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57|回复: 23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7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日始读《王国维讲国学》书,开篇以王国维先生《<国学丛刊>序》为全书代序,读后甚感受益良多,是以反复研读,一夜未再做他事。今日搜遍百度,寻来共享之。
文章虽长,逻辑缜密、结构严谨、言辞精妙足引人细读。以我文言文之差尚能读懂,想必各位国学高手读来更是易如反掌。


      国学丛刊序
作者:王国维
  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
  学之义广矣.古人所谓学,兼知行言之.今专以知言,则学有三大类:曰科学也,史学也,文学也.凡记述事物,而求其原因,定其理法者,谓之科学;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者,谓之史学;至出入二者间,而兼有玩物适情之效者,谓之文学.然各科学,有各科学之沿革.而史学又有史学之科学.如刘知幾《史通》之类.若夫文学,则有文学之学如《文心雕龙》之类.焉有文学之史如各史文苑传焉.而科学、史学之杰作,亦即文学之杰作.故三者非斠然有疆界,而学术之蕃变,书籍之浩瀚,得以此三者括之焉.
  凡事物必尽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此科学之所有事也.而欲求知识之真,与道理之是者,不可不知事物道理之所以存在之由.与其变迁之故,此史学之所有事也.若夫知识.道理之不能表以议论,而但可表以情感者,与夫不能求诸实地,而但可求诸想象者,此则文学之所有事.古今东西之为学,均不能出此三者.惟一国之民,性质有所毗,境遇有所限,故或长于此学而短于彼学.承学之子,资力有偏颇,岁月有涯涘,故不能不主此学,而从彼学.且于一学之中,又择其一部而从事焉.此不独治一学当如是,自学问之性质言之,亦固宜然.然为一学,无不有待于一切他学,亦无不有造于一切他学.故是丹而非素,主入而奴出,昔之学者或有之,今日之真知学.真为学者,可信其无是也.
  夫然,故吾所谓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之说,可得而详焉.何以言学无新旧也?夫天下之事物,自科学上观之与自史学上观之,其立论各不同.自科学上观之,则事物必尽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凡吾智之不能通而吾心之所不能安者,虽圣贤言之有所不信焉.虽圣贤行之有所不慊焉.何则圣贤所以别真伪也,真伪非由圣贤出也.所以明是非也,是非非由圣贤立也.自史学上观之,则不独事理之真与是者,足资研究而已,即今日所视为不真之学说,不是之制度风俗,必有所以成立之由,与其所以适于一时之故.其因存于邃古,而其果及于方来,故材料之足资参考者,虽至纤悉不敢弃焉.故物理学之历史,谬说居其半焉.哲学之历史,空想居其半焉.制度.风俗之历史,弃髦居其半焉.而史学家弗弃也.此二学之异也.然治科学者,必有待于史学上之材料.而治史学者,亦不可无科学上之知识.今之君子,非一切蔑古,即一切尚古.蔑古者,出于科学上之见地,而不知有史学.尚古者,出于史学上之见地,而不知有科学.即为调停之说者,亦未能知取舍之所以然,此所以有古今新旧之说也.
  何以言学无中西也?世界学问,不出科学.史学.文学.故中国之学,西国类皆有之.西国之学,我国亦类皆有之.所异者,广狭.疏密耳.即从俗说而姑存中学.西学之名,则夫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中国今日,实无学之患,而非中学.西学偏重之患.京师号学问渊薮,而通达诚笃之旧学家,屈十指以计之,不能满也.其治西学者,不过为羔雁禽犊之资,其能贯串精博,终身以之如旧学家者,更难举其一二.
  风会否塞,习尚荒落,非一日矣.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特余所谓中学,非世之君子所谓中学;
  所谓西学,非今日学校所授之西学而已.治《毛诗》《尔雅》者,不能不通天文博物诸学;而治博物学者,苟质以《诗》《骚》草木之名状而不知焉,则于此学固未为善.必如西人之推算日食,证梁虞剫.唐一行之说,以明《竹书纪年》之非伪,由《大唐西域记》以发见释迦之支墓,斯为得矣.故一学既兴,他学自从之,此由学问之事,本无中.西,彼鳃鳃焉虑二者之不能并立者,真不知世间有学问事者矣.
  顾新旧.中西之争,世之通人,率知其不然,惟有用.无用之论,则比前二说为有力.余谓凡学皆无用也,皆有用也.欧洲近世农.工.商业之进步,固由于物理.化学之兴.然物理.化学高深普偏之部,与蒸气.电信有何关系乎?动植物之学,所关于树艺.畜牧者几何?天文之学所关于航海.授时者几何?心理社会之学,其得应用于政治.教育者亦尠.以科学而犹若是,而况于史学.文学乎?
  然自他面言之,则一切艺术,悉由一切学问出.古人所谓不学无术,非虚语也.夫天下之事物,非由全不足以知曲,非致曲不足以知全.虽一物之解释,一事之决断,非深知宇宙人生之真相者,不能为也.而欲知宇宙.人生者,虽宇宙中之一现象,历史上之一事实,亦未始无所贡献.故深湛幽渺之思,学者有所不避焉;迂远繁琐之讥,学者有所不辞焉.事物无大小,无远近,苟思之得其真,纪之得其实,极其会归,皆有裨于人.类之生存福祉,己不竟其绪,他人当能竟之;今不获其用,后世当能用之,此非苟且玩愒之徒,所与知也.学问之所以为古今.中西所崇敬者,实由于此.凡生民之先觉,政治教育之指导,利用厚生之渊源,胥由此出,非徒一国之名誉与光辉而已.世之君子可谓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者矣.
  以上三说,其理至浅,其事至明,此在他国所不必言,而世之君子犹或疑之,不意至今日而犹使余为此哓哓也.
  适同人将刊行《国学杂志》,敢以此言序其端.此志之刊,虽以中学为主,然不敢蹈世人之争论,此则同人所自信,而亦不能不自白于天下者也.



