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2|回复: 6

从咸阳到长安(一):郡县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2 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说嬴政为什么伟大,大多数的反应都是,他第一次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其实,统一中国的大部分功劳都是嬴政祖先的,基础在孝公时代基本奠定,大仗在昭王时代全部打完,到了嬴政接掌权力,山东六国已是苟延残喘,毫无生气,攻而灭之,并非嬴政真正令人敬佩的功业。嬴政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为中国此前分治割据的三千年画上了句号,更在于他为此后两千年的帝国时代指明了方向。
探索的时代,惊心动魄。含秦国在内的各大战国走过的探索之路,有突破,有反复,有牺牲,有遗泽,其中艰难险阻,不言自明。然而,变革的时代还远没有结束。在新制度框架逐渐明朗、天下已经一统、战争的威胁已经远去之后,在和平环境下推行一种新制度,要经历怎样长期反复的较量,克服怎样复杂的障碍,是一个被许多人忽略的问题。嬴政所面对的,是中华民族的十字路口,他与他的帝国将要踏入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未知领域。能否找准方向,能否下定决心,能否披荆斩棘,能否克尽全功,能否后继有人,将决定赢政皇帝的千秋功罪。

郡县之路
后世的“暴秦”说多如牛毛,铺天盖地,不单凡中国人都能说几句,连我们宗教学教授、地地道道的美国人,都耳熟能详。然而在口诛笔伐“暴秦”的汗牛充栋的文字当中,所能找到的支撑“暴秦论”的史实证据却是极少。秦国之亡,有无法否认的深刻的内因,但因为政治中有缺陷就全盘否定一个改写历史的朝代和全盘否定功勋盖世的嬴政本人,即使是在素来以简单粗暴的道德评判见长的中国历史中,也不是什么常见现象。说到底,真正把秦帝国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不是什么严刑峻法,不是什么轻百姓力,只有一个缘故: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两案,一个粗暴,一个血腥,毫无疑问,不是什么好事,没有必要为其残酷的一面辩护。然而后世对于焚书坑儒,大概只剩下了烧诗书、杀儒生这样望文生义的肤浅记忆,对于这一事件深刻的政治背景,不屑谈论者有之,视而不见者有之,自欺欺人者亦有之。有人把焚书坑儒事件归咎于法家学派奉行文化专制,或者秦王嬴政肆意破坏文化,好像法家大师与千古一帝都是傻瓜一般,未免也太高看自己了。事实上,秦帝国焚书坑儒事件所反映的核心矛盾,不在于专制与文明,甚至不在于法家与儒家,而在于嬴政所维护的新制度与不甘失败的西周旧制。
为了证明我不是信口胡诌,为了证明这原本就是无须争议事实真相,为了证明完全是后人的选择性记忆歪曲了铁证如山的历史记载,现将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与《李斯列传》对于焚书事件的全部记载、连同索引正义集解全文援引如下:

(始皇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集解汉书百官表曰:“仆射,秦官。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课之。”应劭曰:“仆,主也。”□正义射音夜。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正义蒲笔反。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正义令,力性反。辟音避。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集解徐广曰:“私,一作‘知’。”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正义夸,口瓜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集解应劭曰:“禁民聚语,畏其谤己。”□正义偶,对也。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集解如淳曰:“律说‘论决为髡钳,输边筑长城,昼日伺寇虏,夜暮筑长城’。城旦,四岁刑。”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集解徐广曰:“一无‘法令’二字。”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索隐重音逐用反。重者,再也。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索隐刘氏云:“前时国异政,家殊俗,人造私语,莫辨其真,今乃分别白黑也。”而定一尊;索隐谓始皇并六国,定天下,海内共尊立一帝,故云。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正义六国制令不同,今令同之。
——《史记.李斯列传》

