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6|回复: 15

中国超美成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能源局:这个数字不可信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超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国际能源署的这一说法昨天被我国家能源局公开驳斥。
  “这个数字可以借鉴,但我们觉得不可信。”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周喜安昨天在能源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而一些专家强调,国际能源署和一些外媒不断炒作这类说法“等同于先富的人掠夺穷人”。
  昨日一些外媒报道,国际能源署发布数据称,去年中国消费了22.52亿吨油当量,而美国消费了21.70亿吨油当量,中国较美国高出约4%,“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此外,该数据还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对此,周喜安表示,“我国去年的能源消费量在刚刚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里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里面都有,跟美国方面的数据是不一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1.0亿吨标准煤。“国际上计算能源消费有‘煤当量(标准煤)’和‘油当量(标准油)’两种方式,中国习惯折算为标准煤,这与国际能源署的‘油当量’各有各的标准,具体折算关系并不明确。”中国石油大学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韩学功表示。
  “要是说煤炭消耗超过美国还可以理解,但能源消耗总量肯定还是美国最多。”韩学功表示,目前全球石油日消耗量约8600万桶,光美国就超过2100万桶,中国仅700万桶。在天然气方面,中国更比不上其他国家,因为中国全年产量就只有1000亿立方米,美国、俄罗斯都远超过中国。
  “上世纪50年代,全球石油基本被欧美国家垄断,中国全年消费量才12万吨,发达国家已经先占有了全球的能源,现在我们开始用的时候就要我们掏钱!”韩学功还强调,由于各国发展阶段不一样,中国、印度等国家近些年的能源消耗增长量比较大,但是绝对量肯定还是美国最多。
  “国际能源署包括他们的专家对中国近几年的能源发展状况可能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一些新的措施不太了解。”周喜安强调,这些年,中国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已经走到了美国的前面,“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能在这样的水平下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庄严作出承诺,外国媒体和外国政府对此都应该充分重视和肯定”。


http://intl.ce.cn/zgysj/201007/21/t20100721_21636488.shtml
发表于 2010-7-21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回来,作为全球最多人口的国家,就算是成为了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又有什么奇怪的呢?不是才奇怪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1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变种的中国威胁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1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能源局:"中国能源消费居世界第1"之说不准确

新华网北京7月20日电(记者 查文晔 王优玲 王建华)国际能源机构(IEA)最新发布数据说,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跃居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20日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表示,IEA的这个数据说法并不可信。

  中国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周喜安说:“国际能源机构有关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的说法不准确。”

  国际能源机构19日发布数据称,中国2009年消费了22.52亿吨油当量的能源,比美国高出约4%,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周喜安说:“这个数据可以供我们借鉴,但我们觉得它并不可信。”

  他表示,国际能源机构的这个数据与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明显不一致。

  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2009年能源消耗总量达3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1.32亿吨油当量。

  国家能源局官员还指出,由于统计资料来源不一致,各个机构得出的中国能源消费量结果也存在着差异。“国际能源机构是‘发达国家俱乐部’,它对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估算较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1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能源机构的报告称,中国之所以以超出预期的速度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过去10年来,美国在提高能效方面遥遥领先于中国。

  中国能源官员和专家认为,国际能源机构对中国近些年的能源消费状况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中国采取的节能降耗和新能源发展的措施及进展不甚清楚。

  周喜安表示,在新能源发展方面,中国已经走到了美国的前面。中国在水电装机、太阳能热水器利用规模、核电在建规模和风电装机增速等四项重要指标中均已居世界第一位。

  他表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对此,国际上应当给予充分重视。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说,由于数据来源与统计口径不一致等原因,在能源消费统计上产生不同结果的技术问题是可以探讨的。

  但他警告说,如果某些国际机构将有关统计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用“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称号诱使中国成为世界气候变化谈判的众矢之的,施压中国在未来全球碳减排中承担与自己地位不相符的超额责任与义务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1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能源机构的报告显示,美国目前人均能源消费量仍是全球第一,并且是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的五倍。同时,美国仍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日均原油需求量为1900万桶,而中国为920万桶。

  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至45%。

  中国政府近些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采取了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取消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措施。

  中国“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有关削减能耗强度的约束性指标为:五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9年,中国累计单位GDP能耗降幅已达15.69%。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年内完成“十一五”降耗指标的把握大增。

  同时,专家们也指出,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不能放松,未来任务仍很艰巨。

  罗仲伟说,中国的能源消耗已经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问题,“中国政府对此应有战略考量”。(完)


http://cn.china.cn/article/d828491,73fbdd,d2098_7437.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2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大能源消费国”称号的意味着什么?

