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慎独 于 2010-1-27 12:52 编辑
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为方便台湾百姓,繁荣台湾经济,时任福建巡抚的张仲举奏请在台湾设铸钱局就地铸钱,朝延准奏后由户部颁发样钱在台湾鼓铸“康熙通宝”年号钱。此年号钱与大陆其他钱局铸钱一样,正面“康熙通宝”四字对读,背面方孔左右各有一铸钱局简称文字,左为满文“台”右为汉文“台”,以明铸地。“康熙通宝”背“台”钱有大小两种版别,大者重一钱四分,俗称大“台”,小者重七分,俗称小“台”。由于海峡两岸的往来密切,台湾铸钱也经常出现在大陆,即使今天,清朝颁样由台湾铸钱局铸作的古钱大陆各地仍能偶然看到。
清朝康熙年间全国除台湾铸钱局外,大陆内地另设有十九个地方铸钱局。因此“康熙通宝”背面共出现了二十个不同钱局地名的满汉文,人们称“康熙通宝”为套子钱,当今的集币者无不以集齐一套康熙钱而引以为快。清时民间就根据一套各钱局铸的“康熙通宝”钱的背面钱文编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五言诗,“同福临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宁广浙,台桂陕云漳”。还把这首五言诗铸成圆形圆孔的吉语钱。诗文中各字具体所指钱局地名为:同(山西大同)、(福建福州)、临(山东临清)、东(山东济南)、江(江苏江宁)、宣(河北宣化)、原(山西太原)、苏(江苏苏州)、蓟(河北蓟州)、昌(江西南昌)、南(湖南长沙)、河(河南开封)、宁(甘肃宁夏)、广(广东广州)、浙(浙江杭州)、台(福建台湾)、桂(广西桂林)、陕(陕西西安)、云(云南昆明)、漳(福建漳州)。
以上各局铸钱中背“南”,“广”,“台”,相当少见。特别是背大“台”的。
附康熙通宝背大“台”一枚 |
-
康熙通宝正面
-
背面满文、汉文“台”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