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19|回复: 34

美国记者照片里的43年河南大饥荒(多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5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记者照片里的43年河南大饥荒
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据估计,1000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
      
图片均为1943年2月底至3月初,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福尔曼与《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在河南灾区实地采访时拍摄的照片。      
              
欢迎美国记者福尔曼、白修德勘查灾区的通告
美国记者福尔曼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uo3046 于 2009-10-25 08:29 编辑

图片背景资料。

从白修德自传处:

1943年,当时,白修德冲破封锁去河南采访大饥荒。他将遍地饿殍、人肉相食的情景写成系列报道,发表在《时代》杂志上。时值宋美龄访美,那些来自中国的真实报道使夫人如坐针毡,勃然大怒,她立即与《时代》老板亨利·卢斯(HenryR.Luce)通电话,要他立即招回“那个卤莽的小记者”,并将其辞退。但卢斯严词拒绝。因为此事,蒋介石召见了白修德,检视了后者拍摄的照片,最后承认白“比中国的调查人员更能干”。

《时代》发出白修德的河南大灾荒报道后,美国运来了大批粮食,全国上下都为河南
募捐。蒋介石也确实惩办了一批贪官污吏。但是,白修德对蒋介石的看法也由此彻底改变。他说:“我不想再见到蒋介石……我深信不疑的是,他不仅对我们无用,对他自己的人民也毫无用处。”

这个看法影响了白修德之后对中国政局的看法与报道,即使老板亨利·卢斯任命他为《时代》远东版主编,也不能改变他的立场。亨利·卢斯直接则抨击白修德“太左,太靠近共
产党”。

1945年日本投降时,《时代》准备出版一期蒋介石的封面人物报道。白修德不相信蒋介石是中国的希望,在发给卢斯的电文中说:“如果《时代》明确地、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的话,我们就没有对千百万美国读者尽到责任。”

白修德奉召回国后,向《时代》提出辞职,然后写了《中国的惊雷》(AnnaleeJacoby合著)。该书由斯诺作序。索尔兹伯里认为,此书“可与斯诺的著作相媲美”。书中的倾向使卢斯大为光火,他大骂“那个婊子养的犹太丑小子”。并对外界声称,由于白修德是共产党,所以《时代》不得不解雇他。这个事情使白修德比较伤心。

此后十多年,白修德处于失业与在美国之外漂泊的状况,直到1953年,白修德重返美国,仍即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他的护照被吊销。

但是,1964年,他的系列报道“总统的诞生”首次披露美国总统选举的全过程,赢得了新闻界的一致好评。赢得了当年“普利策”新闻奖。这是当年前往中国采访的记者中,唯一有次成就的记者。

1986年,白修德因癌症在纽约逝世。他身后留下了十余部书,其中《探索历史:一个人的历程》是最为重要的著作,该书为美国1986年10大畅销书之一,也是新闻专业学生的必读作品。

二战时期中国的重庆:远东反法西斯战场的新闻中心

美国政府为了利用中国战场拖住日军,十分重视中国。1942年夏,在重庆上清寺设立美国新闻处,年底在两路口建立办公楼,美籍工作人员有数十人之多,美国的《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纽约先驱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芝加哥日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以及《时代》、《生活》、《幸福》、《读者文摘》等杂志十余家单位都派有驻渝记者。

1941年5月,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代表《下午日报》,其夫人代表《柯立尔》杂志抵渝,蒋介石亲自批准发予随军记者证进行采访。

此外,派驻重庆的还有英国的《泰晤士报》、法国的《巴黎日报》、《人道报》、苏联的《消息报》,瑞士的《苏利克日报》和加拿大《新闻报》,另外还有澳大利亚、意大利、波兰等国记者。

同时,一些由外国机构和外国人主办的报刊也在重庆出版发行。1941年10月,苏联大使馆新闻处在中山二路出版日报《新闻类编》,直至1946年3月;1944年9月,卫诺德在枇杷山苏联大使馆内出版《苏联公报》;1943年3月,美国大使馆在神仙洞后街出版周刊《大美晚报》;1945年6月,美国人在两浮支路开办的新闻快讯社出版《英文新闻稿》;1945年,欧德伦在顺城街加拿大使馆出版《加拿大新闻报》。

