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8|回复: 1

追赶巴扎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7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enjie119 于 2009-10-27 22:24 编辑

http://www.xj.xinhuanet.com/2009-10/27/content_18060319.htm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来自安江(现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如今在喀什地区叶城县的安江买里社区定居。他们民风淳朴,始终保持着一些独特的文化习俗。他们不怕辛苦,曾经把“追着巴扎走”当做是一种宿命。是他们,让城市与城市间的沟通加深了;也是他们,让周围百姓的生活丰富起来,他们就是追赶巴扎的人。
  “巴扎在哪里,我们就赶到哪里。追赶巴扎,有时要走几天路,有时搭毛驴车,把一个地方的葡萄卖到另一个地方,再把另一个地方的东西卖到下一个巴扎。在那个年月,我们成了巴扎和巴扎间的使者。”
  葡萄架下,80岁的努尔敦﹒阿尔图克讲述着往昔的岁月。老人戴着乌孜别克族独有的细纹巴旦木“朵帕(花帽)”,肤色黝黑,体格健硕,一双如树根般的大手遒劲有力,他的眼睛清亮,眼神总是飘向远方。
努尔敦﹒阿尔图克老人
代代相传的民俗
老人是乌孜别克族,他所居住的喀什地区叶城县安江买里社区聚居着70多户、共300多位乌孜别克族居民。据相关资料显示,17世纪前后,不断有乌孜别克族人跋涉来疆经商务农,并逐渐定居下来,成为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如今,生活在新疆境内的乌孜别克族人主要居住在塔城市和额敏县。因此,叶城的这些乌孜别克族居民显得有些特殊。
“安江买里”是当地维吾尔族群众给这个社区起的名字,意为安江来的人住的地方”。老人说,70多年前,他还只有两三岁时,跟经商的父母从一个叫安江(现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地方迁徙而来。叶城物产丰饶、地理位置便利,同来的人便合议在此定居了。目前,老人是当年从安江迁徙来的唯一健在的人,也是当地乌孜别克族居民中最年长的。
在葡萄架下,老人热情地邀我们进客厅落座。“客厅很有乌孜别克族特色。”刚进门,同行的翻译便提醒我们。果然,客厅很别致,窗台上摆了一溜儿搪瓷花盘子,沙发正对着的墙上全部覆盖着木雕,上面开”着小窗和门扉,还镶嵌着镜子,如同浓缩了一个宫殿的侧影,显得富丽堂皇。大炕的格兰姆(地毯)一侧摆着女主人的刺绣枕头,上面的花卉娇艳欲滴,空气中似乎飘散着花香。
走进偏屋,整面墙都被纱幔遮蔽,正当我细细打量时,从纱幔后的“墙里”竟走出一个人。看我有点受惊,她微笑地作起自我介绍。她叫阿伊西努尔,是老人最小的儿媳。她从“墙里”出来的那个地方叫“美热普”,指在卧室墙内凿出的凹洞,里面放置着一摞子被褥。“美热普”是乌孜别克族特有的家居布局。
见到生人,阿伊西努尔赶紧理好衣裙,羞怯地系好头巾。地毯上放着铁艺摇床,她指了指一旁酣睡着的小宝宝,我们压低声音交谈着。
墙上有两个短木架子,上面放置着精美的陶瓷碗碟。阿伊西努尔说:“它叫‘诺维’,我们乌孜别克族喜欢将自家最漂亮的碗碟陈列在墙上。这些碗是结婚时母亲送给我的。”
诺维的富丽程度并不刻意。后面进来的努尔敦﹒阿尔图克老人介绍,各家会量力而行,按生活条件和主人喜好来置办。有钱人大可以摆放金盘银碗,昭示富足;普通百姓家摆铁盘瓷碗,也不显寒酸。请客时,可以取下使用,客人亦能感受到主人那份浓情,之后碗碟再放上诺维作观赏之用。
“请客时,我们还有个礼行。如果宴会上有剩饭,到席的妇女们一定要按人数分配好,再端回各家(男人则绝对不可)。如果哪个女人不愿意带走剩饭,则表示对主人不敬。”

