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回复: 0

[东方区] 旧时背影 省港各洋行杂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6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旧时背影 省港各洋行杂记
2010-08-20 13:21

http://www.dayoo.com/

    冯维标


    英商早期在香港的经营

    香港是世界自由贸易区之一。造船业和海运业在香港经济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英商早期在香港的经营是从船舶修造业开始的。一八四三年英商榄文(RAMAN)首先在港设立一个小船坞;一八五七年又在香港仔成立了亚巴甸(ABERDEEN)船坞;一八六三年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与德忌利士(DOUGLAS)和天祥洋行(DODWELL)合办香港黄埔船坞公司(HONGKONG & WHAMPOA,DOCK CO.)。到十九世纪末期,在香港九龙共发展到八个设备良好、规模巨大的船坞。以后,太古洋行(BUTTERFIELD& SWIRE)又首先成立了太古船坞机器公司(TAIKOO DOCK & ENGINEERING,CO.)及卑利船坞(BILLY DOCK)。


    与此同时,英商大力发展航运业。一八四二年怡和洋行派出“哥萨尔”号轮船开辟港穗间定期航线;一八五○年英商P.& O. 公司(译叫铁行)开辟了港沪线。此后省港轮船公司拥有佛山、泰山、龙山、金山等船。印华轮船公司(INDO-CHINA-S.N.CO.)拥有俗称“渣甸红烟通船”数十艘,航行于中国沿海及内河和东南亚一带;又有“GLEN-LINE,SHINE-LINE”(俗叫蛇船)航行于欧、亚洲线。以上三大船公司股权后来大部份由怡和收购。一九四一年怡和属下轮船达到约二百万吨。太古洋行拥有“蓝烟通船”(货客船航行中国沿海)也有约二百万吨。


    香港虽然受到地理环境及资源短缺等条件限制,但是英商却锐意经营加工业与轻工业,例如怡和及太古都设立糖厂,搜罗台湾、菲律宾、印尼等地蔗糖料来港精制方糖及十八号、廿四号粗、幼砂糖,向我国和东南亚一带销售。一八八八年怡和在港设立香港纺织公司。以后迁上海改为怡和纱厂。怡和又在尖沙咀(九龙热闹市区)设置九龙仓库及码头。红烟通船、各大游埠豪华客轮多靠泊九龙仓码头。而太古则在广九火车站海边另设立太古仓及码头,便于蓝烟通船靠岸。另均益仓(股份公司)则在港岛之西部西营盘及西环一带海岸建立多间仓库和码头,股权亦由怡和操纵。怡和又在香港东部铜锣湾及灯笼洲一带海岸设立多间巨大仓库(俗叫渣甸仓),贮存大量入口洋货及中国土特产出口货如茶叶等等,其面积总共有二、三平方公里;另外利用空旷地点做露天仓,堆放柚木、杂木及贮放大量桐油等。香港置地公司,拥有相当多地产权在港岛闹市一带,如中环银行区域的高楼大厦群,绝大部份股权被怡和集团收购了。因此怡和洋行大班(总经理),常常兼职当了各大公司(如置地公司、九龙仓、黄和集团)董事局的主席。在四十年代起迄今,凡充任过怡和总经理或董事长的人,往往被英皇室封为爵士(SIR),并被选为定例局(行政局)非官守议员。

    怡和洋行的发家


    十九世纪初期,英女皇维多利亚(VICTORIA)在位时可称为英国全盛时期。印度帝国(当日包括巴基斯坦、喀什米尔、孟加拉、斯里兰卡)早被英国吞并,英国鼓励印度农民大种鸦片烟,把香港作为印度鸦片烟土集散地。一九四一年由英商印度士坚拿公司(INDO-SKINER)将大量烟土贩运到南洋(东南亚)一带推销。后来英国伦敦有一位大财东渣甸(JARDINE)加入合作,改为渣甸士坚拿洋行(JARDINE—SKINER)大量倾销烟土,而以输入中国的为最多。清政府曾下令禁烟,派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缉获没收各洋商大量烟土,在虎门销毁。在未禁烟之前,由印度运输来港之生烟泥,多数由渣甸士坚拿公司在港加工提炼为烟膏,然后偷偷摸摸输入中国。闻说渣甸经营此项生意约有二、三十年。嗣后国际舆论提倡禁烟运动,渣甸受到压力,才停止了营运烟土,转做进出口生意。这时改组扩大,加入大股东,把原名渣甸士坚拿公司改组为“渣甸麦迪臣有限公司”(JARDINE-MATHESON& CO.LTD.),国内上海、广州多称之为“怡和洋行”,而在香港和国外多称“渣甸洋行”。自英皇室贵族麦迪臣等入主渣甸后,贵族富豪茄士域(KESWICK)和兰地路(LANDALE)等均曾任董事长。


