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95|回复: 19

韩兆琦《史记》新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用MP4零零散散看的这本text格式的书。别笑我不看史记原著啊,自己知道自己的水平太差,所以能有这样的大家来解读,可以方便偷懒的自己了解的更多。

去年看了大秦帝国后,一直都在想,是什么原因让秦灭亡的,或者,更早点,为什么做了大贡献的卫鞅死得那么惨,逃无可逃。看到李斯那节的时候,有了些启示。

这本书越看越有味道。如果说对秦帝国灭亡的分析是从对帝王将相的解剖开始的,那么,到汉景帝时,就可以渐渐看到家庭教育影响人一生的清晰脉络了。一本可以自成一体的书,如我这样的小白也可以津津有味的阅读,推一下。

韩兆琦《史记》新读.zip (72.9 KB, 下载次数: 33)

xin_370804211605015256593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咸阳末路悲黄犬(1)

  ——司马迁笔下的李斯

  一 李斯的个性特征

  李斯的事迹详见于《史记》中的《李斯列传》一篇。作品一开头就写了极具李斯个性特征的两个故事:

  其一是李斯见鼠之叹。大概意思是说:当李斯年岁不大、还在郡里当小吏的时候,他看见厕所中的老鼠吃的东西既不好,还经常被进厕所的人和狗吓得赶紧跑;后来李斯进入国家的粮库,看到国库中的老鼠住在高高大大的房子里,各种质量极高的粮食吃着,还很少有人、有狗进来惊扰它们。于是李斯深有感慨地叹息说:“人活一辈子就如同老鼠一样啊,关键就看你给自己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地位!”

  其二是李斯向他的老师荀况告别时所说的话。李斯与韩非是同学,曾跟着老师随从荀子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领。等学得差不多了,李斯看着他们楚国的国王也没有什么出息,值不得为他做事;再看东方的其他国家也都一个个被秦国打得朝不保夕,没有一个能够让他在那里发挥才干、建功立业的,于是他就想西下入秦。他向他的老师荀况告别说:“俗话说,机会来了就要紧紧抓住,如今七雄并立、虎斗龙争,是纵横家、说客们发挥作用、操纵时局的时代。现今秦国是嬴政为王,正想吞并天下、一统国家,从而称皇称帝,这可正是我们这些有作为的游说之士抓住机会建功立业的时候。一个人长时间地处于卑贱地位而不积极地寻求改变是最无能的表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长期地处于卑贱的地位,过着穷困的生活,而不感到痛心疾首,还要高唱什么‘安贫乐道’,说什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等,这都是骗人的鬼话,不是一个正常人的思想。所以我李斯下定决心要到秦国去为秦王嬴政效力!”

  这里表现出来的思想有以下几点:

  其一,李斯重视“得时勿怠”,机会来了就要紧紧抓住。看准并抓紧时机,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本来没有错,司马迁的人生观就是“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他歌颂的《史记》人物,很多都具有这种品质;但这不是目的,这要看究竟是为何而做,怎样去做。

  其二,李斯最不能忍受的是低下的职位和贫贱的地位。他认为:“最大的耻辱莫过于职位低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生活穷困。”单看这两句,也还不能一下子就说是对是错,还要分析职位低下与生活穷困的现状是怎么造成的以及你准备用什么手段来改变它。

  其三,李斯最看不起那种“长期地处于卑贱的地位,过着穷困的生活,而不感到痛心疾首,还要高唱什么‘安贫乐道’”,他认为这是唱高调,是假清高;是“光长着一副人的样子”,根本上就不是人。这就把孔子所说的“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及“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等等,统统说成是“非人之情”。如何追求富贵、摆脱贫贱,别人是有原则、有底线的,而李斯没有。他把孔子、孟子以及他的老师荀子的“甘居于贫贱”都加以蔑视;在他看来,只要能求得富贵、摆脱贫贱,他可以不择手段。而且这段话不是说在别的时候,而是说在与他老师告别的时候。告别应该说一些有感情或向对方表示安慰、祝福的话,而李斯不是,简直是在进行痛斥,是在向对方宣告绝裂,表示他义无反顾、一去不回头。

  二 李斯的历史功绩

  李斯到达秦国,帮着秦始皇做的事情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是协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李斯列传》对此写了两点:第一点是李斯首先劝秦始皇要趁当前的大好时机迅速采取行动消灭东方六国。李斯劝秦始皇说:“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其瑕衅而遂忍之。”意思是:“老是‘观望’、‘等待’,那就要失去机会。一切办大事、成大功的人,关键在于看准时机狠下毒手。”他还说:“就凭今天秦国的强大和大王的英明,要消灭东方六国,简直就像是打扫一下锅台那么容易。要想成就统一天下、称皇称帝的大业,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如果错过时机不下手,让东方各国再缓过劲、再联合起来,那您就是再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施展、难以奏效了。”


               
               
咸阳末路悲黄犬(2)



               
  秦山刻石传为李斯手书以上是说李斯准备帮着秦始皇干什么,下面第二点就是具体写李斯如何帮着秦始皇实现他的建议。

  秦始皇听取了李斯的建议,拜李斯为丞相的长史。长史就是相国府的办公厅主任,握有实权。不仅有对相国的建言之权,而且有指挥行动之权。他对东方六国采取的行动纲领是:一、拿出大量的金钱财宝以收买东方各国的王侯将相等决策人物,让他们给秦国服务,帮着秦国消灭他们自己的国家。这一手是非常厉害的。美国人2003年打伊拉克,就是靠着金钱的作用,居然不费吹灰之力、没遇任何抵抗,军队就开进了巴格达。二、如果哪个人敢于遵守臣节,坚持效忠本国,那就马上派刺客把他解决掉。三、紧跟着上述软硬兼施、分化瓦解之后就是铺天盖地压过来的浩浩荡荡的秦国大军。

  于是秦王十七年,灭韩;十九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三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前后只用了二十多年,就风卷残云、摧枯拉朽一般地实现了全国统一,把秦始皇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其二就是在统一全国后,协助秦始皇推行了一套新制度:即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及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明法度,定律令,对外征讨四夷等等。

  关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的问题,李斯说:“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关于统一思想、进行焚书的问题,李斯说:“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李斯在这些地方都表现得气大声宏、锋芒毕露,其思想对于稳定秦王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前者所阐发的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问题完全是金玉良言,一直到一千多年后柳宗元写《封建论》,继续批判分封制的时候,仍然在阐发李斯当年所表达过的思想。后者对焚书的说法与为统一思想而提议采取的手段虽然有点过分,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也有其合理性,似乎也无可厚非。

  正是秦始皇与李斯的这种相辅相成的亲密合作下的一系列强有力的运作使秦始皇功勋盖世,被后代称为“风流人物”,甚至被明代思想家李贽称为“千古一帝”,对国家、对民族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也使秦始皇本人在个人生活及思想意志各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而李斯是秦始皇的头号功臣,因而秦始皇有哪些丰功伟绩,李斯也应该都有他相应的一份功劳。于是李斯也胜利了,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当上了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李斯有多少儿子,都娶秦始皇的女儿;李斯有多少女儿,都嫁给秦始皇的儿子。李斯的儿子,当三川守的李由,回家探亲,在自己的家里举行宴会,而满朝文武闻风前来祝贺的车子就有上千辆。

  到此为止,李斯与秦始皇真可谓“彼此双赢”,李斯的主观要求与秦始皇的客观需要完全一致,故而皆大欢喜。而于公于私李斯的人生都还没有显露出任何矛盾、凶险的迹象。

  三 李斯在关键时刻被拉上贼船

  秦始皇三十七年到东方沿海巡游,归来行至今河北平乡县东北、广宗县西北的当初赵武灵王曾经住过的沙丘宫时,突患重病而死。秦始皇立下遗诏,立长子扶苏为太子,让扶苏赶紧由北方前线返回咸阳,即皇帝位。遗诏还没有发走,秦始皇就死了,死时四十九岁。

