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08|回复: 19

[时事新闻] "互联网自由"在美国已经是一种国防支出项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6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ong_hai_er 于 2010-1-26 13:47 编辑




1月21日希大妈
演讲中提到的"表达法(VOICE ACT)" 是啥?

原来去年伊朗大选后发动颜色革命时, 那些必要的通讯工具: 手机, Youtube, Facebook, Twitter etc.. 全都被伊朗政府钉死后,

7月, 美国通过批准拨款五千万美元给帮助伊朗人绕过政府尝试管制通讯和经由互联网表达意见的项目方案,  

这法案由两党的参议员: 约翰John McCain(亚利桑那共和党议员),Joseph Lieberman(康州独立议员)的,TedKaufman(罗得岛民主党议员),Lindsey Graham (南卡的共和党议员)的,和 RobertCasey(宾夕法尼亚州民主党议员)组成, 起草并作为 国防授权法(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的一部分提出的,  并在很大程度上,以应对伊朗政府在6月12日 举行的伊朗总统选举后的暴力镇压反对派发动的大规模示威。

去年伊朗大选后,  YouTube 的伊朗IP访客流量跌到10%,

"表达法" (Voice Act) 怎样帮美国解决这些通讯工具被封锁问题的呢?

1. 强迫审查为了伊朗政府提供最终能进行网检和追踪反政府份子的互联网技术的非伊朗(特别是美国的)公司

2. 给广播理事会提供3千我的万制作更多针对伊朗的波斯语的广播, 和发展阻止伊朗政府屏障互联网和手机网络的数据传送的反制技术,

3. 另外两千万是拨给一个叫 "伊朗电子教育, 交流和媒体基金"的教育项目, 帮伊朗人学习怎样对被屏障的网站绕道翻墙和更加容易分享信息

4. 最后, 五百万拨给希大妈搜集和整理在6月12日以后伊朗的人权问题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1-26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战,自然属于军事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战,自然属于军事行为
耳冉子 发表于 2010-1-26 23:49



    我知道, 但是以前搅颜色革命是拿XX基金会的钱, 现在是名正言顺的拿纳税人的钱去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 但是以前搅颜色革命是拿XX基金会的钱, 现在是名正言顺的拿纳税人的钱去搅了 ...
hong_hai_er 发表于 2010-1-26 23:55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钱也是国会拨款,也还是纳税人的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ong_hai_er 于 2010-1-27 01:42 编辑
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钱也是国会拨款,也还是纳税人的钱
耳冉子 发表于 2010-1-27 00:04



    是国会拨的但是NED的旗号还是"私人的", "非营利"组织, 董事会董事还是"独立的","无党派的",  现在则打正旗号是国防部的, 国务院的, 参议院的, 以前是暗中搅, 收买人来搅, 现在是公开搅, 透过立法来搅, 招募工程师技术人员参加网络战争有如招兵打伊拉克, 打阿富汗一样, 老女人演讲中还要求国际社会介入,   这个转型, 意义重大,  中国再不能停留在指望搅国家公关, 打造中国版的BBC / CNN 就可以争话语权, 现在是打硬仗的时候, 引一位ACER所说的来忠告国家:  "把自己的国家安全建立在别人的服务器上,这种安全永远是可怕的,危险的 "  一天到晚在互联网内打转, 转来转去还是跟着美国的屁股来转, 是不会领先不会有出头的, 要发展一个能取代互联网的通讯系统, 带领人类一起跃进这个新的系统, 使互联网显得落后, 没有人喜欢用, 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表达法" (Voice Act) 怎样帮美国解决这些通讯工具被封锁问题的呢?

1. 强迫审查为了伊朗政府提供最终能进行网检和追踪反政府份子的互联网技术的非伊朗(特别是美国的)公司

2. 给广播理事会提供3千我的万制作更多针对伊朗的波斯语的广播, 和发展阻止伊朗政府屏障互联网和手机网络的数据传送的反制技术,

3. 另外两千万是拨给一个叫 "伊朗电子教育, 交流和媒体基金"的教育项目, 帮伊朗人学习怎样对被屏障的网站绕道翻墙和更加容易分享信息

4. 最后, 五百万拨给希大妈搜集和整理在6月12日以后伊朗的人权问题

和对付中国的有什么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耳冉子 于 2010-1-27 02:06 编辑
是国会拨的但是NED的旗号还是"私人的", "非营利"组织, 董事会董事还是"独立的","无党派的",  现在 ...
hong_hai_er 发表于 2010-1-27 01:40


要发展一个能取代互联网的通讯系统, 带领人类一起跃进这个新的系统, 使互联网显得落后, 没有人喜欢用, 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

好点子!想必已经在进行中,不过难度也相当大。如果能做成,那中国的创新能力已是世界一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表达法" (Voice Act) 怎样帮美国解决这些通讯工具被封锁问题的呢?