追赶巴扎的日子
回到客厅,老人坐在炕沿儿上,漆黑的眉毛与雪白的胡须凑在一张面孔上,似在告知岁月的无情。他捋了捋胡须,舒展眉毛,徐徐讲起那些追赶巴扎的日子。那低沉的语调将听众慢慢地带入老人曾经生活的情境。
努尔敦﹒阿尔图克的父亲承袭了祖辈经商的传统。上世纪20年代,在他两三岁时,父亲觉得故乡安江的生意越发不好做了,便带着家眷与同乡一道向着新疆前行,只留下大儿子在安江守候。定居叶城后,为了维持生计,父亲做起了游走于各地巴扎间的小生意,五六岁时,他开始跟着父亲“追赶”巴扎。
说“追赶”一点不为过,各地的巴扎召开日期不同,也为小贩们提供了商机。在老人的记忆中,和父亲到过的最远的巴扎是和田与喀什。
“父亲的办法是从和田买了葡萄卖到叶城,再把叶城的核桃带到泽普、莎车,最后是繁华的喀什。之后再原路返回。一站追赶着一站,有时正好赶上巴扎,有时路程太远,赶到时已错过巴扎了。”
追赶巴扎并不像说起来那么有趣。走在路上,尘土飞扬,顶着烈日,忍着饥渴,肩上褡裢里装着干馕,胳膊上担着柳编筐子,里面盛着各色货物。多数路程须靠双脚丈量,巴扎间距离远时,一走就是几天,努尔敦﹒阿尔图克的鞋子总是千疮百孔,父亲看了有时会偷偷抽鼻子。偶尔会遇到好心人,让父子俩免费搭一程毛驴车。
“这么辛苦,解放前,我们一天的派挡子(利润)常常还不够填饱肚子。”老人说,“生意好时,全家也就维持温饱。”
在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人们散居于各个绿洲上,巴扎就是每个绿洲的脉搏,赶巴扎总是老乡们最快乐的事。而对于努尔敦﹒阿尔图克来说,这个过程,既充满艰辛,又不乏有趣见闻。繁华巴扎上,老乡们快乐的情绪,感染着他和父亲。在信息闭塞的年月,无意中,他和父亲成了“信使”,会将一个巴扎所在绿洲上的消息,带到了另一片绿洲。老乡们从父亲带来的各种消息中,得到了某种满足,父子俩路上的艰辛也得到一丝抚慰。
那时,小小的努尔敦﹒阿尔图克认为,“追着巴扎走”似乎是一种宿命。在那些年的追逐历程中,他渐渐长大,健硕的体格也是在追赶巴扎中练就的。 成年后,努尔敦﹒阿尔图克娶了维吾尔族姑娘为妻。解放前,他主要务农种地,间或做些小买卖。解放后,他在叶城的巴扎上开了个五金铺子,出售农具和日常用品,生活日渐丰盈。
后记
如今,叶城的安江人依旧保留着乌孜别克族一些独特的文化习俗,但同时,也遗失了某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老人说,乌孜别克族生性快乐,喜欢歌唱舞蹈。女子出嫁时,娘家人要唱“礼干”,即送新娘歌。回忆中,歌词是一首美丽的诗,内容有到了新家的各种礼仪,如何管理一个家的各种方式。
“新娘的亚利亚尔(亲人)唱得很美,也很有意义,唱得新娘热泪盈眶。如今,叶城的乌孜别克族中已没有人会唱了,它(礼干)难道就这样失传了?”老人自语着,接着顿了一瞬,似在回味。
1990年,老人去了趟出生地安江,探望老哥哥。可是,所见的故乡变得陌生,所有老印迹只存在于父亲的讲述中。第二年,哥哥去世了,源自故土安江的牵挂从此变得模糊,追赶巴扎的生活成了最老的记忆。讲到此,老人沉默了许久。
在那几乎听不见的叹息声中,我也跟着怅然了。仿佛看见,那条尘土飞扬的路上,一高一矮的两个背影,挎着重重的柳编筐子,坚定地朝着某个巴扎走去。在老人70多年的经商经历中,追着巴扎走是抹不去的旧影。令他欣慰的是,几个子女中再也无需追赶巴扎了,都过着安稳踏实的日子。
发表于 2009-10-28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赶集赶农场的也多
今天赶这里,明天再到下一个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28 09:18 , Processed in 0.04396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