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53|回复: 12

清华简首册整理报告 两千年后首见古文《尚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华简首册整理报告 两千年后首见古文《尚书》
2010-01-19       文汇报   

所有2388枚“清华简”至少有63篇书,许多记载内容前所未见,有的史料价值“无法估量”,将为学术研究提供崭新材料并拓展出许多新课题

  “‘清华简’初步释读工作正不断展开,首册整理报告的9个篇目已基本拟定。其中,《尹诰》真本出土,意味着时隔两千年之后,真正的古文《尚书》首次‘重见天日’,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今天,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披露,自20087月一批战国时期竹简(简称“清华简”)入藏清华大学,去年3月启动“清华简”初步释读工作以来,已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

  “9个篇目中,许多内容系首次为今人所知,这将为目前学术界所争论的一些焦点话题,提供极具说服力的崭新材料,并将同时拓展出许多新的学术课题!”

竹简内容较此前估计更丰富

  “这次所拟篇目,依据3个标准——在整理方面较成熟、完整;能够对今本有重大订正;具备重要学术价值。”据介绍,这9个篇目依次为:《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楚居》。从时间上看,《尹至》、《尹诰》两篇所述为夏末商初之事,《程寤》、《保训》、《耆夜》三篇内容属商朝末期,《金縢》、《皇门》、《祭公》为周朝史事,而《楚居》涉及的是楚国历史。其中,《尹至》、《保训》与《楚居》,是研究者暂拟的篇题,《耆夜》自有标题,其他篇目均能见于今本文献。

  “经缀合编排后初估,所有2388枚‘清华简’至少有63篇书。随着研究工作展开,发现这些书的内容性质比此前的估计更为丰富。”李学勤先生告诉记者,“清华简”中已发现多篇《尚书》,有些篇目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篇题也有不同,更多则是前所未见的《尚书》佚篇。除《尚书》外,编年体史书也是“清华简”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史书体裁和已见的一些文句,很像《竹书纪年》。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至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不少新的内涵。“《尚书》与编年体史书,无疑是‘清华简’最主要的两类。在此基础上,我们已进一步了解到,这批竹简还包含更丰富的内容,诸如作为‘六经’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

对今本文献有重要订正价值

  9篇中,《尹至》与《尹诰》事关商朝大臣伊尹。从中可见伊尹与汤的对话,以及两人如何灭夏的过程记载。《尹至》为《尚书》体裁,之前从未见;现经初步整理,判断可能与《尚书·商书·汤誓》有关。《尹诰》见于《礼记·缁衣》所引,又名《咸有一德》,传世的伪古文《尚书》收有该篇。根据“清华简”《尹诰》的内容,可判断它就是《礼记》所引用古文尚书《尹诰》的原本,而今本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可判定为伪作。“《尹诰》出土的意义在于,时隔两千年之后,真正的古文《尚书》首次‘重见天日’。”李学勤教授说,近年来有学者试图为伪古文《尚书》翻案,但此次出土真本,可证明古文《尚书》中《咸有一德》一定是伪作。

  《程寤》在《逸周书》中列有篇题,但内容在宋朝后已亡佚。汉代王符《潜夫论》、晋代张华《博物志》以及《太平御览》、《艺文类聚》中均引用该篇片段,大意为周文王妻子太姒梦见商朝朝廷中长满荆棘,而周文王之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取周人之树种于商廷,预示周朝将要替代商朝。而《金縢》篇,在今文《尚书》中可见,其中记载周武王灭商后不久卧病不起,周公为武王祈祷,愿代武王生病,其所祷告之语被置入“金縢”。

  “《程寤》篇此次重现于世意义重大;同时,此次竹简中发现了较完整的《金縢》,亦可对现有《金縢》作重要订正。”李学勤教授对本报记者说,同样具有重要订正价值的,是《皇门》与《祭公》两篇。“《逸周书》在历史上未得到很好重视,20世纪以来学者们将出土的金文与其中不少篇章对读,发现许多应是西周流传下来的文献,但由于流传过程中多处出错,影响了学者们对它的利用。《逸周书》中《皇门》与《祭公》两篇,目前学术界普遍相信为西周文献,但正由于上述原因,始终未能很好整理。”而在这批“清华简”中,《皇门》与《祭公》两篇均相当完整,依据竹简内容,可判定它们一定是西周作品,同时可据竹简修订传世本中大量错误。