简单梳理一下。嬴政在皇宫宴请博士们,算是个喜庆场合,博士仆射周青臣挑头称颂始皇功业,主要三件事:“平定海内,放逐蛮夷,以诸侯为郡县,无战争之患,”也就是一统天下、重创匈奴(《盐铁论》载,蒙恬北伐,如鸷鸟之追群雀,匈奴不敢面南而望十余年)、推行郡县制,三者的目的都是永远消弭刀兵之灾。而博士淳于越却道,秦朝实行郡县制,是亡国之道,理由有三:1)嬴氏皇族没有分封诸侯,除皇帝之外都只是平头百姓,一旦有外姓坐大,便无法互相援手。对于秦朝皇族没有特权这一点,淳于越说得没错,秦始皇死后,整个皇族听任赵高宰割,二十余皇子公主惨遭辱杀,没有任何自卫能力,反而是处置蒙氏、李斯等大臣大费周折,可以从侧面证明。2)不继承古代的制度而另起炉灶推行新政,是没有出路的。3)周青臣支持郡县制,不过是当面奉承陛下,不仅毫无价值,而且是怂恿陛下继续犯错误,陛下不能听他的。平心而论,周青臣那段话,除了“传之万世”以外,没有一句不是事实,实在谈不上什么“面谀”、“重过”、“不忠”之类罪名,用于宴会(而不是议政)场合,就更不显得过分。而淳于越给上司罗织此等罪名,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挑起新旧两制之争。
看官留意,此时郡县制通行天下已经长达八年之久,连远在南天的今两广地区也设置了郡县,国家稳定,太平无事,其间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制、决通川防、拆毁城池、整修道路、兴修水利等一系列工程大肆铺排,行政效率极高,新制度优势尽显。而秦国庙堂内部竟然仍有人对涉及国本的大政方针反复纠缠,可见郡县制推行的阻力之大。此中关键,甚至不在于郡县制封建制本身孰优孰劣,而是最基本的行政体制问题该不该在八年之后仍旧成为问题。譬如今天一个国家,宪法颁布而稳定执行八年,没出任何问题,此时讨论修改宪法,尚算合理,但若政府内部仍在大肆争论该不该实行宪政,难道正常?八年过去,国家政事无数,千头万绪,诸多本该分封诸侯的功臣贵戚尚且无话,儒生们却仍旧反复纠缠于恢复周礼、大行封建,难道正常?
事实上,灭六国的当年,秦国庙堂就公开进行了封建制与郡县制的讨论,廷争的结果,郡县制胜出,颁行天下。《史记》对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廷争有简明扼要的记载: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秦丞相王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人物。这里所谓“一国两制”,指的是靠近行政中心的腹地实行郡县制,远离行政中心的地带实行封建制。在疆域主要涵盖中国腹地农耕地带的秦帝国,郡县一治足矣,直到后来中国的疆域逐渐延伸,扩大到原少数民族聚居区,这种“一国两制”的功效才真正发挥出来。历朝历代所谓“中国”的内含一直在扩大,所涵盖的地域,主要就是国家有权设郡县、任官僚的地域,中国领土的实际扩张(而不是软性扩张),多以增设郡县为标志。清朝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就是通过在西南边陲设置郡县,实施官僚化改革,把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融入华夏腹地。但有郡县,即使山川阻隔如巴蜀、南粤、云南,或冥顽夷狄如戎狄、鲜卑、契丹、女真,最终都可以被归于“汉”的定义之下。而近代中国分裂主义和领土争端集中的地区,如西藏、新疆、蒙古等地,都是历史上由于地形、气候、经济结构等种种限制而不能设置郡县、故而不属于中国腹地的地区。而王绾主张即使在华夏腹地也要“一国两制”,在法家看来绝对是祸乱之源。一国政府,对近处的国民一个管法,对远处的国民另一个管法,毫无公平可言,何以立足?法家最大的忌讳就是法出多门,一旦打开分治的口子,便是溃堤之一蚁,坏舍之一隙,积少成多,无法收拾。很显然,嬴政李斯不可能接纳群臣的主张,这次所谓“廷争”,也就是做做样子罢了。皇帝拍板敲定,郡县制便付全国推行了。
一统之前,秦国从来不用国家的钱来养只作学问不做事的“博士”。统一之后,嬴政清醒地意识到,强力竞争不再是国家的最高使命,设立博士之位,前所未有地让博士与一群功勋彪炳的大臣们一起参与大政方针的讨论,这在最看重功勋的秦帝国,实在是极高的礼遇了。帝国政治稳定运行八年期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嬴政李斯因为信奉法家而有意迫害儒生,或实行文化专制。秦朝初立,嬴政曾经敦请孔子九世孙孔鲋出仕。《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可见此前的嬴政对于儒生并没有特别的反感疏远,反而有意彰显华夏共主海纳百川兼容各家的气度。如果不是儒生们不遗余力、坚持不懈地为封建制张目,后来的一幕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生。这场封建、郡县之争,促使秦国庙堂第一次给儒生贴上了“愚儒”的标签。李斯奏对反复强调,帝国最为痛恨者是“以古非今”,也就是以夏商周三代、尤其是西周旧制来否定秦帝国以郡县制为核心的新制度。私自藏书,仅罚劳役而已,“以古非今”,则是灭族之罪,斗争矛头非常明确。此次廷争,使嬴政庙堂与儒生的对立全面明朗化公开化,谁也不必冒充宽宏大量、“兼容”对方了。整个事件,从头到尾,都紧扣着新旧政见之争的唯一中心,无论手段有多么不合理,无法否认的是,焚书的目的,不是焚毁文明,而是以国家的力量全力维护改革成果。
焚书事件,让我很容易联想到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每一种新的文明,都扎根在旧文明的土壤之中。既要继承,又要挣脱,既要吸收,又要斩断,是所有变革时代的人们都要面对的痛苦挣扎。也许,五四相当于秦,今天则近似于汉,只有在我们把新的文明形式无可置疑地确定下来之后,只有当我们不再感觉到倒退的力量刻刻相逼的时候,才有回到故纸堆、搜寻祖宗教诲的奢侈。历史是时代的凝固。没有时代的流动,就没有历史的封存。脱离了祖先的时代,我们已经很难理解祖先了,无论史书的记载有多么翔实。正因如此,何不对祖先多些宽容呢?
发表于 2009-11-22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2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2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秦朝的郡县与分封之争里面,儒生的提议并不周全,后来西汉的七王之乱对淳于越他们的分封提议是一个很有力度的反证。所以说跟西周差不太多,分封只能暂时安定诸侯势力,属于头痛医头的办法,比之郡县更无法维持长期的政治稳定。

