘出来的坑道中,在紧要的敌人阵地下面,塞满了一百万磅剧烈的爆炸药阿芒拿。

  德军也想到用炸药在英军阵地下面挖坑道,他们可能结束这种僵持局面,但他们的坑道作业着手晚得多,从来没有赶上过普卢默的矿工。有些地方,德军挖到六十英尺深。在德国挖洞者朝他们挖来时,英国监听员借助扩音器担心地听着——有一次,德国的一条横巷,其尽头离英国的坑道不到两英尺。在每一口竖井上面,英国人作了记号,写上“深井”字样,但德军没有受骗。

  地面上为突袭作准备可以清楚地被观察到,被俘的英国俘虏也谈到这一点——有的甚至透露突袭的日期,6月7日,在此以前要进行七天的炮击。但没有一个人提起坑道方案,在被询问时也全都否认这类冒险行动。怀疑的德军派出突击队,取来了从坑道中挖出来的粘土,这些标本毫无疑问地证实了英军挖掘的深度。然而并未尝试从梅西纳山脊撤出,因为德军相信英军埋藏得这样深的炸药不过能引起震颤而已。

  6月6日夜,普卢默赞许地评价这个工作,并说:“先生们,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将在明天造成历史,但我们肯定将改变地理。”

  发动进攻的时刻是上午3时10分。半小时前,所有英国大炮都停火,同时部队的枪上了刺刀,在堑壕里待命。3时差几分,德国的绿色和黄色信号弹照亮了夜空,给炮火发出信号。对英国防线进行一阵简短的炮击后,前线又沉寂了。到了发起进攻时刻,电池外壳的插棒式铁心被塞了进去,同时引爆了所有十九条坑道的炸药。当泥土冲向高空时,震波穿过海峡,甚至伦敦唐宁街十号的首相都感觉到。德国防线上炸成的弹坑,直径达三百英尺,近一百英尺深,炸死或炸伤的德军在二万以上。当黎明时天空中最初出现的光线照亮烟尘形成的柱子时,九个师——包括一个澳大利亚新西兰师——上了出鞘的刺刀冲锋。最初的前进没有遇到抵抗,但前线后面的抵抗愈来愈强。到了一整天战斗结束,俘获了七千三百名俘虏,但几天后,普卢默军队的死伤达到二万五千人,未有寸进。

  黑格想在8月的骤雨使伊普雷突出部陷入泥淖之前,完成这个军事行动。他的计划包括攻占山脊,然后向海峡口岸前进。普卢默将军已经执行了这个战役的第一阶段,但他对付加强的抵抗缺乏进展,促使黑格提出由休伯特·高夫将军及其第五集团军分享和普卢默同等的指挥权,但实际上由高夫将军指挥这次突击。

  不但高夫及其参谋人员不熟悉伊普雷周围的地形,而且第五集团军是一支组织松弛的部队,它的几个师里都有新兵。在接着而来的部队重新组合中,由于普卢默的第二集团军调往右面而左面阵地由第五集团军防守,高夫的大量补给不是到达太迟,就是卸在很不合适的待运地区。

  在高夫对面的,是西克斯特·冯·阿尼姆将军及其能干的参谋长弗里茨·冯·洛斯贝格上校指挥的德国第四集团军。英军不知道,德军正在应用洛斯贝格首创的弹性防御新战略。在这种计划下,容许敌人稍有前进,但只有在付出重大伤亡代价之后。

  第四集团军的防御包括六条堑壕线,由上面盖着混凝土和排列成菱形的机枪弧形窗加以支持。因为习用的堑壕体系实质上已经放弃,代之以一系列钢筋混凝土碉堡,每个碉堡甚至能经受一颗八英寸炮弹——虽则在直接命中时常常使里面的人受到震荡而死亡。

  前沿阵地只配备少量人员,但是当进攻部队进入后方地区时,抵抗越来越强。高夫也不知道德军的新武器——在炮弹中发出芥子气。连鲁普雷希特皇子也是乐观的,他在日记中写道:“对于进攻我心里是十分安定的,因为我们从来没有配置过这样坚强的后备军,他们受过十分良好的训练,知道在被进攻的战线上应尽的职责。”