  李斯书法这时跟在秦始皇身边的除了丞相李斯外,还有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和为秦始皇掌管符玺与车马的太监赵高。没有发走的诏书就留在赵高手里。


               
               
咸阳末路悲黄犬(3)



               
  赵高的级别虽然不高,但他受到秦始皇的信任,并与秦始皇小儿子胡亥关系紧密。胡亥曾经跟着赵高学习过法律。赵高与胡亥私下商议,想篡改诏书,把诏书改成立胡亥为太子,并谴责长子扶苏,说扶苏有罪,命令扶苏自杀。赵高与胡亥只有这种想法,真要付诸实行,就必须通过李斯的认可,必须首先把李斯拉上贼船。因为李斯是当朝最高的行政长官,他的权力最大,没有他的帮助绝对不行。但李斯是秦始皇的功臣元老,能不能通过李斯这一关呢?赵高经过细细的分析,他认为一定行,因为李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患得患失,自私自利,为了保官保命,他可以不顾一切原则。于是赵高去找李斯,针锋相对地对李斯进行利诱、恫吓、威胁,连打带拉,比如:当李斯开始坚决表示不同意时,赵高就说:“君侯您自己衡量一下您的才干能不能超过蒙恬?您的功劳能不能超过蒙恬?您的谋略能不能超过蒙恬?您在全国百姓中的威望能不能超过蒙恬?您与扶苏的交情和扶苏对您的信任能不能超过蒙恬?”

  李斯说:“这五条我都比不上蒙恬,但是你为什么如此严厉地对我提出问题呢?”

  赵高说:“我赵高固然是秦国宫廷内的一个侍候人的奴才,但是我在秦国宫廷里头管事也管了二十多年了,我还从来没有看到过有哪一位被免职的丞相能得到善终的,最后都落得被满门抄斩这一结局。皇帝长子扶苏,为人刚毅武勇,受到人们的拥戴,也能够震慑人。我想他一旦当了皇帝,他所任用的丞相一定是蒙恬,而不是您。您一旦被免去丞相职务,您以为您还能够无灾无难地回家养老吗?没有那种可能,这是明摆着的!”

  这一击对李斯是致命的,他最怕的就是失去他的丞相职位、失去他那“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的势利与尊荣。而赵高如此劈头盖脸地一盆冷水泼下来,顿时让李斯感到失去了主心骨,感到危机真的是来了,对前途充满茫然与恐惧。

  李斯说:“我是上蔡县的一个布衣,承蒙始皇帝的提拔,当上了丞相,我的一切都是始皇帝给的,我怎么能背叛他呢?请你别再说啦!”

  听李斯的腔调,虽然他还没有同意赵高的请求,但说话的口气已经发生了变化。似乎他已经接受了赵高对他处境危机的分析,已经不再谴责赵高的罪过,已经变成了向赵高乞怜,乞求赵高别给他惹麻烦,别伤及他的既得利益;别让他的心理、灵魂感到不安宁。

  赵高又说:“圣人办事是没有一定之规的,他要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今整个国家的大权、国家的命运都掌握在胡亥之手,而我赵高能说了算数。只要我们几个人口径一致,其他一切都不会成为问题。地方上的大臣没法反对朝廷里边的决定,下级的官员也不可能改变朝廷做好的安排,这都是明摆着的道理。”最后赵高又强硬地说:“您听我的安排,您就可以永保权势,永保富贵,益寿延年;您要是不听我们的,您立马就会性命不保,断子绝孙,现在就看您何去何从了。”

  于是李斯长叹一声,无可奈何地说:“既然我不能坚决维护始皇帝遗诏的原意,我还能做什么呢?那就听你们的吧。”于是李斯卖身投靠了赵高,上了赵高的贼船。

  在这场较量中,我们看到这样几点:

  一、赵高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是从一个小瘪三、小催巴儿的基点出发,为争大富大贵而拼命,野心勃勃、锐不可当;李斯则是一心考虑如何保住既得的利益,别让既得的利益丢失,故而胆小如鼠,底气全无。

  二、李斯饱读儒学经典,作为一个大臣在这种场合应该怎么做,他心如明镜;他一旦投向赵高,今后就要受千夫所指,被千古所骂,他也心如明镜;他既怕扶苏日后对他不信任,对他下毒手;又怕赵高与胡亥眼下对他下毒手。于是他在关键时刻,屈服于压力,出卖了灵魂,上了贼船。

  孔子当年说过:“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


               
               
咸阳末路悲黄犬(4)



               
  在没有得到他所向往的那种职位权力时,他挖空一切心思,千方百计地钻营,以求得到它;当这种炙手可热的权势、职位一旦到手,便又战战兢兢地时刻想着如何把紧它,别让它失掉。一个人如果整天处于患得患失之中,那他就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了。

  三、李斯上了贼船,既是赵高逼的,也是他自愿的。这是一个十分清晰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事例。明代屠隆说:“李斯诈立胡亥,阴弑扶苏,虽由赵高之奸,实其私心之肯也。盖焚书坑儒,斯议也,扶苏谏坑儒而居外,斯必深念之;以吏为师,斯议也,胡亥傅之以高,学习法事数年,斯必深欲之,则斯心欲立亥,不欲立苏,亦彰明较著也。”

  秦始皇生前的历史贡献很大,但秦始皇的确也做了许多劳民伤财、惹天下臣民憎恨的事情,这些罪责李斯也都有份。秦始皇的有些作为,长子扶苏是反对的。如果让扶苏继位做了皇帝,扶苏要拨乱反正,要向全国臣民表现诚意,到那时不查办李斯还能查办谁呢?这当然也是李斯自己反复掂量的事情。所以赵高开头一连五个质问李斯“能不能超过蒙恬”,真可谓瞄准了靶心,箭箭射中要害。

  赵高拉李斯上贼船这段文章,可以说是写得非常好,把两个人物各自的心理活动,各自的神情口吻,都表现得极其生动、极其真切。赵高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描写最充分的既奸诈透顶,又极其凶狠、极有手段、极有进攻性的恶人形象;而李斯则是一个因患得患失而被拉上贼船,又卖身投靠、为虎作伥,最终害人、害己、害国、害家的变节者的典型。两个坏家伙的性格都是极其鲜明的。这段文章把两个坏家伙之间的你来我往、反复较量以及他们的心理活动、口吻神情,写得如此详细,其中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艺术加工。它们都始自一个传说、一个故事,于是人们便在这个传说、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越编越细致,越编越生动。

  明代邓以瓒说:“高、斯密谋,宜不令人知之,乃叙之详悉如此,且文词甚工丽,可见古时史职。”

  清代郭嵩焘说:“史公传李斯,历载赵高所以愚弄二世及李斯者,多近于故事传说,故于此叙二世斋上林,居望夷宫,射行人及自杀事;又赵高上殿,殿欲毁者三,皆如小说家言,汉代或有此传说,史公以所闻而附之《李斯传》,亦疑以传疑之意也。”(《史记札记》)

  李斯卖身投靠赵高、胡亥的行为,对历史进程影响巨大,如果扶苏上台,实行拨乱反正,也许秦朝不致灭亡。

  吴裕垂说:“夫以始皇开国之宏规,诚得公子扶苏而嗣之,宽以济猛,文以守成,更张者数载,休养者数载,陶淑者又数载,礼乐教化之隆,胥将拭目而俟也,所谓事半而功倍者,此其时矣。数传之后,颂其诗,读其书,稽其制作,览其规模,论古者又何所置其议?扶苏而不获嗣,始皇之不幸也,抑亦天下黔首之大不幸也。”

  由于李斯卖身投靠,与赵高、胡亥相勾结,倒行逆施,变本加厉,遂使秦始皇政策的错误部分更加恶性发展,于是在秦二世的元年七月,就爆发了陈涉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秦王朝就这样被李斯等人折腾得无药可医了。