    怡和洋行自英贵族加入改组后,变为英帝国垄断集团之一,凭借殖民势力四处掠夺资源:如在埃及掠夺尼罗河岸生产国际最优质棉花运返英国曼彻斯特(MANCHESTER),纺织最幼线纱八十至一百二十支纱(英国著名的竹纱纺原产于此);又在印度掠夺旁遮省(PUNJAB)产的棉花纺织三十二至六、七十支纱。因而香港纱布市场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差不多全为英国所垄断。一九四一年前省(广州)、港(香港)稍具规模之中、大织造厂和布厂如全新、利工民、周艺兴、李裕兴、周中亚、棉艺、华洋、全兴、利民、兴国、南华、震欧、三光、泰盛、民元等厂均是采用怡和纱。怡和还在非洲、澳洲、新西兰、拉美及在华北、西北低价收购生毛(如羊毛、驼毛、兔毛)加工纺织粗幼毛绒由英运销省、港,如利工民、冠全球、绍兴、和平、聘成、东北、华兴、常兴等厂就均曾采用怡和羊毛。在十九世纪下半期至一九四一年整个远东花纱、羊毛、布匹、毛冷(毛线)、竹纱、府绸、混纺、厚薄毛绒、粗幼厚毛毡市场也几乎全由怡和控制了。此乃由于粗幼纱及生熟毛原料均由其操纵之故。回顾在三十年代八国联军退还庚子赔款,我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后,所有洋货入口税额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怡和总代理的“蜂巢”牌粗、幼毛冷(绒线)所用原料,多购自我国西北各省,运英制成品,然后再销售省、港、澳转入内地。由于我国关税自主后,入口洋货逐年递减,怡和为了减轻关税及运费转折,在一九三八年左右,乃在上海设立蜜蜂毛冷厂,用我国兔毛纺细冷,用生羊毛、驼毛纺粗冷,仍独占着当日的毛冷市场。与此同时,怡和还采用我国西北之槐花米等原料在沪设立怡和啤酒厂。一半运销香港,一半在中国境内倾销,压倒了日本的太阳牌。怡和之在沪设厂,主要是回避关税,减轻运输费,剥削廉价劳动力,利用便宜水电,以减轻成本,谋取高额利润。设厂三、四年间,全部投资(先由怡和出资建厂及购设备,投产后不久在证券交易所把私资改为股票发行投放市场)即已本利收回,大获暴利。
    怡和凭借英帝国实力,在十九世纪下半期至一九四一年冬,又掠夺南洋(今称东南亚)一带资源土特产经营运销。例如垄断暹罗(今泰国)和缅甸生产的柚木,运来香港转销中国及远东各埠。又婆罗洲(今沙捞越及加利万敦岛北部)盛产各种沉水、浮水什木(如坤甸、铁杪、巴麻、波罗格、告劳英等)也被掠夺运港销售。婆罗洲过去(一九四一年前)有两间森林木业公司,其中北般鸟公司(NORTH-BORNEO-TRADING-CO.LTD.)归属怡和总代理;而南般鸟公司则属喼行(仁记)洋行代理(南般鸟只及北般鸟产量一半),所以当时怡和派出的船(三、四千吨)为显生、茂生、吉生轮专航山打根埠,即以运木材为主。还在星、马、泰等地掠夺其资源如橡胶、钖米等土特产到各地贩卖。他们又和荷兰在印尼榨取蔗糖、生粉、棉籽油(油漆料)等,获取暴利。