有专家表示,中国之所以被戴上“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的帽子,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去年全球陷入金融危机,各国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放缓,能源消耗自然降低这一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能耗本来就高,虽然中国近年来在降低能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相对来说能耗仍然较高,再加上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因而导致中国能耗量相对来说显得增长较多。

  不管愿不愿意,当中国被戴上“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的帽子之后,就必然会对中国未来政治、经济发展都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只有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行业、企业,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加快鼓励和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能源署(IEA)日前宣布了一个带爆炸性的结论,中国在2009年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根据IEA的数据,去年中国消费了22.52亿吨油当量,较美国高出约4%,美国消费了21.70亿吨油当量。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Fatih Birol)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标志着能源史上新时代的开始。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中国国家能源局也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称国际能源署高估了中国能耗量,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可以作为参考,但并不十分可信。不过,能源局发言人并未透露中国统计的能耗量具体数值。

  显然,中国并不乐于获得这个“世界第一”的称号。或许,国际能源署搜集的数据可能有误,中国目前的确并未超过美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但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几乎是早晚的事情,有业内专家预计这一时间窗口将在2030年前后。

  有专家表示,中国之所以被戴上“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的帽子,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去年全球陷入金融危机,各国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放缓,能源消耗自然降低这一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能耗本来就高,虽然中国近年来在降低能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相对来说能耗仍然较高,再加上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因而导致中国能耗量相对来说显得增长较多。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认为,国际能源署关于“中国成为最大能源消费国”的结论对中国产生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将给中国在国际政治和外交舞台上带来世界性的压力。“全球最大能耗国”与“全球最大碳排放国”一样,将成为刻在中国身上的印记。今后中国会成为世界各国攻击的靶子,能耗量将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问题关联起来,受到各国的指责。再比如,中国今后在全球找油找矿将付出更高的代价。中国企业的海外能源投资和能源收购,将被更多地置于聚光灯下。当市场知道这是全球能耗量最大的中国的企业在投资时,相关各方都会给中国收购更高的溢价,这种被抬高的“中国价格”,无疑将提高中国企业的交易成本。

  而不管“全球最大能源消耗国”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又或者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随着中国经济的调整发展而快速上升属于正常现象,在当今世界早已充分认识到低碳的重要性的今天,中国的发展和崛起都不能延袭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这也意味着,加快调整中国经济结构,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国际竞争力,既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也已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

  事实上,中国政府对于节能减排以及发展新能源工作,一直是高度重视,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中国水电装机全球第一、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规模全球第一、核电在建规模全球第一、风电装机的增速全球第一,向世界充分证明了中国政府降低能耗、走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同时,我国工业系统10多年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节能减排的工作也一直从未停顿,截至去年底,我国单位GDP能耗指标累计已下降14.38%,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距“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存在的大量能耗高效率低的企业与行业产能再度扩张,一些被淘汰的落后产能也死灰复燃,导致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放缓,甚至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至4倍,是日本的6倍,印度的1.6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吨钢能耗高10%至15%,水泥综合能耗高20%至25%,乘用车百公里油耗高20%至30%。2010年一季度,工业能耗、用电量更是同比分别增长了20.1%、27.6%,全国53项重点产品中有26项单位能耗指标环比上升,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上升了0.38%。这些都凸显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节能减排的迫切性和艰巨性。

  在当今愈来愈强调低碳生活的今天,“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显然是一个很容易招致非议的称号。而不管愿不愿意,当中国被戴上“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的帽子之后,就必然会对中国未来政治、经济发展都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只有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企业、行业,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加快鼓励和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贺军表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大国”的帽子在使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承受外部压力的同时,也将会在国内政策中得到体现和强化。中国降低能耗水平、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等战略安排,今后将承受更大的现实压力,得到更持续有力的推动。我国未来在产业选择和鼓励产业发展方面,将会面临与能耗相关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如高耗能产业、传统汽车产业等,都面临着政策调整的压力。而在节约能源、新能源利用等产业领域,将会受到政策的鼓励和支持,获得一些发展机会。

