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7|回复: 11

达曼人:生活在“幸福的山谷”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4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远眺吉隆沟——达曼人的居住地
沿着吉隆沟这条路行走20分钟就可到达尼泊尔
达曼人与藏族同胞一起欢度忘果节
做小生意的达曼人,卖的都是国货。
米玛的母亲操劳了一辈子,儿女的成长让老人感到欣慰。
吉隆沟的孩子是家里的小帮手
达曼妇女就是靠着勤劳的双手,纺纱织布,扮美自己的。
  吉隆沟蜿蜒的河流,闪着粼粼波光,穿越被葱茏的树木遮盖的群山,即使最精美的构思也难以比拟它的美丽,这种景色与达曼人的村寨相得益彰。达曼人是居住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吉隆镇中尼边境一带的小群体。据说达曼人是尼泊尔人的后裔,2003 年前他们无国籍,2003 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加入中国籍。由于他们的周围生活着藏族,无形中接受了藏族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他们选择了生活的道路,生活的道路同样也选择了他们。世世代代,他们在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
  我曾经于1999年和2002年两次深入达曼人的居住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的吉隆沟。
  吉隆沟属于珠峰自然保护区,“吉隆”系藏语,意为“快乐”,“沟”系汉语,意为“幸福舒适的山沟”。由于横贯东西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进,使得山脊两侧的气候截然不同。吉隆沟地处南翼,流入尼泊尔境内的吉隆藏布曲河顺着蜿蜒的山谷向南飞泻,两侧山峰林立,气势巍峨;满山叠翠的山谷里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森林植物,山顶则是终年积雪,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群鲜为人知的达曼人就生活在其间。
  达曼人原是喜马拉雅山南部的一个民族,于清朝时迁入吉隆沟,西方人士称他们为“喜马拉雅山民”。随着登山事业的迅速发展,一般人都知道“夏尔巴”,因为他们擅长登山,常为外国登山运动员当向导、搬运货物。其实这里除了夏尔巴,还有“达曼”与“郭绒”、“马噶”、“热依”等部族。
  达曼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他们对宗教不刻意追求,只是在每月的8日、15日按传统的习俗转寺院。达曼人在长期与藏族紧密的接触中,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藏民族的风俗习惯,并逐渐融入藏族文化圈内。他们吃糌粑、穿藏袍、说藏语,自己的语言和风俗正在渐渐消失中。现在的年轻人不论语言还是节庆已基本藏化。
  长期以来,由于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的自然状态,达曼人基本上自给自足,靠天吃饭,仍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古老生产方式。几个世纪以来,生活在吉隆沟的达曼人依不同性别和年龄,从事着各种生产活动。成年男子靠打铁、做工匠为生;妇女多纺织,并在家料理家务;年老体弱的老人多半在家看管火塘、破竹削藤。
  达多是吉隆沟达曼人中人口最多的一家之主。他的母亲共生育了15个儿女,其中7个已先后夭亡,剩下的8人除5人在吉隆外,其他分别在印度、尼泊尔和上海。达多曾带着妻子去看望在尼泊尔的弟弟。他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在他心里,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他相信生活会越过越好。
