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4|回复: 4

中国人藏冰用冰史:周朝专设官吏称“凌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3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984504671.jpg
  古人采冰图

盛夏享用冷饮,都以为是现代人才拥有的福分,其实,古人利用他们非凡的智慧,早就会将冰块储存到夏天去享用了。

     最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部门,对千阳县战国时期的尚家岭遗址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发现存在大范围的夯土和陶质井圈,古籍记载叫做“凌阴”,是古人用来存放食物和藏冰的,类似现代的“冰箱”。

     中国人藏冰用冰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夏朝历书《夏小正》说,每到三伏天的时候,朝廷就会把藏冰当做珍贵的礼物,赏赐给士大夫。《左传》里讲,楚国有个叫子冯的士大夫,被楚王封为令伊,他非常不满。为了拒绝楚王要他当令伊的命令,就穿着棉袄盖上棉被躺在床上装病。按道理,大暑时节,盖上棉被穿着棉袄,不弄假病成真病,也得满身臭汗在人前露馅。但子冯没有,因为,他事先在床下垫大冰块来降温。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古人具备了藏冰技术。从周朝开始,朝廷还专门设立了负责藏冰的官吏,称为“凌人”,此后的历朝历代也都会设立专门的官吏来管理藏冰的事务。

     古代的藏冰条件当然没有现代人好,方法也比较简单。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除尚家岭遗址外,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水经注》记录,建安十五年,曹操在河南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的事情。要说藏冰的规模,那得数清代,《大清会典》说当时紫禁城内有5口窖,藏冰25000块;景山西门有6口窖,藏冰54000块;德胜门外3口窖,藏冰26700块。有学者根据这些记载推算,5000块藏冰窖的容积,相当于现在一幢五层四单元的住宅楼的体积。这令人惊叹!

     古代藏冰、取冰和颁冰的过程,都显得很神圣。

     藏冰时,要用黑色的牲畜和黑色的黍祭拜司寒。司寒就是水神,民间传说他所用的东西都是黑色的。取冰时,要在冰室内设桃木做的弓和棘做的箭。“桃”、“逃”谐音,寓意逢凶化吉;“棘”有刺,是古人避邪之物。颁冰仪式上,朝廷按照官员级别,把不同分量的冰分给王族、臣僚,分到冰的人都把这当做一种荣耀。

     这一套仪式在西周形成以后,历代多有沿袭效仿。白居易在《谢冰状》中说:“伏以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来表特异之恩。”

     古人藏冰,主要目的就是在夏天制作冷饮冷食。宫廷夏季设宴时用冰,在周朝已经是常事。古代的酒都是酒精度很低的原浆酒,夏天温度较高时,会继续发酵进而变酸,所以王公大臣在夏天设宴都要饮冰酒。唐代,杨国忠得势的时候,夏天在家里设宴,曾用大块的冰雕成山,围于宴席四周,结果大伏天在里面喝酒都还要穿薄棉衣,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

     隋唐之后,市场上开始有冷饮售卖了。南宋时期,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饮料。据说,元代忽必烈的宫殿里还出现了类似冰激凌的冻奶酪,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食品介绍到西方,经过加工改造,慢慢就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冰激凌。
(来源:羊城晚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8-14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书上。诗经上有记载,没什么疑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6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图画得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6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的是原冰窖口胡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3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厉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4 18:52 , Processed in 0.286737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