  继工信部不久前下发了18个行业2010年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并明确提出今年应淘汰的落后产能要在第三季度前全部关停后,近日业界期待已久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形成定稿,并已通过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审批,将按有关程序上报国务院。国家能源局也正在组织开展“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其制定重点将围绕非化石能源比重和碳减排两个目标展开。该两份规划将共同赶快搭建起今后10年我国的能源发展框架,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节能减排、持续发展的新希望

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0/07/2209357799475.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回来,作为全球最多人口的国家,就算是成为了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又有什么奇怪的呢?不是才奇怪呢 ...
心无影 发表于 2010-7-21 16:08



    这是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及其舆论的“别有用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根本不信这种数据的,因为我不是中国人,我还有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媒体热炒中国能源消费 被疑诱使我强制减排

 近日,国际能源署(简称IEA)不经意间披露了最新能源报告《世界能源展望2010》(下称“展望”)中的一部分内容,却引起了境外媒体的极大关注。而这部分内容经过境外媒体的炒作后,就变成了“中国去年已经超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一时间,“夺取了美国保持一个多世纪的头把交椅”、“世界能源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全球能源‘中国时刻’”等说法充斥西方媒体。在距离年底坎昆气候会议只有仅仅5个月时间里,它们这时所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热情”,既引人关注,更耐人寻味。

  事实上,对于这份尚未出炉的“展望”中披露的中国与美国能源消耗数据,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随后相继公开表示“质疑”,称“报告数字可以借鉴,但不可信”。国内不少专家认为报告“形迹可疑”,更有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及其舆论的“别有用心”。

  提前披露的“能源报告”

  7月28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通过查询国际能源署官方网站了解到,这份《世界能源展望2010》的世界能源的最新报告将在今年11月份发布。然而,其中的敏感内容——中国与美国能源消耗数据是如何提前“曝光”的呢?

  原来是7月25日,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l)在接受美国纯净天空电视台(Clean Skies News)访问时透露了有关内容。

  比罗尔称, “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

  在回答纯净天空主持人泰勒。苏特尔(Tyler Suiters)关于中国能源消费赶超美国“只是今年这一年的特殊现象,还是会长期持续下去”时,比罗尔认为“这标志着一个新的由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国际能源消耗图景的开始,并且该现象还会持续到以后几十年。”

  国际能源署相关数据披露的第二天,中国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出面给予驳斥。随后,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再次强调说IEA的数据有误,中国正在就相关的资料展开进一步的分析。

  张国宝表示:“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它这个数据至少有几个方面是有误的,它把农民烧的秸秆儿柴禾,按照它自己的估计都算进去了,我估计里头是有水份的。我们也在分析这个事情。”

  实际上,中国不愿接受“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的称号,认为该数据“不准确”,已经引发了外界各种解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査道炯认为,国家能源局不认可IEA数据的准确性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IEA与我们国家的能源管理机构缺乏一个良好的互动,在统计上存在差异。加上我们不是IEA的正式成员,中国政府没有义务为他们提供相关数据。”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冯连勇表示,国家能源局这次也不是说IEA的这个报告本质是错误的,只是说对他们的具体数据准确性持怀疑态度。同时,中国政府担心“这种不准确的数据不仅会混淆视听,而且错误地引导国际舆论”。

  在今年底即将召开坎昆气候会议召开前夕,国际能源署提前披露“展望”中敏感内容,预测“中国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此举究竟意欲何为?

  “相关国际组织给出不靠谱的中国数据多了去了,为何这次国家能源局这么快就出来急于表态?”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与年底即将召开的坎昆气候会议有关,到时候又要讨论碳排放,讨论各个国家的减排责任了。而IEA选择此时发布相关数据,其实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想将中国置于国际舆论的批评之下。”

  美国能源部数据证明

  美国能源消费仍是世界第一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称,去年中国消费了22.52亿吨油当量,而美国消费了21.70亿吨油当量,中国较美国高出约4%,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此外,该数据还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实际上,国际能源署并非第一个指出中国能耗超过美国的机构。

  6月份,英国石油公司(BP)公布了年度能源统计数据摘要,其中也将中国排在了第一。该公司称,中国(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消费了21.99亿吨油当量的能源。这比美国所消费的21.82亿吨油当量的能源多出了1900万吨油当量。