后人柳宗元的封建论很犀利,但是没有触及农耕文明的土地问题,美中不足吧。秦帝国几乎是唯一一个没有分封搭配的帝国,在土地分配与政治稳定之间有参考价值,一棍子打死是粗暴的作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2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4# 陸萬

关键不是有没有分封,而是封主是否得治其国。宋清两代,受封者不治其国,这种制度还是可以接受的。清朝坏在让满洲贵族顶着高爵头衔公然参与政治,不过鉴于是少数民族政权,也可以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3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5# emma10182000

王室的分封自汉代以后演化为实封和虚封。虚封基本不支配土地、不掌握军队,跟周初的分封差别比较大。实封几乎每个朝代都要出点事,难以和中央集权的帝国制度相安无事。

秦朝儒生的分封主张是实封,周初那一套完全不加变通搬过来。不过我看真把秦始皇难住了,他的帝位继承是很糟糕的。秦国奋九世之余烈,到秦二世这里掉了链子,其中秦始皇对王室经营的失败难辞其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6# 陸萬

我认为沙丘之变有很强的偶然性。从秦始皇的角度,他在与儿子发生重大政见分歧之后,仍旧以贬黜为名把秦帝国全部可调动兵力交在实际上的太子扶苏及其死党蒙恬手中,可说是顾全了双方面的政治需要。和权相李斯层层联姻,也未尝不是出于善后的考虑。可以说嬴政为身后之事还是做了准备的。不要说始皇,便是起商韩于地下也很难想到李斯会叛变。还有一个关键变数是扶苏竟然自杀,这背后有什么背景或苦衷或阴谋,现在也很难搞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8 15:26 , Processed in 1.84588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