发表于 2009-12-17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人思路还算不错,治学严谨,不过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略有欠缺。比如佛学,终不能入科学、史学、文学之中,虽含有其中三个部分,但用三者去分,还是不能全部覆盖。所犯的错误,是典型的西方思维,以局部推整体,其实中学与西学相比的最大特点是从整体推局部。而他的思维是明显的西方分科逻辑,连这篇文章都有这个特点。以为自己设计全面合理,用几个小块儿一拼,就拼出整体来了,由于涉猎面的问题,从局部推整体的人,几乎永远也走不到头儿,也无法覆盖整体。不过也不得不说,由局部推整体,有它先进的地方,比如说抓现成的东西,先找出局部规律,如果出现新东西了,再找出新东西的局部规律,这样就不用等了解整体后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给出解释,而是知道多少就用多少。从理论高度上看,中国的整体推局部,理论高度要高得多,不过也有弱点,就是太关注全局了,有些时候在解决局部问题时,必须要了解整个理论体系,对于现代人的快餐性格,变成了不容易学或者说学习效率很低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7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7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啊,谢谢芸芸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一遍,多谢芸芸!

想必各位国学高手读来更是易如反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粗粗看了一下,作者能有这样的见解,在那个时代的确是见解透彻。
即使到了今天看,仍然很有借鉴意义。比那些唯西学是举的人看的
通透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开宗明义: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
不止于唯西学是举有借鉴,唯国学是举,唯新学是举,唯复古是举等等将学问分裂固步自封者都有借鉴意义。
分享此文也是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大师的治学态度,学无止境,无高低贵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须得这般才能真正学得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多数人都只能是说说,学无新旧,学无中西,还有更高层次的呀,学本无学,无学之学。