《楚居》的发现可说“惊人”

  “与其他8篇均事涉上古不同,《楚居》涉及的是楚国历史。而且,《楚居》一篇在‘清华简’中非常长,堪为9篇中较特殊的一篇。该篇内容一旦问世,将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李学勤教授分析,战国时期《世本》一书,记载了从黄帝以来到春秋时诸侯列国的氏姓、世系、居(都邑)、作(制作)等内容,惜已失传。此次“清华简”中《楚居》篇,体裁与《世本》“居”篇有类似之处,内容则详细记载楚国起源、楚王世系及历代楚王定都地点。在李学勤教授看来,释读过程中的这一发现,可说“惊人”——“《楚居》具备无法估量的史料价值,将为目前的楚史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且必将引起更多崭新的开拓性学术课题!”

  据李学勤教授透露,从目前的研究进度来看,“清华简”的首册整理报告,或可提前至今年年内正式出版。

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24178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1-19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叹一个,不知道我们有没有机会看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简:“让人读起来太激动”
2009-04-28    丰捷    光明日报   

◇“这批战国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罕见的重大发现。”

  ◇竹简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劝酒乐诗,极有可能是在焚书坑儒中亡佚的乐经中的篇目。

  ◇清华简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

到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

  “简上有很多惊人、震撼性的发现,让人读起来太激动!425,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在向记者通报清华简最新重要发现时,情不自禁地发出如上感叹。

  9个月前,李学勤以“这次挖到了个历史学家”形容自己初见清华简时的欣喜,而今,历经两个阶段严密的保护整理工作,清华简进入读释阶段,李学勤先生心中“强烈的震撼感”与日俱增。他说,虽然由于简的数量庞大,文字难释,目前还不能全面系统地介绍清华简的内容,“但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在初步读释过程中,已经有了一系列重要发现,有些可以说是惊人的。”

清华简经历三阶段保护整理

  清华简由清华大学校友捐赠,去年715日从境外抢救收藏于清华大学。

  李学勤至今难忘与清华简初次谋面的感觉,一个字:!“天气热,心情也热。”暑假已经开始,本打算只加以基本维护,等开学再展开工作,没想到竹简经历较长时间流散,有菌害霉变危险,于是,清华迅速建立了专门的工作室,逐支清洗保护。“这是第一阶段工作,直到去年10月中旬才告一段落。”李学勤说,1014,清华邀请了国内各单位11位学者专家举行了鉴定会,专家们初步的观察鉴定结论已颇具震撼——“这批战国竹简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罕见的重大发现。”李学勤特别提到,“简中有《尚书》和编年史书等‘经史’文献,受到普遍重视。”

  第二阶段始于200811月。当月,清华组织专人前往武汉、荆州、长沙、上海等地有关文博单位进行调研,了解学习兄弟单位在竹简整理保护方面的经验。去年12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清华与中国文物保护协会、荆州市文保中心协办的“出土饱水竹木漆器及简牍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召开。一些专家特别对清华简的进一步保护工作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与此同时,由清华美院专家参与的清华简的摄影工作正式开始,至今年112这一工作基本完成时,清华简的数量经细致清点,最终确定为2388(包括少数残断)

  同时进行的还有清华简的精确年代测定。200812月,清华大学委托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清华简无字残片样品进行AMS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数据是:该样片产生于公元前305±30年,相当于战国中期偏晚,李学勤称这“与由古文字学观察的估计一致”。

  今年3月,读释工作正式启动,清华简保护与研究进入第三阶段。“一天看不了多少,战国文字很难读,有时一个字就要考释几年。”为此,李学勤“把能用的时间全用上了”,而不断出现的“惊人”发现,也让这位一生遥望古人的史学大家获得了许多“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新希望”。

清华简呈现惊人发现

  据了解,继最早整理出的一篇记载过去无人知道的周文王遗言的《保训》后,清华简最新发现的是周武王时的乐诗。“这是近几天正在读的一个内容。”而这“更是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425,李学勤向媒体解读了这一既具历史价值、又堪称“文学史上的空前发现”的研究进展。

  据李学勤介绍,这篇竹简一共有14支,目前还有个别残断的地方没有找出来,但基本已完整。简上记载周武王八年(这是在伐商以前,还处于商朝末年)征伐耆(qi,即黎)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李学勤特别解释说,关于“西伯戡黎”,《尚书》中曾有记载,但在《左传》、《史记》等史书中,都认为这是周文王时候的事,到了宋朝,学者们开始对此有所怀疑,但始终未得其解。而在清华简上,我们明确读到这件事发生在武王八年。