  为使他们的防御更为坚强,德军还把陆地淹没,使每个碉堡的三面都被水包围。每个碉堡的后面有几条小路,以便防守者迅速退却,而进攻者不得不缓慢地前进,从一个水坑跳到另一个水坑,直至距离近到能把手榴弹扔进发射机枪的狭孔中。在以后的战斗中,协约国将使用同样的防御方法。

  对黑格的战役计划抱有怀疑的劳合—乔治,组织了一个由内阁阁员、民间知名人士和军界人物组成的军事委员会,目的在于限制黑格的权力。当简·克里斯琴·史末资将军和寇松勋爵两人支持黑格时,他失败了。劳合—乔治再次决定不使他的不稳定的联合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冒险。

  在战场上,英军的三千三百多门大炮面对着德军的一千五百门炮。7月22日,英军开始十天的密集轰击,发射了一百五十万发以上的炮弹。7月30日,开始下起季节雨来,使战场成为一大片沼泽。派来侵扰德军防御工事的坦克,无可奈何地陷入困境,它们的装甲钢板太薄,经受不住密集的德军炮火。派来进攻的四十八辆坦克,只有十九辆能勉强投入战斗,其中十七辆迅即被击毁。即使如此,高夫的步兵在一条十五英里的战线上前进了几千码。然后一次反击,迫使他们几乎退到出发的防线。第一天,英军伤亡人数达三万二千人。

  黑格的指挥部继续发回欺骗的电报,诸如“在全线进攻中,我们已经突破德军防线”,但最后高夫不得不承认,他的部队无望地陷入困境。于是黑格命令普卢默将军及其第二集团军尽他们的所能去营救,但为时已晚。这个战役拖过秋天,直到11月20日,那时零度以下的气温和地上结冰,为结束这一战役提供了借口。

  黑格的冲到英吉利海峡的宏大计划,结果只得到几平方英里毫无价值的沼泽地,包括荒芜的帕尚达埃尔村庄在内,悲惨呀,真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呀!黑格的老对手劳合—乔治在他的辛酸的回忆中写道,这场战斗“连同索姆和凡尔登的战斗,将列为战史上所曾进行过的最残忍、最无益和最血腥的战斗”,并说,这是“在所有灾难记录中无与伦比的顽固和狭隘的自高自大”的结局。
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8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索姆河会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英、法军队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的阵地进攻战役。战役从1916年6月24日开始,至11月中旬结束。其目的是突破德军防御,以便转入运动战,同时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当时战线由南向北,在亚眠以东50多公里的地方穿过索姆河。德军在该地区构筑了号称“最坚强的”防线,包括3道阵地和一些中间阵地。主要阵地有坑道工事,阵地前面有多层铁丝网。守军为德军第2集团军,防御正面宽58公里,其第一线为9个师,预备队4个师。以后兵力增加到67个师。英、法方面原计划以法军担任主攻,但因凡尔登战役动用了法军大量兵力,改以英军为主。最初投入兵力为39个师(战役过程中增加到86个师),其中英军25个师,以第4集团军为主、第3集团军为辅,在索姆河北岸卡尔诺以北地区进攻,正面25公里;法军第6集团军14个师,跨索姆河在英军右侧进攻,正面15公里。英、法军炮兵和空军都占优势。采取对有限目标逐次攻击战法,企图通过消耗德军兵力达到突破的目的。为协调两军行动,规定每次进攻到达线不能自行超越。

  从6月24日起,英、法军进行了7天的炮火准备,7月1日晨7时半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进攻。当天法军和主攻方向上的英军都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则毫无进展。英军以密集队形前进,遭到德军机枪和炮兵火力的严重杀伤,第一天即伤亡近6万人。7月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占领了德军第二道阵地。德军利用对方进攻的间歇,迅速调集兵力,加强纵深防御,并在一些地段上实施反击。英、法军于7月中、下旬再度发起进攻,南岸法军占领了第三道阵地,但未能发展为战役突破。9月3日,英军32个师、法军26个师第三次发起进攻,截至12日向德军纵深只推进了2~4公里。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18辆(被德军击毁10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在战争史上这是第一次使用坦克。在9月下旬和11月的进攻中,英军又两次使用坦克,但数量较少,收效不大。

