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25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uo3046 于 2009-10-25 08:29 编辑
图片背景资料。
从白修德自传处:
1943年,当时,白修德冲破封锁去河南采访大饥荒。他将遍地饿殍、人肉相食的情景写成系列报道,发表在《时代》杂志上。时值宋美龄访美,那些来自中国的真实报道使夫人如坐针毡,勃然大怒,她立即与《时代》老板亨利·卢斯(HenryR.Luce)通电话,要他立即招回“那个卤莽的小记者”,并将其辞退。但卢斯严词拒绝。因为此事,蒋介石召见了白修德,检视了后者拍摄的照片,最后承认白“比中国的调查人员更能干”。
《时代》发出白修德的河南大灾荒报道后,美国运来了大批粮食,全国上下都为河南
募捐。蒋介石也确实惩办了一批贪官污吏。但是,白修德对蒋介石的看法也由此彻底改变。他说:“我不想再见到蒋介石……我深信不疑的是,他不仅对我们无用,对他自己的人民也毫无用处。”
这个看法影响了白修德之后对中国政局的看法与报道,即使老板亨利·卢斯任命他为《时代》远东版主编,也不能改变他的立场。亨利·卢斯直接则抨击白修德“太左,太靠近共
产党”。
1945年日本投降时,《时代》准备出版一期蒋介石的封面人物报道。白修德不相信蒋介石是中国的希望,在发给卢斯的电文中说:“如果《时代》明确地、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的话,我们就没有对千百万美国读者尽到责任。”
白修德奉召回国后,向《时代》提出辞职,然后写了《中国的惊雷》(AnnaleeJacoby合著)。该书由斯诺作序。索尔兹伯里认为,此书“可与斯诺的著作相媲美”。书中的倾向使卢斯大为光火,他大骂“那个婊子养的犹太丑小子”。并对外界声称,由于白修德是共产党,所以《时代》不得不解雇他。这个事情使白修德比较伤心。
此后十多年,白修德处于失业与在美国之外漂泊的状况,直到1953年,白修德重返美国,仍即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他的护照被吊销。
但是,1964年,他的系列报道“总统的诞生”首次披露美国总统选举的全过程,赢得了新闻界的一致好评。赢得了当年“普利策”新闻奖。这是当年前往中国采访的记者中,唯一有次成就的记者。
1986年,白修德因癌症在纽约逝世。他身后留下了十余部书,其中《探索历史:一个人的历程》是最为重要的著作,该书为美国1986年10大畅销书之一,也是新闻专业学生的必读作品。
二战时期中国的重庆:远东反法西斯战场的新闻中心
美国政府为了利用中国战场拖住日军,十分重视中国。1942年夏,在重庆上清寺设立美国新闻处,年底在两路口建立办公楼,美籍工作人员有数十人之多,美国的《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纽约先驱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芝加哥日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以及《时代》、《生活》、《幸福》、《读者文摘》等杂志十余家单位都派有驻渝记者。
1941年5月,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代表《下午日报》,其夫人代表《柯立尔》杂志抵渝,蒋介石亲自批准发予随军记者证进行采访。
此外,派驻重庆的还有英国的《泰晤士报》、法国的《巴黎日报》、《人道报》、苏联的《消息报》,瑞士的《苏利克日报》和加拿大《新闻报》,另外还有澳大利亚、意大利、波兰等国记者。
同时,一些由外国机构和外国人主办的报刊也在重庆出版发行。1941年10月,苏联大使馆新闻处在中山二路出版日报《新闻类编》,直至1946年3月;1944年9月,卫诺德在枇杷山苏联大使馆内出版《苏联公报》;1943年3月,美国大使馆在神仙洞后街出版周刊《大美晚报》;1945年6月,美国人在两浮支路开办的新闻快讯社出版《英文新闻稿》;1945年,欧德伦在顺城街加拿大使馆出版《加拿大新闻报》。
新闻广播在抗战时期的重庆也呈现出了国际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中决定成立反侵略国家联合宣传委员会,以重庆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为会址,开放国际广播电台部分时段,供各国记者对外广播新闻通讯,并建电台供外国记者发稿。如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加利福尼亚广播公司(CBS)、互通广播公司(MBC)、英国大英广播公司(BBC)等机构的记者,经国民党中宣部介绍,可以到中国中央国际广播电台(XGOY)直接播出自己的节目,并通过本国电台定时转播交换XGOY的外国语抗战节目。美国新闻处无线电部还派人参加了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XGOA)的英文广播和节目制作,并监听日本电台广播。
1944年10月,美军新闻机构还在重庆白市驿机场建立广播电台,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的美军官兵收听新闻和娱乐节目。
1942年,重庆成立了外国记者俱乐部,拥有会员30多人,由《纽约时报》记者艾金森任会长,美国《时代》杂志白修德、苏联塔斯社叶夏明、英国路透社赵敏恒为副会长。
有影响的几部远东采访作品
斯诺夫妇的《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
贝特兰的《华北前线》
阿特丽的《扬子前线》
班威廉的《新西行漫记》
卡尔逊的《中国的双星》
福尔曼的《北行漫记》
爱泼斯坦的《中国未完成的革命》
斯坦因的《红色中国的挑战》
费正清的《中国之行》
白修德的《中国的惊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