  此外,众所周知,“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为“六经”,因为乐经在焚书坑儒中的亡佚而仅剩“五经”。令人欣喜的是,这篇竹简恰恰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劝酒乐诗,李学勤说,这极有可能是乐经的篇目。

  对典礼中所赋的诗,学者们试用今字代替古字,进行了复原。其中,周武王致毕公的诗是这样的:乐乐旨酒,宴以二公,任仁兄弟,庶民和同。方壮方武,穆穆克邦,嘉爵速饮,后爵乃从。周公致毕公的诗则是:英英戎服,壮武赳赳,毖精谋猷,裕德乃究。王有旨酒,我弗忧以浮,既醉又侑,明日勿修。

  “还有的诗竟与现在《诗经》中《蟋蟀》一诗有关。”李学勤再次用“前所未见,令人惊奇”予以评价。他说:“这篇竹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无疑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发现。特别是秦代以后,乐经全部亡佚,这一发现更显重要。”

清华简或将改写历史

  事实上,早在清理阶段,专家即对清华简的内容做出肯定的判断:这批简是真正的书籍,而非文书;同时,这批简中的书籍大多与历史有关;而最具震撼意义的是,竹简的主要内容经部又以《尚书》为主。

  据李学勤介绍,清华简中的《尚书》分三类。他说,众所周知,《尚书》本为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列于经典,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秦代焚书,禁止《诗》、《书》、百家语,《尚书》大多佚失。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滕》、《康诰》、《顾命》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在传世本里没有,或虽见于传世本,但后者是伪古文,如《傅说之命》,即先秦不少文献引用过的《说命》,和今天流传的《说命》伪古文不是一回事。

  李学勤说,清华简还有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他特别强调,“《尚书》和类似《纪年》的史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是关注中国历史文化的人们都知道的,其重要确实难于估计”,“能够有幸在清华简中看到真正原本的古文《尚书》和近似《纪年》的史籍,给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一定会在学术界产生深远长久的影响。有关《尚书》、《纪年》的一些悬疑不决的问题,很可能由于新的发现获得解决。”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表示,这批竹简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瑰宝,清华大学将积极保护好、利用好这批竹简,发挥清华大学多学科优势,深入挖掘整理这批竹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年再话“清华简”简牍保护如何?

2009-08-12    刘国忠、刘小鸥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8715,通过校友捐赠,一批原本流失境外的竹简安全运抵清华大学。按照考古学惯例,它们被命名为“清华简”。

竹简的总数为2388枚(包括残片),时代属于战国中晚期,据碳14年代测定的数据并经树轮校正,清华简的抄写时间确定为公元前305年的前后30年之间。这批竹简,文字大多书写精整,多数至今仍非常清晰。

这批简牍如此珍贵,整理、保护工作究竟做得怎样?“清华简”的发现对学界和大众会有怎样的影响?入驻清华大学一年以来,学者都有哪些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能否及时公布?面对这批珍贵之至的宝藏,人们心中涌出一个一个的疑问。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向我们介绍说,在内容方面,清华简以书籍为主,其中包括许多篇《尚书》、类似《竹书纪年》的编年体史书、类似《国语》的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与《周易》有关的书籍等。

来自国家文物局、上海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荆州博物馆以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11位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对这批竹简进行了鉴定,认为其价值无论如何估计都不过分。它们的面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将会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诸多学科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两千多年来,这些战国竹简一直静静沉睡在地下,侥幸躲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浩劫;如今它们从海外回归清华,又摆脱了流散境外的命运,确实可谓是千年的幸事与盛事!