作者虽然是认为自己比别人看得更远些,但很明显,他的脚下所站的地方,与他极目四望之所及,还只是局部。而他认为这就是全部了。他犯的错误,与他说别人的错误是一样的。就这么简单。比如他说别人可能唯西学是举,或者唯国家是举,但其实他自己则是在唯自己所识是举。虽然没有起个专有的名字,但所犯的错误类型是一样的。不管是唯西学是举,还是唯中学是举,人家也一样在自己的领域内学无止境、无高低贵贱的。他说别人的错误,套在他自己身上是完全合适的,顶多需要换个名字而已。他对别人的评价,用在自己身上也是完全适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中国现在已不存在王国维所在的时代拒绝学习西方的问题,而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有的人是在吆喝照搬西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9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王国维这人是个奇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转 王国维先生 另一作:
王国维 《论政学疏》
  自三代至于近世,道出于一而已。泰西通商以后,西学西政之书输入中国,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乃出于二。光绪中叶新说渐胜,逮辛亥之变,而中国之政治学术几全为新说所统一矣。然国之老成,民之多数尚笃守旧说,新旧之争,更数十年而未有已,国是淆乱,无所适从。臣愚以为新旧不足论,论事之是非而已,是非之标准安在,曰在利害,利害之标准安在,曰在其大小,新旧之利害虽未遽决,然其大概可得言焉。
  原西说之所以风靡一世者,以其国家之富强也。然自欧战以后,欧洲诸强国情见势绌,道德堕落,本业衰微,货币低降,物价腾涌,工资之争斗日烈,危险之思想日多,甚者如俄罗斯赤地数万里,饿死千万人,生民以来未有此酷。而中国此十二年中,纪纲扫地,争夺乃仍,财政穷蹙,国几不国者,其源亦半出于此。臣尝求其故,盖有二焉。西人以权利为天赋,以富强为国是,以竞争为当然,以进取为能事,是故扶其奇技淫巧,以肆其豪强兼并,更无知止知足之心,浸成不夺不餍之势。于是国与国相争,上与下相争,贫与富相争,凡昔之所以致富强者,今适为其自毙之具。此皆由贪之一字误之也。西说之害根于心术者一也。
  中国立说首贵用中,孔子称过犹不及,孟子恶举一废百。西人之说大率过而失其中,执一而忘其余者也。试以最浅显者言之。国以民为本,中外一也。先王知民之不能自治也,故立君以治之,君不能独治也,故设官以佐之。而又虑君与官吏之病民也,故立法以防制之。以此治民是亦可矣。西人以是为不足,于是有立宪焉,有共和焉。然试问立宪共和之国,其政治果出于多数国民之公意乎,抑出于少数党人之意乎,民之不能自治,无中外一也。所异者以党魁代君主,且多一贿赂奔走之弊而已(王国维是没看到韩国总统卢武铉跳崖,不过他预言到了这些。)。
  孔子言患不均,《大学》言平天下,古之为政未有不以均平为务者,然其道不外重农抑末,禁止兼并而已。井田之法,口分之制,皆屡试而不能行,或行而不能久。西人则以是为不足,于是有社会主义焉,有共产主义焉。然此均产之事,将使国人共均之乎?抑委托少数人使均之乎,均产以后,将合全国之人而管理之乎,抑委托少数人使代理之乎?由前之说则万万无此理,由后之说则不均之事,俄顷即见矣。俄人行之伏尸千万,赤地万里,而卒不能不承认私产之制度,则曩之汹汹又奚为也。臣不敢谓西人之智大率类此,然此其章章者矣。
  臣观西人处事皆欲以科学之法驭之。夫科学之所能驭者空间也、时间也、物质也,人类与动植物之躯体也。然其结构愈复杂,则科学之律令愈不确实。至于人心之灵及人类所构成之社会国家,则有民族之特性,数千年之历史,与其周围一切之境遇,万不能以科学之法治之。而西人往往见其一,而忘其他。故其道方而不能圆,往而不知反,此西说之弊根于方法者二也。
  至西洋近百年中,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之进步,诚为深邃精密,然不过少数学问家用以研究物理,考证事实,琢磨心思,消遣岁月斯可矣。而自然科学之应用又不胜其弊,西人兼并之烈,与工资之争,皆由科学为之羽翼,其无流弊如史地诸学者,亦犹富人之华服,大家之古玩,可以饰观瞻,而不足以养口体。是以欧战以后,彼土有识之士,乃转而崇拜东方之学术,非徒研究之又信奉之,数年以来,欧洲诸大学议设东方学术讲座者以数十计,德人之奉孔子老子说者,至各成一团体,盖与民休息之术莫尚于黄老,而长治久安之道莫备于周孔。在我国为经验之良方,在彼土尤为对症之新药。是西人固已憬然于彼政学之流弊,而思所变计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1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以为他只是写些诗论词话之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虎虎
有很多,关于历史、哲学、社会等都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


王国维

  “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此自汗德以来百余年间学者之定论也。然天下之物,有决非真正之美术品,而又绝非利用品者。又其制作之人,决非必为天才,而吾人之视之也,若与天才所制作之美术无异者。无以名之,名之曰“古雅”。
      
