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8|回复: 8

旧体诗与现代语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3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e_ddmm2008 于 2013-5-15 00:17 编辑

有人写旧体诗词只用古代语汇,拒绝一切现代语汇。他写了一百首、一千首诗词,竟然不用一个现代词语。当然,这是个人自由,别人干涉不得的。但是有人拒绝现代语汇的理由却不能成立,他们认为用现代语汇太俗。


其实,用语的雅和俗,不是以时代划分的。如果现代人用了现代语汇就是俗,那么古代人用了当时的语汇,就也是俗的了。这显然没有道理。可以以一首古诗为例说说这个道理。李商隐有首著名的《无题》诗,大家都很熟悉: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大概没有人会说它俗。有人以为,它之所以不俗,一个原因就是诗中没有用“现代语”。其实错了,诗中的许多词语都是唐朝当时的“现代语”。灵犀、送钩、射覆、蜡灯、听鼓、兰台等,都是唐朝当时的活语汇,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送钩、射覆就是当时经常玩的游戏。


如果李商隐从来没有写过这首诗,而是有个现代人写了一首下面的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舞厅西畔影楼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鼠标一点通。
(鼠标一点通,指网聊)
隔座搓麻啤酒冷,分曹遛狗路灯明。
嗟馀电话频催命,车站航班类转蓬。
(指忙于生意,来往于各个地方)


这样写算不算是一首好诗呢?可能有不少人认为不好,它太俗,舞厅、影楼、鼠标、电话、搓麻、啤酒、遛狗、路灯、车站、航班都用上了。但要用李商隐的用语作比较,这首诗就一点也不俗。因为李商隐诗中满篇也都是当时的现代语。影楼、鼠标、电话之类现代语汇,再过几百年也成了古语,也是需要查辞典、作注释才能懂的。可能几百年后,会作这样的注释:


影楼:古代(20世纪前后)人们的一种娱乐场所,里面可以放映电影。电影则是那时候的一种艺术门类,开始是用胶片、后来用数码技术拍摄人们表演的场景,23世纪已经绝迹,改用用三维以上仿真活动影像代替,场所也不再用影楼,而是用植入人体的接受设备随时随地欣赏。


鼠标:古代使用电脑时所用的命令工具,因为形状像老鼠,故名。使用80年后淘汰。因为鼠标点击后可以输入信息、网上聊天,故曰一点通。现在可以用思维直接命令,即你想到什么,电脑就执行什么。现代电脑也同那时候完全不同,已经直接连接人的神经,并同人类生活的一切连接起来。


电话:古代一个叫贝尔的人发明的通讯工具,开始是固定的,用导线连接终端。后来有可以移动的,叫作手机。发明100年后淘汰。


李商隐的这首诗是写心情的,写心情的诗如果避开现代语尚可以做到,要是诗中是反映一些现实问题,有时候就很难避开现代语汇了。辛弃疾的词涉及的面非常广阔,他的词就充满了当时的“现代语”,只不过经过了几百年变古了而已。毛泽东诗词中使用了诸如“红军”“工农革命”“镰刀斧头”“国际悲歌”“分田分地”“地主”“压迫”“毛瑟”“汽笛”“土豆”“机械化”等现代词,难道就俗了吗?



现代人写旧体诗词当然可以用典故,用一些古代语汇,但也不应该拒绝用现代语汇。拒绝用现代语汇,实际上是自己堵塞了自己的诗路,于是只好写一些风花雪月。如果不知道作者是谁,就看不出是什么时代人写的。这样的诗,因为没有时代感,从长远看,是没有价值的,这是真正的俗。
发表于 2009-2-3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先顶后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3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虎虎 于 2009-2-3 15:01 编辑

深入浅出,说理透彻。
    中国诗歌,从永明体到唐代格律完成了形式上的规范。不过过于规范的形式要求实际上也约束了诗外韵味和境界的发掘。这固然与各个时代的政治氛围有关,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与诗作者对诗的本质的理解有关。
    现在一些人谈诗必先讲平仄、音韵,殊不知语音也是变化的,古时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一首诗,也许用普通话来读可能会很拗口。即便是处在与诗作者同一时代的人,由于地域和方言的不同,也不一定会认同诗的价值(不是有人说用广东话读古诗会感到诗的精妙之处吗?)。真正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传唱的,恰恰是那些使用了大量“共同语”的作品。
    现代汉语的形成才不过百年的历史,但是有古汉语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作为铺垫。不数典忘祖是对的,但是“泥于古”就是自己捆住了手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3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虎虎 于 2009-2-3 15:23 编辑

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是,清末民初所产生的“新诗”,是与“白话文”运动一同成长起来的。这种“新诗”的可贵之处是在于它打破了古诗的形体,做到了“诗无定行、行无定字、字不必苛求音韵平仄”,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诗歌在唐宋以后越来越重的“匠气”,解放了诗人的灵性和直觉。但是,人们却产生了另外一个思维惯性,认为“新诗”就是“白话诗”,非要彻底用白话写成的作品才能算是好文章。
     我并不否认“白话诗”中也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作品,但我认为“新诗”中模仿外国语言的成份太多,以至于失去了汉语诗歌最重视的“韵味”。如果胡适所提倡的“白话入诗”是针对古诗词而言的话,那么我们针对“新诗”是不是同样可以提出“文言入诗”的要求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3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搬个板凳来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话文运动以来,“文”(散文、小说等)由文言到白话转化得相当成功,诗的转化可以说相当失败。以至于那些写白话诗(自由诗)的先驱们,到了晚年也不再写白话诗,而是重操旧体诗来。失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从中国旧体诗(词、曲)中学习借鉴不够,全盘西化,失去了汉语的韵律特点。

现在,人们脑子装的还是中国古诗词的名篇名句,白话诗能装到脑子里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几乎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3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将新诗定义为“白话诗”,是造成汉语诗不被人们所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我们说到新诗,都要与“五四运动”联系起来,首先要看这些诗有没有进步的意义,是不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等,而且既然是“新”诗,就一定要与一切古老的东西对立起来,一定要讲革命,一定要讲叛逆。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上个世纪中叶“白话诗”彻底否定了古典诗词,而其后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又一次对“直白”发出了质疑,而“朦胧诗”在今天仍然遭到了新一代诗人的背叛。
  其实,中国诗的改革要始于清末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等人,他们在古体诗中进行了加入“新学名词”的尝试,但诗句生硬艰涩,实在难以于古典诗词抗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3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的歌唱咏叹就是最原始的诗。这些东西转变杨文字,就成了文体中的诗。诗是升华了的歌。
    诗是直觉的艺术。每个人都是潜在的诗人,无论是王候将相还是山野村夫。几千年来,人们把诗看得太高贵了,认为那只是上等人才能掌握的东西。而五四运动后“新诗”的可贵之处就是将诗还给了人民。
  五、六十年前,国人的识字率还是非常低的,如果用古典诗词去感染大众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以郭沫若女神那样的诗对感染大众的情绪还是很有意义的。(虽然我并不喜欢郭沫若的诗风,但我认为那确实是诗,其风格与屈原很相似,--当然我也不喜欢屈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屈原是诗更接近于现在的自由体诗,可惜这种风格的诗止步于屈原,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诗完全按照另一条路线发展了。中国(汉族)没有史诗,可能与此有关。无论是古风还是格律诗都规矩太多,影响了长诗的出现。《孔雀东南飞》可能就是最长的诗了。

像泼墨画一样,中国格律诗更多的是朦胧诗,讲究的是意境、思想,不利于叙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6 10:54 , Processed in 0.10426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