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辽宁民间艺人在园区制作泥人。
昨天,欢乐盛装大巡游在世博园区举行,吸引游园观众驻足欣赏。 均 本报记者 张海峰 摄
本报记者 吴卫群
家住徐汇的胡老太和张老太前天晚上就商量着,无论如何要在高考前把几大热门馆看掉。昨天一早,当她们赶到世博园4号门时,发觉老年游客还真不少,绿色安检通道的排队人数比平时多了2倍。进场后先到日本馆,工作人员告知,只有坐轮椅车的70岁以上老年人和孕妇才能走特殊通道,一般人要排队4小时,这下子她俩可犯傻了。
一天的计划眼看要泡汤,两位老人一商量,无论如何也要看个热门馆,于是赶往韩国馆排队。没想到,韩国馆的队伍一半藏在展馆“肚子”下面,进到“肚子”里才发觉还有一半的队伍,真是再排很累,撤退可惜。这样一排就是2个多小时,精疲力尽。到了馆内一看内容,3D电视、触摸技术、感应技术、环境鱼放生计划、海洋角色扮演等,家里的儿孙们肯定会喜欢,但对这两位电脑都不太会用的老人来说,这些内容好是好,就是太新潮了。
下午的世博之旅,因为有了上午的经验,胡老太和张老太开始避开长队。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印度、摩洛哥、埃及、突尼斯等一些国家馆,排队人数相对较少,而进入馆内,工作人员看到两位老人一头白发、脚步蹒跚,又没有小辈陪同,马上上前热情介绍,让两位老人心情非常愉快,短短一个下午,她们把这些馆细细看完。
本届世博会上,不少场馆采用了“放电影”的展览形式,影片镜头跳跃大,需要了解的历史、地理背景知识多,对一般观众来说,很难在短短几分钟里理解多少,特别对那些没机会走出国门的老年人,就更加感到陌生。记者对周围人做了一番调查,发现老年观众通常对实物、文字解说资料、静态图片的具象型展览比较感兴趣。埃及、印度、摩洛哥、突尼斯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馆内有不少国宝级文物,手工艺品欣赏价值很高,就比较对这些老年人胃口。慢慢看,就像到了博物馆参观,还是蛮值的。
在印度馆里,有一面墙上贴着几十幅印度演艺界明星的相片,胡老太一眼找到年轻时的偶像——“流浪者”拉兹的扮演者拉齐·卡普尔,高兴得叫起来。另外,印度馆内的工艺品,如民族服饰、婚嫁用品、传统乐器等,胡老太高兴地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埃及馆不看不知道,这里的国宝年龄都要超过2500岁,其中最古老的一件是第十八王朝阿赫霍特普一世的一条金项链,距今已有3500多年;舍松契二世金面具精美逼真,面具上法老宛若微笑的表情看起来生动鲜活,耳骨纹路清晰可辨,集中体现了2900年前古埃及高超的工艺水平……张老太把国宝旁边的说明文字一一记下来,说回去要到书城买本画册,好好再欣赏一番。
依记者对周围一些老年人的小调查,符合老年人口味的具象型展览馆,排队人数也不算爆棚的还有缅甸馆、塔吉克斯坦馆、吉尔吉斯斯坦馆、乌兹别克斯坦馆、墨西哥馆、中国馆的省市区馆、浦西的城市足迹馆等,非洲联合馆、太平洋联合馆等也很耐看。
老年人看馆,一定得量力而行,选择符合自己欣赏要求和欣赏能力的展馆来看。看馆,并不是为了回去说“我终于看过某个馆了”,也不是为了在世博护照上集齐所有场馆的印章。像急行军似地“扫馆”,老年人不像年轻人那样的体力;好容易“排除万难”进了热门馆,可到了里面一坐下看电影,就不由自主地打起盹,你说亏不亏?
http://2010.qq.com/a/20100603/00008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