新闻广播在抗战时期的重庆也呈现出了国际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中决定成立反侵略国家联合宣传委员会,以重庆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为会址,开放国际广播电台部分时段,供各国记者对外广播新闻通讯,并建电台供外国记者发稿。如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加利福尼亚广播公司(CBS)、互通广播公司(MBC)、英国大英广播公司(BBC)等机构的记者,经国民党中宣部介绍,可以到中国中央国际广播电台(XGOY)直接播出自己的节目,并通过本国电台定时转播交换XGOY的外国语抗战节目。美国新闻处无线电部还派人参加了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XGOA)的英文广播和节目制作,并监听日本电台广播。

1944年10月,美军新闻机构还在重庆白市驿机场建立广播电台,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的美军官兵收听新闻和娱乐节目。

1942年,重庆成立了外国记者俱乐部,拥有会员30多人,由《纽约时报》记者艾金森任会长,美国《时代》杂志白修德、苏联塔斯社叶夏明、英国路透社赵敏恒为副会长。

有影响的几部远东采访作品

斯诺夫妇的《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
贝特兰的《华北前线》
阿特丽的《扬子前线》
班威廉的《新西行漫记》
卡尔逊的《中国的双星》
福尔曼的《北行漫记》
爱泼斯坦的《中国未完成的革命》
斯坦因的《红色中国的挑战》
费正清的《中国之行》
白修德的《中国的惊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能够捕捉到事情本质的摄影家或记者,
他的作品即使是到了今天仍然能直击我们普通观赏者的内心,
记录并还原了历史,
那些真实存在过的事不应该被无声的淹没,
记者先生的真实生活很不幸,
但他却是真正可以被称为值得信赖的媒体工作者,
对历史和这位记者先生致以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不敢相信啊~
人民贫苦成这样,怪不得老蒋会失去民心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饥荒啊饥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好这里不是凯迪或者天涯杂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与今天的新中国对比,绝对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走过弯路,尽管还有贫穷和落后,更有贪官腐败,但中国共产党依然是民心所向,党的纲领是正确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可恨那些功利熏心的贪官在执行中走样了,败坏了党的形象,是时候严打惩治了,也已经正在行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这一段史料还可以看看作家刘震云的作品《温故一九四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句实话..就算在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时期..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准也比49年前生活的好。  49年前饿死的人是没统计出来..统计出来吓死人。   饿死人的问题中国在80年代才算解决..这是个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哦死人的事情在80年代才解决?有点扯吧,文革时政治虽然动荡,饿死人的事情还不至于,基本三年自然灾害过后,中国虽然穷,但是饿死人的事情已经很少了。别忘了,杂交水稻就是在文革时期发明并推广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和60代的比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10# xufeng
60年绝不比31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传说中吃树皮,草根,  那一排树全被剥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1942,1943年 中國仍處與對日抗戰的艱困時刻 或許老蔣被蒙蔽了 或許老蔣視而不見 然而戰亂苦了老百姓是事實 !
這些珍貴照片應該讓主政者引以為戒 希望中國再也不要發生這樣的慘劇了 !
對這些罹難的百姓深表哀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最浪费食物的是那些减肥的人~~~开始吃很多东西,把自己养得胖胖的,又去减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延津籍著名作家刘震云(代表作耳熟能详的是1手机2一地鸡毛等)《温故一九四二》是很有争议性的作品 。据说冯小刚想拍电影阻力重重的。作品反映的是那个年代的悲惨和无奈。ACER们阅读过的真的不是很多!灾难深重的饥荒和逃难的特别后,有好些不知道咋说的东东。日本鬼子偶是坚决愤恨的,但那作品(也许是史料)的被怀疑的纪实性描述也许真实发生过了,也并不是为谁张目!人类啊,但愿不再重演类似惨剧!