  欲知古雅之性质,不可不知美之普遍之性质。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虽物之美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用,但人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及其可利用之点。其性质如是,故其价值亦存于美之自身,而决不存乎其外。而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二种:曰优美,曰宏壮。自巴克及汗德(汗德即德国哲学家康德)之书出,学者殆视此为精密之分类矣。至古今学者对优美及宏壮之解释,各由其哲学系统之差别而各不同。要而言之,则前者由一对象之形式不关于吾人之利害,遂使吾人忘利害之念,而以精神之全力沉浸于此对象之形式中。自然及中普通之美,皆此类也。后者则由一对象之形式,超乎吾人知力所能驭之范围,或其形式大不利于吾人,而又觉其非人力所能抗,于是吾人保存自己之本能,遂超乎利害之观念外,而达观其对象之形式,如自然中之高山大川,烈风雷雨,中之伟大宫室、悲惨之雕刻象,历史画、戏曲、小说等皆是也。此二者,其可爱玩而不可利用也同,若夫所谓古雅者则何如?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于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至宏壮之对象,汗德虽谓之无形式,然以此种无形式之形式能唤起宏壮之情,故谓之形式之一种,无不可也。就美术之种类言之,则建筑雕刻音乐之美之存于形式固不俟论,即图画诗歌之美之兼存于材质之意义者,亦以此等材质适于唤起美情故,故亦得视为一种之形式焉。释迦与玛丽亚庄严圆满之相,吾人亦得离其材质之意义,而感无限之快乐,生无限之钦仰。戏曲小说之主人翁及其境遇,对文章之方面而言,则为材质;然对吾人之情感言之,则此等材质又为唤起美情之最适之形式。故除吾人之感情外,凡属于美之对象者,皆形式而非材质也。而一切形式之美,又不可无他形式以表之,惟经过此第二之形式,斯美者愈增其美,而吾人之所谓古雅,即此种第二之形式。即形式之无优美与宏壮之属性者,亦因此第二形式故,而得一种独立之价值,故古雅者,可谓之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也。
      
  夫然古雅之致存于而不存于自然。以自然但经过第一之形式,而则必就自然中固有之某形式,或所自创之新形式,而以第二形式表出之。即同一形式,其表之也各不同。同一曲也,而奏之者各异;同一雕刻绘画也,而真本与摹本大殊;诗歌亦然。“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于“今宵胜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之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第一形式相同。而前者温厚,后者刻露者,其第二形式异也。一切无不皆然,于是有所谓雅俗之区别起。优美与宏壮必与古雅合,然后得其固有之价值。不过优美及宏壮之原质愈显,则古雅之原质愈蔽。然吾人所以感 如此之美且壮者,实以表出之之雅故,即以其美之第一形式,而更以雅之第二形式表出之故也。
      
  且第一形式之本不美者,得由其第二形式之美雅,而得一种独立之价值。茅茨土阶,与夫自然中寻常琐屑之景物,以吾人之肉眼观之,举无足与优美若宏壮之数,然一经家(若绘画,若诗歌)之手,而遂觉有不可言之趣味。此等趣味,不自第一形式得之,而自第二形式得之无疑也。绘画中之布置,属于第一形式,而使笔使墨,则属于第二形式。凡以笔墨见赏于吾人者,实赏其第二之形式也。此低度之美术(如书法等)为尤甚。三代之钟鼎,秦汉之摹印,汉、魏、六朝、唐、宋之碑帖,宋元之书籍等,其美之大部实存于第二形式。吾人爱石刻不如爱真迹,又其于石刻中爱翻刻不如爱原刻,亦以此也。凡吾人所加于雕刻书画之品评,曰“神”、曰“韵”、曰“气”、曰“味”,皆就第二形式之言者多,而就第一形式言之者少。文学亦然,古雅之价值大抵存于第二形式。西汉之匡、刘,东京之崔、蔡,其文之优美宏壮,远在贾、马、班、张之下,而吾人亦嗜之也亦无逊于彼者,以雅故也。南丰之于文,不必工于苏、王,姜夔之于词,且远逊于欧、秦,而后人亦嗜之者,以雅故也。由是观之,则古雅之原质,为优美及宏壮中不可或缺之原质,且得离优美宏壮而有独立之价值,则固一不可诬之事实也。
      