  四 李斯被赵高所灭

  胡亥即位后,即历史上所说的秦二世。此人头脑昏聩,只会苟安享乐、作威作福。他听任赵高,变本加厉地实行严刑酷法,肆意诛杀。所以在他上台没过几个月,就爆发了陈涉起义。李斯眼看秦王朝就要垮台,想给秦二世提意见,但没有门路,赵高就做好了圈套让李斯钻。赵高骗李斯说:“我在宫里帮你看着,一旦看到皇帝何时有空,就马上通知你。”于是赵高就专门挑秦二世与他宠爱的妃嫔们亲热的时候通知李斯说:“现在皇帝正没有事情,正在一个人待着。”于是李斯赶紧进宫请求奏事。一连几回都是如此,气得秦二世大骂:“为什么丞相总是挑这种时候前来添乱,他究竟安的什么心?”赵高就趁机说:“李斯最清楚您的底细,对您做皇帝这事本来就不满。”又说“陈涉与李斯的家乡相距不远,李斯的儿子做地方官,与陈涉相互串通”等等。秦二世信以为真,就派人前去调查李斯的儿子。李斯见此情景很生气,上书谴责赵高专权误国的罪行,秦二世一贯相信赵高,又正在怀疑李斯,故一来二去,就将李斯下狱交由赵高审理。


               
               
咸阳末路悲黄犬(5)



               
  赵高让自己的手下装成秦二世的使者,到监狱向李斯了解情况。李斯误以为真是秦二世的使者,就按实情相对,申诉自己的冤枉,于是赵高就让人狠狠打他。一连几次,李斯被打怕了,后来秦二世真的派人来了解情况了,李斯反而不敢再说真话,就承认自己有罪。这样秦二世就很感谢赵高,说:“如果不是赵君,我差点就被李斯骗了。”秦二世派去调查李斯儿子的使者到达三川郡时,李斯的儿子已被项羽、刘邦等打败杀死,赵高就让人胡乱地编造了一套说辞,说李斯的儿子与陈涉相互串通,进呈给秦二世看,于是秦二世下令将李斯处死。

  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判处死刑,被腰斩于咸阳市。在李斯被押往刑场的时候,他回头向一起被杀的二儿子说:“如果我们不出来做官,在我们的老家上蔡县牵着黄狗出东门去逮兔子,那该是多么好的一种生活啊!如今却连想都不能想啦!”于是父子被斩于咸阳,整个家族也被杀了个精光。

  李斯一辈子是个官迷,等死到临头时却说后悔当初舍弃了“架鹰牵狗出门打猎的平民生活”,其言外之意是后悔进入官场,看来李斯到死也没有明白他究竟是怎么死的。李白在感慨李斯悲剧命运的一首诗里有所谓“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同样是文不对题,没有抓准李斯倒霉的病根。

  结束语

  一、李斯有积极入世的人生观,能抓住时机,帮着秦始皇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这是司马迁所赞成的。

  二、李斯患得患失,自私自利,一切以个人利益为转移,不能临危效命,竟变节投靠乱臣贼子,倒行逆施,不仅毁了国家,也毁了他自己以及他的整个家族,这是司马迁所鄙视的。

  三、李斯受赵高愚弄,并被赵高所害的人生悲剧,令司马迁同情。

  四、司马迁写出了李斯由成功到被害的全过程,展现了李斯患得患失的心理,批判了一切以个人利害得失为转移的极端自私、极端懦弱的可耻本性。作品具有巨大的多方面的认识价值,它像一面镜子,足以为读史者千古之鉴,尤其可为官场中人的千古明鉴。因为一个平民患得患失、自私自利,出事只是害他自己;如果一个职位很高、掌管权力很大的人患得患失,那一旦出事就不只是害他自己,而是要祸国殃民了。患得患失绝对不是小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亚夫一节,也看得让人唏嘘,如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国乱定将星陨(1)



               
                  ——司马迁笔下的周亚夫

  一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

  周亚夫是刘邦开国功臣绛侯周勃的小儿子,文帝时为河内郡的太守。文帝末年,北方传来匈奴要大举进攻长安的消息,文帝调了三位将军率兵驻扎在长安城的郊区,以防备匈奴。这三位将军是:身为宗正官的刘礼将军,统兵驻扎在当时长安城东南方的霸上;爵为祝兹侯的徐厉将军,统兵驻扎在当时长安城西北方的棘门;身为河内守的周亚夫将军,统兵驻扎在当时长安城西方的细柳。

  周亚夫像有一天,汉文帝带领官员、侍从分别到三座军营劳军。在到达霸上与棘门两座军营的时候,两座兵营都是营门大开,将军率领全营将士下马跪拜迎接皇帝,而文帝与其所带领的百官、侍从,则都是长驱直入兵营,毫无阻挡,毫无耽搁。待至文帝到达周亚夫细柳军营的时候,情景就完全不同了。

  当皇帝的“先驱”(也称“先马”、“顶马”)到达细柳营区域外围的“壁门”,也就是筑有防御工事的外围之门时,发现情景已经大不相同。这里不但看不到任何等候迎接皇帝的人员与任何欢迎皇帝到来的喜悦气氛,相反让人看到的是一派庄严肃穆的紧张气象。守卫军门的官兵一个个都是全副披挂,弓上弦、刀出鞘。他们把皇帝的“先驱”挡在了门外。“先驱”着急地说:“皇帝马上就到,赶快打开壁门!”守卫壁门的都尉说:“我们将军命令,军中只听将军的号令,不听皇帝的旨意。”

  一贯畅行无阻的皇帝的“先驱”,居然被一群卫兵挡在了兵营外围的大门之外,他们还从来没有受过如此冰冷的待遇。说话之间,文帝的车驾已经来到了壁门前,还是进不去。而且皇帝也无法对守门的将士发号施令,因为把守壁门的军官已经明确说过:“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于是文帝只好改为先给周亚夫下命令,通知他说:“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接到圣旨后,下令让守门的卫兵打开军营的外围之门。但周亚夫的人影还是没有出现。

  汉文帝的百官、侍从一见壁门打开,迫不及待地就要一窝蜂地向里闯。而把守壁门的军官又发出警告说:“将军规定,军中不得驱驰。”也就是不允许任何车马在军营中奔跑。于是汉文帝又只好让从人勒紧缰绳,让车马悄悄地缓慢行进。

  当文帝的车驾到达兵营的正门时,周亚夫已经在那里等候,只见他也是全副披挂,手持兵刃,他向皇帝深深地打了一躬说:“我甲胄在身,不能行叩拜之礼,只能行个军礼。”

  汉文帝见此光景,很受感动,他在车上也郑重地向周亚夫还了一礼,并说:“皇帝向将军敬致亲切的问候。”

  慰劳仪式进行过后,文帝等人出了周亚夫的军营,那些被吓得面无人色的百官侍从这才长出了一口气。文帝说:“好哇,这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将军!像刚才我们所去的霸上、棘门那样的军营,简直就像是做游戏,他们那里的将军,都可以被人偷袭逮捕。至于细柳营周亚夫这种样子,谁还能够侥幸进犯呢?”