  然而,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2009年能源消耗总量达3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1.32亿吨油当量,与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有明显出入。

  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EIA)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能源消费总量为94.578×1015Btu(即英热单位)。

  据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冯连勇根据各国际能源组织认可的折算方法(即1×1012Btu=0.025百万吨油当量)折算,94.578×1015Btu=23.6445亿吨油当量。

  由此可见,美国的23.6445亿吨油当量比任何能源组织公布的中国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都高出不少。因此,美国仍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

  对此,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指出,由于统计资料来源不一致,各个机构得出的中国能源消费量结果也存在着差异。“国际能源机构是‘发达国家俱乐部’,它对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估算较高”。

  不过,冯连勇也认为,国际能源署等能源机构的工作方式也值得我们去借鉴。例如,BP公司仅有几个人就将全世界“统计”了,而且也“敢于”发布。但我们的能源部门做了很多工作,却“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就要求我们转变工作方法,不仅要统计我们自己,也要统计全球相关数据,并向全球发布。

  同时,冯连勇强调,世界上每年公布世界能源数据的机构有好几家,比较大的有:国际能源署、英国BP公司能源年度统计、美国能源部信息情报署等,它们的数据来源不一,存在很多差距。加上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并不多,统计方式也不尽完善,经常“出差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数据不准“由来已久”

  “中国跟IEA之间由于数据不准而导致的矛盾由来已久。”一位知情人士称,前几年,国际能源署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也结下过“梁子”。

  近年来,每次IEA带着其新鲜出炉的能源报告来到中国,几乎都无法得到中国的能源主管部门的多少“待见”。

  2007年,当刚刚上任的IEA总干事田中伸男带着其旗舰刊物《世界能源展望2007》来到中国时,在发布会现场,原国家能源办副司长王思强便从“眼光、数据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那份以中国作为主要研究国度的报告提出了质疑。

  2009年,国际能源署对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表示怀疑:中国2009年一季度实际GDP数据与石油需求下降的情况不符,与异常疲软的电力需求也不吻合。此举当然招致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断然否定”。

  不过,国际能源署也一再抱怨,中国提供的数据不足或不清,并指出“中国能源需求和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不匹配”。

  中国官方则表示,国际能源署对中国能源行业情况没有充分了解,低估了节约能源措施的效果,中国也增加了对风能、太阳能、水电或核电等再生资源的使用。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也承认,如果中国政府不在建设太阳能和风力产业方面取得进步,帮助缓解中国经济中的能源紧张问题,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会更高。

  去年,IEA在北京发布其首份中英文报告《中国洁净煤战略》时,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也在发布会现场公开对该报告提出了“商榷”。

  前不久,IEA带到中国来的是其旗下三大旗舰刊物之一的《能源科技展望2010》(下称《科技展望》)。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周喜安在客气地感谢了IEA的努力后,率先“发难”,他认为,IEA的报告在具体数据上还不够全面,特别是对中方这些年所做的大量工作描述得不够全面。

  国家能源局原巡视员白荣春认为,“《科技展望》中涉及中国的部分,有很多不妥的地方,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白荣春以近乎直白的反对,向IEA《科技展望》中的一些重要判断提出了挑战。

  按照《科技展望》的蓝图情景,中国将在10年后的2020年迎来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对此,白荣春表示,中国断难做到。因为中国的能源专家最乐观的预测是,中国将在2030年达到这个峰值,这比IEA的情景预测要晚了整整10年。

  此外,白荣春对《科技展望》中提到的中国到2050年将在现有煤炭消耗基础上下降36%的判断也不以为然,认为完全脱离中国现实。

  坎昆气候会议前的“造势”

  据业内专家的分析,国际能源署此时披露数据背后隐含的逻辑是:若中国作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并且从2007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中国必须为此有相应的担当。

  由此,按照欧美西方发达国家的预设,中国应该承担与发达国家一样的减排任务。“中国是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的论调,某种程度而言,就是对中国再次施压,诱迫中国让步,从而为西方发达国家在坎昆会议前“制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按照计划,坎昆气候会议将于今年底举行。坎昆是墨西哥的旅游胜地,它坐落在墨西哥东南的海面上,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岛,从高空俯瞰,它宛如万顷碧波中游动着的一条水蛇。年底坎昆气候会议的召开,使这个美丽迷人的小岛更加受到世人的瞩目。

