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33|回复: 10

服用滋阴药人体的变化--------遏死生机!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7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广人有种"热气"的说法,认为凡是吃点热性食物(如烧烤、油炸、葡萄酒、芒果、荔枝、龙眼等等)后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脸上痤疮等,都是热气的表现。因此人人都认为自己阳气太多了,要清热。这种说法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看龟苓膏的历史,也就知道这种说法历史悠久了。
目前电视、广告等媒体大肆宣传寒凉药物,从排毒养颜胶囊到各种清火中成药,仿佛当前天下全是一派火气,一定要清火。上火、热气,出几乎成了现代人最爱说的口头禅。而且,一提起上火几乎所有人都是第一个想到吃抗生素消炎。真正的火,是实火,或者说是实热。这样的火热,尽管清好了。葛根芩连汤,白虎汤都是清这样的火的。而且,一清就降,效果神速。但如果清后,还是反复发作的火,就不是实火了。
临床上常见阴火,是阳虚之火热。这种火表现出来也是热象。比如现在常见的咽喉肿痛病人,多是这个火。这样的火,就不要清火了,也不要降火。因为清火只会让火更旺。今天清好了,明天又发出来了。而且,越治越顽固,好象永远清不完的火。两广的很多人都在努力地清火,凉茶非常普及即是明证。事实是,人人都在清火,但人人都永远在清火。这就很难让人理解了。既然是实火,一用苦寒,当清干净了。为什么这个火清不干净呢?它到底是个什么火呢?其实,它根本不是实火,是虚火。那是不是相火呢?那要让这个火归位。归哪里?肝,或者三焦吧。那,你归归它试试,好象无位可归。其实,它也不是相火。这个火是因为阳虚,阳不制浮阳,浮阳上升,发为虚火,也叫阴火。这个火的唯一治法,就是补充阳气。阳气足了,火自然降了下来。因此,这样的虚火,是用潜阳丹、四逆之类来扶阳治疗的。

所以说,下焦丹田里的阳火旺盛则不易起阴火,即使吃点上火的东西也不会上火。看当前门诊医生,听患者说吃点上火的东西,就长口疮,长痘痘,便断为火热,即建议病人大吃特吃凉茶、清火诸药。不知病本属阳虚,以此法治火,越治越旺,直至大病生成。
两广人在夏天多喜欢喝凉茶,凉茶极大地伤了人体的阳气,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
试想,人身全凭一点儿阳气为生。一分阳气,即一分生机。两广人一觉得热了,就使劲地喝凉茶,这就会直接损伤中阳,这是中焦脾胃之阳。中阳是什么?是我们的后天之本呀。父母给了我们肾精,那是决定了我们的一生长短的东西,即我们的寿命,我们不能控制它。但后天之本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来控制它。如果我们肆意地糟蹋中阳,则百病丛生之日不远了。

也许有人会说,两广地处南方,本属火热之地,为什么还补火呢?其实,治病有地域之分,更有人之体质之别,天地人三才之中,人在中,治人者必参天地而用。但的确需要更重视人之本质,若然其人是一派寒凉,用上过百克之附子不为过,若然其人一派炎热,用半克附子亦为误。南方地域热,时下空调冷饮满天下,加之时人娱乐无度,阳虚。现实生活中我仔细地观察了广西人,特别是广西的年轻人。很多是身体偏瘦小,而且很多女孩子脸色偏暗。那是什么意思?体形的瘦小我们还可以解释成遗传,但为什么不想一想阳气的道理?南方多湿热,且近赤道。那是阳气旺盛的地方,按说自然的阳气旺了,是不是机体的阳气也跟着旺盛呢?正好相反,机会为了适应阳旺的特点,自动地调整了机体的阳气运化水平,使之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这样机体依赖了自然的阳气,我们依然能够得到正常的生命功能。这个道理,就是内经的"春夏养阳",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那么,脸色晦暗如何解释呢?自然界已经调整了我们的阳气运化状态,使我们处于一个相对的内部阳气稍微减弱的状态,也就是身体自动地关小了阳气的筏门,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如果我们还以为自己阳气多,拼命地喝凉茶,那就正好损伤了我们机体相对低弱的阳气,使阳气更弱。阳气一边在变弱,你一边在拼命认为自己热气。如此养生,嫌自己病少吗?治疗这样的病,用针灸,用中药效果都很好。甚至可以把病人的晦暗的面容以及黄褐斑恢复到光亮润泽的程度。临床上经常有女孩来要求针灸美容,其治疗的本质就在这里。

其实,很多两广人确实身有感触!看今天的媒体就知道,广告一个劲儿地在鼓吹降火、去火、排毒,结果导致世人盲目去火,越去越火,产品畅销,于是奸商大行其道,如此者害人如麻,面色越来越暗,脸上的痘痘越来越多,可不醒哉!

为什么在临床上用温阳类药物,如附子、干姜、肉桂等正是结合了这个特点。临床上的大量病例的治愈也证明很神奇。比如,一位慢性咽喉炎20年的病人,用温阳潜阳的方法,吃了八付药,咽喉不适的症状就消失了,这就是药适应了其阳虚证的特点。医圣张仲景有句话:"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知道了病人的病证所犯在哪儿,为什么不随证用药呢?病有阴阳,证有阴阳。用阳药是因为阴证,反之,用阴药是因为阳症。所谓随证治之,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现在用附子多,其实是因为阴证多。有些人不愿意承认目前阴证多见的事实,因为近代温病学的观点就认为阳证多而阴证少。这样的观点统治了数百年,至到现在还非常地盛行。我认为,随着五运六气的变化,天地的气机在不停地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不同的病症,医生当然就随机而改变思路。我重视阳气,并非什么病都要温阳,只是强调千万不要忽视阳气的状态而已。用阴用阳,随证处方,如此而已。

在奥地利治疗了一位13岁女孩儿。她以前经常有口腔内腮腺的炎症,苦恼不已。听西医的话,就切除了腮腺。两周后即出现耳鸣,腰膝痛。至今已经大半年。西医之切除器官之笨法,害人不少。这样的事情,国内也非常多见。而早服补阳药也不至于误事至此。也许有人会说,扁桃腺并不重要,切除了就不生炎症了。大家都知道扁桃腺是空气进入我们身体肺时,站在门口的两个卫兵,以防空气中不适合身体的病毒进入肺以造成身体的伤害,现代医学不思解决扁桃腺为什么会发炎?为什么会肿大?却将肺门口的两个卫兵(扁桃腺)动手术摘除岂不愚蠢。其实病的本质根本就是在下焦,在肾中的阳气不足。表现为扁桃腺炎症,你不去补充肾阳,反而切除扁桃腺。这种切除器官的笨法也该收场了。

另外,再谈个阳气亏虚的症状表现。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唇色。正常的唇色是红而鲜润的。可是生活中倒是见到不少唇色暗黑,或环唇暗黑的病人,中医认为多属心阳虚,阳虚血瘀所致。要温阳理气活血为治疗大法,效果不错。再者,有环唇苍白者,不在少数。西医大概是没有病吧,中医多认为是肾阳不足之征。按面部全息观,环唇属下焦。下焦阳气不足,则此区苍白。其治也多从少阴扶阳诸法,临证多有显效。以上这两种唇象,并不执着于唇病。靠着中医整体观,从阳气论治即可治愈。

也许有人会说,中医还有黄连泻火,生地滋阴降火,黄柏引火下行、大黄清火,这都是火,你为什么只谈一个阳气呢?