及时保护

竹简是在炎炎的盛夏期间运抵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随即发现,由于长时间的境外漂泊历程,有一部分竹简已经发生了菌害和霉变,情况十分危急,抢救保护刻不容缓。为此清华大学立即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组织领导竹简的紧急抢救和保护工作。研究人员对霉变组织进行采样、化验和分析,明确了霉菌的性质和种类,迅速制定了积极稳妥的保护方法。

这是一个将被历史铭记的暑假。在那一段时间,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瞩目2008奥运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然而研究人员却无心顾及,他们没有周末,也没有假期,每天起早贪黑辛勤忙碌,他们有一个与奥运赛事一样扣人心弦的事业:抢救保护竹简。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一定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将这批竹简保护下来,传给我们的后世子孙。最终,研究人员成功了。清华简安全度过了最危险的一段时期。到10月初,第一阶段的抢救保护工作基本完成。此后,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专家与清华美术学院的专业摄影师一起,对于竹简拍摄的方法和工艺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并总结出了一套突破以往竹简拍摄方法的新技术,最大限度地拍出清华简的原有面貌。

现在,两千多枚清华简被安全地存放在保护室里,这里恒温恒湿,研究人员每天都密切关注着竹简是否有什么细微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这些国宝将会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珍贵遗产。

《尚书》重新面世

在众多的清华简中,最为激动人心的发现就是《尚书》的重新面世。《尚书》是夏商周三代各种重要历史文献的汇编,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据说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尚书》曾有一百篇之多。然而到了秦代,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尚书》大部分被毁,汉朝初年只有29篇流传下来。因为这29篇《尚书》系汉代人用当时的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到了汉景帝末年,情况有了改变,人们在曲阜孔子的故宅屋壁中发现了秦始皇焚书时人们偷藏起来的竹简书籍,其中有一些就是《尚书》。与“今文尚书”不同,孔宅墙壁中发现的《尚书》系用战国时期的文字书写,字体与汉代的隶书截然不同,所以人们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在篇章、文字、内容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这一发现导致所谓今古文之争,有非常大的影响。然而这些“古文尚书”在汉末至魏晋时期的社会动乱中又重新被毁,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而现在,在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写本。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等,但文句与传世本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则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它们对于上古史研究的重大意义难于估计,让学者们欣喜若狂。

初步释读

20093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始了对清华简第一次最全面、系统的审读。历经三个月左右的初步释读工作为研究人员今后缀合、编排和释读清华简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而且在这次初步释读过程中,研究人员已经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通过各种报纸杂志,这些成果已被及时公开发布。

2009413,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学者在《光明日报》上撰文,介绍了最早整理出的一篇竹简《保训》。其中李学勤先生的《周文王遗言》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保训》简的情况。《保训》记载的是周文王临终前对其子武王的遗言,里面讲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前所未见。篇中所包含的中道思想还很有哲学意义。篇首“惟王五十年”的纪年方式可能反映了周文王生前已经称王的史实,对于我们了解商周关系史有重要作用。《保训》简公布后,学术界关于《保训》简的讨论十分热烈。《光明日报》国学版还专门开辟“解读清华简”的专栏,刊登学者们讨论清华简的相关论文。

李学勤先生还向大家介绍了一篇最新发现的周武王时的乐诗。这篇竹简一共有14支,目前还有个别残断的地方没有找到,但已经基本完整。简上记载了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国(即黎国)得胜回到周都后,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参加者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其中有周武王致毕公的诗、周公致毕公的诗等内容,为过去所从未闻见。其中周公所作的一首诗竟然与现在《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诗有关,更是出人意料。这篇竹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无疑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发现。

研究成果令人期待

需要说明的是,《保训》简和乐诗简加起来一共是25支简,这一数字与清华简2388枚的总量相比,只占了约1%,然而仅是现在公布的这些内容就已经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清华简的其它部分又会有哪些珍本秘籍,又会给学术界带来哪些惊喜和发现?我们将拭目以待。

根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安排,清华简的第一册整理报告将会在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正式出版。我们猜想,可能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清华简的价值才会更多地显现出来。将来,依靠这批简的帮助,更多古代中国的奥秘会渐渐揭开,未来的中国人会比我们更了解祖先的经历。他们一定会感谢这些材料,也一定会感谢为解读材料孜孜不倦、辛勤工作的每一个人。

李学勤先生告诉笔者,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每天都加班加点,对清华简进行整理研究工作。不过,由于竹简数量众多,内容艰深,如果要把这2000多枚竹简逐一编排、拼接、整理,出版系列的整理报告的话,即使一直保持当前的工作效率,保守估计,清华简的初步整理工作至少也要花费十年时间。

“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以期不负大家的期望。”李学勤先生这样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0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幸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0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下关于先秦史的争论估计又在酝酿大战了,真是一枚重磅炸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0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保护好以后应该共享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0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呀,有幸尚书得存呀!

