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18|回复: 9

《辛丑条约》签订【历史上的今天09.07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7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


清政府派全权代表庆亲王奕匡(前右1)、李鸿章(前右2)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11国代表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由德、奥、匈、比、西、法、英、意、美、日、荷、俄等国公使组成的外交团,在团长葛络干主持下,于11时在西班牙使馆与中国全权大臣奕匡和李鸿章举行会谈,签署和谈最后议定书,仪式于11时30分结束。

    当日,《辛丑条约》正式签订,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偿各国军费4亿5000万两白银,其中沙俄得1亿3000多万两,以海关和盐税作抵押;拆毁北京至大沽的所有沿海炮台;各国留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城镇;在北京划定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和运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在分赃中,沙俄分得的最多,沙俄外交大臣拉姆斯托夫说:“1900年的对华战争为历史上少有的最够本的战争”。


各种不平等条约

    1901年9月7日上午,阳光正灼,暑热未消。清廷全权代表奕劻和李鸿章,与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俄国、荷兰、西班牙等11国代表到齐会场。李鸿章扶病而来,力不能支。十二款条约是早已议定好的,无须再议,各代表依序在12个文本上签字后,正式生效。条约十二款为:第一款 (一)大德国钦差男爵克林德大臣被残害一事,钦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赴大德国大皇帝前,代表大清国大皇帝暨国家惋惜之意。(二)大清国国家业已声明,在遇害处所竖立铭志之碑,书以拉丁、德、汉各文。第二款 (一)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二)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 文武各等考试五年。第三款 因大日本国使馆书记生杉山彬被害,降旨简派户部侍郎那桐为专使大臣,赴大日本国大皇帝前,代表大清国大皇帝及国家惋惜之意。第四款 大清国国家允定在于诸国被污渎及挖掘各坟茔,建立涤垢雪侮之碑,兹将建碑之坟茔,开列清单附后。第五款 大清国国家允定不准将军火暨专为制造军火各种器料运入中国境内。第六款 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此四百五十兆系照海关银两市价易为金款。此四百五十兆按年息四厘,正本由中国分三十九年按后附之表各章清还。第七款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第八款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第九款 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第十款 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二、上谕一道,犯罪之人如何惩办之处,均一一载明。三、上谕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四、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第十一款 大清国国家允定将通商行船各条约内,诸国视为应行商改之处,及有关通商各他事宜,均行议商,以期妥善简易。第十二款 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且变通诸国钦差大臣觐见礼节。大清国国家既如此,按以上所述,足适诸国之意妥办,则中国愿将一千九百年夏间变乱所生 之局势完结,诸国亦照允随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1822年9月7日巴西独立

    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率探险队来到巴西,给这里起名叫“圣十字地”。后来,人们在海岸附近的热带森林中发现一种可以提炼贵重的红色染料的树木,于是他们就把这里叫作“巴西”。“巴西”在葡萄牙语里就是红木的意思。1532年,葡萄牙人在巴西建立行政管辖区。此后,葡萄牙殖民者不断对巴西土著居民和从非洲贩来的黑人进行压迫和剥削,巴西人民终于掀起争取独立自由的浪潮。17世纪黑人宋巴发起的反葡运动持续了60多年。1792年,“巴西的国父”、民族英雄蒂拉登特斯被殖民者残酷绞杀,尸体被砍成9段。但革命的烈火仍在全国熊熊燃烧。

    1822年9月7日,巴西宣布完全脱离葡萄牙而独立,成立了巴西帝国,年仅24岁的彼得罗一世成为巴西国王。1888年,巴西帝国废除了奴隶制。第二年,帝制垮台,巴西成立了联邦共和国。1891年,第一部宪法制定,定国名为巴西合众国,1969年国名又改为巴西联邦共和国。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它濒临大西洋,与除智利和厄瓜多尔以外的所有南美洲国家接壤。面积为851万多平方公里,几乎占南美洲总面积的一半。

    巴西是个“种族大熔炉”。在长达300年的殖民统治时期,数百万葡萄牙人、意大利人、德国人、波兰人等欧洲白种人移居巴西,其中一部分人与当地印第安人融合在一起,于是出现大量印欧混血种人。16世纪中叶,大批黑奴被贩运到巴西,19世纪末,东方黄种人又涌入巴西。不同种族间的长期通婚,以及各种混血种人之间的再融合,逐步形成了巴西目前这种特殊的民族。

