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写旧体诗词只用古代语汇,拒绝一切现代语汇。他写了一百首、一千首诗词,竟然不用一个现代词语。当然,这是个人自由,别人干涉不得的。但是有人拒绝现代语汇的理由却不能成立,他们认为用现代语汇太俗。
其实,用语的雅和俗,不是以时代划分的。如果现代人用了现代语汇就是俗,那么古代人用了当时的语汇,就也是俗的了。这显然没有道理。可以以一首古诗为例说说这个道理。李商隐有首著名的《无题》诗,大家都很熟悉: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大概没有人会说它俗。有人以为,它之所以不俗,一个原因就是诗中没有用“现代语”。其实错了,诗中的许多词语都是唐朝当时的“现代语”。灵犀、送钩、射覆、蜡灯、听鼓、兰台等,都是唐朝当时的活语汇,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送钩、射覆就是当时经常玩的游戏。
如果李商隐从来没有写过这首诗,而是有个现代人写了一首下面的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舞厅西畔影楼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鼠标一点通。(鼠标一点通,指网聊)
隔座搓麻啤酒冷,分曹遛狗路灯明。
嗟馀电话频催命,车站航班类转蓬。(指忙于生意,来往于各个地方)
这样写算不算是一首好诗呢?可能有不少人认为不好,它太俗,舞厅、影楼、鼠标、电话、搓麻、啤酒、遛狗、路灯、车站、航班都用上了。但要用李商隐的用语作比较,这首诗就一点也不俗。因为李商隐诗中满篇也都是当时的现代语。影楼、鼠标、电话之类现代语汇,再过几百年也成了古语,也是需要查辞典、作注释才能懂的。可能几百年后,会作这样的注释:
影楼:古代(20世纪前后)人们的一种娱乐场所,里面可以放映电影。电影则是那时候的一种艺术门类,开始是用胶片、后来用数码技术拍摄人们表演的场景,23世纪已经绝迹,改用用三维以上仿真活动影像代替,场所也不再用影楼,而是用植入人体的接受设备随时随地欣赏。
鼠标:古代使用电脑时所用的命令工具,因为形状像老鼠,故名。使用80年后淘汰。因为鼠标点击后可以输入信息、网上聊天,故曰一点通。现在可以用思维直接命令,即你想到什么,电脑就执行什么。现代电脑也同那时候完全不同,已经直接连接人的神经,并同人类生活的一切连接起来。
电话:古代一个叫贝尔的人发明的通讯工具,开始是固定的,用导线连接终端。后来有可以移动的,叫作手机。发明100年后淘汰。
李商隐的这首诗是写心情的,写心情的诗如果避开现代语尚可以做到,要是诗中是反映一些现实问题,有时候就很难避开现代语汇了。辛弃疾的词涉及的面非常广阔,他的词就充满了当时的“现代语”,只不过经过了几百年变古了而已。毛泽东诗词中使用了诸如“红军”“工农革命”“镰刀斧头”“国际悲歌”“分田分地”“地主”“压迫”“毛瑟”“汽笛”“土豆”“机械化”等现代词,难道就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