    当时,怡和洋行设立部门有:地产物业、出口、入口机器、电讯器材、船务、货客运、水火保险等部。于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初期(到一九四一年为止)经营业务最大的莫如船务,包括了全球性的货、客运。出口部则专营中国茶叶、猪鬃、桐油、钨、锰矿砂、五棓子、烟叶、羊毛(生毛)等;入口货物则有花纱、羊毛、布匹、大小五金、大矿产机械、小五金用品、柚什木材、洋纸、罐头、洋酒、化工原料、西药、化妆品等等。怡和的机器部,当时亦已经营冷冻机械、空气调节机等。一九三七年香港最先安装空调机的皇后戏院、娱乐戏院就是由怡和机器部装置的。


    怡和在香港开埠时,即已在闹区中心一带和东区一带(即铜锣湾、灯笼洲)霸占了许多地产。当时中区地皮只用两、三个仙士(分)即可买得一平方英尺。在东区更便宜,只用半个仙、一个仙士即可买到。辛亥革命后,大陆军阀割据,内战频繁,官僚军阀、地主豪绅、达官豪门纷纷往港,当作世外桃源。这些人把大陆扒到的大批财富,带到香港买地置产,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居民也随着增多,由原来的三、四十万人,剧增到百万人。抗日战争开始后,大城市沦陷的很多,当地大商号、大中小资本家、地主、国民党上层人物或其家属蜂拥来港,香港地皮更为突飞猛涨,超过以前百倍到千倍。一九四一年以前,怡和集团在港拥有地产最多,所以香港置地公司(专营地产,大建高楼大厦于中心银行闹区)亦由怡和操纵。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怡和损失了存仓物资几千万元,不动产却依然保存。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后至大陆临近解放时,国民党大员、大资本家很多都挟资逃港,加上东南亚一带政治动荡,华侨游资也多来港置地创业,形成香港畸形发展,使香港人口猛增到四百万人以上。由于地产飞涨,怡和抛出大量东区地产,即现在港岛最热闹的铜锣湾繁华市区,攫取了亿万财富。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怡和统属下各大轮船公司船只,损失了80%,幸存者只得十余艘。怡和董事长纽碧坚(NEWBIGGING)看到航空发展趋势,乃转向空运投资。初期的“B.O.A.C.”(英国海外航空公司)即由怡和总代理。近年来港穗间航行的飞翔船公司,也和怡和有密切关系。


    日本投降时的香港满目疮痍,港英政府接收香港后,即号召英籍战俘(旧港政府官员及洋行高级职员)回港复员,办理善后工作。当时怡和洋人职员(包括原各分行)约有十余人出来协助香港政府搞粮食、燃料供应配给工作;还将怡和及太古劫后幸存的船只十余艘集中组织了一间“远东航运局”(FAR-EAST-SHIPPING-ASSOCIATION——简称F.E.S.A.)。当时主办这临时机构的人是茄利(KELLY。他原是怡和英籍职员,抗战时他参加过中国抗战,到过浙东中外游击队。靠盟军空投接济),怡和还派出陈荣,太古派出莫庆协助主办业务。又派出二、三队船队往鸿基运煤,去曼谷运米等等。一九四六年秋,怡和才筹备复业,经二、三年的努力才逐渐复苏,可是业务范围,大不如前。由于战后英国比不上美国富强,物资缺乏(当日远东及香港市场几乎被美国货独占),更由于以往。英国殖民地如印度、埃及、马来亚、缅甸、泰国等纷纷独立,摆脱了英国的控制;亚、非、拉美不少中、小国家,也已先后独立,怡和独揽殖民地资源、土特产及商品市场情况,发生了彻底变化,这都使怡和复业前途,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它复业后经营的各种业务,只及一九四一年(出入口全盛时期)的一半弱。五十年代初,我国抗美援朝及经济建设急需物资很多需由港输入,使香港国际贸易活跃起来,怡和才得以复苏。但仍主要是靠地产、物业来恢复元气。怡和总行原先买办是姓吴的(名已忘,闻说是福建人,茶商),后由何东接充。何大做地产生意,成为巨富,后得英皇绶封为爵绅。他退休后,怡和买办由其胞弟何福、何棣生继任。何福病故后,由其子何世亮、何世杰、最后由罗文显继任。一九四六年夏,香港洋行废除了买办制度,罗文显被聘任为该行的华经理,任职几年后病故。至于上海怡和分行则由潘晴波、沙面分行由卢宝泉、福州分行由刘文楷、汕头分行由游剑池担任华经理。战后怡和入口部由甘祥辉任华经理,甘亦早已病故。