  对于即将召开的坎昆会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的CDM(清洁发展机制)主管王卫全表示:“‘第一’这顶帽子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好事情,能源第一消费大国意味着碳排放大国,气候谈判快到了,谁当第一,全球的眼睛都会盯着你。”

  也有专家表示:“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无疑要面对世界各方的政治压力。因为排放量与能源消耗量直接相关,而能源消耗量又与国家的发展空间直接相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了政治上的杀手锏,把某一个国家未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限制住了,也就是限制住了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空间。”

  中国科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的孙龙强博士强调,身为“能源消费世界第一”的国家还需要负起更多的节能与环保责任,尤其是碳减排方面更是“责无旁贷”。这样,来自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将越来越大,以便达到发达国家所希望的“共同承担”的减排目的。

  此外,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认为,国际能源署关于“中国成为最大能源消费国”的结论对中国产生很多方面的影响。今后中国会成为世界各国攻击的靶子,能耗量将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问题关联起来,受到各国的指责。中国企业的海外能源投资和能源收购,将被更多地置于聚光灯下,将付出更高的代价。

  事实上,国际能源署作为“发达国家俱乐部”,披露这样并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数据,除了对中国采取的节能降耗和新能源发展的措施及进展不了解外,恐怕与其自身的利益考量也有重要关系。

  正如有评论指出的那样,“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不顾客观事实的夸大数据,需要防止的是把经济问题变为政治问题”。

  实际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这导致世界很多工业生产活动在中国完成,因此中国能源消耗迅速增长,是非常自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能源消耗都花在了中国人自己的福利上,中国的进出口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则意味着中国能源消耗中的一个很大部分,是为其他国家的民众所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诱使中国加入“强制减排”

  去年年底,被称为“拯救地球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最终以一份不具法律效力的协议收官,在减排目标和资金援助两大核心问题上,并无实质性进展。

  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坚守公平发展的底线,坚持“发展权不容谈判”,力推“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承担过去200多年无节制排放的历史责任。他们坚称,问题的制造者应当自己埋单,并重申,发展中国家还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等多重任务,限制其发展空间,极不公平也不合理。

  发达国家则竭力推卸历史责任,希望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单一的法律框架中,只谈“共同承担”,不提“区别对待”,并企图将自己的减排目标和发展中排放大国的承诺捆绑在一起。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提出的中期减排指标不仅幅度让人难以接受,且附带各种条件;在资金援助上,其又行动迟缓,承诺援助金额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所需相去甚远。

  3月31日,联合国高级别气候变化筹资咨询小组会议在伦敦举行。

  作为小组成员的中国财政部部长助理朱光耀指出,落实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资金,关键是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排放责任,落实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的承诺,必须有来自发达国家的充足、额外的公共资金支持。

  作为坎昆气候会议的东道主,墨西哥环境部长埃尔维拉·克萨达前不久在吸收新华社专访时呼吁说,资金问题将是制约今年年底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联合国气象变化大会能否达成协议的一个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应尽快兑现对贫困国家的援助资金,使发展中国家重拾信心,为坎昆会议最终达成一个具有法律束缚力的协议创造条件。

  然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认为,当前的国际合作框架不公平,没有纳入中国、印度等“基础四国”为代表的这些新兴大国,如果希望美国加入强制减排的话,必须要求中国、印度等“基础四国”也一起加入,而不是援助资金问题。

  为此,欧盟便不遗余力地帮着美国向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施压,要求他们也加入强制减排,而全然不顾既有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显然,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把国际社会的目光全都聚到中国身上:只要中国参与强制减排,美国就参加。毋庸置疑,目前的中国令全世界瞩目。

  明眼人一看便知,而此时披露“中国去年已经超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的消息,其意图很明显:既然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大国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那么将中国纳入“强制减排”显得是多么的“理所当然”和“冠冕堂皇”。从而在坎昆气候会议上,为实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让中国等发展中大国“共同承担”的强制减排目标、分化“基础四国”铺平了道路。

  但是,包括巴西、南非、印度、中国在内的“基础四国”(BASIC)在7月26日召开的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发表声明称,快速启动资金是坎昆会议的“钥匙”。这些资金必须是新增且透明的,需要平衡地涵盖“巴厘路线图”中的各个部分——减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

