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5|回复: 5

[马杀鹰]东亚均势的历史和未来——专题十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1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mile:
均势是什么?我简单地找来一条百度的解释:均势即balance of power,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个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种情况,可以用于许多学科中。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均势指的是没有一国处于优势地位或能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的状态,是与霸权相对而言的一种国际体系,是国家间力量对比的一种暂时的均衡状态,又称势力均衡,而努力建立和维持这样一种状态的战略或政策即为均势理论或均势政策。而均势作为一种政策,是基于两个基本假设的,即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以及国家认为独立比权力更重要。对国家而言,要实现均势通常有两种手段,即增强自身的实力,或者与他国结盟。在近代史上,均势原则一度指导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实践。
  
  马汉引用过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斯塔布斯的观点:“不管如何定义均势,也不管在哪些强国之间有必要保持一种平衡以使弱者不至于为强者压垮,均势是将现代欧洲历史的情节串接起来的首要因素。它是在1500至1800年的三个世纪中最重要的观念。不管上演什么戏剧,均势永远是情节的钥匙。”
  
  均势是一个西方政治的概念,强调对抗性和各组成单元的独立性;但是就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来说,这并不符合东方的思维,中国也不过在古典主义时期或者近代以来,均势才拥有上演的舞台。但是西方的政治家和理论家一般认为,均势是和平的保证,挑战均势就是威胁和平;但是他们丝毫没有顾及,历史上形成的均势始终是对海上人有利;而且,对于东亚来说,对抗性的均势政策在历史上始终不是主流,甚至根本没有市场。直到现在,西方似乎总希望把均势强加给任何地区,而不管当地国家和人民是否需要;至于形成均势之前的剧烈冲突,几乎可以理解为是西方刻意制造的,强行给与的或者亲自操刀的。
  
  当我们运用均势的观点来观察东亚近代史的时候,显然也是“情节的钥匙”之一。中国近代直至解放前奉行的战略只有所谓的“以夷制夷”,就是构建各列强的实力或者势力范围于中国大地的均势,苟且偷安,对于所谓的“国际公理”寄望甚大,极为荒谬;但是在构筑均势的过程中,却是一次又一次血腥的战争。而每次均势带来的和平之短暂,不妨说是下一次战争的筹备。
  
  甲午战争:
  到了十九世纪,中国的好日子到头了。在此之前,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已经占据或者征服了所有的大陆,这次,他们齐聚在中国的大门口。鸦片战争撬开了中国的大门。
  甲午战争是两个后发国家之间的战争,战争结果使得中国放弃了对朝鲜的义务,退出了东北亚的舞台,从此以后中国身为东道主却只能沦为看客或者傀儡,一直到朝鲜战争为止。
  对于日本来说,北收朝鲜,南割台湾,已经对中国大陆完成了典型的钳形攻势,它的“大陆政策”跟俄罗斯的远东政策(所谓的“黄俄罗斯”)是迎头相撞。战后东北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日俄之间的事情了。
  对于俄罗斯来说,由于在侵华过程中获利甚大(霸占广袤土地,抢占势力范围,以及修建中东铁路),同时在战略层面其越来越接近暖海区和不冻港,受到日本背后的海权国家格外的嫉恨。
  战后紧接着发生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无疑是德国怂恿俄罗斯在远东扩张,缓解欧洲的法俄联盟对于德国的压力。日本被迫吐出了胜利果实,对俄国恨之入骨。
  此战之后,中日势成水火;不得不指出美国在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中扮演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光彩的角色,直至今天依然。限于篇幅,有时间另撰一文。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发生之后,清廷满朝文武对俄国感恩戴德,产生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好感(这种好感持续了很长时间,并在苏联时期得到发展),纷纷上书希望“远交近攻”抵御日人;但是俄国人无利不往,庚子事变之后,俄国居功自傲,要挟满清图谋东三省。但是显而易见的是,中国这块肥肉,其他列强岂容俄罗斯一人独吞?此举遭到强烈抵制。杨儒作为全权大臣,拒不画押,客死异乡,其子自缢而亡;李鸿章也死在这件事上;弱国外交,备感凄凉。后来英日结盟,此事不了了之。
  历史证明,近代两个依托于领土控制的国家对中国造成的伤害最大。
  