  这段故事写得很好,但也不能全信。司马迁写这段故事的目的是想说周亚夫为人有个性,治军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任何人不能违犯,甚至连皇帝也不能有任何通融,这是好的。但是不能写得太过头。比如作品写“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可以;又说“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也可以。至于说“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还要“持满”,这就太过分了,用得着吗?明明知道这是皇帝前来劳军,而对汉文帝的车驾还要左一个禁令、右一个禁令,以显示自己兵营的纪律森严与自己在军中的无上权威,用现在的一个新词,就是过分地“作秀”。我相信周亚夫当时也不可能这么做,这是司马迁夸张、描写得太过头了。清代郭嵩焘曾对这段故事的本来面貌推断说:“此当为文帝微行至军,军吏得遏止之。史公但自奇其文,故于此等细微不及详耳。”他猜想大概是有一回汉文帝微服出游,信步来到周亚夫的兵营,守卫的卫士不认识皇帝,把皇帝挡在了营门外。《史记》中的故事大概就是由此发展而来。这倒也是一种不错的说法。


               
               
七国乱定将星陨(2)



               
  另外,这“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的确是古代军事家们的一种处事原则,《孙子兵法》与《史记》的《司马穰且列传》、《魏公子列传》中都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种话,但这种话都是让帝王们听了害怕的,实行起来风险极大。即使当时因此取得了胜利,将军日后也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清代姚苎田说:“细柳一节,亚夫以此见长,亦以此招祸。”

  这为日后周亚夫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但在当时周亚夫的确是受到了汉文帝的赞赏,汉文帝升任周亚夫为中尉,中尉就是首都长安城的治安长官。而且临终时还告诫他的儿子汉景帝说:“如果国家日后出现紧急,周亚夫绝对是个可以顶事的人才。”于是汉景帝上台后就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车骑将军”在武官中的地位相当崇高,在前、后、左、右诸将军之上。

  二 周亚夫平吴楚七国之乱

  (景帝三年,前154年)

  吴楚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三年,也就是在公元前154年1月。所谓“七国”是指吴国、楚国、赵国、胶东、胶西、淄川、济南,其带头的是吴王刘濞与楚王刘戊。吴国的都城广陵,即今江苏的扬州;楚国的都城彭城,即今江苏的徐州;赵国的都城即今河北省的邯郸;胶东国的都城即墨,在今山东平度县境内;胶西国的都城即今山东省的高密县;淄川国的都城即今山东昌乐,当时称作剧县;济南国的都城即今山东章丘,当时称作东平陵。

  吴楚七国发动叛乱的原因:

  其一是吴王刘濞与汉景帝有旧仇,当年汉景帝为太子的时候,刘濞的儿子进京朝见汉文帝,与尚为太子的汉景帝堂兄弟一道下围棋。因为一点小事发生口角,汉景帝竟然掣起棋盘把刘濞的儿子打死了。事发之后也没听说汉文帝对自己的儿子有何申饬,以及对刘濞表示过什么歉意。因此刘濞开始与朝廷结仇。

  其二是自从吕氏集团被功臣与刘氏宗室灭掉后,汉文帝被周勃、陈平选进朝廷,做了皇帝,各国就很不心服。待至文帝一死、景帝上台,各国诸侯就更不把他放在眼里了。

  其三是汉景帝上台后,在晁错等人的建议下,推行强硬的削藩政策。晁错的理论是:诸国的造反是迟早一定要发生的,与其让他们晚发生,不如让他们早发生,于是他协助汉景帝开始了削减诸国的地盘。他们先削减了楚国、赵国、胶西国,接着又要削减吴国,于是吴国带头发难。

  七国之中以吴国的势力为最大,占据着四个郡。而在吴国的境内又有铜山,可以采铜铸钱,其经济实力相当强大。吴王刘濞的年龄最长,辈分又高,他是汉景帝与各国之王的叔叔,而且在他背后还跟着一个名叫东越的少数民族,所以吴王刘濞可以一呼百应,他们的借口就是“清君侧”。他们说我们不是反对当朝皇帝,我们只是要求剪除皇帝身边的恶人晁错,是他挑动起我们刘氏家族之间的不和睦、不安宁。

  西汉手执剑形戈造反的七国集中在三个地区,最主要的是吴国、楚国的联军,他们从今天的江苏地区向西方杀来,首先遇到了地处于今河南东部的梁国的抵抗。梁国的国王刘武是汉景帝的亲弟弟,梁国的都城睢阳,即今河南商丘县。梁国抗击吴楚,既是保卫自己,也是拱卫朝廷。吴楚联军首先进攻的是梁国的城市棘壁,在今永城县西北,而后是进攻梁的都城睢阳。梁国的抗战是极其艰难的,对拱卫朝廷、平定叛乱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他五个叛国中的四个国家胶东、胶西、淄川、济南都在今天的山东境内。他们包围攻打另一个原先答应造反、后来中途变卦的齐国,还没等攻下,朝廷平叛的军队就到了,造反的四国之王皆自杀。这四个反国根本没出山东省境。

  参与造反的还有一个赵国,本来赵国是想勾结匈奴人一起进攻汉王朝,但因其他六国很快失败,匈奴见此情景也就不来了,赵国孤军坚持守城七个月,等讨伐齐地的军队胜利而回,遂帮助攻赵的朝廷军队,赵国城破,赵王自杀。


               
               
七国乱定将星陨(3)



               
  朝廷军队的最高统帅是周亚夫。当吴楚七国叛乱的消息传到朝廷时,汉景帝就按着他父亲文帝生前的嘱咐,把身为中尉的周亚夫破格一下子提到了太尉之职。周亚夫的主要任务是与梁国共同抗击吴楚。但其作战的实际目的有二:既要打败吴楚叛军,保住朝廷;又要借机极大程度地削弱梁国,以达到朝廷一石击二鸟的预定方针。所以有人给周亚夫出的主意是:先把朝廷大军驻扎在梁国东北方的昌邑城,以逸待劳,把梁国像一块肥肉似的扔给吴楚联军去打。朝廷军队深沟高垒,不要出击,只派出一支小部队深入吴楚联军的后方,在淮河、泗水的汇口一带,断绝吴楚联军的后方供应线。让吴楚与梁国彼此消耗,直到最后都消耗得气息奄奄,朝廷军队再以从未展露锋芒的突然暴发的锐气,出来收拾残局。

  周亚夫从头到尾就是贯彻了这种精神,他先是把朝廷大军驻扎在昌邑,即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当时梁国都城睢阳的东北方。他坚壁固守,以逸待劳,同时派出一支军队搔扰吴楚后方,断绝吴楚军的后方供应。后来周亚夫又把朝廷大军向南移动到今江苏砀山县东的下邑县驻扎下来,仍是坚壁固守。后来在吴楚联军疲惫不堪、粮草断绝的情势下周亚夫发起猛烈反攻,一举而大获全胜。吴王濞逃到了少数民族的东越军里,被东越人所杀,首级送到朝廷军里;楚王刘戊兵败后逃回楚国,自杀身死。吴楚联军的叛乱活动,从始至终不到三个月。

  吴楚七国之乱的平定,是朝廷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沉重打击,从此割据势力被朝廷大大削弱。其一是各个诸侯国的地盘从此大大缩小;其二是改变了诸侯国政权的建制,规格大为降低;其三是强化了由中央派员分掌诸侯国的各种权力。于是各国诸侯都从此成了只能享受一定的物质待遇,而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的贵族地主。从此各诸侯国再也没有起兵反抗朝廷的实力,即使再有人心怀不轨,也只能是画饼充饥,有其心而无其力了。

  汉平七国之乱,在西汉时期的历史上本来是一件大事、好事,在汉景帝做皇帝的十六年中,再没有别的任何一件事情比这一件更光彩的了。在这件事情上司马迁对周亚夫自然是赞美、歌颂的;但司马迁在《史记》十几篇涉及此事的作品中,对汉景帝却没有任何的赞美,相反倒是写出了许多朝廷方面的黑暗。其一是充分展示了汉景帝与梁孝王兄弟之间的尖锐矛盾,以至于汉景帝要为此特别与周亚夫制定一种借着平定七国之乱而极力削弱梁孝王的战略;其二是展示了朝廷官僚袁盎与晁错这一对宿敌都企图借机罗织罪名将对方陷于死地的情景。因为最后事实是袁盎得手,谗杀了晁错,故而后人多同情晁错,但晁错开头想陷害袁盎的来头儿也不算不狠毒,只是没有成功而已;其三是汉景帝本人,在关键时刻居然能听从袁盎、窦婴等人的挑拨,为向七国讨得宽容而昧着良心将晁错当做替罪羊送上了断头台;其四是司马迁写了汉景帝的极度残忍,他给参加平叛的朝廷军队下令,命令他们要“以深入多杀为功”,凡是逮捕到“三百石”以上的军政小吏,都统统杀死,不得有任何迟疑。“三百石”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科级。一场战后,光是从七个国家杀掉的人头就有“十余万级”。不就是一群刘氏的贵族在相互内讧吗?何至于对被他们所裹挟、所驱赶的平民百姓大泄私愤,大肆屠戮,以至于屠杀到十余万人之多?汉景帝究竟具有怎样的一副心肠!