  声明强调,“基础四国”是“七十七国集团(G77)+中国”机制的一部分,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团结,继续推进发展中国家内部的透明度。

  “发达国家俱乐部”欲迫中国“加盟”

  事实上,除了上述动机之外,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俱乐部”的国际能源组织,IEA此次披露相关能源数据还另有企图——迫使中国早日加入该组织。

  因为国际能源署是隶属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下称“经合组织”)的一个自治的机构。经合组织前身为1948年4月16日西欧10多个国家成立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随后,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等共20个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签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约》,正式成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实际上,国际能源署的主要成员国也是经合组织的主要成员国,因此经合组织及其所属的国际能源署通常被称为“发达国家俱乐部”。

  今年2月,中国的石油需求同比增长28%,这被国际能源署称为“惊人”景象。现在,沙特运往中国的石油已超过美国,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家逐渐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主角”。

  而国际能源署成员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比例却不断下降,日渐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配角”,其有效性和重要性都在逐步丧失。因而中国是否加入,早已成了困扰国际能源署的一块“心病”。

  据英国今年3月31日的《金融时报》刊文称,目前,作为发达国家能源监督机构的国际能源署,已呼吁中国加入该组织,并警告称随着能源需求向亚洲地区转移,该组织很可能会失去重要性。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作为IEA的缔造者之一,在2009年其35周年纪念晚宴上表示,IEA现在遇到了难题,即“缺少在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中有重大影响的国家的全面参与,IEA将有可能沦为一个低效的、次要的乃至纯粹过时的、可有可无的国际组织”。

  他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能源市场持续上升的影响力,即便是对其现有成员国而言,IEA在维护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的作用都已大打折扣。因此,IEA必须尽快做好和全球能源版图新的塑造者合作的准备……巧妙处理好能源行业利益与人类环境利益、传统能源强国与新兴能源大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有专家认为,国际能源署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成员基本上是经合组织国家,现在越来越代表着在国际市场上比例不断下降的全球能源配角,在某种意义上,它与中国的那些“过节”折射出它与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缺乏机制性对话。

  国际能源署总干事田中伸男表示:“目前,我们的重要性已经遭到质疑,因为能源消费已转移到非经合组织国家内。在许多方面,中国一直都在同我们进行密切合作,但我们仍希望中国能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2009年10月,为期两天的国际能源署部长级年会上,非经合组织成员中国、俄罗斯和印度首次以伙伴关系国身份派出部长级代表参会,成为这次国际能源署年会引人关注的焦点,而这次会议的主题也被确定为“以伙伴关系应对能源挑战”。

  事实上,田中伸男在2007年上任之初,就曾提出希望中国等国在未来能加入国际能源署。他说:“我相信每个人都同意中国应该在国际社会事务中占到更多份额,中国参加这次会议尤其重要。”

  基辛格也表示,“国际能源署关于碳排放的相关行动,也急需中国参与其中并发挥作用”。

  长期以来,在是否加入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多国组织的问题上,中国一直都很谨慎。有专家认为,中国仍是发展中的大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支持者,加入国际能源署似乎与中国的发展现状并不相符。

  因此,有专家分析认为,在坎昆气候会议前夕,国际能源署“不经意”地提前披露相关敏感内容,既显示了自身的重要性,也有向中国示威、施压的味道,以便迫使中国早日加入该组织。

  然而,“强扭的瓜不甜”,中国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做出合适的选择,而不会屈服于外界压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辅文一

  对话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

  我们可能在计算方法上存在差异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璐晶|北京-巴黎连线报道

  7月25日,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l)在接受美国纯净天空电视台(Clean Skies News)访问时称“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

  此内容一经披露,立刻引起了境外媒体的极大关注,也遭到了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随后相继公开表示“质疑”,以及国内专家、学者“驳斥”。

  7月28日,北京时间下午17:00(巴黎时间上午11:00),《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致电法国巴黎国际能源署办公室,连线法提赫·比罗尔。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的来源和依据是什么?

  法提赫·比罗尔:此数据的来源是即将在今年11月9日出版的由国际能源总署编写的《世界能源展望2010》(下称“展望”)。书中有许多重要的发现,有关于中国的还有其他国家的,包括石油、煤矿、天然气、电动汽车和气候变化等许多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该 “展望”有多少人参加编写,历时多长时间?