    巴西是拉美第一经济大国。巴西素有“咖啡王国”之称,咖啡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第一位,甘蔗、可可、大豆、柑桔的产量也都名列前茅。巴西原是个传统而落后的农业国。在最近几十年里,巴西积极利用外资,重点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巴西经济奇迹”。目前,巴西已拥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业已进入世界前10名,钢材年产量居拉美之冠,铁矿产量和出口量均为世界第二位。巴西水力资源极其丰富,列世界第二位。巴西和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260万千瓦,堪称世界之最。今天巴西已经成为“拉美经济巨人”。

    众所周知,巴西还是一个“足球王国”。足球在巴西是一项全民性体育活动,男女老幼几乎个个都是足球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1904年9月7日英国强迫西藏签订《拉萨条约》

    1904年9月7日,英国上校荣赫鹏强迫西藏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噶尔丹寺)寺长罗生戛尔曾等人在拉萨布达拉宫签署《拉萨条约》,荣赫鹏称选择布拉达宫作为签约地点,是要“昭告万国,使英国权威重又树立西藏”。

    1903年12月,英国以边界的通商问题为借口,发动侵略西藏的战争。1904年8月,攻陷拉萨,强迫签订此约。规定不得英国同意,西藏在土地、财政、铁路、矿产等方面没有独立主权;开江孜、噶大克、亚东为商埠,英国可派驻官员;赔偿兵费50万英镑;拆毁自印度边界至江孜、拉萨的防御工事。条约严重损害中国主权,清政府拒绝签字。经重新交涉,1906年4月27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约》,英国“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承认中国对西藏地方的领土主权,但仍将《拉萨条约》作为附约。《拉萨条约》规定:开放江孜、葛大克、亚东为商埠;赔偿英国兵费50万英镑;拆毁自印度边境至江孜、拉萨的防御工事;非经英国同意,不得向任何别国出让、出租西藏土地,不允许任何别国干预西藏事务或派员入藏;不得以铁路、道路、矿产等权利给予任何别国或别国人,亦不得将西藏各项税收给予或抵押予任何别国或别国人。从此,英国在我国西藏的侵略势力日益加强。

    9月8日,清政府电示驻藏大臣有泰,明确表示“英员开送10条,有损中国主权”,拒绝批准前一日由西藏地方当局与英军上校荣赫鹏签订的《拉萨条约》,并斥责有泰,指责其听任藏人与英方立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元素 于 2009-9-7 00:20 编辑

1975年9月7日周总理生前最后一次接见外宾




    1975年9月7日,周总理生前接见的最后一位外宾是现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党主席伊利耶·维尔德茨。

    维尔德茨满头银发,精神矍铄。他于1998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回顾着:

    “那次见面令人终生难忘。”维尔德茨沉默片刻,接着说,当时他率领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周恩来那时病情十分严重,却不顾医生反对,坚持要接见我们代表团。他站在门口迎接我们,显得十分消瘦。他引我们走进客厅。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他当时说的话:‘维尔德茨同志,咱们先和代表团一起照张相。’这张照片在《人民日报》头版刊载。我现在还保存着这张珍贵的报纸。然后,他请我单独和他到旁边的房间谈话。他说:‘医生不让我多说话,所以你说,我听。’”

    “医生在旁边提醒陪同的中国同志,让我说话尽量简短。我说到大约20分钟时,便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看了一眼手表。周恩来始终认真注视着我,立刻发现了我的迟疑,便说:‘看来咱们的谈话没意思,否则你不会看手表。’我立刻说,"不,很有意思,只是医院有规矩,而我是守纪律的。’他说道,‘医生不会惩罚客人,咱们接着谈。’就这样,我们的谈话又持续了将近1小时20分钟。”

    维尔德茨73岁了。他于60年代同周恩来总理相识。当时周总理到罗马尼亚参加罗前领导人乔治乌—德治的葬礼,维尔德茨担任副总理。他敬佩周总理的为人,称赞周总理“是当代最杰出的国家领导人和外交家,对国际问题有深入研究,是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始人,也是罗中友好关系的缔造者之一”。维尔德茨说,在他见过的许多国际知名人士中,他最景仰“周恩来这样思想深邃、富有远见的领导人,这样热爱和平、反对强权的外交家”。