其实,什么是上火?就是火在上,寒在下。因此,这样的上火,就是阳气不足于下,而虚火上炎于头面,出现头面耳眼目口鼻喉的各种火热症状,如痤疮、咽喉肿痛、扁桃体炎、面红、眼红、耳中生疮、牙龈炎,口腔内生溃疡以及头晕、头痛等。明白了这个道理,扶阳即可治疗此类病症,根本不需要用苦寒的消炎药,其结果是闭门留寇,反生大病。实际上有没有真正的上火呢?当然有,现代人太少了,真正的上火小便灼热,口渴饮冷,稍微用点苦寒药就好了,何需治疗数月数年。

http://www.jslb.net/
发表于 2008-11-17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我会经常口腔溃疡咽喉肿痛之类的
现在到广东来
好像很少会发生口腔溃疡的问题了
只是最近天气干燥咽喉有血块和浓痰之类的
我服用了咽立爽一次四粒
一次就好了
平时也不爱喝凉茶龟苓膏之类的东西

调理很麻烦哦
我是只要能吃的都吃
不能吃的才不吃
什么都吃不挑食身体好
药补不如食补

还有养颜排毒胶囊
我也吃过一段时间
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只是通大便而已
现在干脆什么都不吃了
每天水果一定多吃吃
然后辣的酸的甜的炸的炒的烤的炖的
没有不吃的

[ 本帖最后由 ★木兰花★ 于 2008-11-17 09: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7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但是阳气很难补啊,又要不能上火,又要补得阳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7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本坛的高人进一步发表高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根本说,真阳没法直接补.只须扶正---祛邪(围困真阳元气的寒邪,湿邪).

寒邪被化,真元振奋,虚火必定归元(浪子回头).

四逆汤对现代人99%适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王正龙秘语 第一:

没有一味药是补元气的。
药,都是刺激真阳发动的,因为所有的药材都有偏性,真阳是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邪气的――神在秋毫。人体的真阳元气,本身就是最大的一味“大药”,自然界没有任何一种药能够匹配它,补充它,所谓大雄无雌!!

第二:

没有一味药能破寒邪的

都是真阳自己在破寒邪。汉武帝曰:寇可往,我亦可往。经曰:【神客在门】。外邪出入,必然是因为元气虚,才能侵入;也必然是因为元气强盛后,【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战胜了外邪。参加战斗的,是元气,真阳,正气,药材最多是通讯兵,后勤保障,乃至文工团,慰问团。真阳何以战斗?【营行脉内卫行脉外,漏下百刻,五十营于全身】

第三:

药都是恢复脏腑功能的

这就是说,药材不仅能够刺激真阳,而且调动真阳去破寒邪(或者暑邪,反正都是邪,一开始,连药材都是邪。),更能够引导真阳温润脏腑,等到脏腑功能恢复了,就要停止使用药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rie_bi 于 2008-11-17 10:16 发表
支持。但是阳气很难补啊,又要不能上火,又要补得阳气。