  然古雅之性质,有与优美及宏壮异者。古雅之但存于而不存于自然,即如上文所论矣,至判断古雅之力与判断优美与宏壮之力不同。后者先天的、前者后天的、经验的也。优美及宏壮之判断之为先天的判断,自汗德之《判断力批评》后,殆无反对之者。此等判断既为先天的,故亦普遍的、必然的也。易言以明之,即一家所视为美者,一切家亦必视为美。此汗德所以于其美学中,预想一公共之感官也。若古雅之判断则不然,由时之不同而人之判断之也各异。吾人所断为古雅者,实由吾人今日之位置断之。古代之遗物无不雅于近世之制作,古代之文学虽至拙劣,自吾人读之无不古雅者,若自古人之眼观之,殆不然矣。则古雅之判断,后天的也,经验的也,故亦特别的也,偶然的也。此由古代表出第一形式之道与近世大异,故吾人睹其遗迹,不觉有遗世之感随之,然在当日,则不能若优美及宏壮,则固无此时间上之限制也。
  
  古雅之性质既不存于自然,而其判断亦但由经验,于是中古雅之部分,不必尽俟天才,而亦得以人力致之。苟其人格诚高,学问诚博,则虽无上之天才者,其制作亦不失为古雅。而其观也,虽不能喻其优美及宏壮之部分,犹能喻其古雅之部分。若夫优美及宏壮,则非天才殆不能捕攫之而表出之。今古第三流以下之家,大抵能雅尔不能美且壮者,职是故也。以绘画论,则有若国朝之王翚,彼固无上之天才,但以用力甚深之故,故摹古则优而自运则劣,则岂不以其舍其所长之古雅,而欲以优美宏壮与人争胜也哉。以文学论,则除前所述匡、刘诸人外,若宋之山谷,明之青邱、历下,国朝之新城等,其去文学上之天才盖远,徒以有文学上之修养故,其所作遂带一种典雅之性质。而后之无上之天才者,亦以其典雅故,遂与第一流之文学家等类而观之,然其制作之负于天才者十之二三,而负于人力者十之七八,则固不难分析而得之也。又虽真正之天才,其制作非必皆神来兴到之作也。以文学论,则虽最优美最宏壮之文学中,往往书有陪衬之篇,篇有陪衬之章,章有陪衬之句,句有陪衬之字。一切,莫不如是。此等神兴枯涸之处,非以古雅弥缝之不可。而此等古雅之部分,又非藉修养之力不可。若优美与宏壮,则固非修养之所能为力也。
  
  然则古雅之价值,遂远出于优美与宏壮之下乎?曰:不然。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一切美术品之公性也。优美与宏壮然,古雅亦然。而以吾人之玩其物也,无关于利用故,遂使吾人超出乎利害之范围外,而惝恍于缥缈宁静之域。优美之形式,使人心平和;古雅之形式,使人心休息,故亦可谓之低度之优美。宏壮之形式常以不可抵抗之势力唤起人钦仰之情,古雅之形式则以不习于世俗之耳目故,而唤起一种之惊讶。惊讶者,钦仰之情之初步,故虽谓古雅为低度之宏壮,亦无不可也。故古雅之位置,可谓在优美与宏壮之间,而兼有此二者之性质也。至论其实践方面,则以古雅之能力,能由修养而得之,故可为美育普及之津梁。虽中智以下之人,不能创造优美及宏壮之物者,亦得于优美宏壮中之古雅之原质,或于古雅之制作物中得其直接之慰藉。故古雅之价值,自美学上观之诚不能及优美及宏壮,然自其教育众庶之效言之,则虽谓其范围较大成效较著可也。因美学上尚未有专论古雅者,故略述其性质及位置如右。篇首之疑问,庶得由是而说明之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2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芸芸!期待芸芸有更多的介绍。。。。送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去图书馆借的书,正在阅读中,有好东东会拿出来分享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2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3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要慢慢看。。。。。。谢谢芸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3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芸芸可曾读过他写的《人间词话》一书,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美学史必读之经典,他因提出“境界”一说,遂成为一代美学宗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3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0 00:47 , Processed in 0.04776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