  索姆河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约134万人,其中英军45万余人,法军34万余人,德军53.8万人。英、法军未达到突破德军防线的目的,但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
  这场战役是协约国在1916年总战略进攻计划的一部分。计划拟定的内容是:法约勒将军的法国第6集团军和罗林森将军的英国第4集团军在福煦将军的统一指挥下,突破囤驻在富科库尔、埃比泰讷(40公里)地区的德国冯·贝洛将军之第2集团军的防御阵地;将骑兵兵团调向法军负责的佩罗讷、莫伯日和英军负责的巴波姆、康布雷打开突破口。英、法联军共有32个步兵师和6个骑兵师,2189门火炮,1160门迫击炮,约300架飞机;德国第2集团军则有8个步兵师,672门火炮,300门迫击炮和114架飞机。德军防御由3道阵地组成,全纵深为7至8公里。

  双方准备了5个多月,首先进行7天(6月24日—7月1日)的炮击,虽然几乎完全摧毁德军第一阵地,部分摧毁第二阵地,但失去了进攻作战在战术上应保持的主动性。

  7月1日,英国第4集团军(由罗林森将军指挥)从马里库尔至埃比泰恩25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英国第3集团军第7军在其左翼掩护;法国第6集团军(由法约勒将军指挥)从罗西耶尔以北索姆河两岸向佩罗讷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当日,法军和英军右翼突破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为德军壕沟阵地所阻。英军采用密集队形突击, 遭德军马克沁机枪的强大火力杀伤,损失近6万人。

  7月2—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攻占德军第二道阵地,法军一度占领巴尔勒、比阿什等德军防御要地。此后数日,由于德军投入预备部队以及英、法联军本身在突破战术和指挥调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缺点(对各地区的突击规定繁琐,限制了军队的主动性等),以致推进缓慢。

  7月19日,德军指挥部又投入新一波预备部队,为便于指挥,将第2集团军分编为由贝洛将军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加尔维茨将军指挥的第2集团军。并在防御上加长纵深,构筑了补充防御地区。

  7月中旬,英、法联军仅向前推进数公里,未达成作战的预期目标。

  7月底至8月中旬,英、法联军将其部队增强至51个师、飞机增加至500架;而德军增加到31个师、飞机增到300架,由于作战的迟缓、胶著,遂转变成为消耗战。

  9月3日起,法国米舍莱将军的第10集团军、英国加夫将军的第5集团军分别投入战斗,战场正面范围扩大到50公里宽的战线。德军增强至40个师,又不停加强阵地的防御工事。因此英、法军队的推进速度平均每昼夜仅有150至200米。

  9月15日,英军第一次使用新式兵器——坦克(共49辆坦克,实际参战仅18辆),配合步兵进攻,推进了4至5公里。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对守备方的德国步兵产生了心理震撼,使他们放弃阵地不战自退。但由于坦克的技术与装备尚未完善,加上战线宽广(10公里18辆坦克),仍然没有达成打开突破口的作战目标。战术层级的运用成功并未能引导作战胜利。虽然英军后来又使用了两次坦克,同样收效不大,倒让德军开始学习如何对付敌方这个庞然巨物。

  进入秋季后,气候开始恶化,由于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战斗渐渐平息,到了11月完全停止,英、法两国的作战计划宣告失败。
  在战史上的评论是: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典型的、双方伤亡皆极为惨重的阵地战。不论是双方所投入的兵力、兵器,都是本次大战中最大的战役。英军投入作战有54个师,法军32个师,德军为67个师。英、法联军伤亡79万4千人,未能突破敌方防御,仅推进5—12公里。德军损失53万8千人,虽然失去240平方公里的壕沟阵地,却成功拦截了协约国的战略目标。但进攻方在西南战线的胜利仍使得战局的主导权逐渐从德国移向协约国一方。


  至于用兵学方面的检证是:在正面狭窄的地段上,接连实施多次突击来突破阵地防御的战术,成效不大,而且极有可能耗损巨额兵力。此外,这场战役促使其他强权国家开始装备坦克等类型的阵地突破用重型器械,并发展反制兵器,带动并启发了战间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军工业的蓬勃发展。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1 00:29 , Processed in 0.05420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