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1 23:59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科技报 李金金
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前,美国大使馆邀请我国民间新媒体的代表——8位中国名博作者前去参加一个博客吹风会,主题是讨论奥巴马访华与中美关系。作为我国反CNN网站的创始人,饶谨亦在受邀之列。
这是美国大使馆首次特别为博客名人举办的吹风会,受邀博主可现场向大使提问,并通过手机短信在微博上“直播”。饶谨在会上提出三个问题,分别与中美贸易,中美青年人交流以及个人隐私安全有关。这些问题将被当作中国的非主流声音,在会议结束后直接反馈给奥巴马。
跻身与会者的1/8,饶谨的名字一直与他创建的“反CNN网站”(http://www.anti-cnn.com,简称AC)紧紧相连。这个诞生于2008年3月18日,还不满两周岁的新媒体究竟有何魔力,一切还要追溯到同年3月14日发生的西藏暴力事件。
面对这起18名群众被无辜残害致死,382名群众受伤的暴力事件,西方一些媒体却刻意忽视暴力真相,使用“张冠李戴”等手法歪曲事实。比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法新社在各自的网站上,刊载了一张“一辆军车正向两名平民驶来”的照片,事实上,当时旁边正有约10名暴徒向军车投掷石块。而《柏林晨报》网站亦将一张“西藏公安武警解救被袭汉族人”的照片硬说成是在“抓捕藏人”;德国NTV电视台则在报道中将“尼泊尔警察抓捕藏人抗议者”说成是“发生在西藏的新事件”。
面对西方媒体种种的“不良解说”,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感到不满和愤怒,却又无从申诉。于是饶谨行动了。“西方人了解的中国,绝大部分是经由西方媒体过滤的中国。但即使是某些一直标榜‘客观公正’的西方媒体,在报道中也往往充斥着许多错误和偏见。我们将网站起名为‘Anti-CNN’,是希望引起对手关注,但并非只是反对CNN本身,而是反对类似CNN媒体的偏见,捍卫事实的真相。”
由于AC系出民间,拥有天然的亲近性,网站开放不到一天,就收到了数百封E-mail,很多网友要求加入志愿者,负责收集整理材料,网站建设或翻译等工作。一时间,“做人不能太CNN”成了炙手可热的流行语。
那段时间,在饶谨和网友的努力下,AC的日访问量达到50万以上,大家协力及时指出了西方媒体报道的各种失实,还原历史真相。此后,AC 与遍布全球数以万计的“草根记者”共同参与火炬传递、汶川大地震、奥运会等活动的民间报道,并且发起“抵制跨国公司辱华广告”、“捍卫中国版图”等多项活动,迫使多家国际知名媒体、外国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和个人对损害中国形象的言行做出道歉或更正。
但与此同时,有人也开始担心,AC是否会成为一个“愤青”论坛。对此,饶谨告诉记者,自AC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我们并不反对媒体本身,我们只反对媒体的不客观报道;我们并不反对西方人民,但我们反对偏见”的理念。“每当看到西方媒体的错误报道后,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攻击和谩骂,而是进行客观理性、有理有力有节的揭露,让他们心服口服地认错。”
比如AC曾经发现,美国某政府网站张贴的地图上,台湾和中国大陆是分开的。“因为如果是同属一个国家的省市,它们在地图上的颜色也应该是一致的。可这个地图上,台湾的颜色却与中国大陆不同。于是我们发送了一封英文抗议信,很快就得到反馈,对方不但道歉而且进行了修正。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可以防止更多西方人被误导。”
在饶谨看来,AC不应当成为单纯的抨击西方媒体的阵地,更应当拓展为中西方沟通、交流的平台。目前网站稿源除了会转载一些媒体时事新闻,以及知名博客作者更新的文章之外,还会上传一些西方媒体评价中国的言论,并及时关注海外智库、学者和出色专栏作家的最新动态。
谈及创办AC的基础,饶谨笑言要归功于宿舍里的板凳。当时,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饶谨,总觉得学校里的板凳太硬,想买一把舒服的电脑椅,并无意间发现,与自己需求相同的人还有很多。于是,他一方面上网发帖子,一方面学校宣传栏贴告示,很快便风风火火发起了一次“团购电脑椅”的活动。这之后,饶谨小有名气,连学校的老师都主动找他团购家具。不满足于此的饶谨,又注册了一个域名,专门从事信用卡校园推广业务,同时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个名为“过来人”的网站,主要面向校园招聘。
大学毕业之时,饶谨已成为一名实实在在的“网站达人”,拥有丰富的网站创业经验,而且每一次,视角都颇为敏锐。毕业后他成立了一家IT公司,提供包括域名注册、企业邮局、网站建设、电子商务等各种服务,自己担任这家公司的CEO。
如今,饶谨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AC的建设上。由于这是一个纯公益性的网站,因此他一直用自己公司所赚得的一部分资金支持网站运营,并拨出公司最得力的员工来负责具体工作。但即便如此,AC的发展同样也会面临一些现实问题。
饶谨告诉记者,比如在人员管理上,由于目前网站大多数志愿者都是论坛版主,流动性很大,不论在时间还是效率上都不太好管理,所以亟待组建专业的编辑团队。
此外,资金上也是一个限制。“如果一直仅靠我个人的资金来支持的话,AC的发展可能会很缓慢,甚至会倒退。西方媒体之所以强势,除了有根深蒂固的品牌影响力,社会基础之外,更重要的是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如果我们也想建成一个在国际上富有影响力的媒体,亦需要大量资金。”
为解决这个问题,饶谨另辟蹊径,现在正准备创办一个公益基金,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用于支持包括AC在内的所有公益型新媒体的发展,使其最终具有自身造血功能。
尽管AC涉世未深,可它却引发了国内外政界、媒体、学界的巨大关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记者招待会上曾这样评论:“这完全是中国各界群众对不负责任、违反职业道德的缺德报道予以自发的谴责和批判”。美国的CRS(Congress Research Service《国会研究报告》)上至少有两期出现过AC的“身影”。2009年7月号的美国APP《亚洲政治与政策》杂志还专门为AC撰写了一篇网站评论。
不过也有人担心,AC会遭遇到巨大的海外压力。对此饶谨表示,其实西方很多有识之士对于这种来自中国民间的舆论并没有敌意,他们反而将其视为一种了解中国的渠道。
Netizen(网民)一词的发明者、美国互联网专家、哈佛学者JayHauben就对AC给予了很高评价:“它给人们提供了跨越国家和种族障碍,进行意见交换的机会,体现了网民的国际主义特质。”饶谨说:“现在,AC的访问者除了华人以及西方网友以外,还吸引了一批外媒的注意力。一旦有新动向,像英国《卫报》等记者会第一时间和我取得联系。”
“严格来说,我们并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但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被赋予了这样一种使命——在西方主流语境下,发出中国人真实的声音。未来我的目标,是希望把AC办成一家真正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民间媒体,甚至超越CNN,这也许是包括我在内的一代中国人共同的梦想。”饶谨最后说。
http://bkb.ynet.com/article.jsp?oid=62905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