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39|回复: 6

无极、定州两个村百年来不通婚之谜(很有意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0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vman 于 2010-6-10 13:03 编辑

原是两村结义时订下的老规矩;历经战乱灾荒,两村集体相互帮扶至今已有133年

稿件来源:燕赵晚报 2010年6月6日星期日 大周刊 09版民间发现

   (原文3800字,刊发时被压缩至2800字,上文是原稿)




  •      无极县周家庄与定州市油味村相距20公里,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就有一条老规矩:“两村之间永不通婚姻财帛”。至今两村老人均认为此规矩的订立,彰显了先辈们的大智慧。而年轻人纷纷置疑其合法性:“都什么年代了,还要遵守这种老规矩。”但置疑归置疑,一百年来,没有人敢打破它。日前,记者走进这两个村子进行探秘。

    百年来两村不通婚姻财帛

         近日,无极县作家协会主席赵斌下乡调研时得知,该县周家庄的老人提起的“咱村北头”来,并不是惯常所说的周家庄村的村北头,而是指距周家庄20公里远的定州市油味村。“这是怎么回事?”赵斌说,“无极县周家庄村民大多姓于,而定州市油味村大多姓贾、姓王,两村人历史上好像也不是同一位祖先。”
         赵斌还得知,无极县周家庄与定州市油味村有条老规矩:“两村之间永不通婚姻财帛”。
        “建国初期,保障婚姻自由的《婚姻法》就出台了。”年轻人纷纷置疑其合法性,“都什么年代了,还要遵守这种老规矩。”
        “与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我们年轻时,也置疑过这些老规矩。”村里的中年人说,“但置疑归置疑,从我们上几辈人开始,一百年来,没有人敢打破它。现在通讯这么发达,村中媒婆也从来不给这两个村的男女青年牵线搭桥当红娘。”
        “我们觉得这些规矩的订立,并没有过时,反倒显出两村先辈们过人的智慧。”村里的老年人说。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对两村这一奇特关系进行探秘。
    两村友谊竟贯穿不同时代
         5月28日10时许,在无极县周家庄,女青年曹玲拿出一件印有“油周之花”字样的衣服说:“‘油’字代表定州市油味村,‘周’代表无极县周家庄,这是2002年油味村赠送给周家庄小学的校服,200多名学生每人一套;2004年,周家庄赠送油味村小学文具600套;2006年,油味村赠送周家庄小学电脑一台。今年3月,周家庄赠送油味村小学文具500套,赠送幼儿园牛奶10余箱。”
         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于双考证实了这些事,他还说,现在每逢油味村庙会,油味村人不允许外村人抢占自己的摊位地盘,但如果对方是无极县周家庄人,他们不仅不会驱赶,还会主动端水端饭让吃让喝。因为年轻人都知道,两村多年来关系非同一般,但这种关系是怎么形成的?延续多少年了?包括他在内,年轻人大多不清楚。
         “两村友谊历时久远,并不止是近几年互往对方学校赠送那点东西。”周家庄71岁的于破道回忆,1966年,油味村遭受严重雹灾,全村庄稼悉数被砸、绝收毁种。灾后,周家庄迅速送去满满12大车新鲜蔬菜,解油味村民生活燃眉之急。同年秋,油味村民为了感谢救助之情,自发组织在池塘打鱼500余公斤,煎炸后送给周家庄村民。1967年,油味村派出打井技术人员,给周家庄打井4眼,把技术传授给村民,设备留给周家庄使用。1978年秋,周家庄派出大型拖拉机帮助油味村耕地种麦……
         于破道老人从家里拿出几张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拍的老照片说:“这些两村村民合影,就是历史见证。多年以来,双方集体都是无偿援助对方,不计报酬,互相帮扶,共渡难关……”
         “两村关系好的就像一个村,周家庄人提起‘咱村北头’来,指的是定州市油味村;同样油味村乡亲说起‘咱村南头’来,指的也是无极县周家庄。因为从地理位置看,周家庄和油味村,一个在南头、一个在北头。”79岁的于保善老人介绍,自他小时候记事起,就知道两村关系非同寻常,是“拜过把子”的兄弟村。至于两村最早何时拜的把子?怎么拜的?因年代久远,老人们也说不清楚。