  日俄战争:
  甲午之后,日俄在朝鲜问题和东北问题上已经势成水火;同时英国一方面担心俄罗斯不断扩大势力范围迟早有一天会威胁自己的势力范围就是长江流域,另一方面担心西伯利亚铁路和中东铁路及支线会严重损害苏伊士运河给英国带来的繁荣,更重要的是英俄在中东和中亚(阿富汗)冲突不断,英国急需在另一个战场给俄罗斯造成打击,缓解其他战场的压力。
  1902年英国和日本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明显针对俄罗斯;得到伦敦金融中心融资便利和军事技术支持的日本加紧备战,战争不期然爆发。
  日俄战争是一场影响世界均势的战争,对整个欧亚大陆都有极大的震动。
  对于日本来说,日俄战争奠定了自己的强国地位和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从此国运当头,一日千里,像对马海战这样子伟大的胜利,不能不说是对后发民族的一个重大鼓舞。如果小日本懂得用一个世纪的时间消化这些胜利果实,中国的前途就非常暗淡了。但是即使如此,个人认为日本也很难消化台湾,因为占据台湾使得西方国家很难通过西太平洋进入中国,严重侵犯了西方在华利益。在二战期间,美国甚至要走印度洋方向才能援助中国,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俄罗斯来说,这次战争不但使得俄罗斯退出了东亚的竞争,全面收缩,还在国内引发了革命,同时在欧洲同行眼里已经不再被视为一等强国;最重要的就是,如同克里米亚战争一样,俄罗斯再一次被海洋拒绝。
  对于德国来说,俄罗斯的衰弱使得东线的防御压力大大减轻,“英国以一种近乎直接的方式帮助德国卸去了俄国对其的压力,因这使德国可以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海军的扩张之中”【1】。这无疑给当时欧洲如火如荼的英德矛盾又加了一捆干柴。
  对于英国来说,虽然俄罗斯的战败使得英国在波斯和阿富汗的压力得以舒缓,但是德国的收获证明其发动日俄战争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得英国必须面对德国更大的挑战。战后英国跟法俄联盟迅速达成了和解,一战的格局初步形成。
  对于美国来说,调停日俄战争使得老罗斯福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也是美国人第一次获得此奖项,这位精力旺盛的马汉信徒,笃信强权政治的美国总统真当是对和平奖的讽刺)。在老罗斯福的安排下,精疲力竭的日本取得了有限的胜利,从而维持了东亚的均势;同时大力推销了美国的门户开放主义,貌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战后日俄迅速和解,在远东抵制美国的门户开放,让美国人意识到他们的时代还没有来得那么早。
  至于东北大地的中国人民,据当时著名的《东方杂志》云:“吾中立国之民生息于其地者,掷生命数十万,死亡之数,过于两军。”了解日俄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此后的一次战争行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的主要战场其实在欧洲,抬升到世界大战,似乎还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但是日本乘列强在欧洲大打出手无暇东顾之时,在东亚大肆扩张,不但全盘接手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而且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导致东亚均势完全失衡。但是日本这种做法,与美国的门户开放主义背道而驰,严重威胁了美国利益,战后美国当然不会置之不理。
  华盛顿体系中的《四国条约》美国迫使英国出卖了日本,埋葬了英日同盟,为美国扫清了称霸东亚的最大障碍;《五国海军条约》使得美国公然取得了跟英国一样的海军规模,宣告了大英帝国海权的瓦解,同时压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导致日本耿耿于怀;《九国公约》遏止了日本在一战期间对中国大陆的垄断权,美国的门户开放主义成为了主流。日美矛盾已经上升为东亚的主要问题。
  华盛顿体系以美国的胜利告终,从此美国成为东亚均势的一个决定性的组成部分,甚至成为类似大不列颠之于欧洲大陆的角色(当然独立的中国是欧亚大陆东部的完整板块,与四分五裂的欧洲大陆不同)。
  对于《九国公约》来说,个人认为,与其一只狼,还不如放一群狼进来。以夷制夷也算均势思维的一种。否则以中国的贫弱,一只狼更加难以对付。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眼前目标就是阻遏其他国家沿着有四亿消费人口的中华帝国的边境地带发起的推进”【2】,从这个角度来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主权;但是“美国或任何支持门户开放主张的国家,都承认中国的完整,这并不是出于慈善动机,而是因为它对于中国市场的完全开放至关重要。”【3】美国在大陆保护主义下精心维护了自己的民族市场和民族工业,等羽翼丰满的时候,却要求其他弱不禁风的民族国家如中国实行所谓的“完全开放”,居心昭然若揭。这也是美国这个后发的殖民国家的一贯伎俩。等美国进一步壮大的时候,它也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门户开放主义,就好比当年放弃门罗主义一样。
  历史同样证明,对于贫弱的中国来说,狗咬狗的时候,才是中国的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是一场真正全球性的大规模战争,就东亚而言,日本再一次寻求独霸东亚的机会,但是如同德国一般的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使其被彻底打倒,战略空间被压缩到明治维新时代。
  俄罗斯重新返回东亚参与竞争,并且拿回了从日俄战争丧失的所有利益(包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但是不久之后又因为中国的抵制而不能持久),按照俄罗斯的性格,长期盘踞不去是它的特点。
  南中国和印度支那、爪哇的英法殖民势力被日本被彻底驱逐,美国堂而皇之地取而代之(为此在大战中不惜牺牲菲律宾)。美国获利最大,一举奠定世界霸权。
  中国由于她的贫弱以及无法在战争中独立收复失地,使得中国空有战胜国之名实享战败国待遇,在东北尤甚。而改变这个极为不堪的现实只能交给后来的朝鲜战争。
  
