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9月10日上午9時,來自47家境外媒體的近60名記者抵達沙河閱兵村,參觀采訪徒步方隊。圖爲外國記者拍攝中國閱兵村參閱軍人。
【大公網訊】從冷嘲熱諷到熱情報道。
經過60年的發展,境外媒體對中國閱兵式的解讀已不再拘泥于意識形態的鴻溝,報道更加多樣和全面
已經淩晨了,鹽澤英一仍沒有下班,但他似乎幷沒有什麽倦意,反而非常興奮。此時,身爲日本共同社駐京記者的他正與同事們一道守在辦公室,「觀察」9月6日晚至7日淩晨進行的國慶60周年閱兵實地合練。
鹽澤英一的辦公地點毗鄰北京長安街,從高樓俯視,街上燈火輝煌,人聲鼎沸。
雖然距國慶60周年慶典活動還有好幾周,但最近兩次在北京進行的慶典演練却早已把世界的目光吸引過來。轟隆隆駛過的坦克和導彈運載車、大批的群衆游行隊伍和繽紛的彩車,令許多境外媒體直言,中國的60周年國慶是「世界迄今見過的最大的生日派對」。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先後經歷過自然灾害、邊界爭端、社會轉型等一系列問題的考驗,每一次閱兵都是中國成長壯大的關節點。境外媒體對中國閱兵式的解讀也不再拘泥于意識形態的鴻溝,報道更加多樣和全面。
長安街旁高樓上的「偷拍」
鹽澤英一最關心的是閱兵中可能展示的新式武器裝備。他說:「這次閱兵展示了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最新成果,但作爲外媒我們很少能接觸中國軍方,閱兵式顯然是很難得的契機。」
當日,共同社遵照中國外交部的有關規定,對于演練幷沒有拍照,但隔天却看到美聯社和同爲日本媒體的NHK的大幅照片,這讓鹽澤和同事們有些鬱悶。據境外記者透露,有的外國通訊社專門租下了長安街沿綫一家飯店超過3000元一晚的大包間,專門用于拍攝報道彩排演練的情况。
第二次演練結束後,一些參演裝備的照片迅速出現在了外國的媒體、軍事博客、論壇與圖片網站上。境外媒體認爲,國防技術水平和國家財力是本次閱兵的兩大看點,「伊朗、印度這些跟中國一樣的發展中國家也常常搞閱兵,但是他們閱兵展示的武器裝備大多數是進口的,而中國閱兵展示的武器幾乎全部是自己生産的。」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的駐京記者麥迪文的辦公地點同樣在長安街沿側,相比之下,他對閱兵式的群衆游行更感興趣。他說「那麽繽紛的色彩交相輝映,那麽多有創意的翻花和背景,這些太有意思了。」雖然澳大利亞也有閱兵式,但中國龐大的人數和良好的組織能力還是讓麥迪文很驚訝。來中國4年的他頭一次經歷這麽巨大的慶典,「你如果問我十一那天最期待什麽,」他笑著說,「我期待的將是我不知道的東西。」
韓聯社駐京記者洪齊成則沒有去凑彩排的「熱鬧」,他說,自己更期待的是10日上午參觀閱兵村的活動。「讓外媒進入閱兵村采訪前所未有,韓國民衆也會對這個很感興趣。」他告訴本報記者 ,國慶60周年閱兵式對中國來說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也是對世界的一次偉大展示。
加拿大《多倫多星報》在題爲「中國志在超越奧運會」的文章中寫道:「奧運會已過去1年多,沉浸于奧運會榮光之中的北京,如今正馬不停蹄地準備一場與炫目的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不相上下的盛會。」
從「枯燥無味」到「重新崛起」
相比國慶60周年的報道而言,外媒對新中國過去的閱兵式無疑沒有如此高的熱情。「由于一直以來的意識形態和冷戰思維作祟,不好聽的話還是很多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學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姜廷玉表示。
「還在黎明前很久這座城市就被行進的脚步聲和遠處的小鼓聲弄醒了,當70萬人結隊行進開始集合時出現了非常枯燥的中國人的吵雜聲音。在空曠的廣場對面站著數千名儀仗隊,排列得就像玩具兵一樣。」這是1959年,英國《每日郵報》當時的記者凱麥隆在報道中國國慶10周年閱兵時的描述。
