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04月08日 09:38 来源:瞭望 柴青山
人民币成为国际性货币以便提升中国大国地位的高涨呼声,并不能代替中国全球政治经济实力不足的现实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断肆虐,世人对美国居民及政府依靠美元的垄断地位过度消费、引发危机并转嫁危机成本的做法已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在中国的反响之一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呼声进一步高涨。
在前几年人民币边贸结算、港澳人民币业务基础上,人民银行近期与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签订了人民币/外币的货币互换协议,并积极筹备针对港澳和东盟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如何?中国是否能够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基本条件是否已具备?等等,现在确实非常值得研究和权衡。
风险不容小觑
主张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者所能例举的好处大致有五条:
可以提高人民币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人民币在结算、储备、交易等方面都能够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相匹配;可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使中国在全球金融活动中取得更大的发言权;可以获取一定的铸币税收益,使货币发行成为重要的对外支付手段之一;可以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市场,使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减少企业的汇率风险,使我国企业增强对外投资和出口竞争的能力。
以上这些好处,大部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每项作用是否如某些学者想象的那么大,则非常值得商榷。
比如用人民币计价就不一定能回避汇率风险问题:当人民币是强势货币时,国外进口商一般都不愿意支付人民币;当人民币有贬值趋势时,国外出口商一般都不愿意收取人民币;前者会迫使国内商人收取外汇,后者会导致国内商人不得不支付外汇,两者都无法回避汇率风险。
出口企业能否回避汇兑损失,与本币是否国际化无关,与汇率稳定性以及中国企业的议价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却有很大关系。至于人民币国际地位和所谓的铸币税收益,与中国所承担的责任及本币国际化风险是相对应的。天上掉金子的好事是从来不会有的。我国若想取得前述两大好处,首先必须想一想,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在5~10年内我们是否承受得了。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将明显增加宏观调控难度,削弱国家调控物价和GDP增速等经济目标的能力。
当国内出现通胀和经济过热迹象时,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自然是加息和收紧银根。在人民币尚未国际化之前,银根一再收紧一定会取得抑制投资和消费,为物价和经济降温的效果。
但一旦人民币已经国际化,在境外兑换及跨境流动更加自由情况下,加息和升值预期势必导致境外资金被大量兑成人民币并最终流入境内金融市场,以致出现银根宽松、流动性泛滥以及通胀和经济热上加热等与宏观调控目标不一致的结果。相反,当国内经济出现疲弱迹象时,政府放松银根则会导致资金流出,最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流动性陷阱,易得而且低息的人民币资金容易被兑成外汇并流入高收益的外国金融市场。后果同样是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被大打折扣。
虽然在现阶段,套利资金也会跨境流动,但在资本项目管制的区隔下,这种流动是分散的、规模可控的。一旦人民币已经国际化,跨境资金则一定会呈现集中、批量和大规模异动特点,并具备很强破坏力。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将破坏我国经济的稳定性,使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变得易于波动甚至动荡。如前所述,当人民币国际化之后,资金跨境流动将更加自由。一旦本外币利差收益丰厚或升值贬值预期强烈,兑换和流动的规模将变得非常庞大。这种情况将明显增加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波动频率及幅度。
当中国经济偏热时,趋利资金会大量流入,进一步推高股价、房价和GDP增速,使宏观经济逐步陷入泡沫化状态;当中国经济偏冷时,趋利资金会反方向大规模流出,一方面使国内银根趋紧,另一方面产生大量抛售房屋及股票等金融资产的行为,致使金融市场急剧回落,宏观经济因资金流出以及企业和家庭资产萎缩而备受打击,并陷入更加不景气状态。
在我国金融监管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企业和金融机构治理机制尚不够完善情况下,具备顺周期特性的跨境资金的大规模流动,会导致经济金融在衰退和泡沫化之间间歇性地摇摆,并给东西差距和城乡差距均很大的中国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一旦中国也发生类似于1990年代日本和上世纪末泰国的经济金融危机,社会动荡的风险更大。
再次,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势必导致人民币加速升值,从而严重削弱制造业的对外竞争力和我国的比较优势。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之一是实现完全可兑换和资金跨境自由流动。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执行不力、生产要素价格未真实反映其价值(比如工业用地价格很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严重不足(农民工工资大都未包含住房补贴),因此,我国生产出来的商品普遍过于廉价,贸易顺差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在此情况下,原本最合理的做法是逐步解决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大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理顺价格体系。但是,在外国政府、外国金融机构干预下,在国内一些只知西方经济学原理的专家学者宣传声浪的影响下,我国最近5年出现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境外热钱也因此而涌入中国。
在资本项目尚有管制条件下,热钱流入已经导致我国流动性过于泛滥、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规模超常扩张。今后如果我们加快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大量流入的资金必然以不可阻挡的市场力量推动人民币快速升值,从而出现汇率调整过度、制造业对外竞争力被显著削弱等严重后果。相反,前面所列举的一系列深层次经济问题却因经济低迷和企业不景气而迟迟得不到解决。
责任不一定背得起
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会给中国带来一定的利益和较大风险,还会衍生出必须承担的国际责任及其相应的后果。这里边最突出的主要有两点:
其一,中国在本币国际化之后理应承担起平抑世界经济波动的责任。当邻国经济或世界经济出现困难时,我们不仅需要在本国市场上注入流动性,还要保证境外的资金供给,并允许邻国的货币相对贬值,以帮助他们的经济恢复稳定增长。
在本次金融海啸中,美国既是“震源”,又是受伤最重的国家。即使是在如此困难情况下,美国出于义务和责任也不得不与多个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给有关国家提供支持。不仅如此,在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面前,欧元、英镑、卢布、韩元、加元、澳元等都纷纷贬值,美元却不仅没有贬值,反而成为2008年9月以后极少数升值的货币之一。这固然与资金避险需求的推动有关,但与美联储不得不背负的责任有较大关系。
例如,在如此严重的危机面前,在救市资金和刺激经济所需资金规模极其庞大的罕见环境中,一直到2009年2月底美国都没有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开动印钞机,靠大量发行货币和美元贬值来挽救经济、转嫁危机。相反,美联储的货币发行量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其政策目标仍然是维护价格的长期稳定。
从美联储公布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出,其救市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如下三大手段:一是按联邦基金利率对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付息,以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存款;二是持续抛售国债以套取可用现金;三是由财政部发债后在美联储开立“补充融资账户”。
3月中旬,美联储宣布大量回购国债及房屋抵押贷款(其中准备回购的国债规模与过去抛售的基本持平)。这是危机发生以来美国政府首次增发货币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经济进一步陷入衰退。
由于中国已经加大了货币投放力度,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在美联储行动之前早已有回购国债、抵押贷款及后偿贷款的行为。因此,世界性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遏制经济衰退的同时难免会增加长期通胀的风险,但不一定会导致美元贬值,更不能被看作美国转嫁危机的一种手段。
从过去两年的实际情况看,美联储在危机面前并没有采取“大难当前各自飞”的政策。美国政府的上述举措与美元国际化之后其所承担的责任是有一定关系的。这样的责任恐怕只有美国这样的强国和富国才能承担得起,而不是中国这样一个人均GDP很低、东西差距和城乡差距均很大的发展中国家所能承担得了的。
实际上,美国的强盛是科技革命、制造业崛起以及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与美元国际化基本上没什么关系。相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主地位之后,美元的国际性质不仅增加了美国的国际责任,还因其易得性和铸币税收益而助长了美国政府和居民过度消费的恶习,削弱了其制造业的对外竞争力,并有可能使美国逐步丧失其霸主地位。
其二,对外供应人民币的责任最终将使中国贸易收支状况趋于恶化。对已经完全国际化的美元,西方经济学家曾提出过著名的“特里芬难题”,大概意思是说,因为美元具有世界货币地位,所以各国纷纷把美元当作计价及储备货币,在此需求的推动下美元大量流出并沉淀于海外市场,这难免会导致美国贸易项目出现逆差;但是,美元作为核心货币的前提是币值稳定,这又要求美国保持贸易项目顺差。
对特里芬难题,美国迄今尚未找到破解之道。就人民币国际化而言,尽管在世界计价及储备货币中人民币今后所占比重不会太高,中国不一定会马上碰到类似于美国的难题,但与责任相对应的风险却不容回避。
国际化基本条件尚不成熟
正因为所背负的责任和潜在风险都比较大,所以欧盟和日本对本币国际化并不是十分积极,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虽然已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但都没有去大力推动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就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提出本币国际化战略的更是几乎没有。从国际化所带来的责任和风险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本币能否成为世界性货币,关键得看如下几个前提条件:
经济实力如何?虽然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已经跃居全球第三,但人均GDP尚不足3000美元,而且基尼系数较高、贫富分化较大。在国际上,实施本币国际化战略的国家人均GDP普遍已超过1万美元。
作为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应光看到自己的GDP总量,而应清醒地看到人均GDP和社会结构的不足,并把主要精力放到追求社会稳定和埋头发展经济上面来。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的责任,现阶段的中国是背不起来的,它所衍生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加速波动甚至过度调整的风险,对政府和老百姓来说有可能是致命的。
金融健全性如何?前面提到的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风险,对金融监管能力和金融机构的素质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我国监管部门的“三门干部(家门-校门-机关门)”较多,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而且迄今为止尚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考验。我国金融机构的治理机制虽然进步明显但仍然不够完善,服务水准不高,风险控制水平尚无法与欧美金融机构相比。
在此情况下,如果我们过快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其所带来的后果肯定会比较严重。虽然中资金融机构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损失较少,但这主要是我们的资金交易能力差、对衍生产品基本不涉足以及投行的国际竞争力较低造成的,并不证明我国金融机构素质已好于欧美,更不证明中国金融业的抗风险能力已无后顾之忧。
市场和法律体系是否完善?在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政府管制还相对较多的条件下就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实际效果有限,还容易带来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
人民币是否被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所接受?由于中西方社会体制有很大不同,加上西方一些人对中国崛起抱有戒备心理,因此,期望人民币走出国门后受到他们的普遍欢迎,成为计价和储备货币,恐怕是不现实的。□(作者为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
原文地址:http://intl.ce.cn/zgysj/200904/08/t20090408_18737761_2.shtml |
不成熟, 人民币, 小觑, 条件, 不成熟, 人民币, 小觑, 条件, 不成熟, 人民币, 小觑, 条件, 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