  2003 年5月,达曼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生活在吉隆沟的达曼人,现在也逐渐了解到内地的许多信息,他们特别关心青藏铁路的开通,希望有机会到内地看看,做点小买卖。目前,当地通过各种渠道去内地做生意或外嫁的达曼人有十多位。在吉隆沟的达曼人中最为出众的人物是米玛,她19岁时嫁给一位陕西的包工头,曾去过上海、四川、拉萨等地,几年前离了婚,现在带着女儿与她的母亲、弟弟住在一起。她在这里算是见过世面的人,言谈举止自然大方。她家的房屋虽然简陋,但布置得很干净,屋子四周挂着印花的布料,并贴有许多明星画片,还有一台18英寸的电视机。
  达曼人生活在吉隆沟,他们勤劳朴实,积极参加当地保护区的各种工作。当地驻军经常对生活困难的达曼人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和免费的医疗服务,所以他们十分乐意为部队劳动,军民关系非常融洽。
  随着经济的发展,吉隆沟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政府充分考虑到达曼人的困难,在许多方面给予关照。当地政府每年都会免费给达曼人按人口分发青稞和酥油;在修建中尼公路建设中,当地政府优先征用达曼人,每天的劳务费比内地劳务费略高;每户人家目前均是免费用电。
  过去,达曼人的孩子多数任由自己玩耍,受母亲照料的较少,他们的成长多半没有受到应有的关照,所得到的知识不是来自学校的教育,而是来自个人的领会。西藏自治区政府于2001年在这里修建了学校,现在的达曼儿童已经可以免费接受教育。
  自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以来,吉隆县高度重视达曼人的住房问题,积极争取资金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2004年,自治区兴边富民项目投资147万元,为达曼人修建新房。达曼人安居工程于2005年5月1日开工,为49户达曼人修建了建筑面积3846平方米的住房。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年8月22日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2518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处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腹地的吉隆沟有蜿蜒的河流、葱茏的树木和连绵不绝的群山。据说,一百多年前,一群达曼人来到了这块美丽而又陌生的土地,迄今为止,已繁衍了六七代人了。由于他们的周围生活着藏族,无形中接受了藏族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
时值隆冬,喜马拉雅山腹地早已是满目凋零,寒气袭人。从拉萨出发,一路颠簸在蜿蜒的群山中,途经羊卓雍错、佩古错,湛蓝清澈的湖水让人沉醉。到达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嘎拉后,接着南下至帕里、亚东,再西行至岗巴、定结、定日,翻越希夏邦马西侧5500米的马拉山,继续向前行驶一百余公里,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吉隆沟——幸福的山谷。
吉隆沟位于珠峰自然保护区内,以横贯东西的喜马拉雅山脉为界,北部干旱寒冷,南翼则降水充沛,成为绿色植物的王国。身处喜马拉雅山南翼,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然而,最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是生活在这儿的一群鲜为人知的达曼人。
达曼人原是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境内的一个民族,由于生活所迫,大约在我国的清朝时期由尼泊尔迁入吉隆沟。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达曼人已经有170余人,34户人家,他们与当地的藏族人一起生活在这条美丽的山沟里。
关于达曼人的族属问题,有学者考证是藏族的一个分支。尼泊尔现有人口2000多万人,大部分居住在平原,有600万人居住在北部山区,紧邻我国西藏,西方人士称他们为“喜马拉雅山民”,甚至把他们当作独立的民族。随着登山事业的迅速发展,一般人都知道“夏尔巴”人,他们擅长登山,常为登山运动员当向导、搬运货物。其实做这项工作的远不止”夏尔巴”人,还有“达曼”与“郭绒”、“马噶”、“热依”等部族。有学者研究表明,实际上他们是藏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吐蕃时期和吐蕃崩溃后,从吐蕃迁徙过去的。