转王正龙:《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的目的,是黄帝因为怜悯广大百姓,为了给他们治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理论和方法。经文上说:
我爱护万民,亲养百官,并征收他们的租税。但我又很怜悯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给,往往还会发生疾病,没有钱买药治病。
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药物和损耗元气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细无为的诊治方法,疏通经血之脉,使阴阳调和,谋求使虚逆的元气变为顺实,汇聚较为充足的真阳能够汇聚裹携邪气,循经脉的通道枢纽一起外出,从而消除病邪,以治疗他们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
为了流传后世,必须建立明确的法则,以使它永远流传,永不泯灭,容易使用而难以忘记,就必须使其条理分明,建立理论体系。并进一步分出不同的篇章,区别开表里层次,确定人身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脏腑经脉和阴阳内外的规律。为此首先创立一部针经。
圣贤慈悲之心,使后世百姓蒙受无穷恩惠,实在是百姓之再造父母,业医者之恩师楷模。
经文中所谓的"微针"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作用的治疗方法的代名词。其中,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
经文中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说明"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了。
《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并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
在《枕上记》中也有"艾火漫烧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经脉畅通)"的说法。
俗语云:"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所谓"三里常不干",就是经常对"足三里穴"施以化脓灸,使穴位经常流脓(常不干),也就是"勿令疮暂瘥"的意思。传统中医的"灸疮流脓"与西医的"感染发炎"是两回事,"感染发炎"必须做伤口消毒处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而"灸疮流脓"只需贴块纱布吸脓即可,以免弄脏内衣,而且,可以下水游泳或泡澡,生活起居都不妨碍,因为所灸的都是强壮穴,灸后局部气血充盛,免疫力极强,所以,绝不会转变为西医的"感染发炎"
这是因为"灸疮流脓"是局部元气充足的情况,不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而"感染发炎"是局部元气虚弱的情况,就会有"红肿热痛"的症状。比如: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受伤是很难愈合的,而为其施以足够的化脓灸后,伤口愈合是十分迅速的。西医如果没有亲眼看到,是绝对不会相信的。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之一就是"主肌肉""主统血",重灸中脘穴,可以很快恢复脾的功能,所以,流血不止或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也就不会发生了。但是,必须一次灸透,倘若只灸一两百壮就停止的话,各种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伤口就会化脓两三个月而对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然而,如果灸后两三天伤口不化脓,就属于元气极度虚弱者,应慎灸。
古贤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平常人通常将"针法""灸法"通称为"针灸"。比如人们常说:"有病可以去扎扎针灸。"其实针与灸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虽然针灸都是源自"经络学说",但治疗范围、方法和效果却有着很大的差别。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法则不问虚实寒热,都可以使用灸法,只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区别罢了。
明・杨继洲曾说过:"病在肠胃,非药而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此不能以及;在腠里,非灸、ruo、音弱,点燃的意思)、熨不能以达。"
明・李《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其实,所谓"针药所不及",是因为针刺需要调动元气,而对于阴盛阳虚的情况是不适合针刺的;而元气虚弱、胃功能极差的情况是很难消化药物的,故而称"针药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避开脾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
灸法尤其对一切寒湿痹痛,或久病体弱者,具有促其产生温热,发挥温通气血、宣经活络、回阳补虚、祛寒逐湿的作用。灸法不仅能够治病,而且,能够预防疾病,具有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下面对"关元穴、中脘穴、膏肓穴"施以化脓灸的应用体验总结如下,以供业医者参考:
一、 关元穴:
【穴位取法】:由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作为五寸,仰卧,当脐下三寸处。
【主 治】:诸虚百损,四肢厥冷,六脉微细,真阳欲脱,中风脱证,失眠,奔豚,寒邪入腹,水肿腹胀,疝气,虚痨咳嗽,潮热,咯血,大小便失禁,溏泻,便秘,尿频,遗尿,遗精,阳痿,白浊,闭经,不孕,癃闭,便血,尿血,少腹瘀血等。
关元的关,就是闭藏的意思,兼有交通枢纽之意,就像古代的关隘一样;元,就是对"元阴元阳"的简称,好比古代关隘所保护的对象;穴,就是窟窿,或比喻为处所、枢纽。关元穴主管胞宫精室,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故称关元穴。
关元穴为任、督、冲一源三岐之源,所谓"肾间动气"之所在。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是统摄元气之所。为肝、脾、肾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小肠之募穴。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手太阳经主降,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肝、脾、肾属足三阴经主升,具有储藏营养的功能。从而可知,肝所藏之血、脾所统之血、心所主之血、肾所藏之精以及肺所主之气,其物质来源都依赖小肠不断地吸收供应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
而小肠之所以能吸收营养,全都是依赖命门真火(肾间动气)充盛。欲使(患者的)命门真火充盛,必须灸小肠募穴关元。因为真火属阳,只有灸才能兴阳(为针所不及),而阳之发生须以真阴为物质基础。小肠内容食物为阴,消化吸收功能为阳,灸之则阳生(增强消化吸收功能)、阴长(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增多)。气属阳,血属阴,既补气又补血(元阴元阳)。因此,关元穴的主治首先提出"主诸虚百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小肠的蠕动是促进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当机体死亡后,血压已经降为零,但只要小肠还在活动,门脉仍能保持一定的血压。传统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因此,心脏与小肠的协调活动,是保持人体血压的最基本因素。但是,血不能自行,而气为血之帅,气运则血行。