    太古洋行的发家


    太古洋行于何时创立,未详。它英文名是“BUTTER—FIELD & SWIRE CO.LTD.”。其初,原是在香港鲗鱼涌设立的太古糖厂。它从菲律宾及印尼运来原料加工制成方糖、粗幼砂糖运销大陆及东南亚一带。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还与可口可乐公司合作生产汽水。糖厂由买办黄炳耀主持,业务销售由太平绅士杜四端开设之端记行总代理。黄、杜肯搞社会公益,港府因而绶封他们为J.P.(即太平绅士)。与此同时,太古又在毗邻鲗鱼涌地区和西湾河海边,开山辟石填海要地,纵横面积达几平方公里,建立太古船坞。初期以修理为主,后扩建为较大规模的船厂,可建造千吨至万吨巨轮。年中修理巨轮不少,装新船亦有多艘,怡和、太古(红蓝烟通)几千吨位轮船多在此建造;雇有职员几百人,生产工人过万名,在西湾河建有职工宿舍二、三十幢。太古经营业务除造船、修理外,后又兼营航运,行走中国沿海及长江各通商口岸,船只比怡和多一些。后又在尖沙咀岸边设太古仓,经营仓库及码头仓的业务。太古在广州沙面亦有分行,在河南洲头咀建有码头和仓库,还分建几间码头仓库在白鹤洞河边一带。太古较少做出入口货,只兼营水火保险生意。太古洋行亦步怡和后尘,在港岛之东北角鲗鱼涌山谷及半山区,以一、二仙士(分)买入大幅地皮(约四、五平方公里)。由于香港人口骤增,地价猛涨,于是太古在山边峡谷地带,大造洋房大厦,建立太古城出售或出租,获暴利亿万元。加上香港造船业因受原材料的限制,难与日本、台湾、挪威等同业竞争,太古把船厂逐渐缩少后结束,将原来地盘扩建几十栋高楼大厦群,亦叫太古城,年中出卖楼宇和收入租项,数目亦相当巨大。 太古洋行买办原先由莫干生担任,年老退休(已故)后,由其子莫庆世袭,主要负责客运和货运。其得力助手胡禧堂包揽货运,亦大发洋财。太古仓及码头买办,则由黄广田担任。黄曾两任华商总会会长(三十年代),其后黄氏病故,由莫如恩担任,莫也是莫家子侄,现在情况未详。

    各洋行的情况及其与香港洋行关系


    香港是世界自由贸易区之一,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已发展成为远东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旅游中心。由于官方干预较少,私人企业在香港市场可充分发挥其竞争能力。作为自由贸易港,开埠以来,不设进口关税,仅向烟、酒、某些碳氢油类和甲醇商品征税。出入境海关手续亦简单,公司利得税及个人所得税都比较低(前者只有17%,后者15%),香港企业在海外的盈利及汇回香港的款项亦无须纳税;外资持有股权可达100%;加上基建效率高,工商业组织严密,金融业务发达,有高效率通讯、海港、海运和航空服务,以及拥有一支质素较高的劳动队伍等有利条件,使香港长期以来对外资企业具有巨大吸引力。解放前广州沙面的洋行与香港的关系,则可说是相辅相成,一脉相通的。


    一八六一年,英、法殖民主义者威胁清政府,强将沙面地方置为租界后,英国人即在沙面先后设置汇丰银行、怡和及太古分行等;美国也设立了万国及大通银行分行;法国设立有东方汇理银行分行及新志利洋行分行;日本设立有正金、台湾银行分行及日清、三井、三菱、铃木各分行;德国设立有捷成、谦信、鲁麟、礼和、山打等分行;丹麦有免那洋行分行等。此外,英商之屈臣氏药行及汽水厂和香港牛奶公司雪厂于沙面亦设有分行。在沙面洋行之分行买办,部分由香港总行买办兼任,部分则属聘用性质。如汇丰初期聘用陈廉伯担任,商团事件后,由其弟陈廉仲继任。沙面洋行买办收入,主要靠办房佣金,来源靠抽取出入口货1%左右的佣金,有些则靠食价和盘剥。当时在沙面当洋行买办而致巨富的有陈廉伯、源龙章等。美、英、荷几家大石油公司在沙面设分行的,则以美孚、亚细亚、德士古、蚬壳四家为大。美孚火水在华南粤、桂、闽三省各大城市,均有大小代理商。各代理商所获专利推销佣金及回头佣,颇为优厚。他们有时趁着旧政府滥发钞票,通货膨胀,暗中操纵港币市场,从中渔利。如美孚总行港分行之华南三省总巡(即总买办)黄锡彬,在抗战期间发了财,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退休了,但不久(一九四八年间)日本东京银行最先在港设立分行,他又担任了该分行买办(华人经理)。