达曼人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他们对宗教不刻意追求,只是在每月的8日、15日按传统的习俗转寺院。达曼人在长期与藏族紧密的接触中,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藏民族的风俗习惯,并逐渐融入藏族文化圈内。他们吃糌粑、穿藏袍、说藏语,而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渐渐消失。老一辈人还过本民族的节日,而现在的年轻人不论语言还是节庆已基本藏化。虽然藏族对他们十分友好,但在社会活动中,族群依然分得十分清楚,各有自己的交流范围。
长期以来,由于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的自然状态,达曼人基本上是自给自足,靠天吃饭,仍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古老的生产方式。几个世纪以来(直到2003年),生活在吉隆沟的达曼人由于既没有中国国籍,也没有尼泊尔国籍,因而在我国境内不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相应地也没有耕地、牲畜和任何生产资料。他们根据不同的性别和年龄,从事着各种生产活动。成年男子靠打铁、做工匠为生;妇女多织布和料理家务;年老体弱的老人多半是在家中看管火塘、破竹削藤。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尽管沉闷,但他们知道,这是唯一的谋生手段,也只好从中寻找一些乐趣,有滋有味地打发周而复始的生活。
达曼人的孩子多数任由自己玩耍,受母亲照料的较少,他们的成长多半没有受到应有的关照,所得到的知识不是来自学校的教育,而是来自个人的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逐渐适应当地的环境,常见的娱乐活动是三五成群的儿童游戏。他们通常用羊骨和鹅卵石作游戏,童年的生活非常单调,但天真无邪的笑容在每个达曼儿童俊美的脸上都能找到。
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达曼人的住房非常简易,最大不超过40平方米,最小的只有几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84平方米。房屋建造一般是就地取材,用石块搭成骨架,上盖木板、茅草或稻草。由于没有窗户,屋子里总是黑乎乎的。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他们通常是以火塘取暖,满屋都是烟火,屋顶和四周墙上粘满了油层。相反,当地藏族的居住条件就讲究了许多,藏式结构,屋内陈设颇为考究。藏族多数人靠出外打工和经商谋生,经济条件较富裕。
达多是吉隆沟达曼人中人口最多的一家之主,他的母亲共生育了15个兄弟姐妹,其中7个已先后夭亡,剩下的8人有5人在吉隆,其他分别在印度、尼泊尔和上海。被包工头带往上海的小妹妹多年来杳无音讯。达多曾带着老婆越过边境看望在尼泊尔的弟弟,不到一个月便返回了吉隆,他说那里很穷,比吉隆还差,还表示自己虽然是尼泊尔的民族,没有国籍,但心里早已把自己当成是中国人了,为居住在中国境内而感到自豪。他们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最大的愿望便是接受中国政府的管理,享受到正常的公民权利。这样,他们就可以解决住房问题,可以外出做生意,生活会越过越好。
达多的心愿已经在2003年得到了满足。2003年5月,他们已被国务院批准加入中国国籍。
生活在吉隆沟的达曼人,现在也逐渐了解到内地的许多信息,他们特别关心青藏铁路的开通,希望有机会到内地看看,做点小买卖。目前,当地通过各种渠道去内地做生意或外嫁的达曼人共有十多位。在吉隆沟的达曼族群中最为出众的人物是米玛,她19岁时嫁给一位陕西的包工头,曾去过拉萨、四川和上海等地,两年前离了婚,现在带着5岁的女儿同母亲、弟弟住在一起。她在这里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了,言谈举止自然大方。她家里的情况与其他达曼人相比要好得多,房屋虽然简陋,但布置得很干净,屋子四周挂着印花的布料,并贴有许多明星画片,还有一台18寸电视机。更为有趣的是,米玛还有一台佳能傻瓜相机,这可算是当地达曼人唯一的奢侈品了!
达曼人生活在吉隆沟,他们勤劳朴实,遵守当地法规,很少滋事,同时积极参加当地保护区的各种工作,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尊重和照顾。但因为没有医疗卫生保障,没有执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也较高。当地驻扎的军队经常对生活困难的达曼人给予生活上的照顾以及免费的医疗服务,所以他们十分乐意为部队劳动,军民关系非常融洽。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吉隆沟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政府也充分考虑到达曼人的困难,在许多方面给予关照。当地政府每年都会免费给达曼人按人口分发青稞和酥油;在修建中尼公路建设中,当地政府优先征用达曼人,而且劳务费比内地略高;每户人家目前均是免费用电,政府还将逐步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自治区政府于2001年在这里修建了学校,现在的达曼儿童已经可以免费接受教育。
http://www.tibet-g.com/benqituijian/detail.asp?magazineID=24&topicID=133&articleID=7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4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没想到,西藏还有那么多我所不了解的族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国籍法也是真够奇怪的,土生土长的中国境内的怎么会没有中国国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海鳄神 于 2009-8-5 09:36 编辑