    他说,“当时我们对国际上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重大问题交换了看法。中国尚处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主要讲了他对中国前景和罗中关系的展望。周总理说,‘请你相信,中国对罗马尼亚的友谊不会改变’,‘领导未来中国发展的人是邓小平。’他还讲了许多赞扬邓小平的话。在谈到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关系时,周总理说,中国人民永远站在罗马尼亚人民一边,支持罗马尼亚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正义事业所进行的斗争。不过,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远水救不了近火’。中罗毕竟相距太远。周恩来认为,欧洲的事情不能由美苏两个大国主宰,中小国家的安全不能指望超级大国,只能靠这些国家自己团结起来,发展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才能取得和维护民族独立。现在回过头来看周恩来当时的讲话,真是非常有道理。”
    维尔德茨拿出一本《周恩来的外交风采》画册,翻到他同周总理见面时的那一页。照片上的周总理身穿灰色中山装,面庞清癯,略带微笑。维尔德茨则满头黑发。他说:“你看,当时我还很年轻。那次谈话中,周恩来还请我多送一些罗马尼亚的电影到中国,要反映罗马尼亚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当代生活和建设情况的影片。他说,‘可惜我不能再去罗马尼亚了。我们给乔治乌-德治送葬时,徒步行走了一个多小时。可是现在我连几分钟的路都走不动了。’他显得十分疲惫。我坚持邀请周恩来在恢复健康后到罗马尼亚访问。他回答:‘维尔德茨同志,那只是幻想了。我可能再也见不到美丽的罗马尼亚了!’我们相互拥抱告别时,他对我说:‘我相信中罗两国的友谊会得到发展。也请你相信,邓小平是罗马尼亚人民的忠实朋友。’我们就这样分别了。”

    维尔德茨接着说,“我对周恩来的话深信不疑。中国随后发生的变化完全如同周恩来所预见的。1980年,我以总理身份再次访华,同邓小平见面。我们进行了非常有意思的谈话。我告诉他周恩来对我讲的话。邓小平对我说,中国对罗马尼亚的立场永远不会改变。他还说,中国人民已经对文化大革命、对毛泽东作出了正确的评价,将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开创的事业继承下去,并开始进行深入的经济改革,一定能实现周恩来同志建设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遗愿。”    1992年,维尔德茨第三次到中国访问,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参观。“12年里,中国的变化让我又惊又喜。我坚信,中国如果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一定会在21世纪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强国。”他说,“由于周恩来对未来的远见,由于邓小平坚持改革的勇气,使中国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基础上,这些年经济改革进行得有步骤、有章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我高兴地看到,江泽民等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正在继续把改革引向深入。”

    维尔德茨强调,“我对中国人民始终怀着友好的感情。这是因为我们两国的关系不是为权宜之计而建立,而是有相互支持、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的牢固基础。这正是周恩来提倡的现代国际关系的准则。”他最后祝愿中国继续取得新的成就,祝罗中友谊不断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1977年9月7日美国和巴拿马政府签署巴拿马运河新条约


巴拿马政府首脑托里霍斯和美国总统卡特在华盛顿签署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

     1977年9月7日,美国和巴拿马政府签署了关于巴拿马运河的新条约。条约生效后,将取代美国1903年强加给巴拿马人民的不平等的“美巴条约”和一切有关修正案,并在运河区升起巴拿马国旗。新条约规定,美国将在1999年底以前把运河和运河区的全部主权和管辖权逐步交还给巴拿马。10月23日,巴拿马举行公民投票的结果,巴拿马共和国正式批准了巴拿马政府首脑托里霍斯和美国总统卡特签署的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巴拿马共和国总统德梅特里奥·巴西略·拉卡斯说:为了收复运河主权,“我们斗争了大半个世纪。我们将承担起对于那些逐步归还巴拿马的运河资源、设施、管理和防务方面的责任,我们必须立即开始进行培训工作,以便完成落在我们身上的任务。”1978年1月30日,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以14对1票通过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1999年12月14日,美国和巴拿马为巴拿马运河回归举行交接仪式,从而宣告了巴拿马成为这条国际水道名副其实的主人。运河交接仪式在巴拿马城附近的米拉弗洛雷斯船闸举行,船闸岸边广场的建筑上装点着巴拿马国旗红蓝白三色的彩饰,船闸主控楼正面写着“运河,走向新世纪”几个醒目大字。巴拿马总统米蕾娅·莫斯科索和美国前总统卡特以及其他一些欧美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仪式,巴美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运河交接的换文。随后,莫斯科索和卡特为运河移交纪念碑揭幕。1999年12月30日下午5时,巴拿马城安孔山下巴拿马运河区的运河管理大楼前,美国的星条旗徐徐落下,31日中午12时巴拿马红、蓝、白三色两星国旗升起。1903年,美国以武力为后盾,强行签订了不平等的运河条约,攫取了“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巴拿马运河的权利。美国由此重兵进驻运河区,把持了运河区的行政、司法、警察、铁路、财政等一切大权,使运河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殖民飞地”。连接南北美洲大陆、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于1914年开通,它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两大洋之间的航程,与苏伊士运河同样具有世界战略意义,因此素有“世界桥梁”之称。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公里,最窄处为152米,最宽处为304米,从运河中线分别向两侧延伸16.09公里所包括的地带,为巴拿马运河区,总面积为1432平方公里。几十年间一直由美国经营管理。目前,已有占全球贸易运输量5%的货物通过该运河送往世界各地。美国、日本和中国是巴拿马运河最大的三个使用国。根据1977年巴美两国签署的托里霍斯—卡特条约,巴拿马于1999年12月31日收回运河及运河区的全部管辖权。