    省港各洋行的经营项目及其买办


    (1)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乃英国在香港设立的大银行。行名全称为“香港及上海汇丰银行”,英文原名“HONGKONG& SHANGHAI BANKING CORP.”意译为香港上海银行企业,“汇丰”两字含有生意兴隆,汇聚丰盛之意。港行买办为何世荣。沙面分行初期的买办是陈廉伯。陈贩卖军火,成为巨富。


    (2)怡和港总行(已见上文)沙面分行,一九三○年至一九四一年曾由卢宝泉当买办,主持总行出口土特产入口洋货中转业务。


    (3)太古港总行(已见上文)沙面分行,主办洲头咀太古仓、白鹤洞仓库及码头。买办是谁已忘记。


    (4)美国万国银行港行买办乃姚钜源,副手姓杨。沙面分行买办姓名未详。专营银行业务汇兑信用状等。


    (5)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总行,开设在西贡(安南),发行西贡纸币。港行买办郭少鎏,亡故后由其子郭赞继任。专营银行各种业务,如汇兑、出入口押汇等。


    (6)法国新志利洋行,专营桂油、桂皮、土特产出入口,买办甘祥炘(已故)。


    (7)日本正金、台湾银行,专营汇兑、出入口信用状等,港行买办岑伯铭,沙面分行买办姓名未详。


    (8)日清汽船株式会社,专营航运。买办姓名未详。


    (9)三井、三菱、铃木专营进出口贸易,以生丝、猪鬃毛、茶叶、桐油等较大宗。买办姓名未详。


    (10)德国捷成洋行在港经营船务,沙面分行经营化工原料、染料,内设德孚行,经营颜料等。在二、三十年代至一九四一年买办是源龙章,当时人们称他为“颜料大王”,又称他为“百万白银富翁”,在省、港、澳置有产业不少(已故)。


    (11)德国谦信洋行经营闹钟、染料、颜料及出口土特产猪鬃毛、桐油、五棓子等,正买办是何某,副是吴铁山(均已故)。


    (12)德国鲁麟洋行,经营出入口,出口以土特产,入口以花纱、匹头、羊毛为大宗。港行买办冯润芝,沙面分行买办未详。


    (13)德国礼和洋行,经营五金机械。买办未详。


    (14)德国山打洋行经营出入口土特产及五金,兼做军火生意。买办何佩雄(多居港)已故。


    (15)德国高枝洋行专营猪鬃毛及钨、锰等矿产。港行买办为唐宾南,沙面分行未详。


    (16)丹麦免那洋行专营出口桂皮、鸭毛,买办冯绳武。


    (17)英国天祥洋行以经营机器为主,港行买办余仕英。


    (18)英国和记洋行,以经营各种罐头为主。港行买办容冠文。


    (19)香港牛奶冰厂公司,在沙面制生雪及冻房,专营澳洲肉食(冻肉)。沙面负责人黎某。


    (20)香港屈臣氏药房,专营西药和自制成药(积饼);并设厂生产各种汽水,畅销省、港、澳,买办未详。省港各洋行的经营手段


    如上节所述,省港各洋行的经营项目甚为广泛。对各落后国家和殖民地的主要资源,如印度的棉花、黄麻,巴基斯坦的粮油作物,锡兰(斯里兰卡)的茶,以及我国的桐油、猪鬃、鸡、鸭毛、羊毛、兔毛、生棉、生丝、茶叶、五棓子,以至江西省的钨锰、云南省个旧的锡锭、铝锭的进出口贸易,各洋行均凭其雄厚财力,并且用尽手段,积极控制垄断。如美孚、亚细亚、德士古等油公司,即通过各省市城镇代理商勾结当地官僚地主豪绅,垄断汽油、煤油市场,以至民生日用品如绍昌枧、洛士利笠衫、火柴、安、暹洋米,花纱、匹头、毛冷、毛毯、钟表等。又如江西省之钨、锰,则是通过当地驻军沽与德国高枝洋行买办康宾南,然后出口。云南省个旧的锡锭、铝锭则早已由德国洋行垄断,经滇越铁路运到海防港出口。