有网友这样说:
温故1942是一篇有诚意,极端真实,极震撼的现实.教科书、电影、所塑造的历史,多么虚伪无耻。真实就要被遗忘,舆论善于忘记,善于掩饰,折磨的是后来人的心.我们知道的历史,宏大叙事是虚伪一端,人在其中是多么卑微和不幸,活下去就是要活下去。到处是尸体到处是死亡到处是中国人,卑微不幸的中国人。这是中国上层人士对人犯罪,我再不会相信所谓的美好。

好多年前看见这部作品时,触目惊心,不敢相信呢。


看过这篇震撼心灵作品的ACER来回复一下下

西安后来有超过一百万的定居的河南人,几乎都是当年逃荒过来的。正是此次大灾荒的后来遗存。因这个背景而诞生名篇《黄河东流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悲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段故往历史多数人并不知晓。特转网友评述一篇。(有兴趣的看一下作家刘震云原作《温故1942》,或者自己搜索一下相关史料):

《温故一九四二》——三百万亡魂的心灵史   文 / 道奇


很难想象我读一本书会有多大的感触,也许这本不是最多的,但绝对是最深的。

“一九四二”的震撼。
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即便是中国人,即便十三亿中的你我他她它,也未必了解这件20世纪前叶所发生的一件“不很重要”却又令人“怆然而涕下”的事,它和我们无关,却又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它同样和我们无关,却难以逃避“灾民的后代”这一令人栗然的词汇,这就是一九四二,中国近代史上不存在“重量”的一个词儿。
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一九四二年的大旱灾,死了点人(也许三百万是天文数字,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些本就无用、是社会负担的老百姓”就成了他们成为灾民的必然条件,人命连草芥都有不如)。
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一个很普通的下午。百无聊赖间,我随手拿起桌子上的一本书,打发时间,就是这么简单。

《温故一九四二》的震撼,至今余波未平。

纪实小说我没看过,这本也是第一次。从感觉上来讲,我个人很反感这类小说:它的历史性不够强,娱乐性也是很差,就是文学性也不够好——总体上来说,就是一个中庸的文体,很平凡,很无聊,很没劲的东西,看完就算的东西,没什么趣味的东西。

不过这本不同,灾难是大灾难,所以它的历史性体现的较为集中;作者是以平淡幽默文风著称的刘震云,故娱乐性也是不差;我本身就是一糙人,文学性不文学性的跟我沾边不大——所以这本书就算不好,我看着也舒坦。

可是看着看着,就越来越没有舒坦了,到了最后,只剩下挥之不去的抑郁。

书中,“‘兵役第一’的光荣再没有人提起,‘哀鸿遍野’不过是吃饱穿暖了的人们形容豫灾的凄楚字眼,”这句话,给了我最深,也是最重的震撼,也是对我内心中对灾难定界的颠覆!难以想象,在吃饱穿暖的今日,谁可以想象到如此残酷的场面?“哀鸿遍野”已经不足以形容人们饥饿的程度,“饥饿甚至毁灭了人类最起码的感情:一对疯狂的夫妇,为了不让孩子们跟他们一起出去,在他们外出寻找食物时,把他们的六个孩子全都捆绑在树上;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婴儿和两个大一点的孩子外出讨饭,艰难的长途跋涉使她们非常疲倦,母亲坐在地上照料婴儿,叫两个大一些的孩子再走一个村子去寻找食物,等到两个孩子回来,母亲已经死了,婴儿却还在吸吮着死人的乳头;有一对父母杀死了他们的两个孩子,因为他们宁愿这样做也不愿再听到孩子乞求食物的哭叫声。”正如书中所说,“饥饿甚至毁灭了人类最起码的感情”,人吃人已经不再那么稀罕,母食子,亲弃亲,人性中最伟大的,最恒久的,最不可磨灭的东西,在那个时代,在那个吃人的年代,终究被抹杀的一干二净,一点都不剩。

在中国的历史上,饿死人的时年有很多,饿死人到了如此惨绝人寰地步的却也不多见,为何会如此残酷?“河南是地瘠民贫的省份,抗战以来三面临敌,人民加倍艰苦,偏在这抗战进入最艰难阶段,又遭天灾。”,这只是时代的背景,只是表象,我们看事件不能断章取义,当我再往下看时,寻找救灾的迷题时,一个耳熟能详的标准答案,也是历史上灾荒后为官之人救灾的标准行为出现在纸张上,让我不得不承认鲁迅先生的话是对的——中国的文明史根本就是吃人——救灾不是救灾,是落灾!

