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39|回复: 6

求助:入木三分这样用正确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7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我们的孩子更中国!我们幼儿园尝试用图画的形式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发觉孩子们很感兴趣。
对“入木三分”这条成语,我们本来画了一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的图片,发现孩子的兴趣不是很浓,我们重新创作了另一幅画:
入木三分.jpg
通常我们会引导孩子观察图片,在总结孩子的观点后,老师一定要结合成语的意思来讲述图片。如下:
一般的小鸟只会捉树皮表面能看见的虫子,但啄木鸟能捉到躲在树干里看不见虫子,为什么呢?原来,啄木鸟先用很硬的嘴在树上“笃笃笃”的敲,根据声音的不同,知道哪里有虫子,再用又尖又硬的嘴啄开木头,将躲藏在深处的虫子捉出来。啄木鸟分析问题入木三分,能根据不同声音找到虫子,非常厉害。
看看说说:
●啄木鸟捉虫子的方法和其它小鸟有什么不同?
●啄木鸟怎么知道树干里是不是有虫子呢?
提示:
●不妨和幼儿一起敲击实心木板和空心的木板,比较其声音的不同,从而了解啄木鸟捉虫子的原理和方法。

问题:个别老师“啄木鸟分析问题入木三分,能根据不同声音找到虫子,非常厉害。”的应用不符合成语意思。怎么改才符合成语的意思呢?
特发贴求助。因明天要上课了,在线等……
谢谢!
发表于 2010-9-27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正确!你了解了王羲之和当时的道家人物来往就明白入木三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wps


    先谢谢楼上回复。按你的意思,会将问题弄得高深和复杂。
 我想将问题尽量简单,因为对象是五六岁的孩子。
 也就是通过一幅画的的场景来应用“入木三分”这成语。
 

  入木三分

  【释 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cm) 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平时我们大概有这么几种用法:

  1、形容书法作品极有笔力。如:这字写得入木三分、力透纸背。

  2、形容对事物或人物的刻画深刻。如:评书中对曹操的喜惊多疑,奸诈残暴做了入木三分的揭露,并且着重刻画他的内心世界。再如:教师戏称其为“剪刀市长”,实在是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3、形容人看问题深刻和透彻。如:他抓住了事情的本质,将事情分析得入木三分。

  我觉的结合图片,“啄木鸟分析问题入木三分,能根据不同声音找到虫子,非常厉害。”此句似有不妥,但又不知道错在哪里,如何改同。特来发贴请教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8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我没表达清楚。
我并非想从词源的角度去介绍或学习成语,只是提供一个应用了“入木三分”这条成语的语境或情节故事,就和如下的应用一样:
1.刘鹏对中国足球的评价“入木三分”
2、老子被她入木三分的眼光看的直发憷
3、周恩来最入木三分评《旅顺口》--
4、当我们在慨叹《手机》对社会问题入木三分的刻画,
6、余总看问题入木三分,简明扼要
7、李光耀解析西方“忧华”旧病复发,入木三分
8、条分缕析入木三分
9、人看问题视野要宽,提倡多维视角看问题,才能全面而准确入木三分。
10、孙虹钢作为一位资深的猎头,言辞有HR常见的犀利,看问题入木三分。

  啄木鸟分析问题入木三分,通过对比敲击树木的不同声音,最后能找到躲在树干深处的虫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28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啄木鸟分析问题入木三分,通过对比敲击树木的不同声音,最后能找到躲在树干深处的虫子。


此句通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8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hy_together 于 2010-9-28 15:09 编辑

这样的句子,我觉得会误导小朋友对入木三分的理解。
本质上入木三分,是说人的精神与气的功力。
而啄木鸟句子给人的感觉是因为他的食物藏在木头里比较深而矣。如果能这样造入木三分,我也可以这样造。
“这位木匠很勤劳,天天铇木头,他的手艺真是入木三分”
虽然老故事太老套。不过他的确很好得传达了入木三分的意思,而且同时传达了力透纸背与入木三分的关系。
如果以前的故事太枯燥, 不如编得有戏剧性点,说王羲之是大书法家,传说有个人与王羲之打赌,说看谁先写好10篇字。
于是一开始那人就抢着在纸上鬼画了。而王羲之不忙,笑着看他写到5篇时。就把自已的10篇纸摞在一起,用全身的功力规规矩矩写了一篇就说写好了。边上的人都笑了,王羲之不慌不忙把10张纸摊开,人们都惊呆了发现每张纸都有字迹,这墨迹甚至穿过了桌面的木板。
结束语。这当然只是个故事,王羲之的字不一定会穿透10层纸背,不过他的字确穿透了2000年岁月人心,至今让人如醉如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why_together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8 08:14 , Processed in 0.04417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