  三 周亚夫之死

  (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

  周亚夫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功勋,于汉景帝七年(前150年)被升任为丞相。由于周亚夫为人耿直,坚持正道,故而得罪了汉景帝、王皇后等人,主要有以下几件事:

  其一,周亚夫反对汉景帝废太子刘荣。刘荣是汉景帝的长子,在汉景帝四年被立为太子。但刘荣的生母却仍是一个普通妃子,并没有被立为皇后。汉景帝原来的皇后姓薄,是汉景帝祖母薄太后的亲属,汉景帝不喜欢,故而等薄太后一死,汉景帝立刻就将薄皇后废掉了,新皇后则一直未立。刘荣的母亲姓栗,为人妒忌,特别是因为不答应长公主刘嫖为其女阿娇向太子刘荣的求婚,使得长公主刘嫖与刘彻之母王夫人联合了起来。她们共同在汉景帝面前极尽挑拨诬陷之能事,最后使汉景帝大怒,他废掉了栗妃,废掉了太子刘荣,而改立王夫人为皇后,改立王夫人所生的刘彻为太子。这件阴谋活动的过程,我们已在《汉宫多少惊心事》中详细地讲过,这里不再细说。


               
               
七国乱定将星陨(4)



               
  废太子虽说是皇帝的家事,但也是牵动举国上下的重大国事,所以刚刚被提为丞相的周亚夫对此坚决反对,与周亚夫一同劝阻此事的还有窦太后的侄子魏其侯窦婴等等。汉景帝此时对栗妃与太子刘荣的厌恶之情已经根深蒂固,他不仅不可能回心转意,而且还对周亚夫、窦婴这些反复劝阻、反复提意见的人,也都从厌恶而逐渐转成了憎恨。

  周亚夫等不仅招来汉景帝之恨,而且招来了王皇后、皇太子(未来的汉武帝),以及景帝之姐大长公主之恨,性质与后果都是严重的。

  其二,周亚夫反对汉景帝封王皇后的兄长王信为侯。这件事是由窦太后建议的,因为窦太后的兄弟没能在窦太后当皇后时及早封侯,等到窦皇后当了太后再想封其兄弟为侯时就已经来不及了,其兄遗憾地死去了。故而她为儿媳王皇后之兄王信提出此事,目的是为了改善她与儿媳之间的紧张关系。结果又遭到了丞相周亚夫的反对。周亚夫说:“想当年高皇帝曾做出规定,不是皇帝刘姓子孙,一律不得封王;没有在战场立有战功的,一律不得封侯。谁要是不按规定封了王或是封了侯,那就全国上下都起来讨伐他。今天王信,他虽然是皇后的兄长,但他没有在战场立过功,封他为侯,不符合当年高皇帝的规定。”

  彩绘指挥俑西汉景帝一听,沉默不语,王信自然也就没能封侯。这件事对于汉景帝自然是无所谓,对于窦太后也没有实际的利害,但对王皇后就不是小问题了。这里一方面涉及到其兄长王信的巨大实际利益,同时涉及到王皇后本人的面子与尊严,所以她对周亚夫怀恨在心。周亚夫的危险,又严重了十分。

  其三,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帮着汉景帝贯彻“一石击二鸟”的方针,使梁国蒙受的损失很大,因此梁王刘武每次上朝,都在母亲窦太后和兄长景帝的面前数说周亚夫的坏话。窦太后是从一开始就站在小儿子梁孝王的立场痛恨周亚夫。汉景帝开始时是指使周亚夫这么做的,后来事过境迁,好了伤疤忘了疼,渐渐地也和他的母亲、弟弟对周亚夫一道厌恶痛恨起来。

  其四,当时有五个匈奴贵族叛变匈奴,投降汉朝。汉景帝很高兴,想封他们为侯爵,以鼓励其他人也来投降,但周亚夫坚持不同意。周亚夫说:“如果把这些背叛本国、前来投降我们的分子封为侯爵,那以后我们将如何教育我们的子民,将如何处置那些背叛我们的国家而叛逃到匈奴去的人呢?”景帝听了很生气,说“你简直是榆木脑袋,没有一点灵活性”,当面就把周亚夫的话顶了回去,硬是给那叛逃过来的五个匈奴人封了侯。

  从以上种种情况分析,周亚夫当时在朝中所处的地位已经相当孤立、相当危险了,但性情直爽、一心为公的周亚夫竟然还没有任何觉察。也正是在周亚夫已经招致汉景帝如此憎恨,而周亚夫的功勋、威望又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当年他那种“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的话,就被汉景帝又恨又怕,成为周亚夫必死无疑的原因了。

  汉景帝要杀周亚夫,但周亚夫没有任何罪过,于是汉景帝就故意找碴儿:有一天,汉景帝邀请周亚夫到宫中参加宴会,席面上摆着大块的肉,但没有刀子,也没有筷子。于是周亚夫就对服务人员说,让他们把筷子拿来。汉景帝一听大怒,他说:“我们对你如此尊敬,你还觉得不满意吗?”周亚夫见此情景,他就不再说话,恭敬地退出了宴会厅。汉景帝的目光紧紧跟随着周亚夫离去的身影,恨恨地说:“这样一个桀骜不驯的家伙,没法留着他侍候日后的小皇帝!”

  这就表露了汉景帝对周亚夫深藏已久的仇恨和必欲杀之而后快的祸心。对于周亚夫来说,大祸已经不可避免,剩下的只是时机问题了。汉景帝最后找了一个什么样的借口呢?

  周亚夫的儿子为他父亲偷着向“工官尚方”买了五百套殉葬用的铠甲盾牌之类东西。买殉葬品无所谓,但“工官尚方”是专门给帝王制造器物的部门,买这种部门制作的器物用于臣民就有了一个“越份”的问题。于是周亚夫就以这个罪名被下狱了。当时的廷尉,也就是“九卿”之一的最高司法官审问周亚夫说:“你买这些铠甲盾牌之类的东西,不是存心准备造反吗?”周亚夫说:“我买这些东西是用于死后当殉葬品的,这些木制、陶制的东西可以用来造反吗?”廷尉说:“你即使不想在阳间造反,也是想到阴间去造反!”


               
               
七国乱定将星陨(5)



               
  当时的这个廷尉名叫王恬开,他秉承着汉景帝的意旨行事,居然就用“你不是想造反地上,就是要造反地下”这种开玩笑一般的语言,给一位高居丞相之职的元勋定成了“谋反”的死罪。于是周亚夫愤怒地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宋代黄震评论周亚夫的悲剧结局说:“亚夫尤重厚守正,平吴楚有大功,其争废太子、争侯王信、争侯降匈奴徐卢等五人,又皆宰相职也,反以怏怏疑之,卒置死地。景帝尤少恩哉!”(《黄氏日钞》)

  明代查慎行说:“至于亚夫用兵处,极力摹写,节制之师,历历有如目击。亚夫之坐‘谋反’,因子买葬器,狱吏执‘欲反地下’四字,游戏定爰书(判决书),此何异岳武穆(飞)‘莫须有’三字耶?景帝之刻薄寡恩,隐然言外。史笔至此,出神入化矣。”(《史记评林》引)

  司马迁在《绛侯世家》的《太史公曰》中曾批评周亚夫“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意思是满足于自己的能力与军功,不知道该念点书,懂得点历史教训;对人不谦虚,还爱坚持个死理。我觉得这段话是批评的成分少,而同情、惋惜的成分居多。如果周亚夫能从张良那里学上一星半点,是不是情况会好一些了呢?可惜周亚夫不是张良,周亚夫的悲剧结局,是由他的性格决定了的。

  在刘邦的开国功臣中,有一批是被刘邦、吕后杀了;有一批则是在刘邦、吕后面前尽量表现出一种圆滑避事、明哲保身的态度,惟有周勃、周亚夫父子是那种既有大功,又比较正直的人,结果都死得相当委屈。司马迁在写周勃、周亚夫这篇“世家”时,显然比写萧何、曹参、张良、陈平等人的“世家”寄寓了更多的同情。