税率是按正常的年景定,而不是按当年的实际收成定,“全部所征粮税占农民总收获的30—50%,其中包括地方政府的征税,全国性的实物土地税(通过省政府征收)以及形形色色、无法估计的军事方面的需求。因此,收成越坏,从农民征收的比例就越大。”赋税成山,确是不错。“早在七月(一九四二年)间,每天就有约一千名难民逃离河南,但是,征粮计划不变。在很多地区,全部收成不够纳粮的需要。在农村发生了一些抗议,但都是无力的,分散的,没有效果的。在少数地方,显然使用了军队对付人民。吃着榆树皮和干树叶的灾民,被迫把他们最后一点粮食种子交给税收机关。身体虚弱得几乎走不动路的农民还必须给军队交纳军马饲料。这些饲料比起他塞进自己嘴里的东西,其营养价值要高得多。”

看到这里,不禁为我们的祖先(也许有个别人不承认自己是“灾民的后代”,也许有个别人“耻于”此称谓)掬一把泪——做的不如狗,吃的不如马。但这只是表象,我仍是那句话:看事情不能看表象,继续下去,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一种名叫“霉花”的野草,灾民明知是毒物,他们还说:“先生,就这还没有呢!我们的牙脸手脚都是吃得麻痛!”现在叶县一带灾民真的没有“霉花”吃,他们正在吃一种干柴,一种无法用杵臼捣碎的干柴,所好的是吃了不肿脸不麻手脚。一位老夫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吃柴火!真不如早死。”是啊,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人为了存活必须靠吃有毒的草,而用做生火的柴火则成了不得不咽下去以维持那草芥不如的生命的救命物!

也许如作者所云:历史上饿死人的时候太多了。我这样一行一行地复制着,感慨着,确实有把事情庸俗化的嫌疑,确实应该羞愧,但是——我无法避开这些字眼,无法漠视这些曾经的苦难,曾经加注在我们先人,加注在中国人身上的以鲜血与生命做终结的苦难!我羞愧着写下这些自己的感慨,我羞愧着复制着这些字眼,我羞愧着为同为中国人看到这些字眼而耻于承认自己是灾民的后代!

这些事确实是发生了,发生在历史上的公元一九四二年的中国,也就是抗战时期最艰难的时候,天灾人祸横行,三千万中国人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三百万亡魂命归于此!

温故“一九四二”

再看《温故一九二》,已是四年后的今天。

同开始看到时的感觉不同,现在除了震撼,已有些余味,大概是船要开动时的感觉——咣荡咣荡的摇摆,起伏,不能压抑的慌乱。

在重温灾难现场之后,我来到作者欲发挥的思想之中,探询那层掩盖的事实。

历史上能装孙子的人不少,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他们都能装,也装的挺像那么回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后装了一回,让世人都知道他的无奈;赵匡殷在喝酒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装了,免得人走茶凉被人骂“过河拆桥”;朱元璋装的最彻底,也是最可恨,装的让人恨不得挖出尸体来鞭尸枪毙一百次都不解气。当然,这些都是历史人物,历史政治家,已经OVER了,起码在一九四二OVER了,不能祸害到这个时候的中国,但我们可以总结到,能成为历史“人物”,历史政治家,不但要有手腕,必然也要会做人,那么装孙子的技术也势将高人一等,那么,我们要找哪个统治者呢?