1. 强迫审查为了伊朗政府提供最终能进 ...
红色的血 发表于 2010-1-27 01:51



    大概是起草和通过法案时是针对伊朗的, 拨款也是针对伊朗的, 然后拿这个模式复制去搅中国和其他他们看不顺眼的国家, 老实说, 这个法案我都是在老女人的演讲中才第一次听到, 美国有多民主我真的不知道, 怎么我住在这里这么久都没听过政府通过了这样的法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发展一个能取代互联网的通讯系统, 带领人类一起跃进这个新的系统, 使互联网显得落后, 没有人喜欢用, 才 ...
耳冉子 发表于 2010-1-27 02:04



    给中国一点时间, 中国一定做得到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给中国一点时间, 中国一定做得到 !
hong_hai_er 发表于 2010-1-27 02:10


祝愿中国能拥有这一点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没钱没能力与中国搞高科技如太空朔吹空竞赛了,搞起这种低层次的竞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是战,就不要要求别人给你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输出在线软实力 中国互联网企业利润大多被美占有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0-01/700901.html
 轻点鼠标,和亲密朋友在网上聊天,或在电子购物网站购物,已经成为世界上十多亿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人们很少关注到,他们打开电脑的那一刻起,从电脑的英特尔芯片到微软的操作系统,从思科的路由器到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的域名管理系统,互联网产业链上每个关键环节,基本上都由美国一个国家的公司主宰。更让许多国家担心的是,负责控制互联网流量的世界13台根服务器中有10台都在美国,美国政府多次拒绝国际社会要求监督由美国商务部控制的ICANN。日本《选择》月刊称,互联网“秉承着基于个人同意的自治理想,却挂靠并受制于美国政府。”俄罗斯infox通讯社评论员诺维克夫对《环球时报》说,“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给全球参与者都带来了好处,而美国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当起了公路警察,企图只让符合美国价值的东西上路,还成立网络司令部来‘武装保护’,不禁让人联想起19世纪西方殖民帝国在世界争夺扩展铁路权时的场景。”


美国曾轻易将一国从互联网上“抹去”

  《日语灭亡之时》,在日本亚马逊网络书店排行榜上,这本畅销书的排名近年来一直靠前。日本《读卖新闻》在书评中称,在这个美国人用英语构造的网络世界中,联上互联网,信息便会蜂拥而入,这也使许多人对互联网时代的日语是否会灭亡非常担忧。

  近几年来,世界互联网发展正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CEO韦尔奇曾说的那样,正在“像流感一样疯狂地传播”。2002年,全球网民超过5亿;2006年,全球网民超过了10亿;2009年,全球网民已超过16亿。互联网成了全球网民了解世界接触世界的最广阔平台,不过各国担心受到互联网控制的声音也层出不穷。《亚洲时报》曾在题为“互联网帝国主义”的社论中称,曾几何时,一些国家试图控制互联网的传播。法国由于担心法语的纯洁性和法国文化受到影响,其国有电信公司曾不给互联网传播提供技术支持。这很像对好莱坞电影,法国文化部仍然将其视为美国的一种入侵方式,努力把好莱坞文化阻挡在外。在亚洲,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政府一直努力限制互联网的传播和对内容进行审查。

  目前,美国凭借在信息业中的主导地位和英语“网络第一语言”身份,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宗主国”。据统计,在国际互联网的信息流量中,有超过2/3来自美国,远远落在后面排在第二位的日本只有7%,排在第三的德国有5%。而网民人数达3亿多的中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流量中仅占0.1%,输出流量更只占0.05%。

  一些西方国家担心的只是本国文化受到影响,而第三世界国家则担心自己的国家未来可能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消失”。自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域名与地址的监管便由美国掌控。1998年9月,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ICANN)成立,虽然ICANN自称是非赢利性的私营公司,但却是由美国商务部授权管理。伊拉克战争期间,在美国政府授意下,“.iq”(伊拉克顶级域名)的申请和解析工作被终止,所有网址以“.iq”为后缀的网站全部从互联网蒸发,在互联网的地图中无法找到伊拉克的影子。2004年4月,由于在顶级域名管理权问题上与美国发生分歧,利比亚顶级域名“.ly”也处于全面瘫痪之中,利比亚在互联网上便消失了3天。



 中国互联网企业利润大多被美国占有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传媒学教授安德斯•鲍威尔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说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那么在网络界,美国的优势地位是“超超级”的。因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由于地域、时间和文化等方面的限制,美国的“权力”多少会有覆盖不到的地方。但在网络上,美国即使为所欲为,其他国家也没什么对抗的资本。