  中国统一战争:
  国民党抢先一步,在不断巩固“中美传统友谊”的基础上,于1945年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承认外蒙独立和出让东北利益为代价,换取了苏联承认国民政府和放弃支援中共等利益;不过实际上苏联的这些利益都是拜雅尔塔之赐,国民党不过是悲哀地争取到了签字画押的权利而已。事实上,这个条约使得中国再也无法收回外蒙,而且为了东北,中国人民不得不在新中国成立一年之后又重新踏上战场。
  国民党输就输在了东北。东北是苏联心目中当然的势力范围,决不容许美国势力进入之;国民党挟美自重是狂妄,忽视苏联底线是幼稚,导致东北为中共所占,背靠苏联迅速壮大。
  中国统一的伟大意义在于1949年之后基本维持了大国版图,貌似毫无尽头的国运颓势戈然而止。中国“赤化”以及“一边倒”之后,欧亚大陆的东部已经毫无均势可言。这才是美国在台湾海峡和朝鲜战场以及后来的越南战场上歇斯底里的关键。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爆发了。别的不说了,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
  当时是冷战背景,苏美都一心要巩固雅尔塔体系下的胜利果实,在彼此势力范围的结合地带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但是斯大林在欧洲不敢跟美国公然摊牌,在土耳其和伊朗的扩张都被美国逼退了,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又被自己的“亲密盟友”抵制,不免有找平衡的冲动和需求。眼看着中国大陆“赤化”了,美国没什么反应,朝鲜又不在艾奇逊划分的保护范围,动动手脚应该没什么问题,釜山等不冻港又可以弥补丢失旅顺的代价。事实上就是苏联被迫同意签订中苏新条约、被迫放弃东北利益这段日期(1950年初),斯大林对于启动朝鲜战争的问题就松口了。当然美国咄咄逼人的马歇尔主义,也是斯大林开辟远东战场的理由之一。
  但是美国显然不能接受俄罗斯的如意算盘。杜鲁门政府由于丢失中国,天天被美国国会骂得狗血喷头;此时乔治•凯南著名的“长电”发挥作用,麦卡锡主义的幽灵也已经浮出水面,坚决遏制共产主义扩张企图的战略成为了美国的主调。美国当然有夸大共产主义威胁之处,后来在越南问题上他夸大得更加厉害。当外交和战略被意识形态冲昏头脑的时候,政策本身就变得盲目,除非意识形态也是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来说,新中苏条约的签订,并不意味着东北的民族利益已经唾手可得(可以对比中苏新旧条约的内容)。中国靠谈判在纸面上取得的利益,必须在战场上证明自己有资格拥有之。
  仁川登陆之后,联合国便投票决定美国军队的目标就是统一朝鲜。但是统一朝鲜就行了吗?据尼克松回忆:“麦克阿瑟无论谈到什么问题几乎总要提到亚洲。有一次他对我说,如果当年在鸭绿江边他有五十万国民党军队,他就会把中国一分为二,一举改变世界的力量对比。但是这种时机已经一去不复返。”【4】。
  原来如此。当然以美国的实力,的确可以通过发动全面战争(比如战略轰炸中国东北,切断西伯利亚铁路)取得可能存在的胜利(虽然当时苏联在原子弹方面取得了突破,但是无论是数量还是载具,都不能跟美国比较);但即使在东亚取得胜利,可以弥补在欧洲和中东可能存在的失败吗?麦克阿瑟虽然天生战将,但是其政治头脑与马歇尔和艾森豪相比,只能用“幼稚”来形容。美国国力显然是强大的,但是遗憾的是还没有达到无穷的地步。