查了一下,原来是不愿回国的尼泊尔人,住在边境上,总共才140人,34户,眼睛呈蓝色,大而深,显示他们应属白色人种。居住在我国境内未被确定的一个民族。因生活环境原因,肤色呈深棕色,由于长期生活在藏族地区,其宗教、习俗都受藏族影响,但看待宗教不如藏族人虔诚(百度百科数据)。


http://www.56-china.com.cn/china07-12/07-2q/zgmz07-02mz20.htm

珠峰以西,有个吉隆沟
      
——西藏边境纪事之五
      
本刊记者/李晓林

达曼人,原系尼泊尔人后裔,很早以前从尼泊尔迁徙到吉隆镇一带,繁衍至今已经六七代,现有居民49户,主要以打铁、做木工、当背夫和打零工为生。他们多数信仰佛教,风俗与当地有所不同,用各种畜禽的血祭神,每年藏历8月8日过达晒节;多数人会藏、汉两种语言,实行一夫一妻制,并与藏族和汉族等通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达曼人缺少生产资料,生活贫困,居住在几十年前的老房子中。那些房子年久失修,低矮潮湿,破破烂烂,绝大多数属于危房。同时,他们的人口出生率和文盲率很高,接受教育和就医的条件很差,缺乏管家理财的能力,属于亟需扶持的人群。更为棘手的是,长期以来达曼人既不愿意回到尼泊尔去,也无中国国籍。

2003年5月26日,对于达曼人来说是个载入史册的特殊日子。这一天,他们正式加入中国籍,成为中国公民。从此以后,他们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怀,开始新的生活。

对达曼人的安置和帮助,很快列入日喀则地区和吉隆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在多次调查研究后,安置方案出台。2004年5月1日,投资122万多元的安居工程正式开工。第二年7月初,住房总面积3664平方米的达曼新村竣工,全部达曼人兴高采烈地搬入新居。与此同时,地区民政局投入18万元,为每家每户购置藏卡垫、藏式木柜等家具和生活用品。县水利部门投入17万元实施引水工程,给家家户户都安装自来水。林业部门还动员和帮助达曼人在村子的房前屋后植树造林。

目前,村民还不习惯养猪养羊,只有三四户人家养了少量的几头(只)。他们得学习种地养猪养牛羊,许多事情都要慢慢适应。以前村里的年轻人基本没有上过学,甚至包括村主任在内的绝大多数成年人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如今适龄儿童全部上学,读初中的就有12个。达曼人在尼泊尔都有亲戚,但几乎没有来往。村民的生活状况相差不大,最困难的有三四户人家。除了4户开小卖部的,村民的主要收入靠打工,都是修路、盖房的力气活儿,日工资25元。有些人家买了黑白电视机,能收看到中央一台和西藏一台、二台的节目。

我们在村子里见到的最时髦最大方的姑娘,似乎是23岁的米玛卓玛。她17岁嫁给在吉隆镇打工的一个汉族小伙子,跟丈夫回过远在河北省张家口的老家。她说很可惜还没有去北京。像米玛卓玛这样嫁给汉族的达曼姑娘有10个,其中5个在村里安家,另外5个随丈夫去了内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xzwater.gov.cn/content.asp?NewsId=3738

达曼人家家都有了自来水
时间:2006-4-6 17:25:52  

本站讯(通讯站 日喀则地区水利局)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日喀则地区吉隆县达曼村49户达曼人家家安上了自来水。
达曼人系尼泊尔后裔,在吉隆县吉隆镇已繁衍有6-7代人,现有人口168人。平常以打铁、做木匠、当背夫和打杂为生,于2003经国务院批准加入了中国国籍。
去年政府共投资17.4万元,通过建设农村饮水工程,于去年年底前解决了他们的饮水问题。(编辑 卢玉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海鳄神 于 2009-8-5 09:03 编辑

http://tibet.blog.sohu.com/76073161.html

我是谁?
《西藏人文地理》

  达曼人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他们对宗教不刻意追求,只是在每月的8日、15日按传统的习俗转寺院。达曼人在长期与藏族紧密的接触中,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藏民族的风俗习惯,并逐渐融入藏族文化圈内。他们吃糌粑、穿藏袍、说藏语,而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渐渐消失。老一辈人还过本民族的节日,而现在的年轻人不论语言还是节庆已基本藏化。虽然藏族对他们十分友好,但在社会活动中,族群依然分得十分清楚,各有自己的交流范围。

117f9d2cae6.jpg
  长期以来,由于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的自然状态,达曼人基本上是自给自足,靠天吃饭,仍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古老的生产方式。几个世纪以来(直到2003年),生活在吉隆沟的达曼人由于既没有中国国籍,也没有尼泊尔国籍,因而在我国境内不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相应地也没有耕地、牲畜和任何生产资料。他们根据不同的性别和年龄,从事着各种生产活动。成年男子靠打铁、做工匠为生;妇女多织布和料理家务;年老体弱的老人多半是在家中看管火塘、破竹削藤。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尽管沉闷,但他们知道,这是唯一的谋生手段,也只好从中寻找一些乐趣,有滋有味地打发周而复始的生活。