  近代李景星说:“绛侯两世有大功于汉,俱以下吏收场,此太史公最伤心处,故用全力写之。”

  《史记》写周亚夫还有一点神秘色彩的尾巴,司马迁说周亚夫早年还是个普通人的时候,有人给他相面,说他:“你三年以后被封侯,封侯以后的第八年你要出将入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柄,在满朝文武中至高无上,但再过九年你将被饿死。”结果周亚夫真的就因其长兄犯罪而自己被朝廷指定做了周勃的嫡系继承人;接着又因平定吴楚之乱有功,位任丞相,权倾朝野;最后又被下狱,愤怒地绝食而死,与相面者所预言完全相符。司马迁写这种带有宿命色彩的故事,目的就是借此抒发一种人世的感慨与悲哀,是对现实政治、对最高统治者表示愤怒的一种特殊写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靓女ge 沙发我一定要坐的,不过好长啊,咁我今晚就唔睇电视,慢慢睇,一于舍命陪君子。。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得沙发只好小板凳了——问一句,为么没得椅子坐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我们都是天涯流浪客,什么都要自备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改革者多不得善生,然有老子功成身退之说,此说人所幸但有怠政之嫌矣。

LS夺爱,尔等起兵讨戈,散发檄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chinakono
别个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为了不死在沙滩上,只好随波逐浪。
虽说世有永恒,然而人生绝难永恒,应时而生,适时而退——即使不是“功成身退”也该当如此。

现如今人民热爱和平,勿要做煽风点火之徒,请自便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漫花香雪消融
秋散离草几度催
一句笑语引寒潮
嘲讽善言有不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亲爱的们,我这里出大太阳了,屋顶上的雪映着阳光,心情很好。一会儿出门看电影,晚上回来去农场给你们送花,好不?新年,愿我们更加相亲相爱理性智慧珍惜所有兼宽容。。。


顺便:这本书里,还有一段我很喜欢的,对我们普通人一样适用,虽然做起来未见得容易,然而我还是希望我们都可以一直一直正直善良,哪怕这世界再如何变幻:

  司马迁在《夏本纪》中几乎全部地引用了《尚书》中的《皋陶谟》和《益稷》的文字,记述了舜、禹、皋陶、伯夷君臣四人的一场对话。

  皋陶和禹先谈了他们有关治国安民的看法,舜很赞成。接着禹又说:“於,帝,慎乃在位,安尔止。辅德,天下大应。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意思是您的一举一动都要谨慎,要使用正直的人来辅佐您实行德政。舜说:“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女辅之;予即辟,女匡拂予。女无面谀,退而谤予。”意思是你们要做我的左右手,我有错误,你们要帮我纠正。你们不要当着我的面时说奉承话,而转身又到下面去骂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应该多看看正史啊,最近穿越小说越来越多,毒害小盆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看了,感觉还是有自我感情的成分在里面,不过还是基本忠于原著。
比如汉武帝杀钩弋,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难道不对吗?当时封建集权,又不像现在有什么三权分立,什么人民民主代表大会,其政治结构并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力量,如果留钩弋确实很风险很大。
就人情来看,确实残忍,但汉武帝是个皇帝,天下才是最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3 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惊鸿
说的是,他人的读书心得都是打上各自思想的烙印的,的确只有读原著才算得上自己的。这样子始终是隔了一层啊。

里面班固也说,前20年的汉武帝是英明神武的,后几十年就走下坡路了,如果他哪怕早死5年,可能都会有不同的历史,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逼杀了温厚的太子,他自己也后悔,但是也回不来了,可惜。。。


----------------------
弄个作者资料:

  韩兆琦,男,天津市静海县人。1933年生。1959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62年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此后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退休,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兆琦的主要著作有:《史记选注汇评》(获1993年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史记通论》(获1992年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汉代散文史》、《中国文学史》、《唐诗选注汇评》、《历代诗英华》等十几种。在台湾出版发行的著作有:《史记选注汇评》、《史记选注》、《史记博议》。
   韩兆琦还长于教学,曾于1993年获得国家教委曾宪梓优秀教学三等奖;1991、1993年两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周亚夫的老爸周勃:

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集解】:徐广曰:“卷县在荥阳。”【索隐】:韦昭云属河南,地理志亦然。然则後置荥阳郡,而卷隶焉。音丘玄反,字林音丘权反。【正义】:括地志云:“故卷城在郑州原武县西北七里。”释例地名云:“卷县所理垣雍城也。”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集解】:苏林曰:“薄,一名曲。月令曰‘具曲植’。”【索隐】:谓勃本以织蚕薄为生业也。韦昭云“北方谓薄为曲”。许慎注淮南云“曲,苇薄也”。郭璞注方言云“植,悬曲柱也”。音直吏反。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集解】:如淳曰:“以乐丧家,若俳优。”瓚曰:“吹箫以乐丧宾,若乐人也。”【索隐】:左传“歌虞殡”,犹今挽歌类也。歌者或有箫管。材官引彊。【集解】:汉书音义曰:“能引彊弓官,如今挽彊司马也。”【索隐】:晋灼云“申屠嘉为材官蹶张”。

  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卻適。攻丰。击秦军砀东。还军留及萧。复攻砀,破之。下下邑,先登。赐爵五大夫。攻蒙、虞,【索隐】:二县名。地理志属梁国。取之。击章邯车骑,殿。【集解】:服虔曰:“略得殿兵也。”如淳曰:“殿,不进也。”瓚曰:“在军後曰殿。”孙检曰:“一说上功曰最,下功曰殿,战功曰多。周勃事中有此三品,与诸将俱计功则曰殿最,独捷则曰多。多义见周礼。故此云‘击章邯车骑,殿’,又云‘先至城下为多’,又云‘攻槐里、好畤,最’是也。”【索隐】:孙检说是。定魏地。攻爰戚、东缗,【集解】:徐广曰:“属山阳。”【索隐】:小颜音昏,非也。地理志山阳有东缗县,音旻。然则户牖之为东缗,音昏是。属陈留者音昏,属山阳者音旻也。【正义】:缗,眉贫反。括地志云:“东缗故城,汉县也,在兗州金乡县界。”以往至栗,【正义】:括地志云属沛郡也。取之。攻齧桑,【索隐】:徐氏云在梁、彭城间。先登。击秦军阿下,【索隐】:谓东阿之下也。破之。追至濮阳,下甄城。攻都关、【索隐】:地理志县名,属山阳。定陶,袭取宛朐,【正义】:冤劬二音,今曹州县,在州西四十七里。得单父【正义】:善甫二音,宋州县也。令。夜袭取临济,攻张,【集解】:汉书音义曰:“攻寿张。”【索隐】:地理志东郡寿良县,光武改曰寿张。以前至卷,破之。击李由军雍丘下。攻开封,先至城下为多。集解文颖曰:“勃士卒至者多。”如淳曰:“周礼‘战功曰多’。”後章邯破杀项梁,沛公与项羽引兵东如砀。自初起沛还至砀,一岁二月。【索隐】:谓初起沛及还至砀,得一岁又更二月也。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沛公拜勃为虎贲令,【集解】:徐广曰:“一云‘句盾令’。”【索隐】:汉书云“襄贲令”。贲音肥,县名,属东海。徐广又云“句盾令”,所见本各别也。以令从沛公定魏地。攻东郡尉於城武,破之。击王离军,破之。攻长社,先登。攻颍阳、缑氏,正义缑音勾。洛州县。绝河津。【正义】:即古平阴津,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五十里。击赵贲军尸北。【索隐】:贲音肥,人姓名也。尸即尸乡,今偃师也。北谓尸乡之北。南攻南阳守齮,破武关、峣关。破秦军於蓝田,至咸阳,灭秦。