  通过朝战,中国埋葬了雅尔塔体系中给予中国的不平等内容,宣告了中国完全有资格决定自身乃至东亚事务。1952年中国完全接手中长铁路,1955年所有苏联军队撤出了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朝战初期巨大胜利的鼓舞下,周恩来开出了一个狮子大开口的停战要求,其中包括联合国席位、美军撤出台湾等内容【5】。当时可能太乐观了一些。随着战局的演变尤其是苏联最后关头的动摇,这些目标没有实现;二十多年之后也就是越南战争收场的时候,中国的这些愿望才得到满足。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184742.shtml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1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冷战阶段(包括中苏蜜月,中苏分裂,中印战争,越南战争,中美和解):
  尼克松把中苏分裂和中美和解视为冷战期间最为重大的两次地缘政治事件。
  中苏分裂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可笑的是在西方看来,牢固的意识形态,共同的国家利益使得中苏联盟非常坚固,根本没有理由自行分裂。相关资料已经很多,不想重复,中苏蜜月极其短暂,的确分裂了。
  七十年代美国正深陷越南,急需体面地退出;而苏联在中东、非洲甚至南美(以古巴为基地)大搞全球扩张,美国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当时美元危机极其严重)。同时苏联囤积重兵于外蒙(1973年在中苏边境有四十五个齐装满员的苏联师),锋芒直指北京,并在中国周边地区挑起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对中国震动是极大的。严重的局势使得中国颇为弱势心态,认为美国试图“祸水东引”,当然深谙均势理论的尼克松和基辛格是不会做这种铲弱扶强的蠢事的。
  通过朝战和越战,美国明白了如果要想改变世界力量的对比,通过战争和所谓的“遏制战略”,是行不通的。而且随着中苏论战以及珍宝岛冲突等大规模较量,美国依稀看到了重建东亚均势的机会,所以尼克松不得不越过大洋,来跟周恩来和毛泽东握手。中美联手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尤其在东亚,构建了有利于中国的新的均势战略。
  现在的人们,不要以为美国当年承认一个中国,跟台湾撤军、废约、断交只是出于大陆在道义上的力量或者法律方面的正统性,不要以为苏联从外蒙撤走重兵集团只是中国义正词严,这只是其中之一。现在有一些网络力量撰文描述越南战争是毛泽东的伟大阳谋(参见黎阳:如何看毛泽东时代),抛开这一切,个人相信美国或者苏联如果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是断然不可能做出这种让步的。过去中国在朝鲜战争流血牺牲尚不能得到的东西,七十年代居然兵不血刃就得到了,我只能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敬!
  