  互联网起源于美国。40年来,美国一直利用因特网发源地优势,掌控因特网核心优势。目前,支撑全世界互联网运转的共有13台根服务器,其中10台在美国。也就是说,每天世界各地的电子邮件有很多要先由美国人“过目”之后才能去它该去的地方。此外,美国私营公司掌握着全世界互联网域名的分配大权。20日,中国最大搜索引擎服务商百度因遭受此前黑客攻击,状告美国网域公司失职。其中原因也是美国网域公司控制其最基本的域名服务。

  近年来,尽管印度与美国在外交上一直很热,但印度政府一直主张通过联合国或国际电信联盟统一管理互联网。印度尼赫鲁大学一位教授说,“美国政治学家肯尼思•华尔兹给大国下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定义,当一国对别国的影响大于别国对自己的影响时,该国才是大国。”“在信息社会,如果一国不能对信息进行控制,它不仅不是大国,甚至连一个主权国家都算不上。互联网的控制权操纵在美国人手里,印度的国家信息毫无安全可言。印度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必须把信息主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否则只能永远听命于人。”

  美国不仅在互联网技术世界领先,也深深渗入全球各国的互联网市场。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不久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外资控制调查报告》称,从门户、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到博客论坛,境外资本,特别是美国互联网资本几乎已控制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仅美国创投IDG参与投资的中国企业就有10家,许多项目是中国互联网各个领域的领头羊,包括当当网、金蝶软件、携程网等。有分析称,这意味着,我国最优秀的互联网企业所创造的利润,有相当部分被美国投资者占有,极少与国民分享。

  多年前,许多国家便表示希望将互联网管理权交给联合国或以国际合作模式共管。对此,美国政府一直明确表示拒绝。2005年,美国政府公开声明称,交给联合国管理或由各国政府合作管理将会使因特网容易被滥用,美国要无限期保留对因特网根服务器的监管。美国国会也以423票对0票通过决议,明令政府不得答应此类要求。美国加州共和党议员杜立特说:“美国发明了因特网。它是我们送给世界的礼物,美国的纳税人为其提供了资金,联合国想拿走这个礼物,以增加其权力的举动必须被阻止。”

  复旦大学教授沈丁立说,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通讯方式,促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而一旦用上互联网,你就得接受有关互联网的协议和各式软件,这些协议和软件背后,多数是美国公司。一旦陷入互联网,就难以自拔。据报道,目前谷歌正在搞一种名为“行为锁定”的广告工程,即根据网络用户在网络上的浏览历史记录来判断该用户的需求,由谷歌选择性地向用户显示所需的广告。但一位中国专家认为,所谓广告,既可以是商业性的,也可以是知识性的、政治性的、宗教性的。当所有的网页都根据对你个人的分析而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显示给你时,到底是你在充分利用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帝国在控制你?

  美国大张旗鼓地输出“在线软实力”

  由于网络传播方便、迅速、广泛,它也被美国视为传播“民主”最常用、最廉价的手段。去年6月伊朗大选,在伊朗官方发布内贾德获胜的消息前,美国各大网站在全球发布新闻,宣布内贾德的对手穆萨维获胜。随后许多不明真相的伊朗民众(多数是穆萨维的支持者)发动了抗议行动,甚至爆发了强烈的冲突。

  美国《今日新闻趋势》杂志网站23日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关于“互联网自由”的演讲时,像在祈祷时一再重复咒语,这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美国的商标”。20年前,美国的帝国主义以大张旗鼓对外出口的方式进行,其代表是麦当劳和可口可乐。今天,这一趋势演变成了思想观念和“品德高尚的在线软实力”。美国显然很清楚这一点。

  美国去年曾切断过古巴、朝鲜、苏丹等国的MSN即时通讯,开创了继军事制裁、经济制裁、贸易制裁后的一种新的国际制裁手段———信息制裁。美国还是世界上首个成立网络司令部的国家。据美国媒体报道,其中专业黑客人数就多达5000余人,这些黑客的工作显然不是为了什么“网络自由”。

  不过,美国的“互联网外交”成效也受到质疑。美国调查公司盖洛普在2009年12月份公布了一份美国领导力和通讯之间关系的全球民调,结果显示:全球有网络的家庭中只有30%认可美国的领导力,不认可比例高达55%;相反在没有网络的家庭中,对美国领导力认可的比例为44%,超过不认可比例13个百分点。这个结果对美国发展“网络外交”不啻于是一个讽刺。


中国短期内难改变互联网弱势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研究员牛新春说,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对的互联网发展现状,处在很弱势的地位。短期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是很难的。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中国的媒体和民众,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跟着美国跑,要有自己的冷静判断。

