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10月30日 09:20南方人物周刊【大 中 小】 【打印】
在全国每一块土地都被划分为行政村和村民小组的情况下,却听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康巴藏族部落的现代生存描述
庄严瑰丽的利山怪石群 图/朱勇钢
走进查加部落
7月28日,乘车从四川省石渠县城出发,顺着雅砻江边的县级公路下行,车行约150余公里、6个小时就到了长须干马乡,也就是这条县级公路的尽头。我计划从长须干马乡境内通过利山,前往查加部落的草场。与查加村、县城尼嘎镇相比,长须干马乡算是一个让人羡慕、气候宜人的地方。县城海拔是4265米,查加村4600米左右,而这里约为3800米左右。
29日下午,骑摩托车到达利山脚下——长须干马的夏季牧场,寄宿在一个名叫巴兹的牧民帐篷里。傍晚8时许,夕阳的余晖恋恋不舍地爱抚着这山谷间的宽阔牧场。远眺利山怪石群的朦胧身影,仿佛一座威严的石门,越过“石门”就到了查加村的地界。
虽然与查加部落毗邻,言语相通,长须干马的牧民们还是极少和查加人打交道,他们对查加人的印象是孤僻、耿直、老实。巴兹说,查加人很少下山,即便下山也远远地绕开山下牧民的帐篷。前几天还看见3个查加人下山找牛,找到了马上就回去,就是不和山下的牧民说话。如果山下牧民的牛跑入查加人的牛群里,查加人也是非常诚实,赶忙把牛找出来交给他们。
第二天上午9点出发,开始翻越利山,4个多小时后到了利山怪石群。利山怪石群就是查加部落和长须干马部落之间的地界标志了,这里的海拔已经是4600余米。穿过怪石群到达山顶,地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块辽阔的草地就呈现在眼前,四处是被雨雪侵蚀而成的形状千奇百怪的水坑。寒风扑面,这里的草长得更矮了,平均高度只有5厘米左右。
极目远眺,远处又看到了一线更高的山脉,此外就别无高山。这时,一大群牦牛逶迤而来,后面紧跟着3个牧牛人。普尔瓦说是查加人了,立即挥手招呼他们过来。忽然间,他们就走到我们面前,行动像风一样快,样子又像是3尊石雕,神情木讷。这3尊“石雕”,分别是23岁的央登、19岁的东多和小女孩桑吞卓玛。一会,普尔瓦高兴地说:我们不用翻前面的山了,翻过去至少还得花3天时间。部落头人刺勒就在长须贡马乡定居点的查加寺庙里,我们可以下山后骑摩托车去定居点。
这3个年轻牧牛人的帐篷就在附近。7月30日,我们决定在这里过夜。利山上经常有狼群活动,据说游牧民还看到过雪豹。
在查加人的帐篷里,我又看到了可爱的太阳能节能灯。央登说,去年夏季,县政府送给查加部落每家每户1个太阳能节能灯。在央登家,我们不用担心把他们的牛奶喝光,因为他们有100多头牦牛。不过,这么多牛并不值得庆贺。今年的雪灾,全村死了1000多头牛,光他家就死了100多头。按每头牦牛平均200斤(石渠县的牦牛体形特别小)、每斤10元钱算,央登家现在至少还有20多万元的财富。
央登家对头人刺勒充满了感激,说今年雪灾后,头人刺勒给他们发了衣服、粮食。显然,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救济实际是县民政局发的。情有可原的是,这3位年轻人从来没有下过山,更没有上过学。我让普尔瓦告诉这3位牧牛人发救济的真相,他照做了。然后他对我说,他们认为,村支书、村长都是头人的助手。
夜里下起了瓢泼大雨,黑帐篷里也下起了牛毛细雨,风依然不减凌厉之势,在帐篷里面“跑步”。穿上皮夹克,毛衣钻进羽绒睡袋里,还是觉得寒意透骨、难以入眠。这可是在盛夏啊,真不知道要靠着怎样顽强的意志,查加人才能在这里生存下来。 |
中国, 康巴, 现代, 生存, 藏族, 中国, 康巴, 现代, 生存, 藏族, 中国, 康巴, 现代, 生存, 藏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