  现在有很多朋友善意地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跟美国联合呢?我不禁反问:难道我们没有加入过美国的阵营吗?七十年代起,随着毛对尼克松,邓对卡特的一系列外交斡旋,中美事实上已经建立了某种形式的反霸联盟,并取得了冷战的胜利,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近代以来梦寐以求但始终难以企及的和平安全的国内环境。
  
  冷战结束:
  冷战结束之后,随着中美之间共同敌人的消失,对于美国来说,中国已经丧失了制衡苏联的必要,而显得过于强大,当务之急是急需维持欧亚大陆东部的战略均衡。相对均势而言,我并不反对搭车,但是搭车的基础是对方有一定程度的善意。基辛格曾经对周、毛评价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能够冷静而不感情用事地估计保持均势的重要……他们深谙均势之道,懂得各种力量处于经常变动状态,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加以调整。只有一个原则是决不动摇的,那就是:不能容许任何国家的力量哪怕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哪超过能够纠合起来与之对抗的力量组合……中国决不肯冒险把自己的生存押在一个占支配地位的强国的善意上面……。【6】。显然在现在或者将来,中国甚至连美国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善意都无法体会到了。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声称中国是美国的“天然盟友”,显然是基于中国的弱小。在历史上,中美(俄)携手击败了日本,中美联手瓦解了苏联,这些的确都是事实,但是在冷战之后新的历史阶段尚且如此套用显然犯了“把某种历史理论做一般应用的错误。”【7】。冷战之后中日苏三国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均势已经消失,美国却要在东亚构建符合美国利益、使中国有志难伸的新的均势,这点却是中国万万不能接受的。
  
  不出美国的意料,中国隐然已经是东亚的大国,“……中国将成为这个地区最强大的国家。菲律宾、爪哇或缅甸,都将依赖在这里有效地树立起西方国家的势力来保持他们的独立。一定要使用不列颠、俄国和美国的力量来保持势力的均衡。”【8】。仔细分析这段话,一方面可以发现英国早已经没有实力承担它在东亚的义务,俄国已经衰弱,可以相信他们在一代到二代人的时间内是不可能重返东亚。美国已经发现,他们不得不亲自站上天平,才能实现中美日三角平衡,但是美国发现其全球利益如此之多,简直难以一手遮天。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国家的判断,西方国家普遍将自己的思维生搬硬套,认为中国的崛起势必冲击周边国家的现有利益;而周边国家为了保持独立或者维护国家利益,势必选择对抗性的均势战略。何其荒谬!
  鉴于近代以来的痛苦回忆,中国人民对于领土和领海的伸缩极为敏感;全世界范围内再也没有比中国人民更加迫切希望扩充海军的人民了。但是为什么一个被西方认为摇摇欲坠的政府居然不乞灵于廉价的民族主义而采取了长久压制人民愿望的政策呢?除非她对国内政治有充分的信心,对国家的未来有更加长远的想法。
  崛起有一个成本的问题,当成本增大的时候,会令大国有挫折感;当成本无法承受的时候,崛起只能成为空谈,历史就会推倒重来。在这个过程中,周边国家是否顺应或者接受该大国是大国崛起的关键。中国的周边国家(除了俄罗斯和日本)大多都是碌碌无为,在历史上从未形成、在未来也不能发展为一个权力中心,但是毫无疑问这些弱势国家有选择的权利,远方的大国正厚币轻辞极力拉拢之,而这种严峻的现实是中国目前为止无法遮断的。我们应该敞开怀抱还是在他们的屁股后面猛踹一脚?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如果中国把自身的剩余精力虚耗在与周边国家的剧烈冲突而不是应对真正的威胁,毫无意外只能便宜了地理位置遥远的海上人,它们的预言将再一次应验,它们的战略将再一次成功。
  以日本为例,仔细分析日本的历史,可以发现从近代以来,日本作为一个欧亚大陆东部的边缘国家一直充当海权国家制衡(俄、中)或者侵略大陆国家的工具,而当日本寻求独立地位的时候,立刻受到海权国家和心脏地带国家的联合压制,简直就是斯皮克曼之边缘地带理论的最佳模板;而且研究日本的结盟政策,“历史上,日本往往与有关的支配力量结盟以寻求自身的安全。仅有30年代和40年代是个例外,当时它在东亚推行单边的征服政策,结果遇到惨败。”【9】得出的结论就是首先从历史和文明的角度出发,当日本不可能实现独霸的时候,它可能采取顺应的态度;其次当中国有可能成为东亚的支配力量的时候,日本不是不可能争取的;再次,就欧亚大陆来说,中国和日本一样,同为边缘地带国家,日本是前车之鉴,中国不能重蹈覆辙。最后提一点,日本与英国的根本不同,就是英国面对的是分裂的欧洲,而日本面对是一个统一的大陆板块,从根本来说,它是无法做到英国传统上所谓的“光荣孤立”的。
  