  国防大学战略学者孟祥青说,面对美国在互联网上的巨大优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处在弱势的地位,而且想要改变这种力量对比还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要在捍卫国家利益和保证网络自由之间取得平衡。中国作为互联网的后发者,已经拥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网民数量,我们今后要在法律的框架内保证对互联网的正常管理,同时,加快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上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俄罗斯infox通讯社评论员诺维克夫说,目前世界网络技术仍然是新兴的,而且是双向的,因此不见得谁依赖谁。实际上,当代的互联网,不是信息不够,而是如何避免更多的无效信息。网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全球一些主要的互联网光缆,曾遭地震等破坏,但并没有产生什么太大的后果。互联网只是让信息获得速度更快。所以,各个国家,尤其像中国这种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唯一要做的也许是,将自己的千年文化用世界各国民众能读懂的语言迅速整理出来,并大规模地放到信息高速公路上去。也许那时美国就要搞网络保护了,就像现在世界上大声呼喊贸易自由的是中国,而美国喜欢搞贸易保护主义一样。有什么不可能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把互联网当作对付中国的独门武器
http://china.huanqiu.com/roll/2010-01/700997.html

  25日,美联社独家消息称,奥巴马政府已经对五角大楼本月初批准的对台军售计划点头,并将军售计划提交美国国会。美联社称,此举将使华盛顿和北京的关系更加紧张。日本《朝日新闻》26日说,这是奥巴马政府第一次正式作出对台军售决定,再加上谷歌事件,极有可能演变为中美关系摩擦的新火种。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潘锐认为,今年美国对华外交有所变化,一系列摩擦不断发生,如何解决取决于双方的态度以及如何找到妥协点。但可以确定的是,双方都会将摩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如果摩擦加剧甚至失控,对于美国在华企业的商业利益将非常不利。


对于谷歌事件,国际媒体普遍认为美国政府的干预已使其升级为中美间一次政治较量。台湾《中国时报》26日评论说,互联网本就是“美国的独门武器”。文章说,谷歌本是商业机构,但在充当了政治工具之后便失去了营运主动权,它想留在商机庞大的大陆市场,但在美国官方、媒体、国会、人权分子紧盯之下,确实左右为难。毕竟美国总统及国务卿都公开发话要它对抗大陆。“奥巴马政府左思右想,总以为用互联网对付中国较压迫人民币升值更有效。这是美国的独门武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颜色革命”产业化,全球无处不在  

他们往往身居幕后不为人知,但却影响着全球的政治生态。他们的身影总是出现在那些刚刚发生“颜色革命”的地方——在塞尔维亚培训反政府学生组织,为乌克兰反对派提供资金支持,在缅甸危机中为僧侣提供指导……他们有的是资深学者,有的曾为军方和情报机构的官员,有的身居政府要职,有的则曾是风靡全球的“金融大鳄”……

    他们拥有充足的资金,以非政府组织和机构负责人的名义在世界各地活动。如今,他们已经把发动“颜色革命”变成一个成熟运作的“产业链条”,自己就站在这个链条的关键节点上,策划活动,组织进攻——尽人皆知的是,在美国政府输出民主战略的背景下,他们得到了政府的全力支持。 这群人也早已把中国列入其目标范围,一直在暗中观察,寻找时机……

一、“精神教父”20年

    在2007年11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友》双月刊上,一篇文章的标题颇为耐人寻味:《你所不知道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文章开头这样写道:“他有关非暴力抵抗的理论,对全球民主与独立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在自己的家乡——美国却鲜为人知。吉恩•夏普也许就是你从没听说过的最重要的人物。”

    哪里有“颜色革命”,哪里就有夏普

    如今已年近80岁的吉恩•夏普,长期隐居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东波士顿的一幢公寓里。这个瘦弱的老头,看上去甚至有点腼腆。对外界来说,他的生活始终是个谜——他不仅从没有过妻子、儿女,而且几乎没有一个朋友。 但谁也不会想到,这个老头竟是颠覆过多个国家政权的“总导演”,是一些国家反政府组织的精神领袖。

    1991年8月19日,叶利钦在俄罗斯联邦议会大厦前登上一辆坦克发表讲话的一幕,一直被西方媒体视为苏联瓦解的经典画面。但是,在这个有点闷热的夏日里,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在叶利钦发表演讲的不远处,散落着一些小册子——《非暴力革命指导》;更没有多少人注意小册子上的作者署名——吉恩•夏普。 那时,夏普还没有成为“颜色革命精神教父”。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末发生的所有世界瞩目的‘颜色革命’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吉恩•夏普的身影,前苏联、东欧、拉美和中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友》双月刊在介绍吉恩•夏普的文章中,甚至将中国也列进了夏普的“攻击目标”名单。这篇文章透露,“每天,吉恩•夏普都会在他的寓所里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电话。这些电话大多是来自发展中国家反政府组织的成员。他们希望获得夏普关于非暴力政权更迭方面的指导,以及资金上的支持。”