「在北京舉行的歷時數小時不絕的游行代表中國的生活和成就的縮影,行進時高呼口號,標語牌上寫著百分比數字。」時任英國《每日快報》記者多布森在文中寫道:「這時候,儀仗隊正步走過。但是我覺得游行的這一部分相當枯燥無味,我在許許多多共産黨首都里看到過同樣的坦克和大炮走過。」
改革開放後,中國迎來了35周年的國慶閱兵。來自英國的路透社記者克萊布當時評價道:「對于鄧小平這一代領導人來說,雄赳赳的分列式象徵著他們1978年以來所奉行的務實路綫的勝利。爲了顯示鄧的政策不僅能生産黃油而且能生産大炮,人民解放軍將展出其自製的最新式的常規武器和核武器。」
雖然在1949年開國大典時外媒曾驚呼「中共一夜之間有了自己的空軍,共26架,以P-51戰鬥機爲主……」(其實中國只有17架飛機參與閱兵,當時要求部分飛機飛了兩次),但中國國慶閱兵中的武器真正讓世界感到震動的,還是1984年。
當時現場有這樣一個細節,當中國的導彈方陣走過天安門廣場時,觀禮台上的外國專家一下子都站了起來,他們驚呼,「飛魚!中國飛魚!」
同日,法新社,美聯社,合衆國際社、日本《讀賣新聞》均發回報道,描述了幾個中隊的噴氣式戰鬥機和轟炸機,一批又一批坦克、裝甲輸送車、火箭發射器和戰略火箭,以及幾萬名戰士和數十萬的群衆隊伍。
但也有媒體認爲此次游行中的主題是「發展與生産」。意大利共産黨《團結報》當時評論:「如果說25年前的軍事檢閱‘具有備戰’作用的話,而今天展現導彈是爲了說明緩和才是發展的條件。」
這一年,被美國《紐約時報》稱爲「中國化妝品王國的皇后」的靳羽西當時應紐約公共廣播公司電視台的聘請,擔任中國國慶35周年慶典活動衛星轉播節目的主持人,這次經歷也是她最爲得意的作品之一。「當熒幕剛剛落下,來賀的電話就接二連三,徹夜不斷。」事後,靳羽西表示:「朋友們紛紛說‘中國正在重新崛起。’」
「意義早已超出軍隊力量的體現」
時至1999年10月1日,國慶50年閱兵同樣大受關注,尤其是東風-31導彈、T-90坦克、「飛豹」戰機等先進武器亮相。美聯社當天報道說,「中國今天展出了它的一些最新軍事裝備,表明這支世界上最大軍隊、270萬人的人民解放軍實力日益增强」。日本《讀賣新聞》則依據東風-31導彈的「個頭」窺探中國導彈的「革命性突破」。法新社則發表評論,揣測「有進一步的迹象顯示大陸希望把國慶閱兵和台灣聯繫起來」。
當時一些外媒同樣關注「中國領導人如何體現權威」的問題。日本《朝日新聞》報道中稱:「國慶慶祝活動中,將會出現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三人的巨幅肖像。這是爲了襯托三代領導人所代表的時代背景」。日本共同社則表示群衆游行分爲「開國•創業」、「改革•輝煌」和「世紀•騰飛」三個部分,「表現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位領導人的時代」。
由于這次閱兵是蘇東劇變後中國首次閱兵,古巴共産黨機關報《格拉瑪報》社長阿圭羅在用「威武雄壯」和「波瀾壯闊」來形容此次的閱兵式的同時,也稱贊中國的國慶慶典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强大生命力,使古巴人深受鼓舞和教育,看到了光明的前景。
10年過去了,如今世界期待2009年10月1日的不同凡響。雖然可以預見仍有很多先進武器會亮相,但在薑廷玉看來,「對國民而言,閱兵的意義早已超出了軍隊力量的體現」。這種看法和新加坡《聯合早報》最近一篇署名文章不謀而合,文章認爲,新中國成立60周年閱兵式,中國不僅要向世界展示軍事力量,還要向全球展示新形象,直觀地顯現「人民至上」理念下執政黨的變化和和諧社會的雛形。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引述于http://www.takungpao.com/news/09/09/11/guoqing6002-1140561.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