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2|回复: 14

甘堡藏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7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http://tibet.cn/zt2008/08zhsyfzx/zhkd/200810/t20081016_433087.htm

        编者按:从9月9日开始,本网连续编发了“灾后四月访藏乡”报道组采写的20多篇现场报道,生动反映了遭遇特大地震灾害后的理县、黑水、茂县、汶川等地藏族兄弟姐妹的生活、工作和精神面貌,反映了藏乡人民百折不挠,恢复重建的信心和勇气,反映了党和人民政府对灾区藏族兄弟姐妹的关爱,反映了灾区藏族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血肉相连的兄弟情谊。这组来自抗灾第一线的最新见闻和报道,与海外一些对我国民族关系的描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0月14日起,本网站发表系列报道的最后三篇,是报道组对本次采访印象的综述,以此作为这次报道的结束。

0000.jpg
甘堡藏寨村口一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0001.jpg
秋日的甘堡藏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甘堡藏寨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境内,距县城杂谷脑镇仅8公里。当我们沿着317国道走近她时,迎面扑来的是嘉绒藏族那种浓郁而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

  站在寨门口,可以看到清澈的杂谷脑河从脚下流过。远远望去,几百户人家的藏式房屋从山脚一直修到山腰,密密麻麻、错落有致地连成一片,在云雾缭绕的青山映衬下,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走进藏寨,看到不少房前屋后的葡萄藤上,都挂着大串的紫色葡萄,高高的苹果树上,结满了绿油油的果子。藏寨里的房屋与房屋比肩联袂,建筑之间形成的巷道,纵横交错,蜿蜒曲折。虽然一些房子受到地震的影响,有部分坍塌,但是古朴的藏家风情依然浓厚。藏寨民居都是用麻子石砌成的,多为三层,一层用来养牲畜或堆放杂物;二层为主人居住生活和接待客人的场所;三层的前半部用于晾晒粮食,后半部为半边照壁,内设经堂,供奉佛像和经文,楼层之间则用独木楼梯和板梯联通。房屋的门窗上雕刻有各类藏式图案,屋顶的四个角用白石头垒成,每个角上都插着经幡,风一吹,五彩的经幡就迎风飘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日风采:屯兵文化历史悠久

0002.jpg
历史厚重的甘堡藏寨


  据介绍,唐朝时,吐蕃大军攻占松州后,又相继占领了今嘉绒大部地区,其中有部分吐蕃士兵因未回西藏而留住了下来,他们与当地的哥邻人很快融合,成为了今日嘉绒藏族的先民。到了明代,明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甘堡地区属杂谷土司领地。在清乾隆时期,实行了改土归流,废土司制,改设屯兵兵户,将原杂谷土司管辖内的2500户藏族,500户羌族分设为五个屯,俗称五屯,即杂谷屯,甘堡屯,上孟屯,下孟屯和九子屯,除九子屯为羌族屯兵兵户外,其余4屯皆为嘉绒藏族屯兵兵户。
  按当时规定,每一兵户须定男丁1名为屯兵,列入兵册,每一兵户给一定数量的河坝土地,山地面积可适当增加。房屋一幢,铁三脚一架,刀一把。有战即兵,无战即农,平时屯田训练,战时出征打仗。屯兵又分正额兵和余丁,正额兵为常备军,其年龄在18岁—45岁之间,他们将随时奉命开赴前线。而余丁则为后备军,其年龄分别为13—18岁,45—60岁,如遇正额兵兵源不足,即可奉命抽调作为补充力量。在待遇上,正额兵与余丁亦有差异,如正额兵享有世袭继承权,每年由朝廷发给饷银6两,而余丁既无继承权,也不发饷银。屯兵由屯官管理,屯官官职以守备为大,为正五品武官。千总次之,把总、外委再次之,均享有世袭继承权。甘堡屯因屯兵兵户多,辖地范围相对较大,有屯兵户650户,而被视为“五屯”之首,破例设立两员额设守备,即苟氏和桑氏守备。
  桑氏守备衙署始建于清乾隆初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官寨依山而建,为石木结构,其规模宏大,造型美观,气势磅礴。除具有官寨居住功能外,还具有旧时衙署办案、议事等多重功能。故被称为守备衙署。
  历史上,“五屯”官兵曾多次奉召出征,先后深入到浙江宁波,西藏等地,参与了反击英军入侵、反击廓尔喀侵藏等多次战事,是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师,为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纪念在历次反击侵略战争中阵亡的“五屯”将士,生还将士将阵亡将士的辫子都带回家乡,在甘堡藏寨建起了“辫子坟”,每年都要祭拜,以示悼念。
  当时,在甘堡藏寨盛行“端阳锅庄”和“博巴桑格”。据说,“端阳锅庄”在每年农历五月青稞、麦子丰收开镰前跳。届时,全寨男女均要穿上最华丽的衣服,戴上最漂亮的首饰,分别去桑守备和苟守备家中各跳5天锅庄,其意为庆祝丰收,官民同乐,全寨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而“博巴桑格”主要为颂扬英雄的舞蹈,多在寨中举行,“辫子坟”祭祀活动时由全寨人边舞边唱,其曲调低沉哀伤,而舞步却刚劲雄健,意在让后辈儿孙记住英雄的功绩,化悲痛为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甘堡: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0000.jpg
震前宁静的甘堡藏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0001.jpg
震后的废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0002.jpg
甘堡白菜支援汶川地震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别救援的解放军