  法提赫·比罗尔:IEA总部和全世界各个地区办公室的学者和专家经历了一年的时间,超过200人参与了“展望”的编写,我的办公室里就有30人参与了编写工作。

  《中国经济周刊》:该“展望”涉及中国的部分,给中国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法提赫·比罗尔:我认为目前中国面临着两个严峻的问题,第一个是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第二是气候变化和地区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中国可以通过使用电动车,混合型汽车、太阳能等达到集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认为中国下个5年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也看到中国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很有决心,因此明年也是关键的一年。

  《中国经济周刊》:坎昆会议将于年底举行,国际能源总署选在此时披露中国能源消耗总量数据,与坎昆会议有何关系?

  法提赫·比罗尔:零关系,没有关系。

  但是必须要提到的是,我们在哥本哈根会议的时候已经失去了一次机会,在这次坎昆会议中,希望各国可以达成一个对碳排放量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文。无论是哥本哈根会议、坎昆会议还是任何其它的会议,有两个国家起着关键性的决定性作用,就是美国和中国。因为在目前来说这两个国家的碳排放量超过了全球碳排放量的40%。

  我们也知道过去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消耗了大量能源,但现在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中国有责任解决今天和未来在能源消耗方面的问题。

  我也看到中国政府在用新的政策来控制能源消耗。但是在只剩下几个月坎昆会议就要召开之时,我不幸的发现各国的减排手段和意向都还非常不够。打个比方来说,我认为风没有刮向正确的方向。

  《中国经济周刊》:在“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第一”的数据披露后,中国官方马上予以否认,您对此事的评论是什么?是否存在着因为数据来源、计算方法等不同而造成的误读?

  法提赫·比罗尔:我认为中国的官方数据只和我们的数据稍有差别,今年6月英国石油公司BP也给出了一样的数据。因为差别不大,即使中国在2009年没有超过美国成为能源消耗第一大国,也会在2010年超过美国,没有改变整个大的格局。

  我承认我们可能在方法学、计算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和数据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能源需求,如何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对中国好、对世界也好,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上。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政府在减少碳排放和发展新能源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拟大量投资用于减少碳排放量和发展新兴能源,减少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您对此有何评论?

  法提赫·比罗尔:我前面提到了中国政府面临的两个严峻的问题,对于新能源的运用,如电动车等只处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底部。我认为中国政府是世界上非常有活力的政府之一,政府的支持对于国家减少能源消耗起的作用非常大,如果中国早于其他国家做出正确的对控制碳排放方面的举措,将会给世界上其他国家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辅文二

  西方无权指责中国过度耗能

  澳大利亚研究学者John Coulte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对中国的研究开始于1981年,当时主要从事对石油开采的研究,后来又逐渐深入到中国的经济、环境、能源等方面的问题。我对于西方媒体这种制造轰动效应、哗众取宠的行为很是不满。

  我认为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方法已经过时。首先,太阳能、水能和风能同样被计入能源消耗,和其它污染环境的化石燃料一样,以多少吨油当量(在中国通常被称为“标准油”)来计算。用油当量来计算所有能源的消耗,其结果自然显得耗油颇多。但如果采用其它计算方法,如折算为煤当量(即“标准煤”)或多少焦能量,或者通过衡量使用燃料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得出的结果则会大不一样。

  西方媒体为了制作引人注目的新闻头条,故意将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09年中美人均能源消费的“预测数据”中“预测数据”四字省去。而在谈到去年的统计数据时,这些媒体却又称,2009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仅为1.69吨油当量,不足美国人均数字(6.95吨油当量)的四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就连比罗尔也在对其进行专访的报道中称,“在很大程度上,平均每天消耗约1900万桶石油的美国仍是世界上第一大石油消费国。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的中国,平均每天的石油消耗仅有920万桶。”

  西方媒体并没有领悟到中国领导层全新的经济发展观。早前,中国的工厂和烟囱每天都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但过去30年,中国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也逐渐意识到一味追求经济发展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2007年,中国将科学发展观写进了《宪法》。最重要的是,中国也认识到,不应效仿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把污染向经济落后的地区转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环境问题专家马中认为,中国在发展西部及其它边远地区经济时,不能使用发达地区淘汰下来的技术设备,而应运用当前最为先进、环保的技术设备。