    2002年,70多岁高龄的夏普受到“邀请”,来到荷兰的政治中心海牙。当时,他所在的爱因斯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都劝他不要去了,但他说:“这是工作需要,我一定要去。”在海牙,来自很多国家的“非暴力精英”得到了夏普的亲自培训。同一年,在他的得意门生们的策划、活动下,塞尔维亚爆发“天鹅绒革命”,反对派推翻了米洛舍维奇政权。

    夏普在塞尔维亚的“成功试验”,很快引发了连锁反应——据一些西方国家的媒体披露,塞尔维亚反对派推翻米洛舍维奇后,马上帮助格鲁吉亚同行发动了“玫瑰革命”,推翻了谢瓦尔德纳泽政权;而格鲁吉亚反对派则“指导”乌克兰同行发动了“橙色革命”;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也是按夏普设定的模式爆发的。

    2007年9月,缅甸爆发被西方媒体称为“藏红色革命”的政治危机。大约3个月后的12月6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披露,美国在这场危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94年,一位颇有远见的美国人,出现在泰缅边境地区。他向那些从缅甸逃出来的学生传播非暴力抵抗理论……”《金融时报》文章提到的那个美国人,正是吉恩•夏普。文章随后透露,在过去的3年中,夏普和爱因斯坦研究所,在泰缅边境地区,培训了3000多名来自缅甸各地的反对派,其中包括数百名僧侣。培训内容除非暴力革命的各种策略和方法外,还包括如何与警察等现政权维护者展开沟通的技巧。此外,爱因斯坦研究所还为这些人提供物质上的资助,比如为僧侣们提供手机等通讯信工具。这都为2007年9月僧侣们策动的大规模示威活动作了铺垫。

  “颜色革命圣经”,198种“战法”

    有人说,在发展中国家发动“颜色革命”,简直就是夏普的“精神信仰”。为此,他苦心钻研,推出了一系列理论“专着”。

    上世纪60年代初,夏普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3年,他开始在美国哈佛大学国际问题中心主持一个有关非暴力抵抗的研究项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当年与他一起从事研究的同事很是惊讶:“我只知道他工作很努力,后来开了一个研究所,但真没有想到他居然做了这么多事情。当时,我们在一起工作时,大家都说他是一个很和善的人,也很单纯,从不与人争什么。”

    就是在哈佛大学进行研究期间,夏普在马萨诸塞州筹建了爱因斯坦研究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外界对这家机构的真正使命都不甚清楚。但很快,人们就明白了——这家研究所是要在全球范围内“通过非暴力抗争颠覆政权”。因为在这里,夏普很快就出了一本书——《让欧洲不可战胜——非暴力威慑与防御的潜力》。该书刚出版时,谁也不会想到,它竟能引起“冷战之父”乔治•凯南的重视。再版时,乔治•凯南亲自为其作序——“尽管在书中,夏普把这种非暴力运动主要设定在欧洲,但在欧洲之外,这种方式拥有更大的潜力。”

    1993年,夏普又推出了奠定其“颜色革命精神教父”地位的著作——《从独裁到民主》。该书面世不久,就被一些追随者奉为“颜色革命圣经”。在书中,夏普基于亲身实践,总结了198种“非暴力抗争颠覆政权”的方法。比如,书中有一章详细论述如何在短期内搞好与军警的关系,从而让军警在司法和心理上都不便镇压抗议活动。该书已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东欧、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多国出版。为了便于“广泛传播”,夏普特许“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传播和翻印此书”——他自然也没放过中国,亲自部署将其翻译成中文。

    夏普对自己的这本着作颇感满意。一次在接受匈牙利媒体的采访时,他毫不掩饰地说:“这本书是一本革命指南。使用它,在发动革命时就能避免受到残酷的镇压。”夏普还得意地提到了在塞尔维亚的经验:“在塞尔维亚革命中,(反对派)就是根据书中介绍的方法,使用了儿童,才使警方不敢动用暴力。后来,反对派领袖又(根据书中介绍的办法)与司法部门进行谈判,和对方沟通并建立关系,才最终达成了协议。”

    中情局的老师,美政府的“枪手”

    外界普遍认为,夏普及他的爱因斯坦研究所,与美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爱因斯坦研究所在建立的最初几年间,一直不为人知。大约到了1989年,由于“成绩突出”,它在学术圈内已小有名气。而且,这个时候,夏普策划的一系列反共产主义运动也“初见成效”。在此情况下,夏普和他的研究所引起了美国中情局的注意。当时,中情局高层日益感到,用暴力方式颠覆别国政权的方法困难重重。而夏普的非暴力抵抗理论,让他们“看到了其中隐藏的希望”。于是,他们向夏普发出邀请,请其出任中情局的“顾问”,专门从事对一些国家进行秘密颠覆活动的策划。与此同时,爱因斯坦研究所也开始秘密为中情局训练“颜色革命”人才。