希望早日公布整理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简”史料价值无法估量 古文《尚书》存伪作(图)

http://book.ifeng.com/culture/whrd/201001/0120_7467_1518077.shtml
2010年01月20日 09:15东方早报


清华简首册整理报告9个篇目基本拟定或年内出版

“"清华简"初步释读工作不断展开,首册整理报告的九个篇目已基本拟定。”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近日披露,从目前的研究进度来看,“清华简”的首册整理报告或可提前至年内出版。他同时透露,“清华简”中《楚居》篇详细记载了楚国起源、楚王世系及历代楚王定都地点——“《楚居》具备无法估量的史料价值,必将引起更多崭新的开拓性学术课题!”
宗和

aa7bd0a370ec8c25bee838cb4e8db3d2.jpg


自2008年7月一批战国时期竹简(简称“清华简”)入藏清华大学,去年3月启动“清华简”初步释读工作以来,已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据悉,所有2388枚“清华简”至少有63篇书。

竹简内容较估计更丰富
“经缀合编排后初估,所有2388枚"清华简"至少有63篇书。随着研究工作展开,发现这些书的内容性质比此前的估计更为丰富。”李学勤说。

随着释读整理工作的进行,首册整理报告的9个篇目也已经基本确定,依次为:《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楚居》。从时间上看,《尹至》、《尹诰》两篇所述为夏末商初之事,《程寤》、《保训》、《耆夜》三篇内容属商朝末期,《金縢》、《皇门》、《祭公》为周朝史事,而《楚居》涉及的是楚国历史。其中,《尹至》、《保训》与《楚居》,是研究者暂拟的篇题,《耆夜》自有标题,其他篇目均能见于今本文献。“这次所拟篇目,依据3个标准——在整理方面较成熟、完整;能够对今本有重大订正;具备重要学术价值。”李学勤介绍说。

“与其他8篇均事涉上古不同,《楚居》涉及的是楚国历史。而且,《楚居》一篇在"清华简"中非常长,堪为9篇中较特殊的一篇。该篇内容一旦问世,将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李学勤分析,战国时期《世本》一书,记载了从黄帝以来到春秋时诸侯列国的氏姓、世系、居(都邑)、作(制作)等内容,惜已失传。此次“清华简”中《楚居》篇,体裁与《世本》“居”篇有类似之处,内容则详细记载楚国起源、楚王世系及历代楚王定都地点。在李学勤教授看来,释读过程中的这一发现,可谓“惊人”——“《楚居》具备无法估量的史料价值,将为目前的楚史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且必将引起更多崭新的开拓性学术课题!”

《尹诰》证伪伪古文《尚书》
“清华简”中已发现多篇《尚书》,有些篇目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篇题也有不同,更多则是前所未见的《尚书》佚篇。

9篇中,《尹至》与《尹诰》事关商朝大臣伊尹。从中可见伊尹与汤的对话,以及两人如何灭夏的过程记载。《尹至》为《尚书》体裁,之前从未见;现经初步整理,判断可能与《尚书·商书·汤誓》有关。《尹诰》见于《礼记·缁衣》所引,又名《咸有一德》,传世的伪古文《尚书》收有该篇。根据“清华简”《尹诰》的内容,可判断它就是《礼记》所引用古文尚书《尹诰》的原本,而今本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可判定为伪作。“《尹诰》出土的意义在于,时隔两千年之后,真正的古文《尚书》首次"重见天日"。”李学勤教授说,近年来有学者试图为伪古文《尚书》翻案,但此次出土真本,可证明古文《尚书》中《咸有一德》一定是伪作。

而《金縢》篇,在今文《尚书》中可见,其中记载周武王灭商后不久卧病不起,周公为武王祈祷,愿代武王生病,其所祷告之语被置入“金縢”。“此次竹简中发现了较完整的《金縢》,亦可对现有《金縢》作重要订正。”李学勤教授表示。

重新认识《逸周书》
除《尚书》外,编年体史书也是“清华简”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史书体裁和已见的一些文句,很像《竹书纪年》。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至战国前期。与《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不少新的内涵。

《程寤》在《逸周书》中列有篇题,但内容在宋朝后已亡佚。汉代王符《潜夫论》、晋代张华《博物志》以及《太平御览》、《艺文类聚》中均引用该篇片段,大意为周文王妻子太姒梦见商朝朝廷中长满荆棘,而周文王之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取周人之树种于商廷,预示周朝将要替代商朝。