    两村友谊始于先辈们互相尊重

         5月28日11时30分许,为揭开上述谜团,赵斌、于双考、于破道、于保善等一行来到定州市油味村。
         “咱村南头的亲戚来啦!”油味村的老人见状纷纷迎上来,拉住周家庄人的手不放松。
         油味村村民贾竹君退休前曾供职于内蒙古某地水务局,近日他深入研究各种史料,遍访两村老人,考证如下: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华北遭遇特大旱灾。《定州志》载:“赤地千里,饥莩满路。”农历六月一日,油味村玉皇庙会,村民为了求雨,请戏班唱大戏三天。
         无极县周家庄村民也为了求雨,第一个赶到油味村预约接戏班到周家庄唱戏。随后,定州市某数千人口的大村也来油味村接戏班,因其人多势众,虽然来得比周家庄人迟,但他们不遵守先来后到的规矩,欲通过武力强行接走戏班。
         第三日晚场戏没有唱完,油味村村正(村长)李洛赞获悉情况后,同情周家庄村民,在戏台向乡亲们说明原委,招呼油味村众多会武术的男子,帮周家庄人装车。300多名拳跤手一齐行动,将戏班布景道具、行头衣箱全部装车,连夜护送至俱佑村西,方使周家庄顺利接戏回村。周家庄村正得知事情原委,随即派马车原路返回,接油味村的朋友,“油味的朋友不来不开戏!”
         盛情难却之下,李洛赞率村中德高望重的人来到周家庄。当晚,周家庄戏台下前几排坐的都是油味村人。大戏连唱了三天,周家庄人像过盛大节日一样,杀猪蒸馍,招待朋友。两村青少年还进行了武术表演,切磋技艺。
         因互相尊重对方村民够义气,两村头目不约而同提出“拜盟兄弟、结朋友村”之意。鉴于事关重大,经考虑再三,定于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周家庄举行义结金兰大型典礼活动。
         光绪四年正月十五日午时,关帝庙前,整猪全羊大贡牲灵,三炷高香缭绕升空,两村200余名青壮男子代表整齐排列,一齐叩拜。从此,油味村、周家庄结为兄弟村,俩村视为一村,村民呼之为“咱南头、咱北头”。因地理位置所定,周家庄与油味村呈西南东北走向,故名南头、北头。

    两村是兄弟,所以不通婚姻财帛

         据贾竹君考证:到了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油味村开明人士李锡瑞将村内“永宁寺”、“纪信庙”改建成定县油味男女学堂。开学典礼时,油味村、周家庄“续盟仪式”(第二次结拜)也在当日举行。
         贾竹君的大伯贾占元,生于1895年,当时19岁,参加了那一年的续盟仪式,据老人生前讲:“两村结拜时,寺门口高搭席棚,安着十来口大锅,十六至三十岁的300多名年轻人一齐磕头,唱大戏、演武术,庆贺三天……”
         据考证“续盟仪式”时,定县油味小学堂校董李智先生当众宣读了结拜盟单,约法几章。因原文未得保存,没能流传至今,全部章节不详,只在两村村民口头流传盟约中的一句精髓:“两村之间永不通婚姻财帛”。
         贾竹君认为,这是先人们充分考虑到为了两村永修友好,既然是兄弟关系,则不能缔结婚姻,也不能有私人的经济往来。“先辈们担心双方因通婚、合伙做生意、借钱等事产生矛盾导致友好关系破裂。”贾竹君说,“为使两村友谊地久天长,先辈们才制订这些规矩,可见先辈们的智慧,用心何其良苦!”
         贾竹君的看法也得到在场老人们的认同。老人们介绍,两村友谊因为不掺杂任何是非,得以长久延续。在腥风血雨的1942年,日本鬼子进行“大扫荡”,抓走了几名油味村村民,时在伪军队伍里供职的一名周家庄人,冒着生命危险,将被抓村民偷偷放跑,救了这几名油味村民的命,救命之恩,焉能忘记?
         油味村一位老人拉着周家庄于破道老人的手介绍:“至今我们还记得,1968年,油味村两派群众势不两立,剑拔弩张,大规模的群众性武斗一触即发。周家庄村干部得到消息,派于破道等人前来调停。经耐心说和,两派终于坐到了一起,握手言和。”

    友谊颂歌,薪火相传

         针对于先辈们订的“两村之间永不通婚姻财帛”等规矩,现场两村村民各抒己见,有的表示年轻一代应该继续遵守,有的则赞同与时俱进,不必较真。
         油味村72岁的村民王争斗认为,油味村、周家庄结盟以来,已历130余载,虽经灾荒、战乱,友情越来越深厚。“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相信两村深厚友谊不会因为小两口吵架、私人合伙做生意失败而被破坏,两村青年完全可以通婚,交往也可进一步延伸到经济领域。油味村和周家庄,相继建立了木器厂、猪鬃厂,在业务上、技术上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只要资金往来清楚明白,肯定会对于两村的发展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王争斗还建议:“油味村有七八千人口,每年都有很多人家翻盖新房;周家庄瓦匠木匠手艺高超,完全可以组织人手到油味村施工。”
         油味村79岁的于保善说:“这个提议不错,哪个人手艺不好,我绝对不让他来。谁胆敢破坏两村友谊,必将千秋万代留下骂名,永被后人所不齿。”
         “这些规矩,因百年来约定俗成,所以没人主动打破它。”无极县作协主席赵斌认为,如果两村青年男女真心相爱,开拓事业真诚合作,“两村之间永不通婚姻财帛”的老规矩会不攻自破,目前,两村老人大多也会乐见其成,夫妻关系、生意伙伴关系也会因两村友谊深厚而更加牢固。
         对此,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认为,无极县周家庄村与定州市油味村长达133年的深厚友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乡谊”。两村集体之间的“乡谊”在中国民间,历史如此悠久,能保存这么完好,已不多见。对现今社会,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我们应该大力提倡集体之间互相帮扶,共渡难关,不计较个人私利的这种优良传统文化,摈弃其中的旧观念,就像石家庄无私支援四川地震灾区平武重建一样,提倡全国各地城市与乡村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企业与乡村之间,跨地域真诚结盟,优势互补,相互帮扶,共同发展。友谊颂歌,必将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6-10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通婚姻财帛···
呵呵,眼光长远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0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羡慕这种有渊源的村庄友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0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0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让人感动而又温馨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1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源远流长的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11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9 07:29 , Processed in 1.771979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