《难经》上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元。所谓生气之元者,为十二经之根本也,为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元。"
这段话,阐明了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的动力是来源于肾间动气。因此,可知小肠的动力也是来源于肾间动气。肾间动气禀受于先天,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此原动力,在人出生后,需要由小肠不断地吸收营养来充养,才能继续发挥作用(这就是后天补先天的道理)。
一般来说,一个人年过三十以后,阳气逐渐趋向衰退,宜常灸小肠募穴关元,可以增强小肠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不但能治诸虚百损、真阳欲脱等证,而且,可以保健延年。
宋・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云:
"真阳元气虚则人病,真阳元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两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
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多无效。此非黄帝正法,(若)灸关元五百壮,(则)百发百中。中风者,乃肺肾气虚,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大)壮(必愈)。"
明・张介宾著《类经图翼》云:
"关元主诸虚百损,……,但是(只要属于)积冷虚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三百壮,活人多矣。"
虽然,上文说:灸法不问虚实寒热,只要属于"积冷虚乏"都可以使用灸法。但善用灸法,必须懂得"十四经脉"以及"阴阳"的变化规律,若懂得"十四经脉",就必须懂得针法。"言针则寓灸,言灸则随针",针与灸并用,同时又懂得用药,才是好中医为之奋斗的目标。其真才实学,非研究生、博士、教授等辈通过钻研理论和相关考试才能掌握的。
因为,凡是阴虚、阳虚或气血不足所导致的病症,多属于虚症。所以,对于体制较强、病情较轻者,用针刺关元,可以收到一定疗效。但对于体质较弱、病情较重者,唯有用灸法,才能收到复原益气、回阳固脱、温肾健脾之功。所以,凡属于实热证,均宜针刺药疏;凡属于虚寒证,均宜灸法;凡属于厥阴证,应慎灸。
张仲景《伤寒论》说:"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难复也。"
意思是说:微为虚之脉,数为热之脉,虚热盛则真阴虚,慎不可灸。若勿灸之,因致火盛,为邪上攻,则为烦逆。且阴本虚也,更追以火,使虚者愈虚;热本实也,更逐以火,使实者愈实。阴主营血,而行于脉中,但追逐之余,无有可聚之势,以致血散脉中,彼艾火之气虽微,而内攻实为有力,焦骨伤筋,大为可畏。所以然者,筋骨藉血以濡养之。今精血被火而外散于气脉之中,精血从"丹田"一外散则难复于源也。终身为残废之人,谁职其咎耶?
所以,唐・孙真人《千金方》云:
"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此为良医。若针而不灸,或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要,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耳(只恨时下知道用药同时又明晰针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学者须深解用针(之旨),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在此不论针法,只谈灸法。
我经常接触的患者,都是气血两亏非常严重的,所以基本都是施以化脓灸。对于临床实践的体验,我认为:隔物灸不如直接灸。隔物灸只能治疗病情较轻的疾病,而对于重症、危症,隔物灸无异于隔靴搔痒。所以,既用直接灸,就必须重灸,只有重灸关元,才能起到暖丹田、壮元阳、补肾精、益骨髓的疗效。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哮喘、气管炎、肺结核、中风、心脏病、慢性肾病、类风湿、脊柱炎等对于西医来说的不治之症,甚至癌症,通过重灸关元等,都可以治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对关元穴施灸二三百壮后,会出现"通窜"的感觉,哪里有病,就"通窜"到哪里。比如:子宫有病,就会"通窜"到子宫;前列腺有病,就会"通窜"到前列腺;大肠有病,就自然"通窜"到大肠,直至病除为止。就好像电脑的"杀毒软件"一样,根本就不需要认为去操控,"杀毒软件"会从头到尾、从里到外的将"病毒"全部搜出并杀灭,全凭真阳元气的自然造化功能,绝对不用"越俎代庖",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在对患者施灸时,一般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应该坚持灸下去,直至被灸的关元穴不觉疼痛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直至小腹如热水袋一样温热舒服为止。而且,在此之前所出现的情况都是病邪被化解出去的情况。比如:喉咙干痛、口渴、目赤、头痛等症状,许多古今医生都认为是灸过火了,通过灸足三里就可以引火下行。但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灸关元可以祛除寒邪、增强脏腑功能,有助于恢复"元阴元阳"
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根本就不必用人为的方法去调动升降。
就是说,等寒邪被驱除以后,"上火"的症状就自然会消失,根本就用不着灸足三里来"引火下行"。因为人的身体内部是非常"聪明"的,艾火通过穴位的作用,激发了真元的功能,真元又借助艾火的力量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驱净,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根本就不会出现继续上火或或发烧的情况(对物体越加热,物体的温度就会越高,这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而人体则不然,如果寒邪已去,发热的状况就会自动消除。但如果小腹温热以后,依然继续施灸,此时才会出现伤阴过火的现象,会出现超高血压,但也不会发烧)。那些刻意地使用"引火下行"方法的老医学教授们,都是对"阴阳"不甚明了的人。
因为,"阴阳"是人体的神灵,是不可思议的,只会比大脑更神奇,绝不会比大脑更愚蠢。
若灸至不疼、腹中温暖后继续施灸,才会出现"过火"的现象,才有可能会导致"阴虚阳盛""厥阴"证候。若施灸时仍感疼痛,并仍有"通窜"感,此时不论有无"过火"的情况,放胆施灸,一般不会有任何危险。
而且,在灸关元的时候,会有热流从"气街"通向腿部,脚上会出汗,脚尖会向外出凉气,这就是阴邪下行外出的表现(这就是治疗风湿、类风湿的原理),用不着灸足三里。只是重灸后,穴位上有强烈的烧灼感,这是热气一时没有散开,睡一夜,烧灼感和"过火"的症状就会全部消失。第二天继续重灸,症状可能又会出现,再睡一夜,又会消失,几天后就不会再出现,就证明在体内造成这种现象的邪气已经被祛除了。如果太阳穴疼痛,是阳气开始生发、寒邪将要祛除的表现,一般睡一觉就能消除。至于其他症状会出现几天,就要看病邪深浅的程度。
二、 中脘穴:
【穴位取法】:脐上四寸,当鸠尾与神阙连线的中点取之。
【主 治】:
《会元针灸学》上说:"主治胃疼、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癫狂、便血,绀积、脾胃虚弱。"
《类经图翼》说:"主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五隔五噎,翻胃不食,心脾烦热疼痛,积聚、痰饮、癫痫、面黄,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温疟,霍乱吐泻,寒热不已,奔豚气,寒癖结气,凡脾冷不可忍,饮食不进不化,气结疼痛雷鸣者,皆宜灸之。"
中脘: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也是任脉、手少阳、手太阳、足阳明经之交会穴。