  项羽至,以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勃爵为威武侯。【索隐】:或是封号,未必县名也。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至秦,赐食邑怀德。【正义】:括地志云:“怀德故城在同州朝邑县西南四十三里。”攻槐里、好畤,【索隐】:地理志二县属右扶风。最。【集解】:如淳曰:“於将率之**为最。”击赵贲、内史保於咸阳,最。北攻漆。【索隐】:地理志漆县在右扶风。【正义】:今豳州新平县,古漆县也。击章平、姚卬军。【索隐】:卬音五郎反,平下将。西定汧。【正义】:口肩反。今陇州汧源县,本汉汧县地也。还下郿、频阳。【索隐】:地理志郿属右扶风,频阳属左冯翊也。【正义】:郿音眉。括地志云:“郿县故城在岐州郿县东北十五里,频阳故城在宜州土门县南三里。”今土门县并入同官县,属雍州,宜州废也。围章邯废丘。【索隐】:地理志“槐里,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废丘,高祖三年更名槐里”。而此云槐里者,据後而书之。又云废丘者,以章邯本都废丘而亡,亦据旧书之。破西丞。【集解】:徐广曰:“天水有西县。”【正义】:括地志云:“西县故城在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本汉西县地。”破西县丞。击盗巴军,破之。【集解】:如淳曰:“章邯将。”攻上邽。【正义】:音圭。秦州县也。东守峣关。转击项籍。攻曲逆,最。还守敖仓,追项籍。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还守雒阳、栎阳,赐与颍侯共食锺离。【索隐】:地理志县名,属九江,古锺离子国。【正义】:括地志云:“颍阴故城在陈州南顿县西北。锺离故城在濠州锺离县东北五里。”以将军从高帝反者燕王臧荼,破之易下。【索隐】:荼,如字读。易,水名,因以为县,在涿郡。谓破荼军於易水之下,言近水也。【正义】:括地志云:“易县故城在幽州归义县东南十五里,燕桓侯所徙都临易是也。”所将卒当驰道【索隐】:小颜以当高祖所行之道。或以驰道为秦之驰道,故贾山传云“秦为驰道,东穷燕、齐”也。为多。赐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绝。食绛【正义】:括地志云:“绛邑城,汉绛县,在绛州曲沃县南二里。或以为秦之旧驰道也。”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於代,降下霍人。【索隐】:萧该云:“左传‘以偪阳子归纳诸霍人’,杜预云晋邑也。字或作‘靃’。”【正义】:霍音琐,又音苏寡反。颜师古云:“音山寡反。”按:“霍”字当作“葰”,地理志云葰人,县,属太原郡。括地志云:“葰人故城在代州繁畤县界,汉葰人县也。”按:樊哙列传作“靃人”,其音亦同。以前至武泉,【集解】:徐广曰:“属云中。”【正义】:括地志云:“武泉故城在朔州北二百二十里。”击胡骑,破之武泉北。转攻韩信军铜鞮,【正义】:括地志云:“铜鞮故城在潞州铜鞮县东十五里,州西六十五里,在并州东南也。”破之。还,降太原六城。【正义】:并州县。从铜鞮还并,降六城也。击韩信胡骑晋阳下,破之,下晋阳。後击韩信军於硰石,【集解】:应劭曰:“硰音沙。或曰地名。”【索隐】:晋灼音赤座反。【正义】:按:在楼烦县西北。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正义】:地理志云在雁门郡,括地志云在并州崞县界。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正义】:地理志云在雁门郡。括地志云:“朔州定襄,本汉平城县。”所将卒当驰道为多。勃迁为太尉。

  击陈豨,屠马邑。所将卒斩豨将军乘马絺。【集解】:徐广曰:“姓乘马。”【索隐】:絺,名也。乘音始证反。击韩信、陈豨、赵利军於楼烦,破之。得豨将宋最、雁门守圂。【索隐】:圂,守之名,音胡困反。因转攻得云中守遫、【索隐】:音速。【正义】:括地志云:“云中故城在胜州榆林县东北四十里,秦云中郡。”丞相箕肆、将勋。【集解】:徐广曰:“箕,一作‘薁’。勋,一作‘专’,一作‘转’。”【索隐】:刘氏肆音如字,包恺音以四反。汉书“勋”亦作“博”字,并误耳。定雁门郡十七县,云中郡十二县。因复击豨灵丘,【索隐】:地理志县名,属代郡。【正义】:括地志云:“灵丘故城在蔚州灵丘县东十里,汉县也。”破之,斩豨,得豨丞相程纵、将军陈武、都尉高肆。定代郡九县。

  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守陉、集解张晏曰:“卢绾郡守,陉其名。”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集解】:徐广曰:“在上谷。”【索隐】:施,名也。屠,灭之也。地理志浑都县属上谷。一云,御史大夫姓施屠,名浑都。【正义】:括地志云:“幽州昌平县,本汉浑都县。”破绾军上兰,【正义】:括地志云“妫州怀戎县东北有马兰谿水”,恐是也。复击破绾军沮阳。【集解】:徐广曰:“在上谷。”骃案:服虔曰沮音阻。【索隐】:按:地理志沮阳县属上谷。【正义】:括地志云:“上谷郡故城在妫州怀戎县东北百二十里。燕上谷,秦因不改,汉为沮阳县。”追至长城,【正义】:即马邑长城,亦名燕长城,在妫州北,今是。定上谷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西、辽东二十九县,渔阳二十二县。最从高帝【索隐】:最,都凡也。谓总举其从高祖攻战克获之数也。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将军、二千石各三人;别破军二,下城三,定郡五,县七十九,得丞相、大将各一人。

  勃为人木彊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集解】:如淳曰:“勃自东乡坐,责诸生说士,不以宾主之礼。”“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集解】:瓚曰:“令直言,勿称经书也。”韦昭曰:“椎不桡曲,直至如椎。”【索隐】:大颜云:“俗谓愚为钝椎,音直追反。”今按:椎如字读之。谓勃召说士东向而坐,责之云“趣为我语”,其质朴之性,以斯推之,其少文皆如此。

  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集解徐广曰:“功臣表及将相表皆高后四年始置太尉。”【正义】:下云“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按:孝惠六年高后八年崩,是十年耳。而功臣表及将相表云高后四年置太尉官,未详。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吕禄以赵王为汉上将军,吕产以吕王为汉相国,秉汉权,欲危刘氏。勃为太尉,不得入军门。陈平为丞相,不得任事。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其语在吕后、孝文事中。

  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馀,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馀,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馀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

  岁馀,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後人有上书告勃欲反,【集解】:徐广曰:“文帝四年时。”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集解】:李奇曰:“吏所执簿。”韦昭曰:“牍版。”【索隐】:簿即牍也。故魏志“秦宓以簿击颊”,则亦简牍之类也。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集解】:韦昭曰:“尚,奉也。不敢言娶。”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集解】:徐广曰:“提音弟。”骃案:应劭曰“陌额絮也”。如淳曰“太后恚怒,遭得左右物提之也”。晋灼曰“巴蜀异物志谓头上巾为冒絮”。【索隐】:服虔云“纶,絮也。提音弟,又音啼”,非也。萧该音底。提者,掷也,萧音为得。恚者,嗔也。遭者,逢也。谓太后嗔,乃逢冒絮,因以提帝。陌音“蛮貊”之“貊”。方言云“幪巾,南楚之间云‘陌额’”也。曰:“绛侯绾皇帝玺,【集解】:应劭曰:“言勃诛诸吕,废少帝,手贯玺时尚不反,况今更有异乎?”将兵於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於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为武侯。子胜之代侯。六岁,尚公主,不相中,【集解】:如淳曰:“犹言不相合当。”坐杀人,国除。绝一岁,文帝乃择绛侯勃子贤者河内守亚夫,封为条侯,【集解】:徐广曰:“表皆作‘脩’字。”骃案:服虔曰“脩音条”。【索隐】:地理志条县属渤海郡。【正义】:括地志云:“故蓧城俗名南条城,在德州蓧县南十二里,汉县。”续绛侯後。