  达曼人的孩子多数任由自己玩耍,受母亲照料的较少,他们的成长多半没有受到应有的关照,所得到的知识不是来自学校的教育,而是来自个人的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逐渐适应当地的环境,常见的娱乐活动是三五成群的儿童游戏。他们通常用羊骨和鹅卵石作游戏,童年的生活非常单调,但天真无邪的笑容在每个达曼儿童俊美的脸上都能找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海鳄神 于 2009-8-5 09:11 编辑

香港文汇报
http://paper.wenweipo.com/2007/10/30/CH0710300056.htm

達曼村人 昔為異客今做主
2007-10-30


與樟木相比,吉隆的民居顯得比較簡陋。

 按照原計劃,記者預計在吉隆採訪3天,再經日喀則返回拉薩。但第三天正準備出發時,卻收到出吉隆的唯一公路被暴雨沖毀的消息,其中包括一座橋,有關部門正在緊急搶修。

 為此,我們只好滯留在吉隆鎮,打聽前方的維修情況。鎮幹部拉巴說:「山洪、雨雪沖毀公路的事情在夏冬季經常發生,修復一般需要幾天。」

 苦心等待了兩天,仍未傳來公路何時能夠修通的消息。記者和日喀則報社楊軍副總編決定徒步從吉隆鎮出發,向318國道方向開拔,計劃行程70多公里。出發前我們準備好了路餐和必要的野外用品。

 走出吉隆鎮5公里左右,抵達一個只有100多人的小村落--達曼村。達曼村居住的都是達曼人,從地緣上看,本屬尼泊爾人,但由於歷史原因,他們遷居到了靠近尼泊爾的吉隆鎮,與當地藏族混居。日久天長,漸漸適應了中國的生活不願再回尼泊爾。

 2003年,在中國政府允許下,他們加入了中國國籍,並在政府的資助下,集體遷居到了現今的達曼村,家家戶戶蓋了新房分了田地,多從事鐵匠、木工、揹夫。「我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達曼人很好客,見我們在村口歇息,三五成群主動來打招呼。他們大都會講藏語和漢語,但會達曼語的人為數不多了。從達曼人的臉上仍然可以分辨出他們和本地藏族的區別,尤其是高眉骨、深眼窩


 記者從村裡的雜貨店買了兩瓶拉薩啤酒,請洛桑和他的朋友們喝酒。洛桑說他的兩個孩子在鎮上讀小學,希望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這樣生活會變得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海鳄神 于 2009-8-5 09:48 编辑

划分民族实在是件吃饱了撑的无聊事,这一百多人怎么划。

从楼主最近发的一些帖子来看,西藏很多地区的确太封闭落后,想想内地一些老少边穷地区也同样如此,我们国家要走的路还长着呢{:9_3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6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国籍法也是真够奇怪的,土生土长的中国境内的怎么会没有中国国籍。
老清华 发表于 2009-8-5 04:11


这 个 我 有 一 些 了 解 。

和 当 年 印 尼 归 国 的 华 侨 一 样 , 一 概 是 不 愿 意 要 中 国 国 籍 , 最 优 选 择 还 是 出 去. 因 此 不 要 中 国 国 籍 , 在 国 内 可 以 有 优 待 , 出 去 的 机 会 也 会 多 一 些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7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落后成了所谓“幸福”的代名词。。。。

主楼的文章欠抽,又来搞什么民族划分,还为此罔顾事实,浓墨重彩的无限拔高这种原始状态。有本事自己到当地生活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落后成了所谓“幸福”的代名词。。。。

主楼的文章欠抽,又来搞什么民族划分,还为此罔顾事实,浓墨重彩的无限拔高这种原始状态。有本事自己到当地生活去! ...
petral 发表于 2009-8-7 13:18

我是转帖啦。不代表我的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0 05:04 , Processed in 1.73558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