    自此以后,很多地方爆发的“颜色革命”,差不多都是夏普和中情局合作创造的产物。据报道,早在1989年,爱因斯坦研究所已开始在缅甸展开秘密活动。当时,美国政府曾一次性拨给该所5200万美元,作为在缅甸活动的专用经费。此后,夏普曾亲赴缅甸,为当地的反政府人士提供理论和实战培训。

    也有报道称,爱因斯坦研究所,还定期向美国国会和政府提交报告和计划,在获得许可后,由研究所下设的“人权基金会”、“民主价值基金会”及“宗教自由基金会”等具体实施。因此有人说,经过20年的发展,在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以及近年来的“颜色革命”当中,都有夏普及这些组织的影子。

二、“急先锋”密赴香港

    被称为“颜色革命”推手之一的罗伯特•赫尔维,是一个有着特殊背景的人物。他曾是美国国防情报局的一名军官,做过美国驻外使馆的武官,也曾在美国五角大楼工作。丰富的经历和官方背景,为他日后成为“颜色革命”的“急先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美国马歇尔大学毕业后,赫尔维曾先后在美国陆军参谋指挥学院和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深造。

    校园里的赫尔维此时还不知道,在远东的缅甸,美国情报人员正在展开秘密行动。据前民主德国出版的《中情局谁是谁》一书披露,当时,美国驻缅甸大使馆有44名中情局特工,他们均以外交官的身份为掩护,隐秘地四处活动,目标只有一个——分裂缅甸。不过,美国人的图谋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失败。于是,美国政府改变了策略,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缅甸策划、组织了风起云涌的非暴力反政府运动。

    就在赫尔维心灰意冷之时,在一次有关非暴力抵抗问题的国际会议上,他与夏普相识了。会议间隙,赫尔维请求夏普解答他的一个疑惑——之前美国策动的颠覆缅甸政权的活动为何均遭失败?夏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他听自己的发言。“我听完夏普的发言,感觉自己被深深触动了,之前的困惑烟消云散。我决定开始研究夏普的非暴力抵抗理论,并决定放弃公职,加入爱因斯坦研究所。” 赫尔维至今仍忘不掉当年的那一刻。

    从此,赫尔维的人生发生了彻底转变,成了“颜色革命”战场上的“急先锋”。上世纪80年代末,他曾受夏普的指派,专程前往香港,试图谋划针对中国内地的行动。

    “创新”理论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得夏普“真传”的赫尔维,再次来到泰缅边境,从事“非暴力革命”培训工作。他还特意把夏普拉到缅甸,为当地的反对派领袖传授“真经”。由于赫尔维有着“暴力革命”的背景,因此他的“革命策略”与其它的“革命者”不大一样,他的“非暴力革命”有时夹杂着一些暴力色彩。赫尔维在泰缅边境从事“非暴力革命”培训工作时,他也在美国国防情报局的指示下,秘密为一支反对派提供武器,支持他们对缅甸政府进行“可控制的小规模暴力抵抗”。

    随后,赫尔维又出现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街头,开始谋划颠覆南联盟米洛舍维奇政权。他为“抵抗组织”的头目开设培训课程,帮助他们分析南联盟政府的“弱点”;指导缺乏政治运动经验的学生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参加……

    他甚至结合自己长期从事情报工作的经验,对夏普的“非暴力革命”理论进行了补充。比如,他曾强调,“在培训反对派领袖时,重要的不是要他们如何推翻现政权,而是要说服他们,告诉他们在新政权里会有他们的位子。”

    2004年,赫尔维推出了《论战略性非暴力冲突:关于基本原则的思考》一书。书中说:“在军事上取得胜利,是靠摧毁对手继续战斗的能力或意志。在这一点上,非暴力战略无异于武装冲突,只是两者所用的武器系统截然不同。”他还在书中列举了非常具体的参考案例,比如在南联盟大选前怎样把60吨传单散发到全国各地;怎样让游行队伍带一块干净的白布,以利于医疗救护;怎样处理伤者,以及如何吸引记者的镜头,等等。

    诱惑学生

    作为推动“颜色革命”的一位“急先锋”,赫尔维还有一个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做年轻人的工作”,而他在一系列新的理论中“最大的贡献”就是,他认为“非暴力革命的重点培训对象是年轻人”,他自己也一直实践着这一点,而且“效果不错”。

    国际问题专家注意到,最终使米洛舍维奇政权2000年倒台的,既不是哪个强有力的政治团体,也不是他手下将领的叛变,而是一个学生团体——OTPOR(塞尔维亚语“反抗”之意)。

    这个主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组织,是赫尔维1998年10月亲手组建起来的。他认为,非暴力革命的重点培训对象是年轻人。