以我的临床体会,不论胃热胃寒,重灸中脘,能引胃中生气强行(阳明实热除外)。因为西医是靠外力作用于人身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比如:用抗菌素来杀死人体内的有害病菌,或用手术方法将坏死的脏腑组织去除。而传统中医是通过激励人体自身脏腑组织的功能去消灭有害病菌或恢复(修补)受到伤损的部分。
对于胃来说,其功能是以降为顺,即使阳明燥火强盛(但没有燥屎),也是因寒邪凝胃而产生的,应该辅助阳明燥火来去除寒邪,寒邪既祛,阳明燥火自消。所以不论胃寒还是胃热,只需一味的放手灸下去,待邪气祛除,胃的正常功能自然会恢复。
但是,因太阳病而误用汗下法将热邪引入阳明经者,则不宜灸中脘,可用灸足三里或内庭以疏导之。《伤寒论》中的承气汤,并不是清热泻火的方剂,所谓"承气",是顺承疏导气机的意思。
以治疗癫狂为例。在《灵枢经・经脉篇》上说:"胃足阳明之脉,……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经文中分明说,只有病轻(病至)和病重(甚则)的差别,而没有寒热的差别。既然寒热都是因为寒邪引起的,用温补法就可以通治,而在用药方面,《伤寒论》将治法分为温补(四逆汤、附子理中丸)和疏导(大、小承气汤)两种途径,这是因为温热裹挟着的寒邪必须在经脉畅通的前提下才能排出体外。
所以,不论是局部还是全身,虚则温补而实宜疏导,这是治病的原则。
由于经脉暂时不通,就必然会因瘀滞而出现实热,倘若继续使用温补法,就是在暂时没有疏泄的情况下进行补充,就会助热邪而损真阳,这才是所谓的"壮火之气衰"。此时必须用疏导法将经脉疏通,使热邪得以排泄,而后"(迎之随之,)以意和之"
然而,使用灸法则都是用温热法,是直接作用在经脉和穴位上的疗法,腧穴具有"井、荥、输、原、经、合"的不同性能,再由于取穴的不同,就可以同时具有温补和疏导两种功能。虽然在施灸的时候暂时有燥热或痛热的感觉,但在4小时内就可以解除,这就是经脉被疏通的表现。如果医生能够根据输穴的不同性能进行随症取穴施灸,就不会出现错误。
注意:操作的医生必须精通经络学说,不可死认一两个穴位而蛮干。
而且,在灸中脘时,患者哪里有病,艾炷的热量就会主动"通窜"到哪里,"通窜"的痛感要比烧灼皮肤的痛感强烈的多。一般会首先"通窜"到十二指肠的位置,然后"通窜"到贲门、胃部、幽门,若有肝病的患者,艾炷的热量就会自然"通窜"到肝区(这就是灸中脘可以治疗各种胃病、肝炎或胃癌、肝癌的原因)。
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许多中医专家都会任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疗,使得功亏一篑),待灸至二三百壮以后,胃部会在忽然间有一股清凉的感觉向下流动,"通窜"感就会在瞬间消失,津液会在同时涌上来,喉咙干痛的感觉也就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后,患者就会觉得胃部温热舒服,腹中就像有个热水袋一样,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此时绝对不会感到疼痛。从此,再灸50100壮巩固一下即可。
西医所谓的髌骨软化症完全可以不用动手术,通过重灸中脘(500壮)和足三里(300对壮),就可以治愈。因为此症是胃气亏损的表现,其无力的大腿前侧的肌肉正是足阳明胃经所经过的路线。而且,"髌骨软化症"这个名词起得就不科学,因为不是由于髌骨软化,而是由于足阳明胃经经气虚弱所引起的股直肌无力造成的,通过恢复胃气就可以将次病症治愈。
据我观察,现在将近有三分之二的人(包括3岁的孩子),鼻子旁边、眼睛下边的脸蛋儿部分,都有一个或几个很突出的黑痣、肉疙瘩或较密集的斑点,这就是很严重的胃病,这就是常年饮食不节或常吃冷饮的结果,这些人平时都爱喝凉水、喝可乐,而且,还要"加冰的"(广告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而且,著名的大明星们也推波助澜,在广告中常见他们"潇洒痛快"地喝着刚从冰块里拿出来的饮料,实在是害人不浅)。因为黑痣和肉疙瘩有碍美观,就用激光或冷冻法去除,但多数人还在旁边长出新的。这是因为足阳明胃经的起始循行部分正好在脸蛋儿部分,鼻翼旁就是迎香穴,胃的病邪会通过经脉在脸部表现出来(其实,在哪条脏腑的经脉上长有黑痣或红点,哪个脏腑就必然已经或将要患病),黑痣、肉疙瘩虽然可以用手术方法去掉,但病邪并没有去掉,所以还会长出新的。要想除根,只有重灸中脘的方法,可以治愈胃病,黑痣、肉疙瘩也就会自行脱落,但必须终生戒除一切冷饮。
在此讲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天气炎热或心中燥热时,人们用吃冷饮的方法来解除身体所感受的热量。虽然一时痛快,却越吃越渴,越吃越热。这是因为人们虽然感觉到胃里燥热,但腹中的温度并没有超过37℃,而冷饮的温度却都低于10℃或5℃,甚至低于0℃;由于冷饮入胃,人体为了保持正常的体温,就必然会产生热量以使胃的温度升高恢复到37℃,这样,本想抑制或减少腹中的热量和温度,却反而刺激人体继续产生热量,并使体温有所升高,这就是"越吃越热"的原因。并且,常吃冷饮还会造成胃寒。
而常和热饮的人,由于热水的温度高于人体的温度,为了保持正常的体温,就会激发人体的排热功能,并将胃中的一点儿余热也带了出去,人体的温度反而会降低12℃,这就是越喝热水就越感觉凉爽的原因。
据我的临床实践,治疗常年喝冷饮所造成的胃寒,只有重灸中脘才能完全治愈。其它如"香砂养胃丸、荜拔良姜散、附子理中丸"等治疗胃寒的药物,只能治疗较轻的胃寒疾病,对于非常严重的胃病,只能治愈一半,不可能完全治愈。而重灸中脘则非常快捷,并且非常彻底,只是痛苦一些。
据宋代窦材《扁鹊心书》记载:治疗癫痫病,重灸中脘穴,必可治愈,疗效甚佳。临床及理论皆可相互验证。中医称癫痫病属于"痰迷心窍"。所谓"心窍",就是能够通行无阻的经脉。""为湿邪。也就是说,由于湿邪阻塞经脉,造成气血上壅而不能下降,造成脑缺氧而昏迷,下焦还不甚虚弱的元气不能与上焦交通而鼓动憋胀,刺激中枢神经而造成身体抽搐、口鼻发出怪声。交通上焦和下焦的关键在于发挥中焦的输布功能。所以,重灸中脘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造成癫痫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心情忧郁、性情孤僻,好的医生必须在生活的自理自立和心理的调整方面多做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膏肓穴:
【穴位取法】:四椎下1分,五椎上2分两旁相去脊各3寸,四肋三肋间,令人正坐曲脊向前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臂端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动摇以取之。若重按此穴,自觉牵引胸中或中指发麻。开始施灸以后,绝对不能改换姿势。
【主 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身形赢瘦(肺结核),梦遗失精,完谷不化,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怔仲,胎前产后痨瘵传尸等,无所不治(《千金方・杂病第七》语)。
膏肓,属足太阳膀胱经。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
"昔秦缓不救晋候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及,即此穴是也。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疴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因此穴有左右两个,所以施灸时艾炷当以""计算,应灸600对或1000对。灸至不觉疼痛为止,其实会感觉到从两穴处有似热水一样的感觉流向两肾,才算足量。
需要灸膏肓的患者大都是虚劳之人,施灸时,其坐姿不能坚持长久,可以灸完5对时休息一下,灸完10对时喝口水,以缓解疲劳。不论是否口干舌燥,都应继续灸下去,待出现有温水流向两肾的感觉时,一切不适都会消失。
虚劳、咳嗽、潮热、咳血,多是由于真阳不足、阴邪过盛、虚火上炎所致,灸关元和膏肓,功能"引火归元、潜阳育阴"
对于一般虚弱的病症,灸关元和中脘即可,先天和后天都能得到治疗。而对于脏腑功能极为虚弱、真阳将要衰竭、收敛功能微弱的病症,对膏肓施灸较为稳妥,不容易出现阴阳离绝的情况。但是,病已至此,即使灸膏肓穴,治愈率也一定会很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rie_bi 于 2008-11-17 10:16 发表
支持。但是阳气很难补啊,又要不能上火,又要补得阳气。


