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兰·辛格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 乍看起来,哥本哈根大会显然是失败的。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一个新的组织框架出现了,其影响将远远超越气候变化谈判。 在苦苦等待的媒体拿到大会的最后文件后,喧嚣了两周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终于在上周六下午落下了帷幕。这份被大会主席称为《哥本哈根协议》的文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然而,随着外交官的激烈争吵和示威者的街头抗议逐渐归于平静,人们的愤怒也慢慢转变为无奈的自我慰藉。关于哥本哈根大会彻底失败的最初论调随之开始发生微妙变化,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一些积极的信号。 乍看起来,哥本哈根大会显然是失败的,因为它未能达成任何有法律约束力的综合性协议。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一个新的组织框架出现了,其影响将远远超越气候变化谈判。正如金融危机见证了二十国集团(G20)取代由工业化富国组成的八国集团(G8)俱乐部,哥本哈根大会也见证了由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组成的“基础四国”(BASIC)取代七十七国集团(G77)成为发展中国家新的领袖。 其次,对中国和印度而言,两国在大会期间的密切接触,尤其是两国总理的两次单独会谈终于将两国关系带出了充满紧张和争辩的泥沼。这种负面情绪在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不断困扰着两国关系。因此,除了与美国密切合作的“基础四国”倡议外,世人如今更期待中国和印度领跑气候变化谈判。而这对中印关系显然也是利好消息。 本月初,中国在北京召集了“基础四国”环境部长会议。自那以后,“基础四国”已经发展和形成了它们共同的观点、战略和战术。并且,如果细读这份长三页的由美国宣布的《哥本哈根协议》,那么协议的字里行间显然留下了“基础四国”的深深烙印。毋庸置疑,这份文件不可能获得缔约方全体会议的“通过”,因为它不是所有缔约方的共识。但大会主席的一锤定音也表明,协议将被“承认”并成为未来谈判的基础。 因此,随着舆论的焦点转向“后哥本哈根”时代,这份三页纸的协议已经成为乐观派的依据:它为将来的谈判提供了路线图。美国、“基础四国”和其他20个国家对这份文件的讨论一直持续到上周六的凌晨,最后才正式签署这一协议,它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 鉴于哥本哈根大会见证了“基础四国”的崛起,因此最终协议显然打上了后者的烙印。协议强调了“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承认了后者发展的需要,为发展中国家达到排放峰值的年份设定了一个较长的期限。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承诺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发挥带头作用,提高了支持发展中国家减排努力的一揽子财政援助的力度,同时降低了对发展中国家国际审查的要求。因此,即使“基础四国”没有从发达国家那里得到任何具体的减排承诺,它也没有牺牲发展中国家的任何重大利益。 虽然协议的一些细节仍有待确定,但协议的内容确实包括发达国家承诺从2012年起每年提供30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努力,这个数字从2020年起将上涨到每年1000亿美元。协议草案最具建设性的部分是建议成立一个高级别工作组和哥本哈根气候基金。这一建议被认为有助于最终达成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而这一任务如今落在了明年12月在墨西哥举行的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身上。 从长期来看,“基础四国”向世人阐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美国不仅仅是谈判的一方,而且被选为谈判的领导者。在未来的气候变化谈判中,这一信念将更加深入人心。事实上,全球变暖的最直接和最悲惨的受害者——拥有42个成员的小岛屿国家联盟(AOSIS)已经表态支持《哥本哈根协议》,条件是美国和欧盟同意快速启动已经承诺的援助计划。 虽然与《京都议定书》相比,《哥本哈根协议》可能看上去虚弱无力和缺乏效力,但人们对它的后续成果还是抱有较大的期望。人们将来可能会因为以下原因回忆起哥本哈根大会:(1)将气候变化问题推向需要全球共识的前沿并使之成为国际关系的优先议题;(2)为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3)提升了“基础四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新的领袖的地位。 哥本哈根大会产生的挫败感也同时激起了人们的恐惧和决心,那就是从现在起至迟不超过明年12月(墨西哥大会)达成一项新的协议。因为,《哥本哈根协议》无论如何不是一项值得炫耀的成绩。(胡勇 译)
http://news.qq.com/a/20091222/00152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