史料记载,这个时期执政的国家最高元首是蒋介石。

老蒋的生平,充满着惊涛骇浪。政治家的生涯使他狡诈似狐狸,老辣如油条。面对这么一个人,换成是谁,也要小心谨慎,即便如此,也要作好随时被推出午门斩首的心理准备——老头心理想什么,一般人不知道。

说远了,一九四二年,蒋在重庆黄山官邸遥控中国,作为中国为时最高统治者,蒋为中国所作出的一切,有功有过,我书读的不多,却也略知一二,也不细说,到此打住,我们转过头去,看看老蒋是如何救灾的。

如同历史上大多执政者的性格一般,老蒋也心思细密,善猜多疑。抗战的艰苦(也许是抗共,也许是抗日,这里不谈),民生的苦难,他身为国家最高元首,比一般人知道的并不少,但正如作者所言,“同样作为摆在他文件餐桌上的,还有: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等等。这些事件中的任何一桩,放到一九四二年的世界环境中,都比三百万要重要。五十年之后,我们知道当年有邱吉尔、甘地、仪态万方的宋美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有谁知道我的故乡还因为旱灾死过三百万人呢?”
这些话,令我“浮想联翩”难以抑制。

归根结底,三千万灾民在中国,只是当时中国总人口的1/10多一点,而在老蒋看来,上报的官员因河南地区乃抗战最前线而谎报实情,故意夸大,加上死人的年代多的很,天灾人祸势不可免,相比之下,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老蒋当时的想法——可能有灾情,但不会这么严重——确实比较正常,后来关于此事的研究作者们认为老蒋不体恤民生,不爱民如子,确是冤枉。

但是,当老蒋并未作出救灾的指示时,他的想法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也许是宋美龄访美,也许是甘地绝食,也许是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因为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有着绝对重要地位的事件,也是可以瞬间改变一个时代的事件,他错过,或者一个错误,就会成为历史罪人,同样,相反地,处理得好,就是民族伟人,就是英雄。所以,当老蒋听到河南有灾祸,祸及三千万黎民百姓时,他不甚了了地说了句“可能有灾情,但不会这么严重”,也是可以理解的,那些所谓的作家们的指责,似乎欠妥。

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成了灾祸后的必然,也是老蒋“大意”后的结果。

史料记载,“一九四二年夏到一九四三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全省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水旱蝗汤’,袭击全省一百一十个县。”。而在这之后呢?那些灾民又如何呢?

前面已经提到灾祸中的辛酸,我已不忍再次猝读,但字里行间的辛酸处,我无意中发现了如下一段话:“关东比陕西富庶,易于人活命。但我(作者)考察历史,我故乡(河南)没有向关东逃荒的习惯:闯关东是山东、河北人的事。我故乡遇灾遇难,流民路线皆是向西而不是往北。虽然西边也像他的故乡一样贫瘠。当然,一九四二、一九四三年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东北三省已被日本人占了,去了是去当亡国奴。”当我再次读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中国人的骨气是如何之硬,中国人的尊严,是如何的不可挑战!面对如此残酷的饥荒,死亡在逼迫着每个人,意志力走到了最边缘,人性早已不复存在,就是这样的情况下,仍没有人会为了生存而当亡国奴,仍没有人为了那一口残饭出卖国家,因为他们仍存在希望,因为他们仍有他们的军队,他们仍有守卫中国的,守卫他们自己的士兵!

看到这里,我不禁为我的先人暗自喝彩:他们失去了生命,却得到了尊重;他们纵然死的很惨,死的很苦,甚至死的没有了人的样子,但他们的灵魂仍是光亮的,仍是高大的,仍是值得敬仰的!所以我羞愧,我羞愧着为同为中国人看到这些字眼而耻于承认自己是灾民的后代!

当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以及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哈里逊·福尔曼将灾难的照片交给老蒋过目时,这位当时中国的最高元首,国民党最高执政官,终于作出了迟来的决定:救灾——虽然很迟,但三千万河南人没有死光,还是要感谢他的,感谢他的赈灾款,感谢他的赈灾食物,感谢他作出赈灾的决定!

