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两年前,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齐聚北京,在夏季奥运会的篮球赛场、平衡木上争夺世界的喝彩。现在,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又重现上海,只不过这一次代表各国的是数百个场馆的建筑师和设计者,他们来到2010年上海世博,将展开一场历时184天、关乎各国形象与商业的马拉松比赛。
这场比赛的最终赢家,不是由捏着秒表或拿着记分牌的裁判来决定的,决定权在7,000万名游客(大部分是中国人)手中——预计在10月31日闭幕以前,将有7,000万名游客来到这一极具现代气息的世界博览会参观。各国在世博上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则很有可能决定他们以后去哪里度假,去哪个国家留学,去哪里拓展公司业务,甚至吃何种风味的食物。
“北京奥运会给了中国大宴世界宾客的机会,也给了中国向世界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次世博会,中国人民反成了客人,世界各国借中国宝地当起了东道主,向中国展示世界。”世博博物馆网站(Expomuseum .com)的负责人乌尔索•查佩尔(Urso Chappell)说道。Expomuseum .com记载了从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Great Exhibition)起的历次世博。
“对世界各国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超越旧的神话,赢得新的美誉。”他说,“普通中国老百姓平时对卢森堡这样的国家可能并无多少关注,但他们的世博场馆非常有逛头,而且也会给来访者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主题下,上海世博让各国围绕持续发展的理念自由创意。“城市最佳实践区”场馆展示了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汉堡等城市馆和可口可乐、思科等企业馆。但是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国家馆,含蓄内敛抑或雄伟壮观,简约抑或奢华,具象派抑或抽象派,都让游客流连。
有些国家馆,比如英国,先在国内竞争角逐,然后政府豪掷千金,交由获胜设计师设计,历经多年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而有些场馆,例如美国馆,在最后时刻才匆忙筹划,由私人企业资助修建的。澳门馆形似玉兔,阿联酋馆宛如沙丘,日本馆则获昵称“紫蚕岛”。
到目前为止,设计师和公众眼中最热门的当属英国的“种子圣殿”,由托马斯•赫斯维克设计。展馆是一栋六层建筑,6万根纤细的透明杆像豪猪的刚毛一样伸展,微风吹过,轻轻摇曳。白天,这些长7.5米(25英尺)的触须就像光纤一样将自然光导入大楼内部。夜晚,透明杆的内置光源又向外发光,整栋建筑流光溢彩,活像一颗长满触须的果汁糖。中国人亲切地叫它“蒲公英”。
此外,每根透明杆内都装有不同植物的种子,这些种子都是由千年种子银行工程(Millennium Seed Bank Project)收集的。该项目由英国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s)发起,致力于保护全球植物物种。
赫斯维克先生在设计竞赛中击败了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约翰•麦克阿兰(John McAslan)、马克斯•巴菲尔德(Marks Barfield),一举夺魁。在此之前,他最为人熟知的恐怕还是其在装置艺术领域的成就。
英国政府这样宣传他的杰作——“对英国极具震撼力的视觉呈现,展现了英国富有创意、大胆创新的一面。” 负责英国海外推广的英国贸易投资总署(U.K. Trade and Investment)署长安德鲁•凯恩爵士(Sir Andrew Cahn)曾这样说道,这栋建筑旨在向中国人民展示,英国并非只有“鹅卵石和雾”。
此前历届世博会的看点要么是来自遥远国度极具异域风情的“土特产”,要么是一些新奇的发明,比如摩天轮、交流电等等。一些设计师表示,在贸易全球化、通讯便捷的今天,世博场馆便有了更高的观赏价值。
“世博场馆都面临着内涵的问题,”上海企业联合馆——“魔方”的设计者张永和说,“现在,你得将人们在网上找不到的真实体验放在场馆中,那到底是什么呢?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建筑、在创意上投入了如此大的精力。”
肯塔基大学设计学院(University of Kentucky College of Design)院长迈克尔•斯皮克斯(Michael Speaks)说,世博会为我们提供了机会,可以一睹许多年轻的设计公司带来的那些令人激动的作品,尤其是韩国、奥地利、丹麦的世博场馆。
“试图创新的国家和只打算走老路的国家完全不同,”斯皮克斯先生说,“有的国家就建一个中规中矩、方方正正的场馆,在里面放一些介绍本国的影片。而那些推出全新创意、体现首创精神的场馆才是最成功的。”
奥地利场馆由维也纳设计公司SPAN与Zeytinoglu合作设计,这栋弯曲流线型建筑的外墙贴有1,000万块瓷砖,喻示了中国陶瓷出口欧洲的悠久历史传统。
“这也标志着在六、七年前兴起的数码设计美学和仿生设计技术现在已经发展成熟。”斯皮克斯先生说,他认为维也纳是这种设计趋势的先锋。“创建数码图纸越来越简单,机器就能直接生成。于是,更加均称的仿生建筑就应运而生,这些建筑选用的材料或组件也将有所突破。”
韩国馆则出自韩国建筑事务所Mass Studies的手笔,这是一家有着7年历史的设计公司,创始人曹敏硕曾在首尔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设计。
设计师在这栋四方建筑中融入了韩文字母元素,用语言符号营造出空间。外部则是奇妙的像素画,黑白字母方块与韩国艺术家姜易中(Ik-Joong Kang)创作的彩色方块交替呈现。世博会闭幕后,这些方块将悉数出售,为慈善募款。
展馆内部,一幅韩国城市的抽象地图为游客指路,地图描绘了山川、河流与繁华都市交融的情景。
斯皮克斯先生说,上世纪70年代,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与人合著了颇具创意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该书探讨了装饰建筑物的标识和图像何以比建筑物本身更加重要,而韩国馆的设计结构,则再次引发了这种讨论。
“他们在韩国馆的设计中呈现的正好是对书中观点的反证,或者说进一步论证了书中的观点,”斯皮克斯先生说,“韩国馆中,图像就是一种存在形式,它们并没有象征意义,只是一种存在的形态。而这只是韩国馆的成就之一。很明显,首尔正在成为设计之都。”
历次世博会都在主办城市留下了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西雅图太空针塔(Space Needle)、旧金山艺术宫(Palace of Fine Arts)在成为地标性建筑前都是世博会上大热的景点。
斯皮克斯先生说,如果这次世博会不在中国举办,可能就会流于平淡。目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而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所有的建筑企业,无论大小,都想来中国淘金,”他说,“世博会场馆就是各国及其建筑师们向中国展示能力的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