  个人非常反感西方观察家和战略家将中国的崛起比作德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或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崛起,因为其中包藏着希望中国失败的险恶用心。但是奇怪的是,国人似乎也非常热衷如此比较,不免让人感觉有些无奈。中国已经伟大地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概念,正是要打破海陆两栖属性的边缘地带国家崛起过程中的历史规律。基辛格说过:“拥护均势的理论家认为权力均衡是理所当然的国际关系形式。其实这种国际关系体系在人类历史上实不多见。在西半球从来不曾出现;在现代中国的领土上,自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结束后,也成为绝响……帝国用不着权力均衡,这便是美国在美洲,及中国于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在亚洲执行外交政策的方式。”【10】中国周边国家难道一定要在与中国的对抗中才能保证独立和安全吗?历史上,对抗性的均势思维和战略完全不符合东亚的过去;现实中,对抗中国的成本和顺应中国的利益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事实上,中国崛起并不会冲击周边国家的利益,相反,中国带来的是中国式的和平、繁荣和稳定,以及某种程度上的自我选择道路的权利。
  所谓的“美国在美洲……”,也不见得是什么等级森严的帝国,刺头儿很多;但是鉴于周边国家的弱小,以及美国推行的政策使得没有其他地区的力量可以令西半球国家作为依靠,建立针对美国的均势(这等于在全球化时代人为地制造了类似中国古代所熟悉的封闭的东亚格局);因此美国只需简单地凭借实力政策,就足以把周边国家轻松压垮,以此为基础美国实现卓然地位。其他国家的政策必须考虑美国的利益和感受,但是允许保留部分个人意见。这或许是新型的帝国模式。
  也就是说,东亚的未来可能存在另一种国际关系的形势,也是历史上的传统,那就是帝国。但是在当今民族自决已经成为主流的国际关系结构下,以冲击或者扩张形式建立帝国,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未来的东亚应该是没有均势的东亚,没有对抗,只有和平;没有威慑,但有规则,极其类似东亚运行千年的中国朝贡模式+西半球美国模式。基于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中国对东亚事务理所当然地需要承担义务。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11】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注意是当前),所有顺应或者不参与遏制中国的国家或地区都是我们的朋友,所有无所适从、犹豫不决的国家或地区都是我们要争取的力量,而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海上人则是我们势不两立的敌人。如果用一句话为此文结尾,那就是:我深信中国绝对不会接受任何东亚范围的按照他国利益设定的均势安排,除非这个均势提升到亚洲和美洲的层次。【12】
  
  【1】 《海权论》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P202
  【2】 《海权论》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P195
  【3】 《海权论》马汉著,萧伟中,梅然译P195
  【4】 尼克松《领导者》P138
  【5】 杨奎松《毛泽东和莫斯科的恩恩怨怨》P397
  【6】 基辛格《动乱年代》第一册P65
  【7】 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P108
  【8】 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P78
  【9】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P264
  【10】 基辛格《大外交》P5
  【11】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P3
  【12】 马杀鹰:《中美崛起时期海权的简单比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1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的很全面,让我更深的了解了这段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2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好文~~
边吃烧饼边看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2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12篇阿,看完了才给一个回复对不起楼主的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7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中国把自身的剩余精力虚耗在与周边国家的剧烈冲突而不是应对真正的威胁,毫无意外只能便宜了地理位置遥远的海上人,它们的预言将再一次应验,它们的战略将再一次成功。

精辟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6 11:39 , Processed in 0.048032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