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4|回复: 4

客都梅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8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总面积15925平方千米。总人口491万人(2003年)。
  市人民政府驻梅江区,邮编:514021。代码:441400。区号:0753。拼音:Meizhou Shi。

基本概况

  梅花,是梅州市市花,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梅州标志性建筑——梅江桥及“一江两岸”。梅州标志性建筑——围龙屋。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梅州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梅州、汕头、湛江、韶关)。昔日的山区小镇正逐步被花园式、绿中城、城中水的中等城市所取代,全市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和农村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架构基本形成。城建与水利成为新的亮点。梅城“一江两岸”工程被国家水利部誉为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被国家建设部授予2002年度“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被评为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梅州又是广东省的重要电力基地之一,全市水火电装机容量达151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50亿千瓦时。通信事业超前发展,建成了以公众通信网为主体、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通信网络,实现了电话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和所有村通电话。
    梅州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境内有可起降波音737飞机的梅县机场,开通了至广州和香港的航班。广梅汕铁路(广州-梅州-汕头)和梅坎铁路(梅州-福建坎市)与全国铁路网络相衔接。梅汕高速公路和河梅高速公路已全线通车,由梅州至深圳只需3个多钟头,至广州只需4个钟头。同时,梅龙(梅州-福建龙岩)、兴畲高速公路正在动工建设,梅赣(梅州-江西赣州)、梅漳(梅州-福建漳州)高速公路已获国家立项建设。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基本实现全市“1小时交通圈”目标。
    “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基本形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走向和谐与协调。目前,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考录取率多年来均保持在80%以上。“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的重要载体──“三馆一节一剧”(叶剑英纪念馆、黄遵宪公园、中国客家博物馆、客家文化旅游节、拍摄一部反映客家先民大迁徙历史的电视剧)工作全面启动,叶剑英纪念馆和黄遵宪公园、客家博物馆已分别于2005年5月5日和3月28日正式动工建设,将于2007年底前建成开放。2005年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此殊荣。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梅城的形象和魅力得到了新的跃升。 
    梅州市有七个省级艺术之乡。
    梅州市现已有7个省级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平远县船灯舞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五华县新桥镇竹马艺术之乡(新桥镇已并入华城镇)、兴宁市杯花舞艺术之乡、大埔县广东汉乐艺术之乡。其中有3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此外,山歌大师汤明哲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 

自然地理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北邻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西北接江西省寻乌县,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揭东县、揭西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的潮安县、饶平县相连。全境地理座标位于东经115°18 ′至116°56′,北纬23°23′至24°56′之间。全市土地面积15836平方公里。
  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积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土地肥沃,含钾丰富。
    梅州地下资源丰富
  矿藏点多面广
  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的有煤、铁、铜、锰、铅、锌、银、锑、稀土、石灰石、花岗岩、大理石等48种,530多处矿床。 其中煤储量2.7亿吨,占全省第二位;锰、 铁储量分别占全省的20%和30%。梅县的铜、蕉岭的石灰石、大埔的瓷土、兴宁的煤、平远的铁,以其储量丰富、品位高而颇负盛名。
    水资源丰富
  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250.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28.7亿立方米,产水量259.7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发电量77.5万千瓦,地下温泉多、水温高、水量大,还有丰富的矿泉水资源。
    动物资源
  梅州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经济价值较大的主要兽类和鸟类有200多种,两栖、爬行类动物有100种以上。
    植物资源
  梅州境内有2000多种高等植物,已被记载的有1084种,隶属于182科,598属。这些植物中,有材用、药用、油脂、芳香、蜜源、淀粉、果类、鞣料植物等,极富科研、实用和观赏等价值。

[ 本帖最后由 晨露 于 2008-6-10 20:35 编辑 ]

客家公园

客家公园

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龙屋

叶剑英

叶剑英
发表于 2008-4-18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更直观,欢迎继续贴图
发表于 2008-4-18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没有听说祖国这个地方!不错可以了解下了/

[ 本帖最后由 skywo1314 于 2008-4-18 13:4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奇伟多姿的汉民系
       梅州除了占极少数的畲族等少数民族和潮汕人外,绝大部分是客家人。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外,其它都是客家人口数占90%以上的“纯客住县”。在梅州,你可看到客家人原汁原味的生活习俗。然而“客从何来”?一说客家人是中原士族“衣冠南迁”的后裔,一说是畲族与南迁汉族相结合的后裔。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真正的“客家人”?不少专家指出,“客家”不是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判别“客家人”应更多地从文化入手,这种文化包括客家语言、客家意识、客家习俗等。
       海外有人将客家人喻为“东方犹太人”,实际上客家人与犹太人相比毫不逊色,同样出了不少影响世界和中国近现代进程的大人物。日本作家山口县造在《客家与中国革命》一书中说:“没有客家便没有中国革命,换言之,客家精神是中国的革命精神。”甲午中日战争、保台抗倭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等都涌现出不少赫赫有名的梅州客家籍将领;旅外成功的客家人更是不胜枚举。勤劳俭仆、崇文重教、爱国爱乡、重义轻利、勇于开拓的传统特性,在众多的客家名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外地人来梅州,感触最深的要数勤劳智慧的客家妇女。客家妇女堪称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耕、种、樵、臼、炊、纺织、缝纫之事,皆能一身兼之;事翁姑、教儿女、理家政、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直胜于男子!”传统上的梅州客家妇女,胸怀宽广,在她们的无私奉献下,客家男子纷纷外出经商、读书、求官、革命,而操持家庭和教育子女的重担便落在她们肩上。“名人出客家”现象,实际上正是在千千万万客家妇女作坚强后盾的基础上诞生的。