转:凡是"阴盛阳虚"的患者,一般都会出现以下症状:虽感气力有余,但稍微活动就会气喘,爱长出气,痰多咳嗽,没有胃口,爱睡觉,或失眠,或想睡又睡不着,面色苍白,嘴唇发白或发紫,午后或夜间发低烧,喉咙干痛,腹痛拉稀或便秘,无故眼红,耳疼牙痛,心烦爱发脾气(但事后懊悔),手脚发热或冰冷无力,腰背酸痛重,声低息微,脉象或浮或空或沉或细或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于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都属于阴邪过盛、元气虚弱的征候,所以几乎都要连续服药三个月或间断服药达半年左右。基本痊愈后,如果能够坚持每星期服用一两剂四逆汤,就像经常在家做扫除一样。小孩子能使先天充足,青年人能精力充沛,中年人能消除"亚健康"状态,老年人可以得善终。根本没有必要补钙!症状消除后,必须保证充足饮食,保持良好心态,坚持每晚慢跑(此三者缺一不可,切不可减肥。娱乐与锻炼不可混淆——娱乐累心不累身,锻炼累身不累心)。

对于服回阳药期间会出现的许多"反常"现象的简要说明  

(1)、忽然胸中烦躁不安,看谁都不顺眼,甚至张目喘促不眠,类似实火(尤其是用于病危的患者,但凌晨3点或下午5点必会减轻或消除)。极个别的患者会出现昏迷几个小时的情况(人事不知或个别头脑清醒,但不能言语),或出鼻血,或舌尖、嘴唇上火起泡(但火泡中间有丝丝凉意),或喉咙又干又痛(甚至夜间被干疼而醒),或眼睛干燥红痛(但早晨醒来时会发现眼屎很多),或耳内疼痛,或面部发红发热。
这些情况都是回阳药物在体内运行,气机开始鼓动,部分阴邪被化开,从上窍发出的具体表现,决不是吃错药后上火的情况。因为祛寒邪必须用比之更强大的热量才能将寒邪驱逐。气机鼓动起来以后,邪正相争,破除胸中郁滞之气,所以就会出现胸中烦躁,就会出现上火的症状,甚至会出现较严重的"炎症"。"炎症"是邪气泛出的表现,此时千万不可以吃消炎药,更不可以吃清热解毒乃至滋阴的中药,否则,阴邪又会被敛回体内,前功尽弃。当病邪被发出后,症状会自然消除,而且,自然不想喝凉水,不想吃冷饮了。
昏迷属于"心肾交泰"的现象,应提醒患者在起身时应动作缓慢(见《灸法直论》一文之晕针部分)。出鼻血、上火、喉咙眼睛干痛,属于以往由于情志不遂而淤滞的气血被阳气化开而泛出的表现。肾开窍于耳,肾邪外出,就会耳内疼痛。凡脏腑有病邪,所开窍之处,都会出现"不良"反应。
另外,胸中烦躁不安,而且,总是呕却又吐不出来,这就是阴经中的邪气将要化入阳经,正处于"半表半里"的状态,服用一两剂小柴胡汤(或小柴胡颗粒冲剂),症状即可消除。
(2)、忽然干咳或痰多,日夜不停,像患肺结核一样。
如果去医院检查,就是急性肺炎。这是肺、胃里面的寒邪在回阳药物的作用下,将寒邪通过肺部从气管、咽喉发出的表现。此时切不可停药,同时千万不要吃消炎药,更不可以吃养阴清肺的中药。否则,阴邪又会被敛回体内,前功尽弃。当寒邪被发出后,症状和炎症就会自然消除。因为此类症状属于"阴盛阳虚"证,所以,必然午后和夜间咳嗽加剧。由于寒邪困肺,必然会咳嗽、痰多(多数病情较重的患者,初始阶段必然干咳,后来才会出现痰多的现象),所以必然会有炎症(甚至是急性肺炎),而后炎症会从肺部逐渐转移到气管、咽喉乃至鼻腔,直至痊愈。
这就好比武汉的长江水质被污染,在江水的推动下,污染的江水逐渐会流到南京的江面,对这两座大城市也造成污染,如果使江水继续流动,污染不久就会消除,假如对污染的水质进行拦截,污染将永远留在内陆。
所谓急性肺炎,就是寒邪在发出途中的必然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常吃冷饮,或房事过多而引入的寒邪,想再舒舒服服地发出去,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是"因果报应"。如果伴有发烧的症状,可以服2~5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待发烧症状消除后,应继续服用白通汤或四逆汤。一般来说,干咳无痰时可以服用白通汤或四逆汤倍甘草,(转变为)痰多咳嗽以及虚性发烧时可以改服附子理中汤。
【注意】:不论如何剧烈咳嗽,一定要挺过这一关,千万千万不要改服其它药物,尤其是那些清热止咳化痰的药物。《灵枢经》云:"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在寒邪祛尽的瞬间,咳嗽的症状会立刻终止,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3)、有时忽然眼睑、面部、小腿和脚面局部浮肿,乃至全身浮肿,甚至会有排尿困难的情况;或者全身出汗;或者全身及面部出现片片红斑或丘疹,可能异常痛痒。
这都是回阳药物在体内运行,气机鼓动,阴寒湿邪被化开,将要从皮肤、经络发出的具体表现。浮肿就是湿邪壅滞于体表,由于"太阳主表",足太阳膀胱经的功能必然受到外出邪气的制约,所以就会暂时出现排尿困难的症状。基本不用消肿、利湿、利尿、止痒,只需继续服四逆汤或改服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即可,症状会在几天或十几天内自然消退,恢复的时间视患者病情的轻重而定,不必在意。而且,饭量会逐渐增加,不会肥胖,只会强壮。如果患者的"足太阳经证"的表现非常突出,患者较为痛苦,此时应及时服用桂枝汤;如果患者的"足阳明经证"的表现非常突出,患者较为痛苦,此时应及时服用葛根汤,病去药止。具体内容可以参阅《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中"斑疹"条目。至于腰部酸痛如折如裂,属于肾中的寒湿之邪被真阳驱赶外出的表现,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都从腰间发出,属于正常情况,其症状在一两天就会消失。
(4)、忽然腹中异常疼痛,放屁拉稀或水泄以后,痛感就会消除(有人在1天中会泄5~10次,可能会泄十几天,但与拉痢疾不同,不会有疲劳感);或出现不爱吃饭或恶心呕吐的现象;或腰部酸痛如折;或浑身酸懒无力,特别困,总要睡觉(会睡得很香);或一段时间内出现健忘脱发;若有生殖系统疾病,龟头或**会有灼痛感;或在屁股、面部等处生长出大疙瘩;出现这些情况后只需继续服药,一般半个月便会消失。
这都是回阳药物在体内运行,腑内阴邪被化开,也就是从前呆滞的肠胃开始苏醒并强烈蠕动,将经脉和腑壁中的阴邪化动并从下窍排出的具体表现。如果出现拉稀的现象,属于极为正常的情况,因为按常人的逻辑,服热药应该出现便秘才对,其实不然,这是腹内寒湿之邪被打下来的表现。泄水是由于郁闷生气所造成的瘀血被化开并排出的表现,是非常好的事情。所以不论拉稀泄水时间的长短,千万不要刻意去止泄,只需继续服药,一旦寒湿之邪被祛尽,脏腑功能得到恢复,拉稀泄水的现象自然消除。所以,不用消炎止痛止泄,只需继续服用回阳药物,顺其自然即可,不必多虑。
由于阴邪化动,由脏入腑,由阳明经脉而出,阴邪暂时困住脾胃脏器,胃降功能被抑制,所以出现暂时不爱吃饭,或出现恶心呕吐现象。不想吃饭就不用吃,决不会对身体有所损害,喝一些粥就可以了,这些症状会在几天或十几天内自然消退。一般来说,上部有病会呕吐,下部有病会泄泻。
异常困倦,这是"阳归阴生"的表现,也就是真阴上升,脑中的虚阳下降归元,大脑没有了虚阳的躁扰,从而失去了往日的兴奋刺激,于是就会感到困倦、眩晕或健忘、脱发,中枢神经不再持续刺激肌肉,外浮的虚阳归元,在上或在外的元气就会不足,就会出现以上症状,好比一个人连续日夜工作几天,必然会非常困乏一样。
所以,此时想睡就睡,千万不可硬挺,千万不可停药,一般三五天就会恢复,这是老天爷在安排患者休养生息。
生殖系统的痛感属于阴邪郁滞之气通过足厥阴肝经向外发出的表现,继续服药即可。
(5)、忽然大量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甚至后头痛,极像外感(在变换大节气的时候,这些表现极为突出,感冒症状会非常严重),但是,一般不发烧(或只是有些低烧)、不怕冷(只是内里感到有些冷,不怕风吹造成的冷,找个人朝患者后背吹口气就知道了)。
这是素有虚痨、肺病、咽炎以及哮喘的患者会出现的情况,而肺病的根源在于肾精亏损,阴寒之邪过盛。由于回阳药物鼓舞,使气机发动,化开体内的阴邪,迫使阴邪趋于体表,由于"肺主皮毛",肺又居于上焦,于是造成上焦阴邪更盛,上焦真阳不足,肺的功能被抑制,肺气不足,暂时不能统摄津液。所以,才会鼻塞并大量流鼻涕。打喷嚏是肾阳发动的表现。此时一定要坚持服药,使真元更加振奋,待上下交通后,症状自除,体内的一大块病邪就会随之消除。所以说,这是内寒发出的表现,千万不可当成外感来治,否则,阴邪又会被寒凉药物敛回体内,前功尽弃。