000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新修建村里的道路

000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拂去岁月的烽烟,今日的甘堡藏寨上,当年的桑氏守备衙署、屯兵演武厅、练兵场、指挥台等遗址仍清晰可见,默默展示着甘堡藏寨曾经的辉煌。
  据介绍,甘堡藏寨现有192户,876人,以种养植(殖)业和外出务工经商为主要经济收入,也有少数人家经营旅游接待。
  这里原是一片宁静、美丽的沃土,藏寨儿女每天都在自己的家园里辛勤劳作着。直到“5·12”汶川大地震发生——随着大地的剧烈颤栗,这里有人遇难,有人受伤, 80%以上的房屋坍塌,农用灌溉设施、机耕道、输电线路和村活动室等都受到严重的损毁。
  地震后的第一时间,在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组成了由党员、积极分子组成的党员突击队和由退役军人、民兵青年组成的民兵应急分队,迅速在村民中展开了抗震救灾搜索救助工作。村里当天还组建了救治医疗组和生活物资筹备组,就近集中了药品、粮食、饮用水、干粮等可以解决“燃眉之急”的物资,保证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随后,抢险救灾的解放军来了——甘堡藏寨的村民们和亲人解放军一起清理废墟、抢通道路、搭建帐篷,安置老弱妇孺;
  很快,各种救援物资也陆续送到了——就在卸下帐篷、柴油发电机、卫星接收器、液晶电视机、棉被、棉衣裤、军用干粮的同时,甘堡藏寨的蔬菜却在装车外运;
  原来,这里盛产白菜,虽受了灾,产量仍然可观。卖菜当然也算生产自救,可乡亲们说,大家都受了灾,我们的白菜不卖了,全都送给灾区群众和来帮我们的子弟兵。据乡干部介绍,地震发生后,甘堡乡每天外运蔬菜3万斤,主要送往汶川、理县县城和周边乡镇。
  甘堡藏寨的受灾群众不单纯依靠救援,他们还互帮互助,就地取材,以旧木板为主,从县乡里组织了彩条布1200米,油毛毡400卷,村上又采购了石棉瓦1500张、竹胶板4000张等材料,在7月中旬就搭建好了保暖越冬的过渡房,解决了全寨人今年冬天的生活难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0000.jpg
旅游胜地:嘉绒第一藏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0001.jpg
端午锅庄成了旅游的特色表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0002.jpg
藏寨特产红樱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5·12”特大地震,给甘堡藏寨带来空前的灾难,也给这里加快发展提供了机遇。以修复甘堡藏寨为契机,撬动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把丰富的资源与藏寨人民的激情融为一体,是藏寨人的热切期盼。  如今,“端阳锅庄”不仅是甘堡藏寨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且还发展成了藏寨上民族服饰表演的一个特色项目。而“博巴桑格”这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发,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上。现在村民们在寨中举行“辫子坟”祭祀活动时,依旧边舞边唱,其低沉哀伤的曲调,其刚劲雄健的舞步,除了能让后辈儿孙记住祖先英雄的功绩,也会激励着世世代代的后人化悲痛为力量,建设好甘堡藏寨这一美丽的家园。
  甘堡藏寨人已经在行动了——他们要通过旅游开发来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把甘堡藏寨打造成嘉绒藏族文化生态体验旅游目的地;他们要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巴孙根”的保护和传承,开发出精致、灵巧的藏族饰品,发展藏农乐,开发嘉绒藏族风情游;他们还要大力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优质大白菜、优质莴笋等无公害蔬菜,形成旅游开发与特色种植的良性互动,确保旅游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他们要把嘉绒藏族文化、古军事文化、石头文化展示给世人,使之成为藏民族农耕文化的集中展示地。
  一方圣洁的沃土,一道神奇的景观,一座石头的部落,一个不老的传说。甘堡藏寨人相信灾难终究会过去,有爱就有家,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让明天的藏寨生活如红樱桃般甜美!(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甘堡乡提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9 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祝福!
让明天的藏寨生活如红缨桃般甜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18 13:57 , Processed in 0.05361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