    清末交通大臣盛宣怀鉴于海运权被英、日垄断,利权外溢,曾创立官督商办的招商局,向英、日购入几十艘千吨至二、三千吨级的货客轮。航行于沿海一带之广大、江大等轮则常来广东,后来由于业务不振,船龄老旧,难与外轮竞争。于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向英购入多艘新客货船(即利乾、利元、利亨、利贞等轮)。抗战期间,怕被日舰劫走,逃往香港后,卖给怡和洋行,改名“怡生、和生”。与此同时,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在加拿大制造的铝壳船数艘亦走避来港。到港后,航行港穗间,即今之剑门、祈门等轮(后再改名,行走于穗、湛、海口间)。招商局的船,后通过扬子实业公司孔令侃卖给了怡和洋行。孔令侃于一九四○年——一九四一年间经常住港,常到怡和洽谈军用物资的贸易。


    一九三六年黄慕松任粤省主席,那时,宋子良当财政厅长,唐海安当盐运署长兼粤海关监督。抗战时期宋子良任西南运输公司总经理。他与唐海安常来港洽购军用器材、医药化工原料、机械等。当日军占港时,西南运输公司存有大量物资在公仓,还有一批“孟山都”糖精寄存在香港德辅道中某药行(这些糖精是寄存或卖给该药行,不得而知)。当时该药行老板每出售一箱糖精的钱,即可买一间在九龙塘的花园屋。因此该老板于抗战后成为巨富。


    陈济棠主粤时期,陈维周任盐运使时,当着盐商面讲“孖治”(NEMAZIE 伊朗洋行)定买红海盐、暹罗盐、小吕宋盐,又向裕利源行买入渣华糖,由缉私舰运来广州。陈济棠任用冯锐为农林局长时,在市头糖厂开榨不多,但常年却有大量糖供应市场,原因就是购买外国砂糖冒充市头糖厂产品。


    陈济棠治粤时期,在广州建海珠桥。桥虽是招人投标,名义上由某公司承建,实则是托在香港的荷兰洋行聘用荷兰工程师设计的。其建桥部份零件则由香港建昌行(在机利文新街)东主“机器南”经办。当他用大铁趸船运这些材料来广州时,承建公司东主与“机器南”夹带私货,大获暴利。位于中央公园(旧名)后之“市府合署”,当时虽也是由市财局长刘秉纲主持招标承建,实则是由港中南建筑公司承包的。图纸设计工程师则由当时广州市市长刘纪文聘请。这家公司股东之一苏灿文(已故)曾说“做政府虎头牌生意唔怕做。”虽然七除八扣,“质量要求较严”,“只要有经验靠判头,有监工,不怕亏本。所有原材料靠港运入,运输时可打出‘王牌’,海关见有证照自会宽予放行;还可夹带走私货,定能有利可图”,苏说的是心里话。凡此,均可见旧时省港各洋行与中国内部的当权官吏互相勾结利用的情况。

    各洋行间勾心斗角争夺市场


    各洋行为了垄断市场,常常勾心斗角,相互争夺。如怡和行眼见柯华田(OVALTINE)麦乳精之类,风行世界各地,就在新加坡高价收购(WANDER)厂股票五十一以上股权,使在董事会上通过以怡和为远东总代理,给予专利的决定。这就使怡和把当时柯华田麦乳精的市场垄断了。又如鹰唛小寿星公炼奶,在港、沪、穗初时都由一些小商行代理推销,及畅销后,小商行就被大洋行吃掉。被怡和吃掉的一些小行,后因名牌商品少,广告费大,皮费重,更多被淘汰了。至于抢购当地原料或别国货源,小商行就更难与财雄势大的集团硬碰。各种新牌子商品,凡经大洋行插手经销的,以其推销能力强,多能畅销。如白马威士忌酒,初由连卡喇佛洋行代理,销出不多,后由怡和夺去,就畅销了,在三、四十年代,曾风行远东各埠。