       客家话: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

       目前,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客家话成了梅州维系世界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不少阔别故土多年的海外客家人都以“乡音未改”为荣。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专家发现,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而且今天的客家话又与标准的普通话有很多相近之处(就汉字常用的四五千字而言,与客家话在发音上没有很大差别的约占40%)。由于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当他们携带着这种优势语言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时,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客家话可以说是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

       客家围屋:天人合一的中国典型民居

       到梅州的游客,最想看的是充满神秘感的客家围龙屋。客家民居是客家历史文化的“缩影”,是一种凝固的艺术。客家民居类型多样,有围龙屋、土围楼、五凤楼、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著名,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橄榄屋”、云南的“一颗印”并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在梅州市区和城郊40公里以内的地方,游客可看到几百座大大小小的围龙屋。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抗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围龙屋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尽头,筑起围墙形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的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有四至六条围龙。
       一座围龙形成了一个客家宗族社会和功能齐全的群体生活社区,这种聚居方式彰显了客家人“崇正”和“天下一统”的理想追求,表现在建筑上讲究“天人合一”,在居住上喜欢“聚族而居”。

  客家山歌: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据专家学者考证,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又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

       客家名人录(欢迎补充):

功勋卓著的元帅——叶剑英  

八路军著名宣传干部——肖向荣  

英灵流芳的指挥员——谢晋元  

六百壮士的急先锋——姚子青  

十九路军的参谋长——赵一肩  

身先士卒的战将——吴奇伟  

威名远播的将领——黄琪翔  

敌后抗日将领——曾国华  

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邓逸凡 

参加平型关战役的将领——杨永松

张弼士:中国葡萄酒之父

姚 德 胜 

黄 遵 宪 

张 振 勋   

丘 逢 甲   

罗 香 林 

丁 日 昌  

李 惠 堂 

曾宪梓(全国**,香港领带大王)

田家炳

李光耀,李显龙父子(新加坡总理) 
 楼主| 发表于 2008-4-18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州居民绝大部分为“客家人”,“客”即与“主”相对而言。“客家”先民,世居中原湖北、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一带,是古代汉族的一支。上代多为仕宦之家、书香门第。后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逐渐南徙,定居南方各省。因多住山区,与外界极少往来,保留了较多的古代汉族风俗和语言,因而自成一“家”。今操全国汉族八大方言之一“客家方言”的民系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的先民由中原一带向南迁徙,主要有3个时期。第一次是西晋末东晋初“永嘉之乱”,他们因避乱而南迁,多系弃官携眷南逃,故称为“衣冠南下”。最初由河南、山东、山西、河北迁向安徽、湖北一带,远者已进入江苏、浙江及江西、福建一带;第二次,是因唐末黄巢起义,客家移民又向南迁徙,多住进福建、江西,远者进入广东之粤东、粤北一带;第三次是南宋高宗南渡之后,元兵进逼,客家先民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之梅州、循州、惠州一带。因当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因而凡“客籍人”,皆自称为“客家人”,以示与“主籍”的区别。  宋末文天祥起兵勤王,元朝统治者大肆杀戮当地居民,造成梅州一带地旷人稀。这时,住在福建、江西的客家人,便大量涌入粤东,以梅州为集散地。“客家”移民,不断涌入,到后来,“客”胜于“主”,户口已无主客之分。自称“客家人”的民众,已成为梅州的主宰者。这就是“客家人”由“客”变“主”的历史过程。  清康熙年间,因四川长期遭受战乱和瘟疫灾荒,人口大减,清廷曾发起“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此时,由中原一带移居两广两湖的汉民,响应号召(或被逼),大量移民入川,先在粤东一带的“客家人”远者到四川、云南、贵州,近者进入广西、湖南、湖北。此后,或因饥荒,或因“主客之争”及其他政经原因,客家人又陆续迁往海南、台湾和南洋群岛等地。这些至今仍保留较多古汉语方言和保持古代中原汉族风俗习惯的汉民,就是今天散居于我国南方各省及至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这就是“客家人”的由来。  目前,“客家人”分别定居于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台湾等10多个省区的200多个县、市,以及迁居于香港、澳门和海外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文莱、留尼旺、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及五大洲,总人口约近1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18 03:32 , Processed in 0.042205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