  条侯亚夫自未侯为河内守时,许负相之,【索隐】:应劭云:“负,河内温人,老妪也。”姚氏按:楚汉春秋高祖封负为鸣雌亭侯,是知妇人亦有封邑。曰:“君後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索隐】:音柄。贵重矣,於人臣无两。其後九岁而君饿死。”亚夫笑曰:“臣之兄已代父侯矣,有如卒,子当代,亚夫何说侯乎?然既已贵如负言,又何说饿死?指示我。”许负指其口曰:“有从理入口,【索隐】:从音子容反。从理,横理。此饿死法也。”居三岁,其兄绛侯胜之有罪,孝文帝择绛侯子贤者,皆推亚夫,乃封亚夫为条侯,续绛侯後。

  文帝之後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正义】:庙记云:“霸陵即霸上。”按:霸陵城在雍州万年县东北二十五里。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正义】:孟康云:“秦时宫也。”括地志云:“棘门在渭北十馀里,秦王门名也。”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正义】:括地志云:“细柳仓在雍州咸阳县西南二十里也。”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索隐】:彀者,张也。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索隐】:六韬云:“军中之事,不闻君命。”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於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於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集解】:应劭曰:“礼‘介者不拜’。”【索隐】:应劭云:“左传‘晋郤克三肃使者而退’,杜预注‘肃,若今撎’。郑众注周礼‘肃拜’云‘但俯下手,今时撎是’。”天子为动,改容式车。【索隐】:轼者,车前横木。若上有敬,则俯身而凭之。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兒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於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馀,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正义汉书百官表云:“中尉,秦官,掌徼巡京师。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应劭云:“吾者,御也。掌执金吾以御非常。”颜师古云:“金吾,鸟名,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职主先导,以备非常,故执此鸟之象,因以名官也。”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正义】:汉书百官表云:“太尉,秦官,掌武。元狩四年置大将军大司马。”即今十二卫大将军及兵部尚书也。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索隐】:汉书亚夫至淮阳,问邓都尉,为画此计,亚夫从之。今此云“自请”者,盖此亦闻疑而传疑,汉史得其实也。剽音疋妙反。轻读从去声。难与争锋。原以梁委之,【索隐】:谓以梁委之於吴,使吴兵不得过也。亦有作餧音,亦通。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索隐】:韩穨当也。【正义】:弓高,沧州县也。绝吴楚兵後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於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後吴奔壁东南陬,集解如淳曰:“陬,隅也。”【索隐】:音子侯反。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於江南丹徒。【索隐】:地理志县属会稽。【正义】:括地志云:“丹徒故城在润州丹徒县东南十八里,汉丹徒县也。晋太康地志云‘吴王濞反,走丹徒,越人杀之於此城南’。徐州记云‘秦使赭衣凿其地,因谓之丹徒。凿处今在故县西北六里。丹徒岘东南连互,盘纡屈曲,有象龙形,故秦凿绝顶,阔百馀步,又夹阬龙首,以毁其形。阬之所在,即今龙、月二湖,悉成田也’。”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馀,越人斩吴王头以告。正义越人即丹徒人。越灭吴,丹徒地属楚。秦灭楚後,置三十六郡,丹徒县属会稽郡,故以丹徒为越人也。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卻。

  归,复置太尉官。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让曰:“始南皮、章武侯【集解】:瓚曰:“南皮,窦彭祖,太后兄子。章武侯,太后弟广国。”先帝不侯,及臣即位乃侯之。信未得封也。”窦太后曰:“人主各以时行耳。【索隐】:谓人主各当其时而行事,不必一一相法也。【正义】:人主作“人生”。自窦长君在时,竟不得侯,死後乃其子彭祖顾得侯。【索隐】:许慎注淮南子云:“顾,反也。”吾甚恨之。帝趣侯信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

  其後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後。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索隐】:功臣表唯徐卢封容城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集解】:韦昭曰:“胾,大脔也。音侧吏反。”【索隐】:脔音李转反。谓肉脔也。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集解】:应劭曰:“尚席,主席者。”【索隐】:顾氏按舆服杂事云“六尚,尚席,掌武帐帷幔也”。櫡音箸。汉书作“箸”。箸者,食所用也。留侯云“借前箸以筹之”。礼曰“羹之有菜者用梜”。梜亦箸之类,故郑玄云“今人谓箸为梜”是也。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集解】:孟康曰:“设胾无箸者,此非不足满於君所乎?嫌恨之。”如淳曰:“非故不足君之食具也,偶失之。”索隐言不设箸者,此盖非我意,於君有不足乎?故如淳云“非故不足君之食具,偶失之耳”。盖当然也,所以帝视而笑也。若本不为足,当别有辞,未必为之笑也。孟康、晋灼虽探古人之情,亦未必能得其实。顾氏亦同孟氏之说,又引魏武赐荀彧虚器,各记异说也。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居无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集解】:徐广曰:“一作‘西’。”【索隐】:工官即尚方之工,所作物属尚方,故云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集解】:徐广曰:“音披。”骃案:如淳曰“工官,官名也”。张晏曰“被,具也。五百具甲楯”。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予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索隐】: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汙条侯。【索隐】:汙音乌故反。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集解】:如淳曰:“簿问责其情。”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集解】:孟康曰:“不用汝对,欲杀之也。”如淳曰:“恐狱吏畏其复用事,不敢折辱。”【索隐】:孟康、如淳已备两解,大颜以孟说为得。而姚察又别一解,云“帝责此吏不得亚夫直辞,以为不足任用,故召亚夫别诣廷尉,使责问”。召诣廷尉。【正义】:景帝见条侯不对簿,因责骂之曰:“吾不任用汝也。”故召诣廷尉,使重推劾耳。馀说皆非也。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条侯,条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绝一岁,景帝乃更封绛侯勃他子坚为平曲侯,续绛侯後。十九年卒,谥为共侯。子建德代侯,十三年,为太子太傅。坐酎金不善,元鼎五年,有罪,国除。【集解】:徐广曰:“诸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皆在元鼎五年,但此辞句如有颠倒。”【索隐】:既云“坐酎金不善”,复云“元鼎五年有罪国除”,似重有罪,故云颠倒。而汉书云“为太子太傅,坐酎金免官。後有罪,国除”,其文又错也。按:表坐免官,至元鼎五年坐酎金又失侯,所以二史记之各有不同也。

  条侯果饿死。死後,景帝乃封王信为盖侯。

  太史公曰: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索隐】:亚夫自以己之智谋足,而虚己学古人,所以不体权变,而动有违忤。守节不逊,索隐守节谓争栗太子,不封王信、徐卢等;不逊谓顾尚席取箸,不对制狱是也。终以穷困。悲夫!

  【索隐述赞】绛侯佐汉,质厚敦笃。始击砀东,亦围尸北。所攻必取,所讨咸克。陈豨伏诛,臧荼破国。事居送往,推功伏德。列侯还第,太尉下狱。继相条侯,绍封平曲。惜哉贤将,父子代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3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若是顶天立地,又何惧死得委屈, 
愤怒地绝食而死,不如从容就义,这才是一个真汉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3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靓女,14楼明天再看,唔该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靓女,今天看了14楼怎么没写汇报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5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叶芸芸01
多谢靓女督促,老实讲,我看了几分钟就没看。
其一
这位周将军不是我偶像。。。。。哈哈
其二
文言文都算啦,字又细粒,简体(这个没问题),平常不发帖子,一发便长乎其长,有话粒我,都唔体谅我。。呜呜呜呜
其三
看我15楼都汇报了,也不出来讚下我,真系伤心加上伤心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5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pigpig


    一、这位周将军过刚易折,这点比不过他老爸——当个英雄可以,偶像就差一点,若是要学习就万万不可了。
    二、这个可以用放大镜解决…………
    三、就是看到你15楼的回复,所以才更期盼你新的读后感三~
咯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6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叶芸芸01

靓女
一:这位周将军,不算是英雄,極其量尽忠职守而已。
二:宣布投降。
三:要求翻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0 00:39 , Processed in 1.73227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