    OTPOR的“成功”,使赫尔维备受鼓舞。于是,在爱因斯坦研究所和美国另一家非政府组织的资助下,他带领OTPOR的骨干成员,在布达佩斯建立了一家“非暴力抵抗中心”,专门培训来自其它地区的“年轻革命分子”。2004年11月,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详细记述了这里的情况:“这些熟练操作电脑的年轻人,挤在一间间狭小昏暗的办公室里。他们都是来自各地的‘革命’骨干。假如你想知道如何推翻控制着大众传媒、法院以及警察系统和投票站的现政权,这里有的是年轻学生等着你去雇用。”

    赫尔维的这些“创新”,随后迅速被运用到格鲁吉亚、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2001年1月,“Zubr!(野牛!)”组织在白俄罗斯创立。8个月后,该组织试图利用选举策动非暴力政变,但惨遭失败。2003年4月,“Kmara!(受够了!)”组织在格鲁吉亚出现。2004年6月,“Pora!(是时候了!)”组织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创立……这些组织的标志如出一辙:塞尔维亚反政府组织使用的标志是紧握的拳头;乌克兰反政府组织的标志则是时钟——暗指时任乌克兰总统的库奇马下台指日可待。此外,网站、博客、车贴、短信、涂鸦等“年轻人喜欢的生活方式”,都成了“斗争手段”。
这些,都是赫尔维的主意!

三、麦凯恩上阵

    “美国现在需要一位总统,他必须能够向美国和世界表明,这个国家最好的时光就要到来,必须准备建立基于自由基础上的持久和平。”2007年11月,美国共和党总统参选人麦凯恩,在美国著名的《外交事务》杂志上刊文,标榜自己的外交立场——“必须扶持全球民主力量”。 麦凯恩此文一出,当即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他当选美国总统,世界上的“颜色革命”或许将更加泛滥。

    遥控中亚国家“政变”

    2005年2月,在吉尔吉斯斯坦即将举行议会选举前的一个深夜,吉首都比什凯克的一家印刷所内,机器轰鸣,人来人往。这是以在全球推广“民主”为使命的美国非政府组织“自由之家”,专门在吉尔吉斯斯坦开办的。

    在轰轰转动的印刷机旁,“自由之家”的项目总监麦克•斯通,正紧张地等着最后一份报纸印完。这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唯一一份反对派的报纸,正在印刷一期特刊,头版的大标题赫然就是:《现在轮到阿卡耶夫了》。特刊要印20万份,所以斯通在印刷所里等了很久。

    这天夜晚,斯通很“幸运”,因为吉尔吉斯斯坦政府没有断印刷所的电。他笑着对助手说:“真得感谢麦凯恩!”

    几天前,在斯通的指导下,这份报纸在头版上方刊登了吉总统阿卡耶夫正在建造的豪宅的大幅照片,下面则放着一个无家可归的可怜小孩的图像。报纸面世后,吉民众对总统的不满情绪迅速被激发。于是,愤怒的吉政府断了“自由之家”这家印刷所的电。

    但斯通无所畏惧,因为他的后台是美国资深参议员麦凯恩。麦凯恩立刻拨通了吉外长的电话,指责对方压制民主,“让人无法容忍”。吉外长只好连声道歉,并答应立即恢复对印刷所的供电。

    10天后,存在了10年的阿卡耶夫政权,被“倒戈”的民众抛弃了。当时就有中亚媒体指出,“是麦凯恩把阿卡耶夫赶下了台”。因为正是他将斯通派到了吉尔吉斯斯坦,而后者“出色”地打赢了导致这场“软政变”的宣传战。而且,麦凯恩还指令斯通将“颜色革命教父”夏普的《从独裁到民主》翻译成俄文,在吉尔吉斯斯坦广泛散发,成为吉反对派的必读书和行动指南。

    他的背后是布什总统

    作为资深政客,麦凯恩自1992年起,开始担任美国“国际共和研究所”理事会的主席。这家成立于1983年的研究所,总部设在华盛顿,宗旨是在全世界推进“民主”、“自由”、“自治”与“法治”。2005年5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该研究所举办的2005年度“自由奖”颁奖仪式上,曾毫不掩饰地说,20多年来,这个研究所“在100多个国家的民主变革斗争前沿努力工作。正是由于它的作用,今天的世界才变得安全了、自由了、平静了。” 布什的此番讲话,无疑是对麦凯恩的极大肯定。

    早在2004年8月,麦凯恩就曾声称,“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是独裁者”,并宣称要通过正式支持反对派的方法,与白俄罗斯的“暴政”做斗争。随后,他多次在华盛顿接待白俄罗斯反对派的造访,手把手传授“革命秘诀”。一次,在送别白俄罗斯反对派代表团时,麦凯恩意味深长地说:“变革之风正在吹向白俄罗斯。”一旁的人都明白,他就要对白俄罗斯下手了。果然,2005年3月25日,白俄罗斯数百名反对派支持者,在总统府附近举行集会,要求总统卢卡申科下台。但这一次,麦凯恩没有成功。