    洋行内部华洋职工间的情况


    洋行有大、小行之分。大行规模大,部门多,种类复杂,各部门多设有部长,由华人负责物色(四十年前),大都由买办介绍荐用。及至五十年代,则多是登报招考录用(这时已取消办房)。工种分两类:(一)文员(俗叫写纸)如会计、出纳、打字员、文书、仓管员等。(二)侍仔(即杂工),在写字楼(办公室)来来往往,听候使唤,洋人称之“亚杯”(BOY的译音)。洋人同文员关系较好,称呼每叫其姓氏或叫名。所雇用职工,不论文员或杂工,凡不守规则、不称职、不合用者,随时解雇,多发一个月工资即予遣散。职工每月月底发薪(叫发下期粮)。洋行办房职工,则由买办、包工头发给。办房职工雇用权由买办物色或招考,量才录用。工资比文员(英文)低20-30%。如识英文不多者,则更低些。其熟识业务,经验丰富,得洋人、买办信任者,则月薪较高。年终时,如有巨额盈利,买办多发放“花红”(奖金),数目按其年薪总额多发放30-40%,亦有多至其年薪总额一、二倍者。洋人对待办房职工,一般尚尊重,对待侍仔杂工则多歧视。葡籍或印度籍文员,一般与华员较融洽。至于洋行雇用之经纪人,一般由买办物色荐用,按月发些伕马费作为津贴。


    另外接得生意订立合同,要经办房同意落实,俟货到依时交款,出货交易完毕,才发经纪佣,佣金一般按行业冷热门货而定。佣金比率多为1-2%或0.5%。大洋行自己有大厦,部门多,职工亦多,因此行内设备齐全(如怡和在一九三八年即已有空调),每层并有厕所多间,其中有洋人专用的,另有印、葡、华员(白领阶级)同用的。怡和升降机只限洋人、白领文员享用。其他客商,如衣冠整齐(西服、长袍)也可享用。侍仔杂工及衣冠不整者则拒绝登机。中、小型洋行,中西职工在百人以下(其中洋人十名以下,华员二、三十人不等),部门简单。出入口部、专业部(如机器,电讯器材),文员分工少、兼职多。至于办房人员约十人或数人不等,买办兼职颇多,如帐房、跑街、接揽生意(中外货品)均须其兼任。另雇用杂工数名。

    省港各洋行与进出口商的关系


    省港各洋行与进出口商的关系,可谓复杂,既要专行专业,又要讲交情与渊源。如怡和经营之柚木,如非内地木行进出口业,每谢绝定货。杂木(沉水木与浮水木)更必须杂木行商会会员才有资格入洋行投标买现货,高价者成交。而柚木,则看规格长短(方圆型)然后议价定货,按合同依期到货,船边交货。当时省港柚、杂木贸易,怡和所占约在80%左右。又怡和代理之“双斧”牌肥田料,曾交给省港之利昌和行专利,向大陆销售,竟大发洋财。该行老板乃怡和买办何世亮之胞弟何世耀。何氏死后,则交由周念堂及朱藉泉负责。又卜内门(I. C.I.)洋行,总代理英、德各国名厂之化工原料,均批售与做枧起家的“师傅容”(即赵公甫)开设的“雄商”、“共商”两店,也发了洋财。赵在广州拥有多间物业,如晏公街工商联的房地产的前身闻说就是他的产业。在港同文街亦有行店多间。还有怡和洋行总代理之“克加路”(HERCULES)牌自行车省、港、澳均有分代理,港分代理是顺英行,广州有分行,澳门分代理是宏利行,这三家分代理均与怡和有渊源关系。怡和亦经营中国土特产出口如:桐油、猪鬃毛、茶叶、矿砂等,多是通过买办勾结官僚机构及其贸易系统,如扬子企业公司等,以互惠价、互惠关税进行交易。至于其他一般中、小洋行经营入口各名牌商品,亦均有省、港、澳代理商,其中有分代理或独家经销的。如系热门大路货,多看客商与洋行大班及买办的感情如何而定。如德国之染料、颜料,美国南星洋行之颜料,专委托专业代理行店推销,这些行店则均是买办的嫡系子侄、戚友合伙经营的。如属一般化工原料、花纱、羊毛、匹头、大小五金、建筑器材、电讯器材等等,则多由洋行放盘,由经纪上门与商行联系洽谈,合意后乃签订合约,按期付货。有些客商在订货时,看不准市场好、淡,如遇淡市,跌价亏本,客商每会“拉倒”,订了货也不要,即收起招牌宣告倒闭,以捉弄洋行买办承担这一笔蚀本货。二、三十年代时,由于洋行没有先收按金25%(即信用状)的规例,这些现象,不时出现。