卡特和托里霍斯签订条约,美国将在1999年结束对运河的控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1984年9月7日中国首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扫盲奖

    1984年9月7日四川省巴中县由于扫盲成绩显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1984年“野间扫盲奖”。这是中国第一次荣获该组织的扫盲奖。

在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庆祝国际扫盲日的仪式上,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将扫盲奖授予巴中县副县长、巴中县代表洪明寿。

“野间扫盲奖”是1980年由日本出版家野间正市先生创建的。野间正市先生于1983年8月10日去世。

巴中县位于四川北部,拥有一百余万人口。1949年巴中县有90%的人为文盲,经过三十五年的努力,扫盲率达90%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1984年9月7日3000日本青年访华

   1984年金秋9月,3000名日本青年应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邀请,与中国青年友好联欢了15天,走时多依依不舍。这3000人的规模堪称宏大,作为东道主,是下了大决心作了大准备的,尤其当时中国尚不宽裕。与此对应,日本每年邀请100名中国青年访日,至今仍在进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元素 于 2009-9-7 00:31 编辑

回顾三千日本青年访华:日方配警察防备“洗脑”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5-08


6日下午和晚上,刚刚抵达日本开始国事访问的胡锦涛,在下榻饭店先后会见了多批日本友人。其中包括1984年“三千名日本青年访华团”成员穗积一成、小野寺喜一郎、芹洋子和他们的家人。

言谈中,胡锦涛仍惦记着穗积一成的身体状况,让穗积一成感动不已。1984年,穗积一成访华时曾因胃部出血生命垂危。经中方积极抢救,转危为安。

穗积一成为报答中国人民的救命之恩,偕妻子于1986年带着不满周岁的小女儿,又一次来到中国,从事了3年多的日语教学工作。

事实上,参加过1984年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的日本朋友,在各自的岗位上,一直在为增进日中两国人民的友谊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千人计划轰动日本

“为了加强两国青年的了解,发展两国青年的友谊,我要代表中国人民与青年,向贵国的各友好青年团体发出邀请,明年九十月间,我国秋高气爽时节,请你们派三千位青年朋友,来我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希望得到贵国政府与各界友好朋友的支持。”

1983年11月26日,访日的胡耀邦在东京NHK大厅对四千多名日本青年发表演讲,正式提出中国将邀请三千名日本青年到中国参观访问。

时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后来回忆说:“当时我以为听错了,以为是三百人,结果是三千人,真是大吃一惊,这真不愧为中国宏大的气魄。”

“日本人当时多少感到有些吃惊,认为是不是听错了,或者胡耀邦说错了,下面一片交头接耳,以为中国只会请三十人,或者三百人,没想到中国人这么大的气魄。”时任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部长的贾棣锷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回想起来,中国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就是这样才有震动,它充分地表明了中国人民要构筑中日世代友好的决心。”

贾棣锷还谈到:“邀请三千名日本青年来访,是党中央的集体决策,这一邀请在日本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当时还有过更宏大的设想,一万人、三万人,能不能接待。胡耀邦同志很务实,就让我们做调研。结果三万人根本不可能,一万人也很困难。三千人是经过调查的,不是拍脑袋,想多少就多少的。”贾棣锷介绍,三千人的接待,最难的是交通和住宿。公交车不够用,北京特地从天津调来一些车。

日方配警察防备“洗脑”