    不过,在白俄罗斯的失败,并不会让麦凯恩收手。目前,“国际共和研究所”在全球设有多家机构,并为50个国家的非政府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仗着白宫的支持和雄厚的资金实力,麦凯恩连俄罗斯都不放在眼里。他曾多次以参议员的身份,以“俄罗斯压制民主”为由,要求将俄罗斯开除出八国集团。此外,在不久前刊发于《外交事务》杂志上的文章里,麦凯恩还对中国发起了攻击——“崛起的中国将是下任美国总统的重大挑战。”

    当下,麦凯恩在共和党的初选中风头正劲,这引起了外界的一丝担忧:这个“幕后导演”,会成为又一个公开推行“颜色革命”的美国总统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ong_hai_er 于 2010-1-27 22:47 编辑

回复 sam712

    互联网帝国主义? :L   

Web2.0 Suicide Machine 是互联网解放军 ;P


有人出了一种("解放"? )软件Web 2.0 Suicide Machine 帮网民摆脱( "暴君"?)  FACEBOOK, TWITTER 等对网民的控制, 删除自己在FACEBOOK的个人档案, 回归网下的现实生活, 已经成功"解放"891个FACEBOOK用户和他们名下的的58401个朋友, 230,922 TWITTER用户, 但是 FACEBOOK 说要删除只可以经FACEBOOK去删除, 不可以用这种软件刮掉数据, FACEBOOK已经锁了这个软件的IP, 不准再网民用它来删除档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sam712

但人们很少关注到,他们打开电脑的那一刻起,从电脑的英特尔芯片到微软的操作系统,从思科的路由器到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的域名管理系统,互联网产业链上每个关键环节,基本上都由美国一个国家的公司主宰。更让许多国家担心的是,负责控制互联网流量的世界13台根服务器中有10台都在美国,美国政府多次拒绝国际社会要求监督由美国商务部控制的ICANN。



拒绝也说明互联网不是发明来便利网民上网购物, 上论坛交流意见, 上邮箱阅读电子邮件那么简单, 互联网是一种控制世界的工具


日本《选择》月刊称,互联网“秉承着基于个人同意的自治理想,却挂靠并受制于美国政府。”俄罗斯infox通讯社评论员诺维克夫对《环球时报》说,“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给全球参与者都带来了好处,而美国利用自己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当起了公路警察,企图只让符合美国价值的东西上路,还成立网络司令部来‘武装保护’,不禁让人联想起19世纪西方殖民帝国在世界争夺扩展铁路权时的场景。”


这是必然的, 但也不是没对策的



  
而网民人数达3亿多的中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流量中仅占0.1%,输出流量更只占0.05%。


为什么会这样的?


 
1998年9月,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ICANN)成立,虽然ICANN自称是非赢利性的私营公司,但却是由美国商务部授权管理。伊拉克战争期间,在美国政府授意下,“.iq”(伊拉克顶级域名)的申请和解析工作被终止,所有网址以“.iq”为后缀的网站全部从互联网蒸发,在互联网的地图中无法找到伊拉克的影子。2004年4月,由于在顶级域名管理权问题上与美国发生分歧,利比亚顶级域名“.ly”也处于全面瘫痪之中,利比亚在互联网上便消失了3天。



我记得美国打伊拉克之始, 还有一些伊拉克人从战场拍了许多照片透过互联网公诸于世, 但是很快这些揭美军残杀平民的网站全部死了 , 大概跟这里说的有关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传媒学教授安德斯•鲍威尔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说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那么在网络界,美国的优势地位是“超超级”的。因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由于地域、时间和文化等方面的限制,美国的“权力”多少会有覆盖不到的地方。但在网络上,美国即使为所欲为,其他国家也没什么对抗的资本。



真老虎的另一面是纸老虎,  暂时没有对抗资本不等于永远不会有对抗资本 !

2005年,美国政府公开声明称,交给联合国管理或由各国政府合作管理将会使因特网容易被滥用,美国要无限期保留对因特网根服务器的监管。美国国会也以423票对0票通过决议,明令政府不得答应此类要求。



与虎谋皮, 一定是不会给的了, 这也不怪得他们, 虽然如果在中国投, 可能真的会有官员( 像那个将南天一柱主动改名为什么哈里路亚山的王八蛋) 投赞成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颜色革命”产业化,全球无处不在  

他们往往身居幕后不为人知,但却影响着全球的政治生态。他们的身影总 ...
无可就要 发表于 2010-1-27 21:00



    :handshake: 你收藏许多颜色革命的资料, 一直在追踪这个主题的资料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hong_hai_er


   不是特别注意,只是与此相关的主题常做的补充,加深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7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太没有人权了,煽动那些手无寸铁的普通民众去和武装防爆警察对抗。真心是为他们的生命安危着想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7 01:30 , Processed in 0.054116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