    若干洋行买办人物的大略情况


    说到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沙面洋行人物,首先该数到的是广州沙面汇丰银行分行买办陈廉伯。当时陈氏是个洋行人物中社会活动最活跃的一个。陈二十年代任广州商团团长,因反对孙中山革命举行叛乱,广东革命政府进行平叛。商团被扑灭后,陈廉伯逃港,买办一职,由其弟陈廉仲继任。


    其次是沙面洋行买办源龙章。源是鹤山人,社会活动较少。他是操纵德国染料起家的。他还投资地产,置业于省、港、澳。当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随时可拿出现金百万元活动,是个百万(白银)大富翁。


    沙面洋行买办和香港的洋行买办,在港曾成立过一间“办房联合会”。此会主要在联络会员,交流业务经验。如有洋人与买办的债务纠纷,华洋轇輵,又常用以调解,或互相支持,诉之于法律解决。


    至于何东,是十九世纪晚期,洋行人物中重要的一员。何东别字晓生,初任怡和洋行高级职员,后升任为买办,不久就与洋老板女儿“MISS MAEKENZIE”(中文名麦秀英)结婚,生有儿女数人。何东有两胞弟,名何福、何甘棠,曾继任该行买办。他们病死后,由其子侄何世亮、何世杰及女婿罗文浩等继任买办。于一九四一年以前,怡和洋行买办一职,几乎是何氏家族世袭的。抗日战争胜利,怡和取消办房后,他们仍先后被聘任为华经理。何东初任买办时看见香港日趋繁荣,因而大置地产建楼。如何东行、何东楼等。于香港半山区及太平山顶,建有洋房花园,新界有别墅球场等。何退休后,所有财产物业,均交专人代管,由其婿罗文锦律师做监护人。罗是名律师,曾当过香港华人代表及立法局议员,后被英皇绶封为爵士。何东本人早就被英皇封为爵绅,每年或隔年(在二、三十年代时)往英觐见英皇。何东长子何世荣任汇丰银行买办;其侄何世耀任有利银行买办;其侄何世光任沙宣洋行买办,并任过廿四行商会主席。何世礼乃何东之幼子,曾留学英、德、美等国,初在张学良部下任要职,抗战期间曾在重庆担任过后勤司令。日本投降后,曾在商震部下工作。港洋行职工组织的初期活动情况


    香港洋行职工,主要是“白领阶级”(文员),他们多是投考或荐入去任职的。大洋行中如怡和、太古,于一九四一年前似尚未有有关职工的组织(一九二五年省港大罢工时除外)。各中小洋行,因职工人数不多,谋生不易,为着饭碗问题,怕生是非、惹麻烦,也没有什么职工组织。当时青年人认识不足,思想模糊,在香港,除想当上所谓“皇家工”即在政府机关工作外,多想当上洋行职工。因干这些工作,待遇比当时其他店员略好,每日工作时间亦比一般店员短些。一九四一年前,怡和职工也没有参加洋务工会。据传闻太古船坞职工,由于文员少,生产工人多,他们在西湾河曾有过“太古船坞福利会”和“工会”等组织。其后,工人们因物价高涨,工会派出代表向资方要求增加工资。这些组织,对工人们的要求曾起过支持的作用,也曾取得过一些效果。省港大罢工后,资方根据工会的要求,一九二五年开始稍稍改善一下工人的福利待遇。太古船坞,在西湾河也建立了多栋几层高的宿舍。当时太古船坞福利会所搞的多是文娱、体育等活动,政治活动则未知其详。

    洋行在我国的消失


    自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洋行在我国也随之而消失。


    洋行消失后,在解放初期,原广州市进出口商,有些领取到输出入证,曾做过短期生意。以后经过工商业改造,有些转营工业,有些并入商业的各行各业或其他企业,绝大多数并入国营企业,全部职工也包了下来,与以往洋行职工的社会地位也完全改变了。


(编辑: 周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0 20:28 , Processed in 0.04288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