“《程寤》篇此次重现于世意义重大。”“同时,同样具有重要订正价值的,是《皇门》与《祭公》两篇。”《逸周书》在历史上未得到重视,20世纪以来学者们将出土的金文与其中不少篇章对读,发现许多应是西周流传下来的文献,但由于流传过程中多处出错,影响了学者们对它的利用。《逸周书》中《皇门》与《祭公》两篇,目前学术界普遍相信为西周文献,但正由于上述原因,始终未能很好整理。“而在这批"清华简"中,《皇门》与《祭公》两篇均相当完整,依据竹简内容,可判定它们一定是西周作品,同时可据竹简修订传世本中大量错误。”

“《尚书》与编年体史书,无疑是"清华简"最主要的两类。在此基础上,我们已进一步了解到,这批竹简还包含更丰富的内容,诸如作为"六经"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急切期待讀到整理出來的内容。那兩首飲酒詩已經讓人激動,可以開個詩會了。
“清華簡”的名字很傲慢,應該以出土地命名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櫻林花主
应该是不知道出处,
盗墓的东东!

“清华简”来源难追溯 或将改写中国上古史
接收“清华简”——
    “我永世不忘的一天”
    “2008年7月15日是我永世不忘的一天。”据李学勤介绍,当天装载着竹简的塑料箱通过海关抵达清华大学,一开箱大家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学药品气味。“在流转海外的过程中,持有者大概为了卖个好点的价钱,用竹片把竹简托起来,但是他们用的竹片没有经过消毒处理,搞得竹简上全是霉点。”清华师生用最小最软的画笔洗掉霉点,把竹简泡入无菌水里。由于最长的竹简有48厘米,中心还定制了70个盘子来存放竹简。
    清洗过后,研究人员将泡在水里的竹简拍照用于研究。“我们把数码照片放在投影上,一条条地读。但是不能久看,第一是费眼,第二是这东西太好了,看了容易心情激动,所以每天只看半天。”李学勤讲得很风趣,“连看了3个月才粗读了一遍。”
    学者们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这批竹简时代清楚,成于战国中晚期,碳14测定结论是公元前305±30年;第二,这批简的性质是书籍,主要的记载属于经部,还有诗、书、礼、乐的内容。
  释读“清华简”——
    部分记载可能会与“曾国”有关
    “清华简”中整理出来的第一篇简书《保训》记载的是周文王临终对其子(即后来的周武王)发的遗言,里面讲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另一篇周武王时的乐诗记载着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即黎)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
    最为激动人心的发现是失传2000多年的《尚书》重新面世。《尚书》是夏商周三代各种重要历史文献的汇编,据说孔子时代有一百篇之多,后由于秦始皇焚书大部被毁,汉朝初年只有29篇通过学者的背诵默写流传下来。在“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焚书以前的写本,有些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等,但竹简文句与其多有差异,更多的则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它们对于上古史研究的重大意义难于估计。
    李学勤还讲到,其中近150支竹简是一部编年史书,记载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早期的历史事件,填补了这方面史料的空白,其中有些记载很可能会与湖北“曾国”(曾侯乙编钟即来自曾国国君墓)有关。
    定位“清华简”——
    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财富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清华简”学术价值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可以改写中国上古史。昨天学生们问起了这个问题。
    目前存世的文献竹简主要有3批,即1993年在郭店楚墓出土的“郭店简”和抢救回归的竹书“上博简”,还有就是“清华简”。李学勤表示,“郭店简”(出土自湖北荆门市郭店)以及“上博简”,以儒家和道家典籍为主,包括《老子》三篇等,在文化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与上述两批简不同,“清华简”所载内容属于学术思想的并不多,其中有一段像是孔子说的话,但还不能确定,“清华简”大量内容是反映上古史的,将为了解中华早期文明提供大量资料。
    “清华简”部分研究成果公布后,部分学者曾对解读成果和竹简价值提出质疑,此前有媒体曾报道称“记者采访过程中多次遇到专家拒绝就‘清华简’发表看法的情况。‘清华简’仿佛笼罩着一层迷雾”。
    对于“清华简”的价值,李学勤坚信不疑,他表示,对古代文明的认识与解读,就是对该文明留下的经典进行传承和再发现,近年国学的大热,缘于全世界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需要,“我们要做的就是研究整理一套经典的东西。清华大学的校领导一再表示,‘清华简’并不是清华所有,它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财富,我们将尽快出版整理研究报告,把资料提供给学界共同研究。”