也许老蒋当时的灰头土脸有些掉面子——确实,在本地的报纸《大公报》刊载《豫灾实录》、《看重庆,念中原》等报告文章后,在封停了《大公报》,解雇了战地记者之后,在《时代》周刊向全球报道这一不得不正视的事实后,终于作出这个决定,是有些作为执政者所不该的后知后觉,但我们在前面也说过,同样是一件事,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位置,作出的选择自然也不一样,这点,我们勉强理解吧。

赈灾款在经过层层叠叠的政府机关领导组织之后,终于落实到灾民手中,这时,我们已看不到灾民眼中的感激——没有人会为了一斗米,一石粮而忘了死难的同胞、亲人,感激此时已用不着。

一斗米,一石粮可以救活多少人?

我没经历过这种灾难,不能估计,不过以我个人的量来说,以饿不死的标准来看的话,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非每天都有这种“赈灾款”,否则没有人可以当神仙,当真到了辟谷的境界。

老蒋不是不知道,而是管不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老蒋当时敌人太多,军费开销太大,下拨的这些赈灾款(三亿元),不过是面子上好看点,不致“官逼民反”罢了,真正落实到个人手中,每人10块钱,在那个时代,别说老蒋,智障都知道不够!

另一个问题是,老蒋下拨赈灾款,通过的渠道,每个地方都要剥削一点,都要拿走“一小部分”,都要上缴一定的税额,都要给写“好处费”,真正落实下来,不用我说,每个人大概都会知道,这时候的赈灾款,已经完完全全,货真价实地成了一小撮人的赈灾款了。

综合以上情况,没有人再关心他们的命运,没有人再怜悯他们的遭遇,被时代遗弃的三千万灾民,就这样,饿死三百万人,已经是完全算不上什么了。

我知道我这样说有些冷血,有些没人性,但更没有人性的还在后面呢。

赈灾款救不活三千万人,但日本鬼子可以。

“一九四三年,日本人开进了河南灾区,这救了我的乡亲们的命。日本人在中国犯了滔天罪行,杀人如麻,血流成河,我们与他们不共戴天;但在一九四三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的河南灾区,却是这些杀人如麻的侵略者,救了我不少乡亲们的命。”这样说,可能撇大多中国人于不顾,不过没办法,今天我们说的是“一九四二”,而不是八年抗战,日本鬼子救了三千万中国人,这是事实,是不可逃避的事实!

后面已不用我再多说,日本人救了中国人的命,就这样,主宰河南人命运的小官吏,小地主,都被我们自己人,我们中国人结果了性命,还有那些驻扎在河南境内的大部分士兵,同样地都被我们的人民缴了械。

有人愤慨了:这些汉奸,真不如早饿死!

我冷眼看此人,不屑骂他。

纵然,“日本发军粮的动机绝对是坏的,心不是好心,有战略意图,有政治阴谋,为了收买民心,为了占我们的土地,沦落我们河山,****我们的妻女,但他们救了我们的命;话说回来,我们自己的政府,对待我们的灾民,就没有战略意图和政治阴谋吗?他们对我们撒手不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存,有奶就是娘,吃了日本的粮,是卖国,是汉奸,这个国又有什么不可以卖的呢?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你们为了同日军作战,为了同共产党作战,为了同盟国,为了东南亚战争,为了史迪威,对我们横征暴敛,我们回过头就支持日军,支持侵略者侵略我们。”,但是,是谁人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这样的结果?

结论已不用我再去说,书中已有详细的诠释:日本为什么用六万军队,就可以一举歼灭三十万中国军队?在于他们发放军粮,依靠了民众。

事实就是这么可笑,归根结底,只在民心所向,看来看去,全本书在我手里渐渐发寒,我才意识到,我想的有些发痴了。其实很简单,三百万亡魂,死只死在“目光远大”的执政者手上,所谓灾难,不过是他们演义自己的最佳舞台罢了。

看到这里,突然想起老舍先生的一句话:“我爱我的祖国,可是谁来爱我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聽說國人每年單單在飯桌上的浪費就超過六百億人民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5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啊,苦难的中原曾经百年内的战乱纷争以及人祸大家都基本知道。提及这贴图说的,这个很让人惊奇的,原来看见的N年前百姓是这样的触目惊心的面容!但就是广布大地的被人意淫和XX的河南百姓!鄙视地域歧视!中原本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17 05:50 , Processed in 0.34935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