  然而讽刺的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中国在对新能源的研究、投资和应用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未来几年内,中国对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将会超过过去30年的水平。

  简而言之,中国在绿色能源的发展和技术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同时,中国对绿色能源研究与发展的投资也令西方各国望尘莫及。显然,西方媒体报道称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是对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取得成就的一种污蔑。


http://intl.ce.cn/zgysj/201008/02/t20100802_21676507_3.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3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两部门澄清 去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并非第一


 按照国际方法折算,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折合成标准油为21.46亿吨,人均消费能源1.61吨标准油,比美国少2亿多吨标准油,人均消费约为美国的五分之一。

  针对近期相关媒体有关“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的报道,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统计局11日联合发文加以澄清。两部门表示,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比美国少2亿多吨标准油,人均消费约为美国的五分之一。

  两部门公布去年能源消费数据

  国家能源局、国家统计局指出,“按照国际方法折算,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折合成标准油为21.46亿吨,人均消费能源1.61吨标准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网站7月末发布的数据,2009年美国能源消费总量23.82亿吨标准油。根据中美官方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比美国少2亿多吨标准油,人均消费约为美国的五分之一”。

  此前,国家统计局已发布过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数据。为客观介绍实际情况,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统计局11日联合发表新闻稿,就2009年能源消费有关数据予以澄清。

  两部门指出,2009年,我国能源供需经历由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低谷到经济回暖后的逐步恢复,以及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后稳定增长的变化。

  经初步统计,2009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7.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2%,增幅回落0.4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30.66亿吨标准煤,增长5.2%,增幅提高1.3个百分点。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逐年放缓

  两部门强调,我国正处于工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仍处于增长阶段。近年来,为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各项政策措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总体上逐年放缓,能源消费强度不断降低,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4-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由16.1%回落到5.2%,下降了10.9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18个百分点。“十一五”(2006-2010年)前4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由1.276吨标准煤下降到1.077吨标准煤,每年比上年分别下降2.74%、5.04%、5.2%和3.61%,累计下降15.61%,年均下降4.15%。

  能源消费总量指一定地域内,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居民家庭在一定时间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包括从自然界能够直接取得或通过加工、转换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原煤、原油、天然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

http://www.gushi360.com/finance/guonei/2010-08-12/774058.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3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能源消费"被高估"说明什么? 西媒"热情"耐人寻味

 国际能源署近日发布数据称,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跃居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旋即,“夺取了美国保持一个多世纪的头把交椅”“世界能源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全球能源‘中国时刻’”等说法充斥西方媒体,所表现出的非同寻常的“热情”既引人关注,更耐人寻味。

  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清楚表明,中国去年能耗总量相当于21.32亿吨油当量,低于国际能源署公布的22.52亿吨油当量的数据。就连美国媒体也承认,美国日均消费石油1900万桶,中国日均石油消费920万桶,还不及美国消费量的一半。

  还有一点往往被某些国家有意回避的是,“人均能源消耗量”。若照此排名,结果又当如何呢?

  诚然,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会带动工业能源和生活能源消费的增长。历史地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也普遍经历过能源消费大幅增长、环境污染加剧的困境。所不同的是,中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探索保持经济增长和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新路径。中国严格履行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推动全球低碳发展的努力有目共睹。

  国际能源机构作为“发达国家俱乐部”,发布这样并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数据,除了对中国采取的节能降耗和新能源发展的措施及进展不了解外,恐怕与其自身的利益考量也有重要关系。

  然而,事实终归是事实,经济问题就是经济问题。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不顾客观事实的夸大数据,需要防止的是把经济问题变为政治问题。那样做的话,结果只能是既损人又不利己。


http://intl.ce.cn/zgysj/201007/22/t20100722_21641634.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能源消费世界第一”的说法,显然有利于西方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一步向中国施压。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结束后,一些西方国家无理指责中国等新兴国家不合作。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将于今年年底召开,一些人又在制造针对中国的舆论压力,试图让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承担与发达国家一样的减排任务。将简单的能源消费问题“政治化”,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只谈“共同承担”,不提“区别对待”,这显然是种一厢情愿的逻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0 02:40 , Processed in 0.05483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