当时的北京,外宾能住的饭店只有北京饭店、新侨饭店、民族饭店等少数几家。“后来没办法,就用了国务院的招待所,京丰宾馆等,部队也给帮了大忙。”贾棣锷说,当时中央内部为了搞好这次大联欢,成立了筹委会,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王震任主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王兆国任副主任,全国青联主席胡锦涛、副主席刘延东分别任秘书长、副秘书长。

相对于中方接待班子,在日本,没有一个单位能统一负责组织和派遣,中方就直接向日本的二百多个团体和单位发出了邀请。最后,日本220个团体、单位派遣了3017人,组成了217个代表团,包括63名新闻记者。

贾棣锷说,当时日本政府要求每个团里配一个警察,中方也同意了,“日方还是有点警惕的,担心我们洗脑。”

日方在“日青协”(日本青年团协议会)设立了一个事务局,负责日常事务的联络。三千人代表团的总代表是“日青协”会长小野寺喜一郎。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是电视剧《阿信》中饰演少年阿信的小林绫子,只有12岁;年龄最大的是日中经济协会常任顾问、日中青年研修会会长冈崎嘉平太,当时已84岁高龄。

220个团体,光翻译就要三百多人,“就要全国其他几个外语学院来援助,特别是洛阳外语学院,还有北京的二外。”当时在全国青联国际部工作的丁涤和说。

“再一个就是日本人怎么来,当年考虑是不是能坐船,坐船来日方觉得很麻烦,最后还是考虑坐飞机,中日已经通航了。我们民航与日方谈,有日航的飞机,也有全日空的飞机。各包三架,飞三个来回。三千人六架不够,他们飞了一半,另外一半是我们的民航。”贾棣锷介绍。

日本青年到农户家吃饭

1984年9月24日起,日本三千名青年分批抵达中国,并分赴各地访问参观。当年正值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大庆,这是“文革”后中国组织的第一次国庆庆典。在国庆庆典前一天,应邀访华的三千名日本青年分别从南京、西安、杭州、武汉等四路汇集到北京。9月29日,中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欢迎宴会。

“中南海头一回对外宾开放了,这么大批的外国人一起参观了中南海。”丁涤和介绍,虽然没有特别的安保措施,但为了安排好参观路线,他们事先都去踩过点。

这200多个代表团,中方安排他们每个团都参观一个学校,一个工厂,一个农村。“光学校就安排了100多所,还搞了不少创意。中日学生互相用对方的语言做讲演比赛,这是我们头一次弄的。还有模特的表演,也是第一个在全中国开创的。”贾棣锷介绍。

“日本人被安排到农户家吃饭、家访。到工厂就在工厂吃饭,在学校就在食堂吃饭,日本人对中国食品没有什么不放心。”丁涤和说。

十一国庆阅兵时,在天安门观礼台的前面,专门用木头架起了台子,留给日本三千名青年。当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中日青年舞会。燃放烟火后,大家开始跳舞。活动一直持续到午夜两点多钟。

三千人成日中友谊种子

中日两国的青年,通过这次持续一周多的活动建立了深厚友谊。“我们接待三千人访华的工作完成的非常好,日本人非常感动。当时有一纪录片,整个过程都拍下来了。”丁涤和说,离开的时候,好多人都哭了。她认为这些眼泪都是真实的,不是装出来的。

“为了减少争论,我们谈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都谈得很少。当时有过请示,对抗日战争,对中日不愉快的历史,我们怎么掌握?后来首先在日期上错开了,比如7·7、9·18,安排在九月下旬,这都是动了脑子的。胡耀邦同志说,历史问题我们不能回避。但是我们也不用有意识的去挑,不要往活动里硬塞内容。”贾棣锷称,“我的理解是顺其自然,他们提出来要参观抗战遗址,我们就安排。当时在南京就安排了4个代表团去参观大屠杀遗址,反应很强烈,反映过去不了解的历史了解了。”

“这是青年活动的特点,能把中日友谊的概念,渗透到草根当中去,让他发芽成长。这些日本青年回国后,没有一个说我们坏话的。”据贾棣锷统计,这三千人当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地方或中央的日中友好协会领导人。

“我举一个小例子,现在日本使馆发签证的参赞,都是参加过大联欢的。日中友协的名誉会长,有五六个人也参加过大联欢。青年交往的确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贾棣锷说。(记者 徐春柳)

引述于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8-05/08/content_15109347.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7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牢记历史,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8 11:11 , Processed in 1.86778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