一般来说,有外感时后背才会怕冷。由于服用四逆汤而引发的"感冒",有时会显得非常严重,这是体内的寒邪即将除尽的表现,与外感症状是不同的。此时一定要挺住,第二天早晨,症状就会消除。后头及后背痛表明病邪已经进入膀胱经,也就是已经到了人体"防卫系统"的最外层,此时应改服白通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在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所循行的部位出现痛痒异常的斑疹,服用桂枝汤、葛根汤效果会更好,基本痊愈后改服附子理中汤收功。
记住,千万要挺住!千万不要服用感冒药!
(6)、忽然发高烧38℃左右,一般24小时内就会退烧(只是上半身发热,下半身的温度应在37℃以下)。或周身肌肉、骨节疼痛难忍;或牙龈痛。
这都是阴邪陷于体内,得回阳药物运化而向外化解的表现,应继续服药。
发烧属于人体气机发动,寒邪被驱逐至最外层的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之气被鼓动起来,膀胱经在申时当令,所以一般会在15:00~17:00退烧。如果患者阴寒较为严重,一天之内没有退烧,也可改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尺沉寸浮)或桂枝汤加附子10g(三脉俱浮但无力),最多两三剂即愈。然后应继续服药,以收全功。
肾主"藏精、纳气",具有"藏而不泄"的功能,真阳发动来祛除寒邪,其表现就是发热,服用四逆汤可以帮助(而不是代替)真阳去邪,不必担心出现"过火"的情况,一旦寒邪被逐出体外,肾的正常功能就立刻会发挥出来,就会立即止热(退烧),因为真阳具有藏而不泄的功能,即使继续服用回阳药物,决不会出现继续发烧的情况。《灵枢经》云:"令左属右,其气故止。"
以上所述属于内伤发热,必须服用回阳救逆的药物。如果是外感发热,也应该用"助阳解表"的方法治疗,如桂枝汤、麻黄汤之类的药物。倘若明白了真阳的功能,医生和患者就不会轻易使用诸如银翘散之类清热解毒的药物了。
由于元气虚弱,血不荣筋(血液中营养不足),就会造成韧带和关节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硬化。服药以后,生机发动,会出现肌肉、骨节、牙根疼痛的症状,这是回阳药物的作用,是对韧带组织进行去邪换新的必然反映,也是脏中的寒邪通过经脉传入腑中的表现。
(7)、忽然头痛难忍,或后头痛、或偏头痛、或头顶痛,或前额痛,或出现遗精(白浊)现象。
这都是回阳药物发挥作用,驱赶肝胆所积聚的邪气循经脉上头而发出的表现。属火属热的邪气必然向上向外发作,属湿属寒的邪气主要向下向外发泄。比如:常有遗精(白浊)的患者,服用回阳药物以后,会出现一次遗精现象(或白浊现象暂时加剧),而后继续服药就可以止住遗精(或白浊)。这是因为回阳药物将患者因淫念而淤住的败精向外排出的表现,后来的真精会因服用回阳药物而被固摄住,就不会频繁出现遗精(白浊)现象了。
由于人体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邪气,所以,真阳鼓动起来,就一定会把积累在体内的邪气驱赶出来,也就必然会出现符合经脉、脏腑规律的症状。头痛也是同样的道理。
《内经》上说:"巅顶之上,惟风可到"、"厥阴之上,风气治之。"
头顶痛属于肝精不足、虚阳上亢的表现,服用几剂吴茱萸汤或附子理中汤加阿胶即可化解;
后头痛属于肾寒从膀胱经发出的表现,服两剂桂枝汤或针刺委中穴,症状可以很快化解;
偏头痛属于少阳火生发,阴邪从阴经转入阳经、即将从脏入腑的表现,服用几剂小柴胡汤(或3包冲剂、10粒胶囊)就可化解。
前额痛属于脾的功能开始健运,湿气正被阳气驱赶外泛的必然表现,服用几剂术附汤化湿即可。
待疼痛解除后应继续服用回阳药物。
(8)、妇女因寒邪过重而月经不调,或崩漏,或淋漓不止,服用此药后可能停经1个月,次月即通,停经时不必惊慌,下次就会使月经恢复正常;或月经提前几天甚至十几天,次月就会正常;排血量可能会多于往常,但身体不会感到像往常那样疲倦;后几个月会排出大血块,经血呈酱油色。虚寒型不孕症患者可以因此而怀孕。卵巢囊肿会发生轻微破裂出血,而后痊愈并恢复正常。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尿血、尿道炎和阴道炎等症状。
这是由于回阳药物运行,真阳发动,使生殖系统机能恢复正常,停经者自然会复来;而崩漏是由于精亏血少、子宫瘀血而造成的,待真阳发动,将以往不能统摄经血的功能恢复,故暂时停经,待生理机能恢复,月经就会正常,活血化瘀的药物完全可以不用。患子宫瘀血郁热症状的妇女,真阳很快就会发动,将邪热破除,迫使月经提前而将邪热排出,经血颜色会较为鲜红。卵巢囊肿属于寒邪凝滞,气机不畅,一旦真阳发动,会开凝消滞,就会有破裂出血的情况,这与痔疮发作而后萎缩痊愈的原理是一致的。
尿血属于瘀血从膀胱排出的表现,不必大惊小怪。在寒邪被排出体外的过程中,寒邪循经脉络阴器,会暂时造成病菌滋生的温床,就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炎症,纯属自然现象,应该继续服药并增加药量。
四逆汤可以祛寒振阳,真阳发动,就可以化瘀,一举两得。而活血化瘀的药物不得真阳推动,不可能收到全功,而且,会很快复发。所以,必须首先恢复真阳元气,而后才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否则将是徒劳无功的。
如果一个人有瘀血,瘀血处就会有针刺一样的痛感,这就是自身真阳正在化瘀的表现,倘若真阳元气不足,瘀血就不能被破除,而且,还会长期刺激真阳元气来破瘀,这就是所谓的"暗耗肾精"。应该服用回阳药物,增强自身破瘀功能,邪去而正自复。从中可悟"阴阳、邪正"至理。
(9)、曾经患有(或正在患有)便秘的患者,服用阳药后,有的暂时会不排便,但不会难受,继续服药,五六天即通,便秘即可彻底痊愈;另外,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频的情况。
便秘是由于命门火衰,不能化动下焦阴邪,真阳元气不能化施运行之力,由阴寒造成的虚火使大肠所主"津"的功能过旺,致使大肠内所应该留存的正常体液不足,于是就会产生便秘。
一般患者都只服用含有大黄、麻仁等滋阴药物,只能暂时用清虚火的方法通便,停止服药后依然还会便秘。因为造成患者便秘的寒邪没有消除,甚至使患者的寒邪更盛、元气更加虚弱,不久就使得虚火更强。况且,正常人服用大黄就会拉稀。所以,服用一般的通便药物,只是解决一时的问题,却不能治愈疾病。只不过是"扬汤止沸"而已。
而服用回阳药物,可以补命门火衰,真火能生真阴,大肠所主"津"的正常功能得以恢复,才能真正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
一般来说,有尿频症状的患者服用四逆汤后可以得到治愈,这是真阳发动,增强了收摄作用。而服药前没有尿频的患者,由于真阳鼓动,增强了人体的活力,需要将体内清除出来的垃圾及时排出体外,而这些垃圾在尿液中的浓度会比往常高,于是就会暂时出现尿频的反应,以便及时排除垃圾,一旦垃圾被清除了,尿频的症状自然也就消除了。此时属于生理的自然反应,不属于病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10)、患高血压的病人服药后血压会暂时升高,糖尿病患者的尿糖、血糖指标会升高,尿液中的泡沫也会增多,指标较高的患者最好接受重灸治疗,方能治愈。
这都是回阳药物在体内运化,元气鼓动的必然表现。
应该这样想:自己的血压原本就应该升到这么高,只是由于自己的元气不足,鼓动无力,才只能使血压处于偏高的状态,服用四逆汤以后,才有力量使血压升到此时符合生理所需的高压力。虽然大血管的血压暂时升高,但毛细血管的血压却是正常的,这样才有可能清除血管末梢的垃圾,维持由毛细血管所主管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若患者不觉难受,完全可以逐渐停服降压药。
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被西医的尿糖、血糖指标所吓倒,指标上升是由于潜藏很深的阴邪被化动返回血管和脾肾脏器时的必然表现,应继续服药,将阴邪依经脉规律逐次向外排出,直至元气逐步恢复,西医的检验指标自然就会降低直至消除。虽然暂时一段时间指标升高,但患者不会疲劳,更不会消瘦,生活质量很高,而且,决不会出现服用西医降糖药物的副作用和并发症。试想,200年前西医的化验技术还没有出现时,传统中医是如何将"消渴"治愈的呢?另外,糖尿病患者不必惧怕四逆汤中的甘草,虽然甘草很甜,却不含蔗糖(就像糖精比蔗糖还要甜,却不含蔗糖一样),并有助于恢复脾(胰)的功能。
(11)、会有许多患者的经脉穴位出现跳动或轻微的疼痛,或出现暂时口渴的症状。
这是阳气发动,经脉里的邪气将要发出的表现。比如,患者的腋下或乳房外测疼痛,并沿臂内测向肘部延伸,这是心经和心包经中的邪气沿经脉外溢的表现,这是很好的情况,说明病情正在减轻。但是,经脉循行,必须由精通"经脉学说"的医生来掌握,一般患者是不会清楚的。有个规律,患者必须记住:凡是疼痛的部位向四肢末端移动,就是病情减轻,就是好事;凡是向身体中部移动,就是病情加重。