    “清华简”来自校友“匿名捐赠”?
    李学勤披露信息令竹简来历更加神秘
    根据此前媒体广泛报道,“清华简”系“清华校友赵伟国境外拍得后捐赠”,但李学勤教授昨天的说法却有所不同,给“清华简”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面纱。
    李学勤介绍说:“我们最早收到关于这批竹简的消息是在2006年底,消息说竹简当时已经流失海外,曾有学者看到过关于这批简的一点点材料,但消息被湮没在一堆伪消息中,并没有引起重视。当时看到的材料太少,学界很难判断这批简的真伪,也很难追溯它们的来源。
    “持有这批简的人也不敢公开兜售。后来我们的一位校友得到了这批文物,并请专家到香港看了一部分标本。经过专家判断,竹简具有收藏价值,这位校友就把竹简捐赠给了母校。“按照这位校友的意愿,他是匿名捐赠的。2008年7月15日,这批竹简进入海关,送到了清华大学。”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今年5月李学勤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作了类似表述:“竹简来自境外,具体来自谁或哪个单位尚不清楚,也不知道这批竹简是怎么流失到国外去的,可以透露的是,捐赠人是一位清华大学的校友。”
    记者查阅了2008年10月清华宣布收藏这批竹简时各大媒体的报道,清华大学当时的说法全部是“校友赵伟国境外拍得后捐赠”。清华大学刘国忠教授也曾向媒体介绍:“2008年7月15日,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成功拍下竹简,将其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
    此前清华大学介绍“清华简”时对“校友赵伟国”都是一笔带过,如2008年11月《北京青年报》报道就称:“清华大学没有对外透露‘清华简’的流散过程、购买价格以及捐赠者赵伟国的一些情况。”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媒体报道经常提及的“清华校友赵伟国”系民营企业“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对清华“累计捐赠约5000万元”,2009年6月出任清华著名校办企业紫光集团总裁,拉开了持续至今的“紫光重组”的大幕。
    “清华简”是否出自湖北?
    李学勤:我们确实不知道
    根据媒体的广泛报道,有专家曾表示“清华简”可能来自楚地,比如湖北、湖南这些地方。李学勤教授昨日就此表示,“清华简”出土地很难判断,至于流散过程清华方面则不好调查。
    有专家此前曾表示,由于“清华简”上的文字类似楚国文字,再加上同时入藏传为同出的漆绘木笥残部上有楚国艺术风格的纹饰,判定该批竹简应出土于战国楚国境内,大约也就是今湖北、湖南等长江中游地区。这一信息经媒体广泛报道后,引起了许多湖北读者的兴趣。
    昨日,一位大学生提问:“能否从文字的字形和语句的文法来判断这批竹简出自我们湖北?”李学勤回答:“大家肯定关心这些竹简是什么地方出土的,但是我们确实不知道,没法调查,只能根据经验推测是出自楚地,但由于学界目前对楚和其他六国的文字掌握得不够,尚无法明确判断,所以还是叫战国楚简为好。”
    那么,从国内已经出土的竹简所用竹料和竹简制式,可否帮助判断竹简的出土地?李学勤告诉记者,清华大学曾委托中国林业科学院对“清华简”的无字残片做过树种鉴定,结果为“钢竹”,“‘钢竹’的范围很大,无从判断。”
    清华大学方面是否曾联系过湖北或湖南等地公安部门尝试调查一下这批竹简可能是从哪里、什么时候流散出去的?对于记者提出的这一问题,李学勤表示:“这个问题我们不好调查。”是否存在调查之后会被文物出土地追讨的担心?李学勤表示:“这不是学术问题,我无法回答。”
    不过,在讲到关于“清华简”的研究结论时,李学勤表示:“经过测定,这批竹简成于公元前305±30年。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如果这批竹简出自湖北,那么它的制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
http://www.ccnh.cn/zx/xw/ycyw/2605225008.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謝yangking!
一看到還以爲是從湘西那口古井裏淘出來的那批呢。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3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次电视节目中讲到清华简
初步释读的一篇中,文王死前,嘱托武王,要做到中,中既包含了后世“中庸”的思想

如果事实如此,那么显然,后世儒家思想中一些观念,已在商周之迹发端了。
同时,周朝开国时最初延续商朝的制度,但其中又明显赋予了更进步的观点,比如讲到“德”的重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9 23:22 , Processed in 0.051814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