由于阳气(生机)发动,排除体内"垃圾"的功能增强了,就必然需要大量的水来作为载体将体内的垃圾带走。就像洗脏衣服一样,衣服越脏,所需要用来清洗的水也就越多。又好比人喝了一杯海水,就必须喝两三杯淡水用来排出所摄入的盐分一样。而且,平日里饭菜中的盐放多了,人吃了也会出现燥渴而需要喝大量的水。这是很必然和自然的现象。
(12)、如果患者曾经患有胆囊炎或阑尾炎的很可能会复发;曾患有痔疮的也会发作,而且会由内痔变为外痔。可以说,曾经患过的疾病基本上都恢复发一次。
胆囊炎的发作,实际就是胆在元气的作用下驱赶病邪的正常反映。由于平时胆囊炎发作时,医生都是采用疏肝利胆、清利湿热等"越俎代庖"的方法治疗,几乎没有哪位医生是从恢复元气方面入手的,最终通过使得胆囊"呆傻"(失去活力)的方法消除了症状。而服用回阳药物,元气鼓动,使得胆囊恢复到"聪明"(恢复活力)状态,驱赶阴邪外出,于是就会重新出现胆囊炎的发作症状,此时应该继续服用回阳药物,一鼓作气,将病邪除尽。阑尾炎的原理也是如此。
由于以前经常使用清凉药性的栓剂治疗痔疮,等于压制了自身破除痔疮的机能,而服用回阳药物后,各方面的生机都会恢复,破除痔疮的功能自然也会开始恢复,就会出现"复发"的症状,此时应继续服药,痔疮开始会变大,或由内痔变为外痔,然后出血,随后变大,然后出血,随后缩小直至消除治愈,决不会继续扩大或恶化。
在此只是以胆囊炎和痔疮为例进行分析,其它曾经所患病症,都有可能复发,都应依此原理分析对待才是。
而且,以上这些情况出现时,最好不要去医院治疗,因为极有可能会被西医将器官切除,那时将后悔莫及。
……
以上所列数条情况,只是服用回阳药物时会出现的几种情况,因患者的病情不同,可能还会出现其它情况。虽然同样服用回阳药物,但每位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都不会完全相同的,在此不可能一一列举,这就是《内经》、《伤寒》中没有医案的原因,业医者必须注意!
就是说,不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只要把一下患者的脉,如果属于沉、弦、伏、微、细等表现"阴盛阳虚"的脉象,就属于正常情况,这主要由懂得"阴阳"脉象和脏腑功能理论的医生来把握。
但是,许多医生却将这些情况归结为诊断失误、附子中毒、药物过敏等,其实都是不明"阴阳"至理和附子的特性。
而且,许多人没有服用任何回阳药物,也会在季节变动或久劳突逸时出现以上所列举的"反常"现象,这是自身元气逐渐恢复并鼓动,祛邪外出的表现,应该马上服用回阳药物来帮助正气祛邪外出。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应该知道,在服药期间,出现一种症状,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医患都应感到高兴才是。
所以,总要医生明辨"阴阳",经通经络,熟悉脉象,就可以随机处置。并可以因此而悟透"阴阳"至理。即使医生不懂"阴阳",但必须明晰传统的脏腑功能理论和经脉学说,否则,必然不能灵活地把握病情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处理。
必须注意:服药期间,绝对禁止房欲和房事!
总之,服用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的时候停止服药(这也是修道者非常渴望的、修行中难得的初步境界),然后服用一大剂四物汤或两盒(瓶)六味地黄丸收敛余阳即可(由于常人饮食不节、性欲不断、起居无常,能够服药达到此等境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使用"重灸法"才有可能实现。服药能够达到以往的症状基本消除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时全身阴邪已经化去,真阳已经恢复,脉象浮,所以用1剂滋阴的药物,来收敛已经恢复的阳气(服药到此境地,必须停药,否则,就会灼伤阴液,反而会出现"阴虚阳盛"的"厥阴"证候);此时脉象转为沉缓有力,阳得阴敛,则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后进行体育锻炼和增强饮食,使元气逐渐恢复,就可以达到体健身轻而无病矣!
六味地黄丸只有在没有"阴邪"或"阴茎挺而不倒"的情况才能使用。如果"阴邪"尚存而服之,就会更加助长"阴邪"的实力,使经脉逐渐闭塞,从而使病邪深入并引发重病。
综上所述,可以这样说,"四逆汤、附子理中汤"才是真正的保健品!并且,可以长期服用(每周服一两剂),其效果就像经常定期在家做扫除一样。因为即使健康的人也不免房事过度、气恼郁闷、起居失常、饮食不节、久逸突劳等情况发生,坚持服药就相当于经常充电或打扫房间一样。这样可以保持经脉通畅、气血调和,元气不至于过分丧失。但不可认为常吃补药就可以胡作非为,因为没有任何补药能够补充元气的。房事过度真的会使人在短期内死亡的。这一点医生必须告诫患者。
而且,千万不可自恃药力帮助而拼命工作或过分娱乐,必须长期以养病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必须学会某种文化爱好(琴棋书画、裁剪烹饪、收藏鉴赏、手工制作)才能真正做到保持良好心态,自我安慰是没有用处的。所以,
医生真正的功夫不止在于消除患者的症状,关键在于愈后疾病不易复发或不继续深入。
这就好比古人对"人参、附子"的评价一样:"治宜常服而不宜多服,只可当药却不可当饭。"所以,如果在治愈疾病后,能够保证在基本健康状态下坚持每星期服用一两剂"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小孩子可以使先天充足,青年人可以精力充沛,中年人可以消除"亚健康"状态,老年人一定可以得善终。其最为显著的效果就是决不会被所谓的"流感病毒"和"非典"所传染。
【注意】:症状消除后,必须保证充足饮食,保持良好心态,坚持每晚慢跑(此三者缺一不可,切不可减肥。娱乐与锻炼不可混淆——娱乐累心不累身,锻炼累身不累心)。而且,"四逆汤"的作用只是启阳祛寒、恢复生机,并没有补充阳气或元气的作用,而且,必须在患者的元气尚且堪用、生机被寒邪抑制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如果患者的病情已经发展到了"厥阴证",元精已经极少的情况时,就不适合使用"四逆汤"了,应改为适合"厥阴证"的药物,如"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
在连续服用"四逆汤"的过程中,必须有"大剂量(100g以上)、中剂量(60g左右)、小剂量(30g以下)"的区别,也就是《内经》所谓的"大毒、常毒、小毒、无毒"的区别。当患者的脉象由微、细、沉、弦变为沉而无力时,说明寒邪已经被祛除了百分之六七十,元气不足的状况开始显露出来,此时必须改服厚味有形的"附子理中汤"或"金匮肾气汤"以固其根本,填充有形的元精。
古代的算命书中常提到的"带疾延寿"就是这个道理。由于患者体内有凝滞的寒邪,就会经常激发真阳元气,人就会像吃了激素一样总是显示出精神抖擞的样子,倘若服用大剂量的回阳祛寒药物,使寒邪在短时间内被销伐掉,剩余的少量真阳也就无力支应突然出现的"大环境"。就好比主人原先有管理3间房屋的费用,但其中两间被一些无赖占据,并不断挥霍这两间房屋原有的费用,而后无赖们肆意糟蹋房屋内的设施,使得原有的一切规律被破坏,主人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计,忽然无赖全被警察抓走了,由于主人只剩余维护一间房屋的费用,忽然必须维护3间房屋,此时每间房屋的维护费用也就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了,就会突然处于极度贫穷的境地,甚至难以恢复元气。
所以说,由于许多患者已经患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需"带疾(方能)延寿",治疗此类疾病应依照"大、中、小"不同剂量,依照"六经辨证",按缓急、分步骤地进行,不可唐突。
而在寒邪较重、生机微弱的情况下,只能先用回阳救逆的药物(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来祛除寒邪,一定先不要补以厚味有形滋补的药物,以免增强寒邪的势力。就像抗日战争时期陈嘉庚说的一句话:"在日本鬼子还没有被赶出国门以前就要商议和谈的人即是汉奸。"总之,日本鬼子是没有人性的,见到鬼子就要杀,没有任何情面可言,但对于重病来说,仍需要"八年抗战"。同理,寒邪不除反要进行滋补,甚至帮助寒邪来销伐正气,就是医学界的"汪精卫",这种情况是必须杜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27 00:49 , Processed in 0.04633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